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

發布時間: 2021-11-27 20:31:11

A. 請問距離現在最近的關於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或司法解釋是什麼,在什麼時候

今天(2月4日)來,最高人民法院自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最高人民法院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出席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主持。《解釋》自今天起施行。

B. 轉發多少次判刑 謠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下稱《解釋》)公布。該司法解釋通過釐清信息網路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路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
《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今天起實施。
◎要點速讀
☆誹謗信息被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行為人不明知而發布轉發的不構成誹謗罪☆在網路辱罵恐嚇他人屬於尋釁滋事罪☆有償刪帖可被追究刑責
☆舉報部分內容失實但非故意不屬誹謗罪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重點釋疑
轉發量系實證研究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近年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日漸增多,特別是利用互聯網等信息網路進行造謠誹謗等違法犯罪現象比較突出。出台司法解釋目的是結合新型犯罪方式的特點,對刑法相關條文的法律適用依法進行解釋,為在司法實踐中准確懲治相關犯罪提供明確的司法解釋依據。
鑒於此,兩高進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調研,對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並借鑒其他國家通行的法律規制原則,經反復研究論證,制定了這部司法解釋。孫軍工表示,設置轉發量,是考慮到轉發信息會造成多人瀏覽該轉發信息的後果,對於數字的確定,是經過實證研究和專業論證而確定的。
司法解釋對利用網路
「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及實施誹謗行為「情節嚴重」的認定,利用網路實施誹謗犯罪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利用信息網路實施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的認定,嚴厲打擊信息網路共同犯罪等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該司法解釋通過釐清信息網路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路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
□焦點1
明確「網路誹謗」入罪標准謠言被轉發超500次可判刑
■司法解釋
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解讀
入罪標准設定嚴格「門檻」
我國刑法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或誹謗罪。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釋對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構成誹謗罪中「情節嚴重」的判定予以了明確。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望原認為,我國刑法規定的誹謗罪一個顯著特點是,只有「情節嚴重的」誹謗行為才構成誹謗罪,而一般的誹謗行為只能作為民事侵權或行政違法行為處理。
長期以來,何謂「情節嚴重」一直是誹謗罪認定中的一大難題。「現在,司法解釋予以了明確。這就意味著凡是利用信息網路惡意發表誹謗他人信息,達到上述四項標准之一的,行為人必須承擔相應刑事責任。」謝望原說。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說,《解釋》對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行為構成誹謗罪的標准,規定了較為嚴格的「門檻」。這充分體現了在依法、准確打擊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犯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網民的表達權,最大限度地體現教育、引導為主的精神。
無意轉發誹謗言論不追責
《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是,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二是,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孫軍工表示,《解釋》明確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犯罪的行為方式,即「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認定問題。《解釋》第一條採取了列舉的方式,對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中「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規定進行了類型化和具體化。只要符合《解釋》規定的兩種情形之一,即可認定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針對其中涉及的主觀問題,孫軍工指出,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在信息網路上發布、轉發的,即使對被害人的名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誹謗罪。
