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目標錯誤的是

刑法目標錯誤的是

發布時間: 2021-12-05 07:47:13

① 什麼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有哪幾類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對事實認識錯誤,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認定行為人的罪責。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里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范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於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例如,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大量的其他財物。因為這種錯誤沒有超出盜竊罪竊取他人財物的范圍,故不影響甲對竊取的提包內的財物承擔盜竊罪責。反之,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5枚威力巨大的塑膠炸彈。因為這種錯誤超出了盜竊罪犯罪構成的范圍,涉及盜竊爆炸物的犯罪構成。所以阻卻甲對因錯誤發生的觸犯另一構成要件(盜竊爆炸物罪)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甲竊取了乙的提包,回家後打開提包發現裡面還有一支手槍。甲竊取提包通常只有盜竊普通財物的故意,而事實上發生了竊取槍支的結果。因為槍支屬於《刑法》第127條盜竊槍支罪的對象;而財物屬於《刑法》第264條盜竊罪對象;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體現了不同的客體:公共安全和財產權,因此甲發生的事實錯誤不僅僅是具體對象的錯誤而是客體錯誤。客體錯誤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在盜竊罪的限度內承擔罪責,對誤盜槍支的事實不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能成立盜竊罪。不過,甲如果將該槍持有,可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實際侵犯的對象是丙。由於乙和丙都是人,同屬於《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對象,甲無論是殺了丙或殺了乙,都是剝奪他人的生命,都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犯罪構成之對象的范圍,也沒有使犯罪客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甲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可見,根據法定符合說,對象錯誤對行為的性質沒有影響。例如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區尋釁滋事,遭該小區保安的追趕。甲在奔逃中感覺背後有保安追趕上來,甲拔刀轉身朝後面的身影刺去,結果刺死了緊隨其後的同夥乙。法院判決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對本案甲某行為認定為既遂,意味著認定甲某對同夥乙某死亡結果成立故意)

在適用法定符合說認定這種錯誤的場合,甲對乙死亡結果事實上的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已經無關緊要。

如果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行為人只就相同的部分承擔故意罪責,對不同的部分不承擔故意罪責。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這種錯誤不影響罪過的性質。因為該種錯誤並未造成任何非預想的犯罪結果,故從主觀方面講不成其為問題。成為問題的是客觀方面,這種客觀上的「不能犯」是否應當做為犯罪處理?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從現象看,這也是對象錯誤,但它不是因為辨認錯誤,而是因為行為本身的誤差(槍法不準)。這是一種客觀行為錯誤而不是主觀認識錯誤。對行為誤差一般也採取法定符合說,即適用對象辨認錯誤的認定方法解決。假如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因行為偏差)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不妨害行為人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假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則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三種情形的錯誤對罪責均不發生影響。

② 下列關於刑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

  • 簡單來說,我國刑法將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兩大類。

  • 主刑只能獨立適用,不能專附加適用。主刑包括管制、拘役屬、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 附加刑,又稱從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附加刑的基本特點是既能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

  • 我國刑法規定,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此外,還有對犯罪的外國人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的驅逐出境。

③ 刑法上認識錯誤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一)法律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1)否定說。認為刑事責任的承擔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意識,即違法性的認識錯誤並不能夠成為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正當理由。「違法性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絲毫無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有對事實的認識即可」。德國學者洛克辛說「如果把違法性意識作為處罰國民的一般條件,就等於國家為輕率者、夢想家、狂唁者和愚蠢者提供了違反法律的通行證,就等於國家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英美刑法一貫堅持「不知法律也不能免責」(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的原則,換言之,「在作為主觀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

(2)肯定說。該說認為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准,使個人決定其作為和不作為的依據,知法犯法是行為人「對法有敵意」,國家有權對其處罰;違法性認識錯誤可以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如果以此種觀點為視野,例如,針對父親殺死逆子為民除害這同一事實,熟知刑法的行為人要承擔故意殺人罪責,而不知刑法者則不承擔刑事責任,這樣豈不尷尬。因此,此種學說並不科學。

