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模式
⑴ 怎麼翻譯:恢復性司法作為新興的司法模式是西方國家在探尋如何解決傳統刑事司法制度固有弊端的過程中形成
His proce is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As the pursuit of criminal justice a good social effect, more and more judicial institutions try application restorative justice, namely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deal with minor criminal cases and minor crime cases. The thesis unfolds,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through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especially the imprisonmen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offenders to socialization, but for the other advantag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the disadvantages and applied condit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 only problem.
⑵ 現代司法理念是
我國當前正處於司法制度大變革的非常時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樹立以司法獨立為核心的現代司法理念,並使之貫穿於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的始終,是實現公正與效率這一永恆主題,維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歷史選擇和必然要求。
[關鍵字]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獨立,司法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單一的專政轉向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由貧窮落後發展到小康社會,由義務主導轉向權利主導,那些不能反映司法職能特有性質和司法活動特有規律的傳統司法觀念將會逐漸退出司法制度的歷史舞台,那些明顯不適應新形勢要求、違背客觀規律的司法體制與工作機制也將遭遇巨變。時代的變革呼喚司法制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改革,而改革的基礎就是要樹立現代司法理念。
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首先應當知道何謂理念?所謂「理念」,實際上就是原理、信念或價值觀。她是一種制度在構建和設計中內在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哲學基礎,她是經過歷史歷練後價值選擇的結果,指向某種特定的目標。理念具有特定的客觀基礎,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狀決定的,而不是純主觀的、先天的和超然的東西;理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理念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然的或普適的,理念應該能夠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活動得到反映和驗證,具體化為一系列實證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實踐,理念的合理性必須與具體的制度及其運作環境相結合才有真實的意義。具體制度是理念的慣常表現方式,而理念則在這種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運作中貫穿始終,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完善。每一個擁有思維的人都有理念,一個人在其行為中始終遵循的原則或信念、信仰,就是他們的個人理念。而一個制度的理念,則必須建立在若幹人的集體智慧之上,是這個群體在圍繞這個制度行為的過程中普遍遵循和奉行的原則和信仰。
現代司法理念即是如此。法官個人在審判活動中既需要通過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學理知識進行事實判斷和法律理解,又需要准確把握整個法官群體在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中所普遍遵循和奉行的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指導司法制度設計和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價值觀,也是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司法制度在設計中應該有系統成熟的理念作為基礎,理論准備不足會導致立法的矛盾、混亂和缺乏可操作性;也會帶來法律和制度的不穩定性;[1]其次,司法改革應當從理念的變革切入,但必須形成相對成熟的思考和共識,沒有理論指導的改革將會反復無常,邏輯混亂,比如本文將探討的司法獨立問題與現行體制中的司法監督,就存在邏輯上的沖突;再次,理念的匱乏會導致信仰的危機,以往我國關於司法理念的論述,很多往往是以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方式出現的,表現為類似於「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之類的口號,並輔之以運動式的動員和推進。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表述,往往把理念推向極端,一方面容易導向謬誤,另一方面則掩蓋了其內在的合理性,以至於極易招致同樣意識形態化的反駁,使建立在正當性與合理性之上的理念研究失去了科學性的基矗口號在其熱情鼓動之下,往往可能掩蓋著一種片面性甚至錯誤,在矯枉過正的做法之後,有時會產生許多始料不及的危害。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口號這種特殊的話語形式往往張揚了一種強硬的語言暴力色彩,力圖用斬釘截鐵的語義和簡潔短促的句式結構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將對話、討論、質疑、辯駁等統統拒之門外。誠然,口號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充分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然而,口號式的感性宣洩終究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務實的實踐,口號的泛濫或許會潛伏著一種非理性的災難。法治口號往往成為主流法律意識的話語載體,甚至會擁有法治領域的話語霸權。」[2]
因此,在當前司法領域中各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方興未艾、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實現司法公正之呼聲日漸高漲之際,樹立系統周密的現代司法理念,夯實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理論基礎,為司法制度的設計和實際運作提供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導向,就成為擺在所有致力於中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面前的瓶頸。
現代司法理念,是人們在現代司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的基本觀念,是支配人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思維和行動的意識形態與精神指導,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需要確立的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是現代法治原則的結晶,是法律文化的積累,是司法客觀規律的集中反映。它雖然不包括具體的法律制度,不同於普通的司法理論,但這些理念支配著人們建立制度、運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動。從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來看,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樹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獨立、司法尊嚴、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義等現代司法理念。其中,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是實現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這一現代司法理念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障。
司法獨立,在我國憲法中稱之為審判獨立,即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德國學者把司法獨立概括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的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3]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司法獨立體現的是特定社會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國家權力架構中法院的獨立地位,即法院單獨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權力而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機構;二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獨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學識和道德裁判,不服從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獨立於社會其他政權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一個法院獨立於其他法院.