舉報反腐失實但非故意不追責
孫軍工在對誹謗罪進行解釋時表示,當前,廣大網民利用信息網路進行「網路反腐」、「微博反腐」,對於反腐倡廉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廣大網民通過信息網路檢舉、揭發他人違法違紀行為的,有關部門應當認真對待,負責任地核實,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即使檢舉、揭發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刑三庭庭長戴長林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網上舉報一些國家公職人員有瀆職、貪污行為,或者新聞記者正常在網上進行輿論監督,這些行為屬於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監督權。誹謗犯罪是有嚴格條件
的,如首先要捏造事實在網上散布,強調的是捏造事實,情節嚴重。如果舉報失實,並非故意捏造事實來誹謗他人,這樣的不應該追究刑事責任。戴長林認為,公民有權對國家機關、或者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對他們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舉報。監督和舉報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法院應該予以保護。這種行為和誹謗有嚴格區別。
■案例
名人遭誹謗以民事案件起訴
2012年9月2日,微博實名認證用戶「港慫薩沙」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張馨予原名張燕,當初在無錫某夜總會坐台,轉到杭州某夜總會坐台,杭州紅牌,出台很貴,起碼3000元。」此消息一出,令張馨予的「坐台」
傳聞愈演愈烈。有媒體報道稱2012年9月3日,這條微博的轉發量已經達到了925條。9月7日,張馨予在北京召開記者會,請來證人以證清白,並現場簽起訴狀,對寫這條微博的夏薩沙提起訴訟。9月23日,張馨予的代理律師表示,北京朝陽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張馨予方索賠50.5萬元。
2013年7月15日,張馨予名譽權案一審勝訴,朝陽法院判決要求被告夏薩沙向張馨予致歉,並賠償6萬元。
□焦點2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警方可以直接插手
■司法解釋
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
(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
(三)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
(四)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五)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
(六)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
(七)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解讀
合理適度擴張公訴范圍
《解釋》明確了利用網路實施誹謗犯罪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將刑法中「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認定問題進行了列舉和細化。孫軍工表示,按照刑法規定,除「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外,都屬於「告訴才處理」(需要被害人起訴)的案件。被害人如果沒有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不能對實施誹謗的行為人處以刑罰,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將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林維說:「考慮到網路誹謗行為的匿名性、智能性和高度危害性,如果對於誹謗案件的公訴范圍仍然過度限制,勢必使得公民個人舉證不能,因而無法充分保障自身權益,也無法實現社會秩序的良性維持。」
林維認為,一方面要尊重公民自己提起訴訟的權利,另一方面也必須考慮到對於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誹謗行為,合理適度地擴張公訴范圍,完善信息網路誹謗案件自訴轉公訴的銜接機制,通過刑事偵查、起訴、審判,及時對此類犯罪加以懲處,實現公民權利的充分保障和社會秩序、國家利益的維護。
《解釋》對該問題作出了適當的規定,既保證了公民個人權利的自我行使,同時也保證國家刑事司法權的適度介入,使得刑事司法權能夠作為最後的保障適時介入,維持信息網路秩序的健康發展。」林維說。
□焦點
網上傳謠起鬨鬧事可追究尋釁滋事罪
■司法解釋
利用信息網路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解讀
網路空間屬於公共空間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構成尋釁滋事罪。解釋結合信息網路的「工具屬性」和「公共屬性」,規定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尋釁滋事犯罪的兩種基本行為方式。