(3)折衷說。折衷說認為違法性認識錯誤可否阻卻或減輕刑事責任不可一概而論,對違法性缺乏認識不影響犯罪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缺乏認識則可排除主觀故意。

上述各學說雖然都有其合理性,但都並不充分。解決法律認識錯誤問題,應以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作為司法最終的裁判標准,應進行綜合判斷,以避免刑法的「專橫」。

(二)事實認識錯誤的理論研究概況

事實認識錯誤的學說,目前國外主要有三:具體符合說、抽象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

(1)具體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按照具體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事實與客觀發生事實只要不能達到完全具體的一致便阻卻故意,卻不當地縮小了故意的成立範圍。如在對象錯誤場合,行為人誤把甲當作乙而予以殺害,是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區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權在刑法的法益保護上是平等的。

(2)抽象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無須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完全具體地一致,而只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按照抽象符合說,行為人主觀預見的事實與客觀發生的事實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無論對象錯誤還是打擊錯誤,對於客觀發生的事實均不阻卻故意,卻不當地擴大了故意犯罪的成立範圍。

(3)法定符合說:主張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須是行為人主觀預見的構成事實與客觀發生的構成事實法定性質一致,即在構成要件范圍內一致即可。法定符合說以構成要件論為基礎,強調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只要在構成要件的實質評價上相一致,對於實際發生的犯罪事實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範圍。

④ 刑法中對象錯誤和目標錯誤有何區別

簡單來說,對象錯抄誤是對法益絕對沒有侵害的可能性,比如把死人當活人殺害,把男人當女人強奸。這樣的情況下屬於無罪。
打擊錯誤(目標錯誤)是對法益有侵害的可能性,只是因為打擊到別的目標。比如射殺人時,誤將旁邊一隻豬殺害。這種情況下,打擊錯誤屬於犯罪未遂。如果想殺甲卻殺死了甲旁邊的乙,同樣構成故意殺人罪。

⑤ 以下關於刑法的說法哪個是錯誤的

A項中,甲盜竊提包的行為屬於盜竊罪,而後發現提包中有一支手槍沒有及時上交,而是私自藏於浴缸下,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的犯罪,應該數罪並罰,因此,A項說法正確,不選。銷贓,是指為犯罪分子轉賣、銷售其犯罪所得的臟物的行為。B項中,乙搶奪他人手機並變賣的行為屬於事後銷贓的行為,不能單獨再次進行評價,因此,B項說法錯誤,應選。行醫是以實施醫療行為為業的活動,因此,非法行醫罪屬於職業犯。《刑法》第336條規定,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丙非法行醫造成1人死亡、1人身體殘疾,根據刑法的規定屬於結果加重犯,因此C項說法正確,不選。《刑法》第239條規定,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因此,綁架罪包含了將被綁架人殺害的情況,因此,丁的行為成立綁架罪,而不應當以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實行並罰,因此,D項說法正確,不選。

⑥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一)認識錯誤的概念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罪過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不同,就會影響意志因素,因而影響罪過。行為人的認識錯誤,既可能影響罪過的有無與罪過的形式,也可能影響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還可能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與否。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

(二)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為與現役軍人的配偶通姦是犯罪,在實施通姦行為後自動投案。但刑法並沒有將這種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情況稱為幻覺犯。既然某種行為並非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而認定為有罪。

2.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其實刑法第219條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定罪,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第二種觀點相反,認為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只能是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之間,只要認識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種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但不能絕對化。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確實不知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則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第五種觀點認為,如果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社會危害性行為而有意識地實施,則不能因為他自稱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過。如果行為人確因不認識行為的違法性,從而也不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則應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說採取第五種觀點。

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例如,行為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殘,行為人誤認為只成立保險詐騙罪,事實上成立保險詐騙罪與故意傷害罪。顯然,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定罪與量刑。