⑶ 易保全的「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模式是什麼樣的呢
易保全的「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模式是基於區塊鏈存證,將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仲裁委、互聯網法院、版權保護中心、CA機構等納入保全鏈開放平台的區塊鏈節點上,讓電子數據從產生、存證到最後的使用都有相關司法機構做司法背書,有效保障區塊鏈存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司法有效性。
目前有三種模式:1.「區塊鏈+司法+電子簽約」電子簽約領域的君子簽,幫助用戶將傳統的線下紙質合同轉移到線上進行簽署,通過實名認證、身份認證、簽約意願認證、時間戳、衛星授時、在線簽署、實現數據存證、區塊鏈防篡改、簽章管理、賬戶管理、合同管理,數據同步司法機構、達到在線公證、一鍵出證、智能仲裁、風險代理、訴訟保險。
2.「區塊鏈+司法+知識產權」提供作品在線確權、侵權監測、侵權分析、網路取證、代理維權等一站式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幫助攝影師、設計師、律師、作家等用戶解決在線出數字版權證書、在線出公證書和司法採信難題。
3.「區塊鏈+互聯網司法服務」互聯網司法領域的仲證寶,主要是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在線仲裁立案申請、代理執行、證據直通仲裁委等服務,為公證處提供一站式互聯網公證系統搭建、公證智能終端和相應的定製化服務,包括網路賦強公證系統、數據存證公證系統、自助公證系統。實現集產品和司法公正為一體的商務合作無紙化一站式服務。
⑷ 司法考試的考試形式是什麼
2018年法考改革後,法考考試命題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根據官方表示,法考已經不再是只回重視記憶的考試了答,記憶跟理解同步考察,主觀題更注重考查案例分析能力,且強化理論性、學科融合性。根據相關情況表示2019年法考通過率有所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考試難度將會逐漸升高,2020年之後考試難度可能會越來越大
一、客觀題考試形式
司法考試自2018年改革後,客觀題考試分為兩個批次,考試形式採取計算機考試形式。因此,2018年後參加法考的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硬體操作知識。
二、主觀題考試形式
2019年之前主觀題考試一直採用的是紙筆形式考試,2019年首次採用計算機考試形式,不過紙筆考試方式仍然有保留,考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考試形式。
⑸ 如何論述全國統一司法戒毒模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建立全國統一戒毒模式,是戒毒工作夯實基礎之根本,亦是戒毒工作定型發展之源泉。近年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堅持打基礎、強規范、練內功,不斷健全戒毒工作機制和標准體系,實現了全面轉型、整體提升,為推進戒毒工作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施規范塑「形」,就是以規范化建設為統領,把規范貫穿到統一戒毒模式全過程,用規范之劍塑戒毒之「形」,為提高教育
「欲築室者,先治其基」。司法行政戒毒是一項重要的執法活動,公正執法是戒毒工作的生命線,是提升戒毒執法公信力的根本保障。劉志強副部長提出了戒毒工作具有「政治屬性、法治屬性、人民屬性、社會屬性」的重要論述,其中法治屬性佔有重要位置。建立全國統一戒毒模式,必須堅持嚴格公正規範文明執法,切實提高執法效能和執法水平。要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總體要求,樹牢依法行政理念,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戒毒工作,把建立統一戒毒模式作為貫徹法治建設要求的重要體現,著力提升規范執法水平,確保戒毒工作始終在法治化、規范化軌道上運行。要發揮制度建設的先導作用,注重頂層設計,強化執法效能,認真執行《戒毒管理執法工作手冊》,嚴格落實考核獎懲、診斷評估、所外就醫等執法環節的審批、報備制度,從源頭上規范執法行為。要強化責任追究和表彰激勵,以嚴格的跟蹤問效推進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公正規範文明執法水平,確保場所運行規范有序、安全穩定。
⑹ 如何理解法治一般模式和司法客觀規律
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一般來說,法治思維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⑺ 比較國家司法模式與協商性司法模式!急
一、引言:實踐中自發生成的一種司法模式
近年來,我國刑事案件的數量不僅逐年上升、種類不斷增多,而且刑事犯罪活動的區域和領域也不斷擴大、手段不斷升級,偵破難度越來越大。這可以從如下統計數據中獲得證明:
「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較,改革開放後刑事犯罪最主要的、具有規律性的重大變化有兩條:一是刑事犯罪數量增多,種類增多。1983年嚴打時,全國刑事犯
