日系民法
1. 以不能以情代法為題的作文
不能以情代法
一說到情理與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兩者的沖突,即人們常說的「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為了強化戲劇效果和戲劇沖突,往往
使得這種沖突或者說對立顯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認,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確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法律適用中應當以法律為依據,而法理一般低於情理的要求,因而
「合法而不合情理」有其一定的正當性,但應當說明的是,影視作品中這種與法對立的「情理」不是真正的「情理」,這種「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種人們的感情認
識,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當然,它還有更高一層意思,那指的是道德倫理,是社會公認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就是
人倫」。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它被稱為帝王條款,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
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
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
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
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
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
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那麼,除了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個原因外,在法律適用中考慮情理,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可以通過推定而認定案件事實,從而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並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
負有舉證責任,而這種證據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案件法律後果的不同,但是由於案件發生的客觀不可再現性及偶然性、復雜多樣性,許多案件如果不考慮情
理,片面的追求證據的客觀充分,將會導致許多案件事實無法查清或大大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因此,在具體案件中,依據各種間接證據,其它已知事實,藉助經
驗法則、邏輯規則、法律規定對案件事實進行推定,顯得格外重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亦規定,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法則能夠推定
出另一事實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比如,兩個人發生糾紛,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到法院訴稱其背部大面積脫皮系被乙一巴掌打傷所致,要求乙賠償損失,已知
當日系夏天、天晴,甲當日未穿上衣在太陽下曬了幾個小時,且甲平時很少曬太陽,而乙主張甲的損失非打所致而是太陽灼傷所致的理由就不需證明,因為根據本案
已知事實和一般生活經驗,打一巴掌不會造成甲的脫皮,而陽光灼傷可導致,故甲的那種損失顯然系太陽灼傷。而如果不考慮情理,非要乙舉證證明(對甲的傷進行
法醫鑒定),則一方面顯然加重乙的負擔,也是對訴訟資源的浪費。當然,由於對事實的認定系推定,故法律也允許對方當事人提交相反的證據以推翻這種推定。
其二,正確考慮情理也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比如,甲房地產公司賣給乙一間二樓房子,可該棟樓房沒有上樓的樓梯,乙起訴甲公司要求補充修建,甲公司
則辯稱其與乙的合同中並未約定有樓梯,因而其未違約,不應當再修建。如果不考慮情理,乙公司的辯解也是事實,其與甲的合同中確實沒有約定提供樓梯,那麼乙
公司的主張成立了?很顯然,這種主張不成立,因為基於社會經驗判斷,該棟房屋應當有樓梯,這是人人共知的事實,這無需在合同中約定,如果不考慮情理,機械
的適用法律,必然導致適用法律錯誤。
當然,考慮情理也不是無原則的,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情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
面,因而法律所考慮的情理應當是確定的情理,即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穩定性強,體現一定的規律性的情理,它能夠反映人們對生活現象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否
則,如果擴大化的理解情理,就會喪失判斷標准,從而導致認定事實錯誤或者擾亂審判思路。其次,情理應當在法律的適用前提下和范圍內去理解,即不能脫離法律
去適用情理,換句話說即情理必須在法律的界限內去適用。
只有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時,正確考慮情理,才能使法律適用的結果正確的反映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從而真正實現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訴求。
2. 法學是否有必要到日本留學
1.在日本從事純粹的法律工作,這樣的工作確實不容易找到;
2.我從業這么多回年,辦理的法學本科畢業答,在日本法學修士畢業的學生,留在日本工作的居多,當然也有創業的和回國工作的。這次我們去日本采訪的時候,正好碰到一個慶應大學法學碩士即將畢業的學生,她說已經接到了幾個企業的就職內定,都是跟商貿有關的,這個學生說:日本的碩士課程也是一個素養修煉的過程、也是擴展人脈的過程、而且對外貿易工作會涉及到一些法學相關知識,她相信自己會有用武之地的。之前到大阪大學院研究反壟斷法的一個學生,也順利留下日本一家商業公司工作,負責行政方面,反饋大抵也是如上內容;
3.申請日本的研究生,日本的教授說的很多的就是這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場所,不是提供就業技能的學習過程。我覺得大學的背景、學習的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是到名牌大學的學習目的。功利性不用特強,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未來的事情,也都順其自然比較好,主要看您是不是還是想學習自己本專業?