(三)事實認識錯誤

故意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因此,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就可能影響故意。錯誤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1.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嗣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主要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的錯誤。對於具體的事實錯誤,存在具體的符合說與法定的符合說的爭論。前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相一致時,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後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范圍內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

(1)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例如,行為人本欲殺甲,黑夜裡誤將乙當做甲進行殺害。根據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護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想殺人,而客觀上又殺了人,那麼就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本來,根據具體符合說,由於行為人本欲殺甲,而客觀上卻殺害了乙,二者沒有具體地相符合,行為人對甲應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應成立過失致人死亡。但現在的具體符合說論者也都認為,這種對象錯誤並不重要因而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所以,就這種對象錯誤而言,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完全相同。

(2)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舉槍射擊甲,但因沒有瞄準而擊中了乙,導致乙死亡。在一段時間內,我國刑法理論以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發生認識錯誤為由否認其為認識錯誤的一種情況。其實,認識錯誤並不限於行為人主觀上發生了錯誤,而是包括行為人的認識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一切情況。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認識(對甲射擊)與客觀情況(乙死亡)就是不一致的(通常所說的手段錯誤,如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或者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或者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發生,實際上分別屬於過失犯、未遂犯與不能犯的問題)。

關於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認為,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所以,在上例中,行為人對甲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對乙則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由於只有一個行為,故二者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但是,由於具體的符合說存在諸多缺陷,刑法理論的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即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問題是,行為人本欲殺甲,但因為行為差誤,同時導致甲與乙死亡的,應如何處理?根據法定符合說中的數故意說,行為人對甲與乙都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當然,採取數故意說並不意味著成立數個故意殺人罪,因為只有一個行為,所以應按想像競合犯以一罪論處。

(3)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侵害的對象沒有錯誤,但造成侵害的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展過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結果推後或者提前發生的情況。因果關系的錯誤主要有三種情況:即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事前故意與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

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結果的發生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的故意用刀刺殺乙,使乙受傷,但乙為血友病患者,因流血過多而死亡。再如,甲為了使乙溺死而將乙推人井中,但井中沒有水,乙摔死在井中。又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乙為了避免子彈打中自己而後退,結果墜入懸崖而死亡。要解,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問題,關鍵是要明確故意的成立所要求的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是一種什麼程度的認識。根據通說,只要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基本部分有認識即可,而不要求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有明確認識。所以,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的認識錯誤,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換言之,指向同一結果的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錯誤,在犯罪構成的評價上並不重要,因為既然行為人具有實現同一結果的故意,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因果關系,就必須肯定行為人對現實所產生的結果具有故意,因而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結果,出於其他目的實施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第一行為),造成乙休克後,甲以為乙已經死亡,為了隱匿罪跡,將乙扔至水中(第二行為),實際上乙是溺死於水中。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念。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分割為兩個行為,還缺乏理由。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通常認為,在這種場合,第一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實際上是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准備使乙吃安眠葯熟睡後將其絞死,但未待甲實施絞殺行為時,乙由於吃了過量的安眠葯而死亡。再如,甲准備將乙的貴重物品搬至院牆外毀壞,但剛拿起貴重物品時,貴重物品從手中滑落而摔壞。要認定這種行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關鍵在於行為人在實施第一行為時,是否已經著手實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結論,則應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得出否定結論,則否認故意犯罪既遂。

2.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前者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不同的法益,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盜竊一般財物,卻誤將槍支當做一般財物進行盜竊。這種認識錯誤超出了犯罪構成的范圍,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盜竊財物)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盜竊槍支)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後者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射擊乙,但因沒有瞄準,而將乙身邊價值近萬元的寵物打死。同樣,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殺人)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毀壞財物)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抽象的事實錯誤實際上存在兩種類型:一是主觀方面輕而客觀方面重,即行為人本欲犯輕罪,客觀上卻是重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毀壞財物卻殺了人就是如此。二是主觀方面重而客觀方面輕,即行為人本欲犯重罪,客觀上卻是輕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殺人卻打死了寵物就是如此。

