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則大題
A. 刑法簡答題匯總(完整版)
刑法主觀題的答題方法匯總
互關聯。在分析其中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時,有以下兩種答題思路:
1、以犯罪行為為線索,即分析每個犯罪行為涉及的法律問題。典型論述方式為:「對於甲、乙實施的某某行為,甲、乙二人成立某罪共犯,甲成立A罪既遂,乙成立B罪既遂。由於甲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自首情節,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以行為人為線索,依次分析各犯罪人的各種犯罪行為。典型論述方式為:「對於甲的刑事責任,分析如下:首先,甲實施A行為,符合A罪的構成要件,成立A罪既遂,同時觸犯B罪,屬於想像競合犯;其次,甲實施C行為,成立C罪,與A罪應當數罪並罰;最後,甲的D行為屬於立功,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無論採取哪一種答題思路方法,在分析完案件事實之後,建議以行為人為線索對觸犯的罪名和處罰原則做簡明扼要的總結。
B. 一道關於刑法總則的題目
因為謝某用刀朝黃某的頭部砍了十幾刀,目的是將其殺死,但此前因黃甲擊倒在地時,由於後腦磕到水泥地導致腦出血,就已經死亡,謝某不可能將已死亡的再殺死,因此只能是不能犯的未遂。
C. 刑法總則主觀題怎麼破
從刑法總論當中選取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考察,比如:死刑的限制、犯罪既內遂的認定、主犯的認定等等。論容述題要求大家在平時學習的時候,要對某一塊理論知識進行一個全面的、系統的掌握,千萬不能離散地、孤立地去死記硬背個別的知識點,強調一個理論面的把握,而不是一個知識點的背誦。
答題時,先回答概念,再回答特徵、要件、制度價值意義等(論述題需要適當擴展,可採取舉例或解釋說明的語言進行擴展),最後要指明該制度(概念)的意義。
D. 刑法總論 論述題怎麼答
基本注意事項:字數符合要求,字跡工整,邏輯清晰,推理嚴謹,法言法語內。
注意結構: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容。
忌:空白,潦草,沒有結構。
當然必須建立在理論知識扎實的基礎上,如實在不會,在形式上也要符合上述要求。起碼看起來態度是認真的。
考試前多看歷年考題,不要貪多,看一個吃透一個,多做練習。
E. 關於刑法總則的問題並求資料。
查一下《刑法》全文,看看目錄就行了。
刑法,是司法考試的「四大天王」之一,是重點的重點,如果什麼叫刑法總則都不知道,司法考試很難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目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犯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三節 共同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罰
第一節 刑罰的種類
第二節 管制
第三節 拘役
第四節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五節 死刑
第六節 罰金
第七節 剝奪政治權利
第八節 沒收財產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量刑
第二節 累犯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四節 數罪並罰
第五節 緩刑
第六節 減刑
第七節 假釋
第八節 時效
第五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 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附則
F. 大一法律系的。求一些刑法總則的習題~~~
1、美國人甲將美國航空公司的班機從美國劫持到中國廣東省迫降,被我國公安機關抓獲。關於本案,哪種說法正確?
A、 對甲不能適用中國刑法審判
B、 對甲不能依據屬地原則適用中國刑法審判
C、 對甲能依據普遍管轄原則適用中國刑法審判
D、 對甲能依據保護原則適用中國刑法審判
2、緩刑是:
A、 有條件提前釋放的制度
B、 有條件不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
C、 監外執行制度
D、 死刑的一種執行制度
3、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
A、 疏忽大意的過失
B、 過於自信的過失
C、 直接故意
D、 間接故意
4、屬於犯罪構成的一般要件的有
A、屬於犯罪構成的一般要件的有
B、犯罪客觀方面
C、犯罪動機
D、犯罪主體
5、甲某因傷害罪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第4年又因盜竊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況下,對甲某:
A、能適用假釋
B、不能適用減刑
C、不能適用緩刑
D、當從重處罰
6、甲唆使乙殺害丁,並唆使丙買來一把刀給乙,供乙殺丁使用。乙找到丁,舉刀砍丁未中,丁逃逸。以下哪種說法正確?
