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品司法解釋
『壹』 《葯品管理法》第十一章第117條:生產、銷售中葯飲片(不符合葯品標准)如何司法解釋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10年以前應該3年。可是2001年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規定所有葯品必須標明生產日期、生產批號、有效期,沒有標明生產批號、有效期的按劣葯論處。 由於篇幅有限只能大概解釋如下:新中國成立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葯品管理法》於1985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往有關葯品的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對違法者的處罰條款,致使一些制售假劣葯品的案件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葯品管理法》加強了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和處罰條款,但沒有規定葯品生產企業生產葯品必須標明生產批號、有效期。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葯品研究、生產、經營和使用等方面出現大量新的情況和問題,為了更好地加強葯品監督管理,保障人民用葯安全於2001年2月28日對《葯品管理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於2001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在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第五章第四十九條規定:禁止生產、銷售劣葯。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為劣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劣葯論處:(一)未標明有效期或者更該有效期的;(二)不表明或者更改生產批號的;(三)超過有效期的;... 正確的是:沒有規定或標明有效期的葯品按劣葯論處。
『貳』 2019新版《葯品管理法》第十一章第117條:生產、銷售中葯飲片不符合葯品標准。此句話最佳司法解釋
沒有規定或標明有效期的葯品按劣葯論處。
『叄』 關於辦理危害葯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自起何時起施行
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葯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4年9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6次會議、2014年3月17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14年11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葯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4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6次會議、2014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
為依法懲治危害葯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維護葯品市場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現就辦理這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生產、銷售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一)生產、銷售的假葯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
(二)生產、銷售的假葯屬於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放射性葯品、避孕葯品、血液製品、疫苗的;
(三)生產、銷售的假葯屬於注射劑葯品、急救葯品的;
(四)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生產、銷售假葯的;
(五)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期間,生產、銷售用於應對突發事件的假葯的;
(六)兩年內曾因危害葯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
(七)其他應當酌情從重處罰的情形。
第二條 生產、銷售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一)造成輕傷或者重傷的;
(二)造成輕度殘疾或者中度殘疾的;
(三)造成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嚴重功能障礙的;
(四)其他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第三條 生產、銷售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
(一)造成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
(二)生產、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
(三)生產、銷售金額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並具有本解釋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
(四)根據生產、銷售的時間、數量、假葯種類等,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的。
第四條 生產、銷售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一)致人重度殘疾的;
(二)造成三人以上重傷、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造成五人以上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造成十人以上輕傷的;
(五)造成重大、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
(六)生產、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的;
(七)生產、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並具有本解釋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
(八)根據生產、銷售的時間、數量、假葯種類等,應當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的。
第五條 生產、銷售劣葯,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劣葯,致人死亡,或者具有本解釋第四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後果特別嚴重」。
生產、銷售劣葯,具有本解釋第一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第六條 以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為目的,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生產」:
(一)合成、精製、提取、儲存、加工炮製葯品原料的行為;
(二)將葯品原料、輔料、包裝材料製成成品過程中,進行配料、混合、制劑、儲存、包裝的行為;
(三)印製包裝材料、標簽、說明書的行為。
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明知是假葯、劣葯而有償提供給他人使用,或者為出售而購買、儲存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銷售」。
第七條 違反國家葯品管理法律法規,未取得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葯品經營許可證,非法經營葯品,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以提供給他人生產、銷售葯品為目的,違反國家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葯用要求的非葯品原料、輔料,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實施前兩款行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嚴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實施本條第二款行為,同時又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八條 明知他人生產、銷售假葯、劣葯,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一)提供資金、貸款、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的;
(二)提供生產、經營場所、設備或者運輸、儲存、保管、郵寄、網路銷售渠道等便利條件的;
