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是刑法
Ⅰ 違反了國家刑法六個月是國家那條刑法
把問題描述清楚點
Ⅱ 六個月是行政還是刑事
所謂的行政處罰是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主體,為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法對行政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政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處罰得人身罰也稱治安拘留,是特定的行政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在短期內剝奪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其拘留的最長期限就是15天。
如果有六個月的,那麼一定是刑事拘留。刑事拘留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在偵查過程中,遇到法定的緊急情況時,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採取的臨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方法。
Ⅲ 我國刑法中判六個月的有哪些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有主刑和附加刑兩類。
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種:
1、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年。
2、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1年。
3、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20年。刑法修正案八在五一後正式施行,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0年。但之前的犯罪行為可能應適用原來,不得超過20年。
4、無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另外,刑法分則裡面的罪名根據犯罪事實的危險程度量刑有可能為6個月。
Ⅳ 犯罪拘留6個月屬於什麼犯罪
你好
刑事拘留屬於刑事訴訟中臨時性的強制措施,不屬於刑罰,因此刑法沒有規定。
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刑事拘留的期限是30天、不得再延長,結合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的7天期限,兩者相加最長37天,沒有6個月的規定。
Ⅳ 刑法中,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包含6個月嗎
97年刑法第九十九條:本法所稱以上、以下、以內,包括本數。
Ⅵ 刑法中放養六個月是啥意思
根據我國刑法,一罪的最高有期徒刑是十五年。數罪合並執行最高是有限徒刑二十五年。
法律依據:
1、《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2、《刑法》第四十五條【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條、第六十九條規定外,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3、《刑法》第五十條【死緩變更】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
蘭州律師:網頁鏈接
4、《刑法》第六十九條【判決宣告前一人犯數罪的並罰】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 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 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Ⅶ 關於刑事案件6個月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六個月意味著犯罪分子將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為期六個月的刑罰。但是,如果犯罪分子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以及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可以申請緩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四十六條
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
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Ⅷ 刑法判六個月以下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刑法判處六個月以下的分別為拘役管制有期徒刑,希望對你有用
Ⅸ 我國刑法中判六個月的有哪些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有主刑和附加刑兩類。
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種:
1、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年。
2、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1年。
3、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20年。刑法修正案八在五一後正式施行,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0年。但之前的犯罪行為可能應適用原來,不得超過20年。
4、無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附加刑有以下三種:
1、罰金;
2、剝奪政治權利;
3、沒收財產
針對外國人,還有驅逐出境
Ⅹ 什麼罪可以判到6個月
交通肇事是司法實踐中發案率較高的一種過失犯罪。交通肇事後逃逸的現象也比較常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情形比較紛雜,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交通肇事後逃逸就應當「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只要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應當「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 前行為未構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處理。
肇事者違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輕微傷、輕傷或者只是造成了牲畜(如豬、牛、羊等)死亡的後果,財產損失數額不大。此時如果肇事者逃逸行為本身未造成其他嚴重後果,肇事者不構成犯罪,對肇事者可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條的規定,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可以並處15日以下拘留。
二、交通肇事構成犯罪後逃逸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理
肇事者違章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此時肇事者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同時肇事者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駕車逃逸,但沒有因逃逸而造成嚴重後果。這種情況符合刑法第133條規定的「交通肇事後逃逸」的加重處罰情節,對肇事者應處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種:
1、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時救助而脫離危險,從而沒有造成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後果。
2、雖然在逃逸過程中已發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沒有因果關系。
3、行為人肇事將他人撞成重傷,但並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現實危險性。
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處理
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6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5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這界定了逃逸致人死亡的具體范圍。司法實踐中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未介入肇事者本人其他加害行為即交通肇事後單純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
3、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按照《解釋》第六條規定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4、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在逃逸過程中介入肇事者的「加害」行為,如拖著傷者逃逸故意到車軋人,將受害人拋入水中,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對此行為應當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對肇事者應當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和交通肇事罪進行數罪並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逃逸行為已成為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行為,因此不應再被作為前一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是由,否則有違「禁止一行為重復評價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