罪案件立案是61萬起,2001年全國刑事案件立案445萬起,是20年前發案總量的7倍。1979年制定的刑法規定的刑事犯罪罪名不到200
種,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達到440多種。二是刑事犯罪活動的區域和領域擴大了,手段升級了,偵破難度加大了。流竄犯罪、跨境跨國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廠
系列犯罪、智能化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以前比較少見的犯罪,現在已是司空見慣了。與改革前的1997年相比,2001年全國公安機關破獲刑事案件數
上升25.8%,檢察機關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數上升了60.4%,移送起訴犯罪嫌疑人數上升了63.8%,批捕率從85.9%上升到89.9%,起訴率從
82.2%上升到97.6%。」{1}
這必然加重刑事司法系統的壓力。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眾權利意識較以前得到了普遍的提高,這迫使刑事司法程序必須更多地從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
的角度進行設計。為滿足該現實需要,刑事司法領域近來不斷地進行制度改革,借鑒對抗制模式的制度優勢,以實現程序公正為價值目標構建日益縝密的訴訟制度便
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但這最終卻形成了一種悖論:案件的增多需要便捷的訴訟制度,以有效率地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人權的維護卻需要更能體現司法公正與民主
的訴訟制度,而這樣的制度必然司法經濟成本高昂、耗時費力。結果,臃腫的訴訟制度面對數量巨大的案件不堪重負,司法人員為實現解決糾紛的制度功能不得不沖
破程序所設定的樊籬,比如政府不得不依靠持續的「嚴打」{2}來消除由司法低效所帶來的社會無序。這種以犧牲被告人的權利保障為代價的訴訟效率實現途徑注
定是失敗的,因為不公正的訴訟待遇與草率的裁決必然引發高上訴率、頻繁的再審程序以及頻仍的「上訪」,這反過來又加重了司法系統的負擔,實質上降低了效
率。結果產生了公正與效率共損的局面,從2003年初進行的公正與效率的司法大檢查中可見一斑。{3}
我國刑事訴訟系統面臨這種雙向壓力既非偶然也不特殊,而是整個刑事司法制度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其導火索就是日益嚴重的案件壓力。從世界范圍
來看,很多國家的刑事司法系統都面臨案件積壓的壓力,{4}並造成「逼迫象棋大師下快棋」的情況——完美的訴訟程序如同技藝精湛的象棋大師,但案件的積壓
使得訴訟程序不可能從容地處理案件,只能加快訴訟進程,讓象棋大師下快棋,真正的水平難以發揮出來。
為了擺脫司法困境,實踐中逐漸興起了一種新型的司法模式——協商性司法(negotiated
justice)。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英美的辯訴交易與污點證人豁免制度;比如德國的處罰令程序與附條件不起訴、義大利的「基於當事人請求而適用刑
罰的程序」與簡易程序;澳大利亞的未成年人案件「交易不起訴」制度等等。雖然案件壓力是促使協商性司法誕生的重要動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比如偵控機關在
一些「硬案」面前顯得力不從心,但又無法正式迴避來自社會方面的指責時,也會選擇協商模式。實踐中,偵控機關就採取妥協的方法,和案件當事人進行協商,以
較輕的指控換取有罪證據。比如在德國,案件的類型決定了協商發生的可能性,涉及白領犯罪、逃稅、毒品犯罪以及環境犯罪的重大而復雜的案件,當出現證據方面
的困難或法律問題時,協商在所難免。
由於協商性司法從價值理念到運作機制自成一體,並對既有司法模式的價值觀念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所以,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受來自正統法律觀念與道
德方面的責難。但事實上,它仍然在很多國家獲得了勝利。首要的原因在於,協商性司法的獨特價值滿足了現代社會的需要。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特徵是,公眾的價
值與行為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共識也因之越來越難獲得,由此,以追求嚴格法律規則之下處理案件為目標的刑事訴訟制度,在解決爭端的意義上顯得力不從心,原因
在於,它在處理刑事案件時不能擺脫既有制度框架的束縛,一些合理化、人情化的因素不得不被排除在外,最終,一個刑事案件的法律結論往往帶來的是控辯雙方的
不滿、社會公眾的不解、被害人的憤恨。這時就很難說法律程序體現了正義價值,正如馬歇爾法官所言,民主不可能自恐懼中生發,自由不可能於憎恨中繁榮,正義
不可能在盛怒中植根。{5}以利益的妥協為基礎的協商性司法恰恰能彌補該不足,因為以「協商」作為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有著獨特的優勢:以一種「雙贏」策略
解決社會沖突,其背後的理念是「經過一次成功的協商,當每個人離開時都是成功者」。