孫軍工表示,網路空間屬於公共空間,網路秩序也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網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已經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網路惡意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起鬨鬧事,引發社會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具有現實的社會危害性,應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曲新久指出,盡管在網路空間「起鬨鬧事」行為沒有造成網路上「公共場所秩序」的混亂,但是造成現實社會秩序嚴重混亂危害更大,完全符合刑法規定的「破壞社會秩序」的要求。
■案例
「秦火火」罪名為尋釁滋事
日前,秦志暉(網名「秦火火」)、楊秀宇(網名「立二拆四」)被北京警方抓獲,其中一項罪名便是尋釁滋事。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秦、楊等人先後策劃、製造了一系列網路熱點事件,吸引粉絲,使自己迅速成為網路名人。如「7·23」動車事故發生後,故意編造、散布中國政府花兩億元天價賠償外籍旅客的謠言,兩個小時就被轉發1.2萬次,挑動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
□焦點3
發真實信息勒索他人可以認定敲詐勒索罪
■司法解釋
以在信息網路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路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
■解讀
即使消息真實「要錢就追責」
針對在網路上通過「發帖」或者「刪帖」的形式,威脅要挾他人索取財物的,司法解釋予以了明確規定。
孫軍工表示,不管是「發帖型」還是「刪帖型」,這兩種手段,實質上都是藉助信息網路,主動對被害人實施要挾、威脅行為,進而索取公私財物,完全符合刑法規定的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應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他還強調,這條規定使用了「信息」而非「虛假信息」的表述。因此,行為人威脅將要在信息網路上發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單位的負面信息即使是真實的,但只要行為人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以發布、刪除該負面信息為由勒索公私財物的,仍然構成敲詐勒索罪。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認為,《解釋》是在刑法規定的框架內總結、提煉了以往司法實務的經驗。
■案例
被告人靠收「刪帖費」斂財
外地一犯罪團伙專門利用論壇炒作、攻擊當地公務員、教師等人,待當事人求刪帖時,順便敲詐一筆。2009年以來,已得手十幾萬元,連某鎮委書記也成了受害者,兩次求刪帖竟被敲詐7000元。
去年7月20日,三名被告人因構成敲詐勒索罪分別獲刑。
□焦點4
違規有償刪帖發帖可認定非法經營罪
■司法解釋
違反國家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路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路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經營行為「情節嚴重」,依照刑法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一)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二)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解讀
不知是虛假信息的不追刑責
提到「網路水軍」,大家並不陌生。他們由網路公關公司僱傭,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在互聯網上集體炒作某個話題或人物。
孫軍工表示,實踐中,一些所謂的「網路公關公司」、「營銷公司」、「網路推手」等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許可,在信息網路上向他人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路向他人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此類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應當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孫軍工強調,這條規定必須以行為人明知所發布的信息是虛假信息為前提。「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所發布的信息為虛假信息,即使收取了一定的費用,也不應認定為非法經營罪。」但對於通過信息網路向他人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的,司法解釋不要求行為人明知所刪除的信息為虛假信息。
■案例
「立二拆四」涉嫌非法經營
秦志暉(網名「秦火火」)和楊秀宇(網名「立二拆四」)被抓時,另一項罪名為非法經營,他們所在的網路推手公司——北京爾瑪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也同時涉案,公司其他4名成員也被抓。
警方查明,秦、楊二人使用淫穢手段對多位欲出名女孩進行色情包裝,「中國第一無底線」暴露車模、「乾爹為其砸重金炫富」的模特等均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傑作」。他們的行為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污染網路環境,造成惡劣影響,有網民稱其為「水軍首領」,並送其外號「謠翻中國」。據辦案民警介紹,
秦、楊等人組成網路推手團隊,夥同少數所謂的「意見領袖」、組織網路「水軍」長期在網上炮製虛假新聞、故意歪曲事實,製造事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並以刪除帖文替人消災、聯系查詢IP地址等方式非法攫取利益,嚴重擾亂了網路秩序。

