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律師講民法

律師講民法

發布時間: 2021-12-05 21:54:17

法學專業 律師方向 民商法方向等等區別 應該怎麼選

錯!
1、只要是屬於法學這個大專業范圍內,無論你是什麼方向,所有的大法都是要學的。所謂的方向,區別在於專業課里會設一些這個方向的技術課程和一些非常具體的小子法。如刑事司法方向,會有特有的刑事偵查技術、犯罪心理、法醫基礎等課程。如,行政法方向,行政法是所有方向都要學的,而國家賠償本身也是包含在行政法里的內容。但屬於行政法方向的,學過行政法後,還要修讀更具體的國家賠償法。再比如,知識產權方向,同樣,學的大法跟其他方向一樣,但還要專門修讀專利商標申請和審查的等課程。還有民商法方向的,會有特別修讀破產法等課程。
2、那麼大家都要學的大法有哪些呢?給你例舉一下:
憲法,刑法總論、分論,民法總論、分論,經濟法,行政法(含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環境資源法。另外,法制史和法理學是法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
3、除了大法,在方向內還會有很多小子法要學,而這些課程對所有方向開放,也就是不屬於這個方向的,你也可以選修,所以,只要是學法學的,法律知識都是系統的,別看大家方向不同,其實法學全都懂,只是研究方向不一樣而已。

㈡ 律師,民法通則有沒有「獨立呼吸說」,即新

不正確在我國,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從從出生時開始至死亡時結束,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這就是說,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對於出生的認定,我國採取的是獨立呼吸說,該說認為應以胎兒能夠獨立呼吸之時為出生時間。所以,自然人在獨立呼吸之時才能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㈢ 如何成為民法律師

沒聽說過什麼民法律師。過了司考,進律所實習一年拿到執業證,成為正式律師。所接觸到的案件大多是婚姻、交通事故以及一些借款糾紛,這些基本上都是民法領域里的。

㈣ 當律師的話學刑法好,還是民商法好,還是哪種好給一點建議,真心感謝!

刑事收入高,但是風險也高,打交道的都是亡命之徒,從目前的環境來看,律師的從業環境也有風險,這個就不明示了,懂行的心裡都清楚。
民事部門比較安逸,處理的都是一般糾紛,但是收入肯定沒刑事案件多,偶爾有些金額大的案件也都被一些大律師或者大事務所壟斷。
你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決定往哪方向發展吧,不過對於女生來說確實做刑事的很少。