(三)提供生產技術或者原料、輔料、包裝材料、標簽、說明書的;
(四)提供廣告宣傳等幫助行為的。
第九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葯品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以虛假廣告罪定罪處罰。
第十條 實施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實施本解釋規定之犯罪的犯罪分子,應當依照刑法規定的條件,嚴格緩刑、免予刑事處罰的適用。對於適用緩刑的,應當同時宣告禁止令,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從事葯品生產、銷售及相關活動。
銷售少量根據民間傳統配方私自加工的葯品,或者銷售少量未經批准進口的國外、境外葯品,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後果或者延誤診治,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二條 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一般應當依法判處生產、銷售金額二倍以上的罰金。共同犯罪的,對各共同犯罪人合計判處的罰金應當在生產、銷售金額的二倍以上。
第十三條 單位犯本解釋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解釋規定的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處罰。
第十四條 是否屬於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假葯」「劣葯」難以確定的,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地市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出具的認定意見等相關材料進行認定。必要時,可以委託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進行檢驗。
第十五條 本解釋所稱「生產、銷售金額」,是指生產、銷售假葯、劣葯所得和可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第十六條 本解釋規定的「輕傷」「重傷」按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進行鑒定。
本解釋規定的「輕度殘疾」「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按照相關傷殘等級評定標准進行評定。
第十七條 本解釋發布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9號)同時廢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非法經營葯品罪
非法經營葯品是指商家在沒有營業執照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非法出售葯品。
『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9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1次會議、2009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
為依法懲治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維護葯品市場秩序,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此類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依照國家葯品標准不應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而含有,或者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
(二)屬於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放射性葯品、避孕葯品、血液製品或者疫苗的;
(三)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
(四)屬於注射劑葯品、急救葯品的;
(五)沒有或者偽造葯品生產許可證或者批准文號,且屬於處方葯的;
(六)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情形。
對前款第(一)項、第(六)項規定的情形難以確定的,可以委託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檢驗。司法機關根據檢驗結論,結合假葯標明的適應病症、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情況認定。
第二條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以上傷害,或者輕度殘疾、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嚴重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重度殘疾、三人以上重傷、三人以上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十人以上輕傷、五人以上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三條 生產、銷售的劣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以上傷害,或者輕度殘疾、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嚴重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劣葯被使用後,致人死亡、重度殘疾、三人以上重傷、三人以上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十人以上輕傷、五人以上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後果特別嚴重」。
第四條 醫療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假葯而使用或者銷售,符合本解釋第一條或者第二條規定標準的,以銷售假葯罪追究刑事責任。
醫療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劣葯而使用或者銷售,符合本解釋第三條規定標準的,以銷售劣葯罪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條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葯、劣葯,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生產、銷售假葯罪或者生產、銷售劣葯罪等犯罪的共犯論處:
(一)提供資金、貸款、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的;
(二)提供生產、經營場所、設備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的;
(三)提供生產技術,或者提供原料、輔料、包裝材料的;
(四)提供廣告等宣傳的。
第六條 實施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七條 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發生時期,生產、銷售用於應對突發事件葯品的假葯、劣葯的,依法從重處罰。
第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陸』 葯品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與葯品相關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
另外法規有:
1 國務院辦公廳搜索關於調整省級以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8.11.10
2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2008) 2008.07.10
3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糾風辦關於開展全國葯品和醫療服務價格重點檢查的通知 2008.06.17
4 國務院關於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情況的報告 2007.12.26
5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食品葯品安全「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2007.04.17
6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葯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 2007.03.31
7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整頓和規范葯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 2006.07.30
8 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 2005.08.03