3. 日本公認最美的女明星,你認識幾位
齋藤飛鳥18歲的偶像兼女演員橋本香奈是日本娛樂界最新出現的明星巨星之一。她被標記為「超越可愛的本地偶像」,「超越天使的偶像」和「一千年出現一次的才能」,並以其迷人的微笑和自然之美而受到贊譽。她於1999年2月3日出生於日本福岡縣,從DVL的日本流行女團Rev.開始,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她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和一個哥哥。
4. 法律大神急求 求一個易混淆案例 感覺可以用適用民法也可以適用XXX法 最後民法解決的
一說到情理與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兩者的沖突,即人們常說的「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為了強化戲劇效果和戲劇沖突,往往使得這種沖突或者說對立顯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認,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確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法律適用中應當以法律為依據,而法理一般低於情理的要求,因而「合法而不合情理」有其一定的正當性,但應當說明的是,影視作品中這種與法對立的「情理」不是真正的「情理」,這種「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種人們的感情認識,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當然,它還有更高一層意思,那指的是道德倫理,是社會公認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就是人倫」。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它被稱為帝王條款,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那麼,除了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個原因外,在法律適用中考慮情理,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可以通過推定而認定案件事實,從而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並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負有舉證責任,而這種證據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案件法律後果的不同,但是由於案件發生的客觀不可再現性及偶然性、復雜多樣性,許多案件如果不考慮情理,片面的追求證據的客觀充分,將會導致許多案件事實無法查清或大大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因此,在具體案件中,依據各種間接證據,其它已知事實,藉助經驗法則、邏輯規則、法律規定對案件事實進行推定,顯得格外重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亦規定,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法則能夠推定出另一事實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比如,兩個人發生糾紛,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到法院訴稱其背部大面積脫皮系被乙一巴掌打傷所致,要求乙賠償損失,已知當日系夏天、天晴,甲當日未穿上衣在太陽下曬了幾個小時,且甲平時很少曬太陽,而乙主張甲的損失非打所致而是太陽灼傷所致的理由就不需證明,因為根據本案已知事實和一般生活經驗,打一巴掌不會造成甲的脫皮,而陽光灼傷可導致,故甲的那種損失顯然系太陽灼傷。而如果不考慮情理,非要乙舉證證明(對甲的傷進行法醫鑒定),則一方面顯然加重乙的負擔,也是對訴訟資源的浪費。當然,由於對事實的認定系推定,故法律也允許對方當事人提交相反的證據以推翻這種推定。
其二,正確考慮情理也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比如,甲房地產公司賣給乙一間二樓房子,可該棟樓房沒有上樓的樓梯,乙起訴甲公司要求補充修建,甲公司則辯稱其與乙的合同中並未約定有樓梯,因而其未違約,不應當再修建。如果不考慮情理,乙公司的辯解也是事實,其與甲的合同中確實沒有約定提供樓梯,那麼乙公司的主張成立了?很顯然,這種主張不成立,因為基於社會經驗判斷,該棟房屋應當有樓梯,這是人人共知的事實,這無需在合同中約定,如果不考慮情理,機械的適用法律,必然導致適用法律錯誤。
當然,考慮情理也不是無原則的,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情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因而法律所考慮的情理應當是確定的情理,即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穩定性強,體現一定的規律性的情理,它能夠反映人們對生活現象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否則,如果擴大化的理解情理,就會喪失判斷標准,從而導致認定事實錯誤或者擾亂審判思路。其次,情理應當在法律的適用前提下和范圍內去理解,即不能脫離法律去適用情理,換句話說即情理必須在法律的界限內去適用。
只有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時,正確考慮情理,才能使法律適用的結果正確的反映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從而真正實現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訴求。
5. 用人單位可以和個人簽勞務協議嗎
可以。
一,單位(用人單位是勞動立法中的專用名稱)可以與個人簽訂"勞務"協議(合同),法律無禁止規定.