C. 最高法發布的關於減刑假釋的司法解釋7月1日開始實行的規定,這一規定對現在正在服刑的罪犯

為了防止減刑、假釋領域的司法腐敗,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4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將於2014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最新的司法程序解釋)
《規定》第19條規定:「減刑、假釋裁定書應當通過互聯網依法向社會公布。」減刑、假釋裁定書是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互聯網公布減刑、假釋裁定書是人民法院裁判文書公開的重要內容。該規定進一步增加了減刑、假釋案件的透明度,使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能夠更好地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減刑、假釋案件明確庭審參與人員、場所和程序
明確規范減刑、假釋案件開庭審理的參與人員、場所和程序等事項。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規定》第7條至第13條明確規定了減刑、假釋案件開庭審理的具體要求。在庭審參與人員范圍上,《規定》第7條除明確要求必須通知「人民檢察院、執行機關及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參加庭審」外,還規定可以根據需要通知證明罪犯確有悔改表現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證人,公示期間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以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其他人員參加庭審。《規定》第8條根據減刑、假釋案件本身的特點,對開庭審理的場所進行了規定,即「應當在罪犯刑罰執行場所或者人民法院確定的場所進行。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視頻開庭的方式進行」。第10、11、12條設計了符合減刑、假釋案件自身特點的運行步驟,不再分為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幾個階段,並明確了合議庭成員及各庭審參加人的提問、舉證、質證等權利。此外,第13條對能夠當庭宣判的應當當庭宣判提出了要求。
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全面考量犯罪具體情節、再犯罪危險性等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減刑、假釋案件不同於普通刑事案件,審理內容自然也不相同。針對這一問題,《規定》第5條第一款規定:審理減刑、假釋案件,除應當審查罪犯在執行期間的一貫表現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情況、財產刑執行情況、附帶民事裁判履行情況、罪犯退贓退賠情況。第二款就如何考察擬假釋罪犯再犯罪危險性問題進行規定,除第一款所列情形外,還應綜合考慮罪犯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特徵、假釋後生活來源以及監管條件等,有利於人民法院在審理假釋案件時予以全面考量。第三款特別針對假立功問題專門規定:執行機關以罪犯有立功表現或重大立功表現為由提出減刑的,應當審查立功或重大立功表現是否屬實。涉及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或者其他貢獻的,應當審查該成果是否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獨立完成,並經有關主管機關確認。
明確六類減刑、假釋案件必須開庭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對減刑、假釋案件實行開庭審理,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信任;有利於人民法院在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時聽取來自監獄、罪犯及同監區罪犯等多方面的意見,最大程度地實現案件審理的公平、公正。《規定》第6條規定,對6類減刑、假釋案件,應當開庭審理:1、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報請減刑的;2、報請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或者減刑幅度不符合司法解釋一般規定的;3、公示期間收到不同意見的;4、人民檢察院有異議的;5、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系職務犯罪罪犯,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罪犯及其他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或社會關注度高的;6、人民法院認為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
書面審理假釋案件應當提訊被報請假釋罪犯
針對目前減刑、假釋案件書面審理時實質審查不夠的問題,《規定》第14條、第15條專門對書面審理進行規定:一是規定合議庭人員可以就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是否符合減刑、假釋條件進行調查核實或者聽取有關方面意見;二是強調書面審理的減刑案件可以提訊被報請減刑罪犯,書面審理假釋案件,應當提訊被報請假釋罪犯。
減刑、假釋裁判文書形式和內容得到規范
《規定》第16條、第17條從減刑、假釋案件處理形式及裁定書內容上作出進一步規范。第16條改變了以往不同意減刑、假釋時可以用「決定」處置或者將案件退回的做法,規定對不予減刑、假釋的,應以裁定的形式作出,以體現人民法院文書的嚴肅性。第17條明確了減刑、假釋裁定書的具體內容,並強調「裁定調整減刑幅度或者不予減刑、假釋的,應當在裁定書中說明理由」,以體現裁判文書的說理性。
審理減刑、假釋案件的合議庭成員可以包括人民陪審員
最高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說,刑法第79條和第82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但未規定合議庭如何組成。《規定》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依法由審判員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從而明確了可以邀請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理。在減刑、假釋案件審理中引入人民陪審員制度,有利於人民陪審員代表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和參與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拓寬了公眾的參與渠道,確保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更加公開和透明。
減刑、假釋案件在立案後5日內依法向社會公示
最高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2012年減刑假釋司法解釋》第25條確立了審理減刑、假釋案件的公示制度,但該條所確立的公示制度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公示的范圍主要為罪犯服刑場所,與執行機關報請前的公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公示作用有限;二是該條未明確公示的具體時間,實踐中有的法院在立案之後,合議庭評議之前予以公示,有的法院則在作出裁定後公示;三是未規定公示的具體期限,導致各地做法不夠一致。針對上述問題,此次出台《規定》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在立案後五日內將執行機關報請減刑、假釋的建議書等材料依法向社會公示。」所謂向社會公示,原則上應當通過互聯網公示。同時,《規定》還明確了「公示期限為五日」。