A、乙行為構成不能犯未遂
B、對甲乙丙依法均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對丙依法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甲乙丙丁構成既遂
7、甲乙二人共同盜竊一輛汽車,駕駛途中被發現,甲跳下車逃走,乙單獨駕車擺脫抓捕。第二日乙將車銷贓得款4萬元,分給甲2萬元,而該車的實際價值16萬元。後來甲被抓獲歸案,乙仍然在逃。法院應當認定甲的犯罪金額為:
A、2萬元B、4萬元C、8萬元 D、16萬元。
8、屬於實質的一罪的情形是:
A、牽連犯B、想像競合犯 C、繼續犯D、法條競合犯
9、對過失犯罪:
A、以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作為構成要件B、不處罰未完成罪
C、要求刑事責任年齡一律必須年滿16周歲D、依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罰金刑是:
A、主刑 B、附加刑 C、可以獨立適用 D、可以附加適用
11、對於剝奪政治權利刑,正確的說法是:
A、 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B、 對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C、 對於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有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計算
12、人民法院執行下面哪些刑罰?
A、管制 B、剝奪政治權利C、沒收財產D、罰金
13、刑法第114條:「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A、 本條之罪是行為犯
B、 本條之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
C、 本條之罪的刑事責任年齡為年滿16周歲
D、 本條之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
14、假如甲構成第13題所述第114條之罪,法院判處甲2年有期徒刑。該判決具有下列哪種情形之一的,不需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A、甲犯罪時不滿18周歲 B、甲在審判時懷孕
C、甲有坦白的表現D、甲犯罪未遂
15、甲因為犯放火罪被依法逮捕,在公安機關審問其放火罪行時,甲主動交代司法機關掌握的盜竊一輛寶馬牌轎車的罪行。關於本案,下列哪些做法正確:
A、 對甲的放火罪和盜竊罪應當分別定罪量刑
B、 對甲的放火罪行依法適用自首的規定,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C、 對甲的盜竊罪行依法適用自首的規定,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D、 將放火罪秘判處的刑罰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法定數罪並罰原則決定執行的刑罰
16、下列哪種情形一般能排除承擔故意罪責
A、事後防衛 B、假想防衛 C、防衛過當 D、行為對象認識錯誤
17、關於犯罪構成的主客觀方面,下列哪種說法正確?
A、行為的基本形式分為作為和不作為
B、只要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當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
C、法律上規定以不作為方式為其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人以不作為實施的,是不純正不作為犯
D、罪過分故意和過失形式
18、甲犯尋釁滋事罪,依法應當「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對甲該項罪行的追訴時效為: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四、名詞解釋
1、 犯罪中止
2、 從犯
五、簡答題:
1、 假釋的適用條件
2、 未遂犯的要件與處理原則
第三部分:刑事偵查學
六、名詞解釋
1、 變動現場
2、 現場分析
3、 調查訪問
4、 無名屍案件
5、 訊問
七、簡答題
1、 簡述刑事偵查的基本形式。
2、 簡述賄賂案件的偵查途徑。
3、 簡述詐騙案件的偵查途徑。
G. 刑法總則多選題
下列哪些行為不屬於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A 人在睡夢中或精神錯亂狀態下的舉動
B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
C 人在身體受強制情況下的舉動
D 人在受到精神強制時實施的行為
下列情形中屬於犯罪預備的是:
A 調查被害人的行蹤
D 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
、構成累犯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A 前後兩罪均為故意犯罪
B 前後兩罪的法定刑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
C 後罪發生在前罪的刑罰執行完畢之後5年以內
一般緩刑的適用條件有:
A 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B 犯罪分子犯罪情節較輕具有悔罪表現
C 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
D 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下列屬於時效延長的情形有:
A 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
C 被害人控告而司法機關應立案而未立案的
第三題和樓上的想法不一樣。犯意表示與犯罪預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犯意表示只是犯罪意圖的外在表露,行為人尚未實際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一種思想錯誤,而非犯罪行為。犯罪預備式行為人開始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已經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構成犯罪。
2、階段不同 犯意表示在犯罪預備階段之前 是不負刑事責任階段的終點 而預備則是承擔刑事責任在時間上的起點
3、主觀上所表現的犯罪故意程度不同 犯意表示沒有為實現犯意而付諸行動,對客觀世界不會產生影響。而預備有明確的犯罪計劃,犯疑付諸實施。
4、客觀表現不同
5、公開程度不同
6、刑法意義不同
綜上所述 第三題應該選AD 非AB
H. 刑法總則案例分析題
1.故意殺人罪,劫持航空器罪(未遂,中止)
2.那個舉報的是中止,另一個是未遂
3.都是主犯吧,看不出什麼主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