㈤ 問律師民法事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既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那麼,認識民事法律行為,便須從意思 民法學 表示入手。只有將意思表示的要素予以釐清,方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事法律行為及其法律要件。 作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體必須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實通知。事實通知又稱觀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種事實,而非意思。合同法中規定的承諾遲到通知、債權讓與通知等雖也都是表示,但客體卻是事實,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是由當事人意思表示決定,如果雖有表示意思的行為,但法律效果不由該表示的意思內容決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絕要約等,雖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卻不取決於意思,而是取決於法律的規定,故民法上稱之為意思通知,以與作為民事法律行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區別。 編輯本段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一)明示和默示 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所以民事法律行為形式,就是意思表示形 法律公平 式。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即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發表的載體,可分為明示和默示兩種形式。區分明示與默示的法律意義,在於若非法律特別規定,以民事法律行為處分權利的,須經當事人明示始得成立。 明示 明示是使用直接語匯實施的表示行為,除常見的口頭語言、文字、表情語匯外,還包括依習慣使用的特定形體語匯,如舉手招呼出租汽車,即表示有租用該車之意。 (1)口頭形式。口頭形式即口頭語言形式,如以口頭語言洽談並訂立的合同,以口頭語言委託代理人,以口頭立遺囑。口頭形式的優點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證據的缺點。 (2)書面形式。書面形式即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電報)、圖表、照片、技術工程用圖、電子數據等形式。書面形式的特點是煩難不便,但卻有鄭重庄嚴和「白紙黑字,鐵案如山」的優點。 書面形式又分一般書面形式和公證、登記等特別書面形式。公證形式即以公證書對民 意思表示 事法律行為加以證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除法定必須公證的以外,是否辦理公證,應依當事人意思決定。登記則是國家主管行政機關對於民事主體資格和物權變動等事實通過實質審查,予以確認並在專門登記簿上加以登錄的管理手段。設立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取得和變更不動產物權、結婚等民事法律行為,依法必須登記。凡法定登記行為,只有依法完成登記才能發生效力。 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按默示時的作為和不作為又可劃分為: (1)推定,即行為人用語言外的可推知含義的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所謂可推知,是從該行為中,一般人能夠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內容。例如租賃合同屆滿,承租人繼續交付租金並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賃期間。 (2)沉默,即行為人依法或者依約以不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不作為即緘默、沉默不語。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 意思表示解釋理論 同意。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繼承法第25條第2款規定受遺贈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等,都屬法定沉默形式。此外,當事人可以約定以沉默作為意思表示。 (二)有相對人的、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 向相對當事人作的意思表示,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要約與承諾、債務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權等。意思表示有相對人時,如果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有傳遞的在途時間,則該意思表示以到達相對人時生效。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捐助行為等,類似「自說自話」,該意思表示自完成時生效。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劃分: 對特定人的表示和對不特定人的表示 須以特定人為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對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承諾、允許、撤銷等;無需向特定人實施的意思表示是對不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懸賞廣告等。區分的意義在於須以特定人為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對於非特定人不生效。 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 有相對人的雙方表示,依其相對人是否處於可同步受領和直接交換意思表示的狀態,而劃分為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口頭或者打電話直接訂立合同 是對話表示;相反,通過信函交往或者經使者傳達而訂立合同,則屬非對話表示。區分的意義在於,非對話表示,意思表示有在途時間,而對話意思表示則無,法律對兩者何時生效、撤回的規定不一樣。 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 編輯本段三、意思表示的效果 (一)意思表示的拘束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須受其約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變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後,將要影響表意人、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訂立合同的要約,相對人即產生承諾權,表意人拋棄某物的所有權,他人佔有該物即不構成非法佔有或者不當得利行為。再則,對於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銷,也事關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對人和第三人的利益。 (二)意思表示拘束力的發生 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時發生,事關表意人對於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即該期間始期與終期的確定),以及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同時關涉非對話意思表示傳達途中遺失或者遲到風險的負擔。民法通則第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而合同法第16、23條等就合同意思表示成立的時間做了進一步規定。 