D.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己查封資產是否要計算遲延履行金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6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規定,財產刑由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具體負責部門為法院的執行機構。出台此司法解釋是力求解決目前我國財產刑執行當中的「空判」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昨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6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規定,財產刑由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具體負責部門為法院的執行機構。最高院研究室主任胡雲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台此司法解釋是力求解決目前我國財產刑執行當中的「空判」問題,根據司法解釋,法院應當依法對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需要查封、扣押、凍結的,應當及時採取這些強制執行措施。最高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我國現行立法對財產刑的執行主體和執行程序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財產刑執行的具體部門不明確,「導致各地法院財產刑執行的部門很不統一,執行局執行、刑事審判庭執行、法警隊執行以及混合執行的情況都存在,此外,由於財產刑執行的具體部門規定不明確,導致有的法院財產刑執行工作不到位,財產刑執行程序不明確也導致財產刑執行存在效率不高等現象。」司法解釋對此予以了明確規定:財產刑由一審法院負責裁判執行的機構執行,被執行的財產在異地的,一審法院可以委託財產所在地的同級法院代為執行,胡雲騰解釋稱,這是因為一審所在地往往是犯罪分子的生活所在地,也是其財產所在地,符合執行的規律。司法解釋還明確,被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同時又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責任的被執行人,應當先履行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而判處財產刑之前被執行人所負正當債務,應當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先行予以償還。

E. 孫軍工的個人簡介

孫軍工,男,1968年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學法律碩士,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處副處長、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院長辦公室副主任。長期從事刑事法律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研究工作,曾起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人民法院基層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司法政策性文件。著有《循環經濟法治化探析》、《金融詐騙罪》等。參與編著了《刑法的修改與適用》、《刑法罪名精釋》等。現任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F. 材料一 新華網2013年8月22日專電,網路紅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謠言推手」被公安機關依法刑拘。「

(1)① 網路謠言污染網路環境,敗壞社會風氣
②危害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③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2分,任答兩點即可)
(2)①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②我國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③說明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3分)
(3)①應加強自我學習,增強辨別是非謠言、抵制謠言的能力嚴格遵守互聯網法律法規,文明上網;
②自覺遠離網路謠言,切實做到不交流、不關注、不信謠、不傳謠,堅決做網路環境的維護者,爭當遵紀守法的小網民;
③發現散布謠言要及時制止、揭露或舉報。(3分)

G.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的博客

最高來人民自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的博客
http://sunjungong.home.news.cn/blog

H.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委託執行若干問題的規定 是否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6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規定,財產刑由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具體負責部門為法院的執行機構。出台此司法解釋是力求解決目前我國財產刑執行當中的「空判」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昨日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將於6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規定,財產刑由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具體負責部門為法院的執行機構。最高院研究室主任胡雲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台此司法解釋是力求解決目前我國財產刑執行當中的「空判」問題,根據司法解釋,法院應當依法對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需要查封、扣押、凍結的,應當及時採取這些強制執行措施。最高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我國現行立法對財產刑的執行主體和執行程序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財產刑執行的具體部門不明確,「導致各地法院財產刑執行的部門很不統一,執行局執行、刑事審判庭執行、法警隊執行以及混合執行的情況都存在,此外,由於財產刑執行的具體部門規定不明確,導致有的法院財產刑執行工作不到位,財產刑執行程序不明確也導致財產刑執行存在效率不高等現象。」司法解釋對此予以了明確規定:財產刑由一審法院負責裁判執行的機構執行,被執行的財產在異地的,一審法院可以委託財產所在地的同級法院代為執行,胡雲騰解釋稱,這是因為一審所在地往往是犯罪分子的生活所在地,也是其財產所在地,符合執行的規律。司法解釋還明確,被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同時又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責任的被執行人,應當先履行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而判處財產刑之前被執行人所負正當債務,應當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先行予以償還。

I. 哪一條法規對社會輿論提出了要求

大概類似於誹謗、謠言之類的那些

熱點內容
法院網上拍 發布:2025-08-27 03:58:17 瀏覽:907
勞動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7 03:54:02 瀏覽:390
被女朋友道德綁架 發布:2025-08-27 03:41:32 瀏覽:462
非法學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8-27 03:36:36 瀏覽:395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條 發布:2025-08-27 03:36:12 瀏覽:871
鄧傑律師 發布:2025-08-27 03:35:06 瀏覽:785
2017法律碩士考試點 發布:2025-08-27 03:30:54 瀏覽:813
行政法監督是由哪幾個部分 發布:2025-08-27 03:17:50 瀏覽:345
北京設立行政法院 發布:2025-08-27 03:16:26 瀏覽:304
合肥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8-27 03:14:03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