二,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的區別
1、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適用的法律不同
勞動合同適用的法律為:《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勞務合同適用的法律為《民法通則》、《合同法》 《侵權責任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簽訂的形式不同
勞動合同則必需是書面合同。勞務合同既可以是書面合同,也可以是口頭合同。
3、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解決糾紛的程序不同
勞動合同糾紛普遍先經過勞動仲裁,未經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先行處理,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勞務合同,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4、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勞動保障不同
勞動合同,企業要繳納政府規定的五險一金等,並承擔勞動風險。 勞務合同,無需為勞動者繳納社保,並不對工作過程中出現的風險負責,由提供勞動的勞動者自行負責。
5、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不同
勞動合同是工資,國家有最低工資的限定,不能低於最低工資。同時,按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以2000元為起征點,不同額度的繳納稅率也不同。
勞務合同是勞務費,國家沒有最低限額的規定。同時,勞務費按勞務所得繳稅,每次收入在800元以下不交稅,800元以上按20%交稅,但每月收入不限次數。
6、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解除時賠償方式不同
勞動合同解釋勞動合時,要求提前申請或通知,企業解除時,要給勞動者相應的賠償。勞務合同可隨時協商解除,不用提前通知,也無需賠償.
7,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管理方式不同
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勞務合同的被僱用者無需接受僱主的管理.
8,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工作持續性不同
勞動關系中勞動者有長期、持續、穩定工作;勞務合同中,一般是以完成一項或幾項工作為目的,不具有長期、持續、穩定的特徵。
(5)日系民法擴展閱讀:
勞務合同是指以勞動形式提供給社會的服務民事合同,是當事人各方在平等協商的情況下達成的,就某一項勞務以及勞務成果所達成的協議。
一般是獨立經濟實體的單位之間、公民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產生。
勞務合同不屬於勞動合同,從法律適用看,勞務合同適用於合同法以及民法總則和其它民事法律所調整,而勞動合同適用於勞動法以及相關行政法規所調整。
種類有兩種,一種是生產過程與交換過程的統一,消費過程可以獨立於外,如服裝加工,傢具製作等等。
還有一種是勞動者的勞動與購買者的消費同步,勞動者提供使用價值的過程,如飲食、理發等等,勞動行為以勞動成果的形式呈現。
實踐中,人們通常將提供活勞動服務的過程稱之為勞務。與勞務有關的合同很多,除了僱傭之外,尚有承攬、出版、運送、委託、行紀、居間、寄存、倉儲等。
勞務合同的概念很寬泛,沒有明確統一的法律定義。
參考資料:勞務合同——網路
6. 民法適用中的情理與法理的辨證關系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
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
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具體論述:
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6)日系民法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個世紀里4次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致力於制定一部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4次嘗試編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預期結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隨即啟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作出了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系統整合民事法律的「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部署。經過兩年多的論證、徵求意見、修改,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
我國要實現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夢」,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鑒於之前民法典編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訓,一些人擔憂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也難以順利完成。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從民法學自身來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民法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批判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制度、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民法學體系。
此外,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官已具備比較好的法學素養,形成了較為正確的適用法律的思維。同時,人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權利能夠得到法律保護,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眾基礎。
民法總則的制定彰顯了黨和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堅定決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我國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懷疑。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真正駛入快車道。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內,我們還要完成民法典分則各編的整合修訂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這需要相關部門、民法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群策群力、再接再厲,為編纂一部結構合理、體系完備、規范科學的中國民法典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網路——法理
參考資料:網路——情理
參考資料: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7. 民事二審終審後執行期限是多久
從被執行人收到的二審判決書後,法律文書規定的履行期間最後一日起兩年內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如果在此二年內出現執行時效中止或者中斷的情況,則施用訴訟時效中止或者中斷的規定計算執行期間。同時,兩年的執行期間的起算日系生效的法律文書規定的履行期間最後一日起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則應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算。二審判決是生效的終審判決,自被執行人收到二審判決後,如果二審判決規定了履行期間,則從二審判決確定的履行期間最後一日起算兩年執行時效。如果二審判決是維持原判等判決,則按一審法院確定的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算兩年執行時效。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
第一百七十五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第二百三十九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