筆者認為,實踐中自發生成的這種新型司法模式,體現了一種新程序主義理念,背後暗含了一種新的程序理論。鑒於協商性司法在我國也悄然興起,{6}系統
地研究該司法模式必然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考慮到協商性司法在我國的興起不過是晚近的事情,本文便主要以國外的司法實踐為分析藍本,對這一司法
模式進行概要的分析與總結,試圖揭示協商性司法獨特的內在原理、與運作程序,該模式與既有司法模式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當然,筆者不可
能窮盡兩大法系所有國家的情況,只能選擇代表性的國家作為討論範例。英美法系主要以美國與英國為例;大陸法系則以德國、法國為主要範例,其中,俄羅斯、日
本與義大利也列入大陸法系來討論。
⑻ 什麼叫立法模式 最好詳細點 謝謝最好詳細點 謝謝
准確的說應該是立法體制
一、立法體制的含義
(一)、兩種理解
1、廣義
2、狹義
二、決定和影響立法體制的因素
(一)、一國採取什麼樣的立法體制,受該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民族狀況、歷史傳統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決定和影響
(二)、從法律方面說,一個國家的立法體制是直接由該國的國家形式決定的。國家本在實質上決定了立法權屬於哪個階級;國家形式則在形式上決定了立法權屬於國家機構中哪些機關。國家形式包括國家管理形式和國家結構形式
1、國家管理形式,即政體,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政體由國體所決定,同時又是國體的表現形式。就立法體制而言,政體在形式上直接決定將立法許可權劃分給國家機構體系中的哪些機關。也就是說,政體決定橫向立法許可權劃分,即決定立法許可權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機關之間如何劃分。
2、國家結構形式,指的是國家的整體和其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劃分行政區劃問題。就立法體制而言,國家結構形式直接決定哪些立法許可權屬於中央,哪些立法許可權屬於地方。也就是說,國家結構形式決定縱向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即決定在中央政權和政權
三、立法體制與立法體系、立法權的歸屬、立法事項
(一)、立法體制
1、核心問題:立法許可權如何劃分,並就立法權及立法事項等問題作出說明
2、分類
(1)、君主或貴族主權論
(2)、人民主權論
(二)、立法體系
1、核心問題: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側重的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及其效力等級
第二節 立法體制的分類
一、從國家管理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國家立法權的劃分是否以民主的原則和制度為基礎,可以分為專制的立法體制和民主的立法體制
(二)、按照國家立法權是否只由同一類別的國家機關行使,可以分為單一的立法體制和復合的立法體制
(三)、按照國家立法權的行使是否受到其他國家機關的制約,可以分為獨立的立法體制和制衡的立法體制
二、從國家結構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可以分為一級立法體制和二級立法體制
(二)、按照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還可以分為中央集權的立法體制和復合的立法體制
(三)、幾點說明
1、以上對立法體制的分類,是從國家形式的角度,根據各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情況來進行劃分的
2、一個國家之所以採取某種立法體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2、 立法體制的分類是相對的,許多國家的立法體制只要能有條件地大致劃歸於同一類型的各國立法體制,彼此之間也存在許多差異
⑼ 職權主義訴訟與糾問式訴訟模式的區別
這兩種訴訟模式都是在刑訴領域內的概念。
職權主義訴訟是公權力機關利用職權主動參與案件審理的一種訴訟模式,是現代大陸法系的刑訴模式
糾問式訴訟是司法機關對犯罪行為,無論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職權主動予以追究,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刑訴模式
從時間上講,職權主義是糾問式訴訟模式在保障人權、效率考慮的前提下的一種發展
公開程度上來講,職權主義公開性高,法官採取自由心證方式審理,對被告人權利保障較好。而糾問式訴訟則將審判秘密進行,由於其封建性質更易受皇權之影響,被告人常受刑訊等非人道對待
從司法機關主動性上講,糾問式指司法機關全部主動追究,較僵硬,且費時力。職權主義是司法機關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義,根據案件性質、當事人要求等情況,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較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