根據法定符合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應當在主客觀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詳言之,不能僅根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或僅根據行為的客觀事實認定犯罪,而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例如,出於盜竊財物的故意卻實際上盜竊了槍支時,行為人客觀上雖然實施了盜竊槍支的行為,但主觀上沒有盜竊槍支的故意,該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沒有統一起來,故不能認定為盜竊槍支罪;行為人具有盜竊罪的故意,也實施盜竊行為,槍支同時具有財產價值,因而可以評價為財物,於是,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相統一了,故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再如,行為人將他人佔有的財物誤認為是遺忘物而據為己有。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的是盜竊行為,但主觀上僅具有侵佔遺忘物的故意,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並沒有統一起來;只有認定為侵佔罪,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由此看來,對於抽象的事實錯誤(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應當首先從輕罪的主觀認識或輕罪的客觀事實出發,然後再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或主觀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即如果主觀認識是輕罪,而客觀事實是重罪,則從主觀認識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如果客觀事實是輕罪,而主觀認識是重罪,則從客觀事實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主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但是,如果重罪處罰未遂犯,且重罪的未遂犯重於輕罪的既遂犯,則應以重罪的未遂犯論處。例如,甲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但因為沒有瞄準而導致丙輕傷。對此,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未遂,而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既遂。

行為人誤將非犯罪對象當做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害甲,黑夜裡誤將一隻有害野獸當做甲殺死),或者,行為人誤將犯罪對象當做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死有害野獸,黑夜裡誤認為鄰人為野獸而開槍射擊致人死亡),雖然也存在認識錯誤,但主要屬於未遂犯與不能犯、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問題。

⑦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7)刑法目標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⑧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⑨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1,對象錯誤
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侵害對象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刑法理論中事實錯誤的一種,相當於西方刑法理論中的客體錯誤。

2,打擊錯誤
又稱「目標錯誤」、「行為誤差「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對象,因未能控制行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對象的錯誤。刑法中事實錯誤的一種。如行為人慾殺死某甲,於是朝某甲開槍射擊,卻命中某甲身邊的某乙,這就是打擊錯誤。
(9)刑法目標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一,對象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在實施故意犯罪的過程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犯罪對象。
2,行為人將另一對象誤認為是自己意圖侵害的對象。
二,打擊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打擊錯誤
搜狗網路-認識錯誤

⑩ 什麼叫「刑法上的打擊錯誤」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象實施侵害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

在刑法理論上一般將錯誤分為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打擊錯誤是事實錯誤的一種。打擊錯誤即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等。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的表現形式有兩種,是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與是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如某人從樓上投擲重物意圖砸毀甲的汽車,卻將過路的行人乙砸死,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意外事故,並不是故意的。

刑法修正案九中,關於打擊報復的相關規定:規定了兩檔刑罰,犯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0)刑法目標錯誤的是擴展閱讀:

「刑法上的打擊錯誤」主要特徵如下: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

4、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打擊報復會計、統計人員罪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行為人的行為因打擊錯誤而未遂,仍應負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如果由於打擊錯誤,行為人的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罪名的,應從一重罪處斷。

熱點內容
婚姻法的婚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8-24 07:09:47 瀏覽:890
水法規定提高 發布:2025-08-24 07:09:12 瀏覽:38
尚法以法治國 發布:2025-08-24 07:00:12 瀏覽:69
徐州銅山區法院 發布:2025-08-24 06:34:48 瀏覽:333
法院認可的 發布:2025-08-24 06:14:41 瀏覽:26
刑事訴訟法笫六十七條 發布:2025-08-24 06:11:34 瀏覽:497
稅收立法權研究 發布:2025-08-24 06:11:02 瀏覽:649
下列關於合同法 發布:2025-08-24 06:01:46 瀏覽:248
保亭法院江 發布:2025-08-24 05:57:01 瀏覽:771
司考行政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8-24 05:32:05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