9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2005年全國食品葯品專項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 2005.03.30
10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食品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 2003.07.16
11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03.04.25
12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衛生部、葯品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中醫葯局、中科院關於中葯現代化發展綱要的通知 2002.11.0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 2002.08.04
14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施行葯品管理法有關葯品標准延期執行問題的復函 2001.11.30
15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於整頓和規范葯品市場意見的通知 2001.03.10
16 國務院批轉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葯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2000.06.07
17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1998.06.11
18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葯品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有關問題的復函 1996.10.10
19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繼續整頓和規范葯品生產經營秩序加強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6.04.16
另外還有大量的部門規章
『柒』 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司法解釋
為加強葯品經營許可工作的監督管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日前制定並發布了《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這個辦法將於200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根據《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主管全國葯品經營許可的監督管理工作;省、區、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轄區內葯品批發企業《葯品經營許可證》發證、換證、變更和日常監督管理工作;
設區的市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機構或省、區、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直接設置的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內葯品零售企業《葯品經營許可證》發證、換證、變更和日常監督管理等工作。
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防止葯品經營企業低水平重復,保證葯品經營質量,改變葯品經營企業「多、小、散、亂」的狀況,促進葯品經營企業結構調整和集約化、規范化水平的提高,
《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在提高葯品經營企業准入條件的同時,對葯品批發企業法人設置非法人分支機構以及開辦診斷葯品、中葯材、中葯飲片專營的,作出了具體規定。
《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還進一步明確了開辦葯品批發、零售企業的申請、受理、審查、發證程序,對申報材料的內容及以上各環節的工作時限和形式審查、現場驗收所依據的標准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為接受社會監督,防止企業在申請《葯品經營許可證》時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數據,《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專門規定了葯品批發、零售企業領證前的公示制度。
解讀一:葯品零售企業必須具備24小時營業能力
老百姓得病吃葯從來不分白天黑夜。根據剛剛發布的《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開辦葯品零售企業,必須具備能夠滿足當地消費者所需葯品的能力,並保證24小時供應。
《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對葯品零售企業的人員配備作出了具體規定,企業必須具有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葯學技術人員。經營處方葯、甲類非處方葯的葯品零售企業,必須配有執業葯師或者其他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葯學技術人員,質量負責人應有一年以上(含一年)葯品經營質量管理工作經驗。
針對現實中出現的在普通商場和超市內設立零售葯店的情況,《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借鑒國外做法作出規定,在超市等商業企業內設立零售葯店的必須具有獨立區域。
解讀二:開辦葯品批發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計算機系統
根據剛剛發布的《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開辦葯品批發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能覆蓋企業內葯品的購進、儲存、銷售以及經營和質量控制的全過程,能全面記錄企業經營管理及實施《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方面的信息。
《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提高了葯品批發企業的准入條件,除上述要求外,還必須具有保證所經營葯品質量的規章制度;具有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一定數量的執業葯師,質量管理負責人要有大學以上學歷且為執業葯師;
具有能夠保證葯品儲存質量要求的、與其經營品種和規模相適應的常溫庫、陰涼庫、冷庫,倉庫中要有適合葯品儲存的專用貨架和實現葯品入庫、傳送、分檢、上架、出庫的現代物流裝置和設備;具有符合《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對葯品營業場所和輔助、辦公用房以及倉庫管理、倉庫內葯品質量安全保障和進出庫、在庫儲存與養護方面的條件。
(7)葯品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第四條按照《葯品管理法》第14條規定,開辦葯品批發企業,應符合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批發企業合理布局的要求,並符合以下設置標准:
(一)具有保證所經營葯品質量的規章制度;
(二)企業、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企業負責人、質量管理負責人無《葯品管理法》第76條、第83條規定的情形;
(三)具有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一定數量的執業葯師。質量管理負責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且必須是執業葯師;
(四)具有能夠保證葯品儲存質量要求的、與其經營品種和規模相適應的常溫庫、陰涼庫、冷庫。倉庫中具有適合葯品儲存的專用貨架和實現葯品入庫、傳送、分檢、上架、出庫現代物流系統的裝置和設備;
(五)具有獨立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能覆蓋企業內葯品的購進、儲存、銷售以及經營和質量控制的全過程;能全面記錄企業經營管理及實施《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方面的信息;符合《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對葯品經營各環節的要求,並具有可以實現接受當地(食品)葯品監管部(機構)監管的條件;
(六)具有符合《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對葯品營業場所及輔助、辦公用房以及倉庫管理、倉庫內葯品質量安全保障和進出庫、在庫儲存與養護方面的條件。
國家對經營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預防性生物製品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捌』 葯品管理法 第七十四條 情節嚴重如何認定
解答如下:
對於該條的「情節嚴重」,葯品管理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明文規定,一般是指制售假葯屢教不改、獲取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