編輯本段四、意思表示瑕疵 民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若意思表示有瑕疵,將要影響到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使當事人的意思無法達成預定的目的。意思表示瑕疵究竟如何影響民事法律行為的效果,民法通則的規定與合同法的規定有不同,因此,這里僅就意思表示瑕疵概念和類型作介紹,其效果如何,在無效、可撤銷等部分再論。 (一)欺詐 所謂欺詐,是故意欺騙他人,使之陷於錯誤的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則是由於他人的欺詐行為陷於錯誤,進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詐行為的法律要件是: 在欺詐人方面 (1)須有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故意把不真實的情況表示給別人,無論虛構事實、歪曲事實或者隱匿事實均屬之。欺詐往往呈現為積極行為,而消極行為,尤其是沉默,則必須是法律、合同或者商業習慣上有告知事實的義務,而未告知時才能構成欺詐。 (2)須有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指具有欺騙他人的故意,這種故意的含義包括兩層:第一是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實,並且明知相對人有陷入錯誤的可能;第二是有使相對人陷於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這兩種故意從根本上妨礙了被欺詐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在被欺詐人方面 (1)須被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被欺詐人陷於錯誤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須有因果關系。如果被欺詐人並不陷於錯誤,或者雖然陷於錯誤,但該錯誤不是受欺詐而產生,則欺詐行為不能成立。 (2)須被欺詐人因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須有因果聯系。如果被欺詐人雖然陷於錯誤,但是並沒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雖有意思表示,卻不是因錯誤所致,欺詐行為也不能成立。 (二)脅迫 脅迫是因他人的威脅或者強迫,陷於恐懼而作出的不真實意思表示。威脅是指以預告未來的損害使相對人精神感到恐懼。強迫是指以對相對人或其親屬的身體強制或傷害。當事人因受脅迫而作出的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即是脅迫行為。脅迫的法律要件是: 在脅迫人方面 (1)須有脅迫行為存在。脅迫是不正當地預告危害,以使他人陷於恐怖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2)須有脅迫的故意。脅迫人的故意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須有脅迫相對人使之產生恐懼的故意;第二,須有使相對人因恐懼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即脅迫的目的在於使相對人作出迎合性意思表示。 (3)須預告危害屬於不正當。所謂不正當,即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道德准則。違法當然屬於不正當,但不正當卻不一定都違法。例如,某甲對某乙說:「如果不簽訂合同,則告發你私拿回扣的事」,是很難說這預告是違法的,卻肯定屬不正當,因為它干涉了相對人的意思自由。 在被脅迫人方面 (1)須因受到脅迫而產生恐懼。如果脅迫人縱然施加脅迫,但被脅迫人並不因此恐懼,或雖有恐懼,但恐懼並不是因脅迫而生,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無效民事行為。 (2)須因恐懼作出意思表示。即脅迫人的意思表示與其恐懼須有因果聯系。而且,其意思表示,又須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作出。這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存在,如果被脅迫人並不因脅迫而恐懼,就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進一步看,即使被脅迫人產生恐懼,但是所實施的行為卻不迎合脅迫人的意思,也還是不能構成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因為,受脅迫而實施的行為,其實質在於行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均受到不正當干涉。 (三)乘人之危 因危難處境被他人不正當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對自己嚴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乘人之危而實施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危難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人的不正當干涉,違背了意思自由原則,因而不能被認為是民事法律行為。乘人之危的行為,須具備以下要件: 在乘危人方面 (1)須乘人之危。即對他人的危難處境加以利用。危難處境一般指經濟上的窘迫,以及生命、身體、健康、名譽、自由等方面面臨或者陷於危險或困難。 (2)須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須有使危難人按照自己意思進行意思表示的故意。 在危難人方面 (1)須危難人被迫進行意思表示。即乘人之危與危難人的意思表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危難人進行意思表示是不得已而為之,是乘危人不正當利用的結果。如果危難人臨危不懼,不為利誘所動,當然談不上危難為人所用而實施的行為。 (2)須危難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進行意思表示。即危難人無奈而使自己的意思表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如果危難人並不迎合乘危人的意思,那麼他所實施的行為也就不構成危難為人所用而實施的行為。 (3)須後果對危難人嚴重不利,違反了公平原則。 (四)重大誤解 重大誤解行為是基於重大錯誤認識而實施的意思表示。所謂重大誤解,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1條的解釋是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概括法律的規定,重大誤解行為的要件可以分解為: 1.須有錯誤認識。所謂錯誤認識,既包括表意人方面的錯誤,也包括受意人的誤解。前者是發動型錯誤,後者則是受動型錯誤。錯誤的形態很多,有把想要設定的法律關系性質搞錯,如把租賃當成借用;有把標的搞錯的,如把18K金當成赤金;有把價格搞錯的,如把100元1市斤當成100元1公斤;有把履行時間、地點或甚至把當事人搞錯的,等等。 2.須當事人不了解其錯誤。即當事人屬無意中犯了錯誤。如果是故意搞錯,那就屬於欺詐或虛偽行為,而不再是誤解行為。 3.須錯誤性質嚴重。判斷錯誤是否嚴重,應從一般人處於表意人的地位,如果有此誤解,會不會實施該行為的標准來把握,如果不會實施,則屬性質嚴重。

㈥ 簡述律師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條件

律師民事賠償責任的前提與其他一般民事賠償責任一樣,也是責任人具有過錯行為的法律事實。具體就是指律師在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後,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由於律師的故意或過失的過錯,給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的法律事實。基於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代理關系,根據我國民法的有關規定,律師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是否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關鍵在於律師在執行職務時,是否有過錯行為,而確定其有過錯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律師在主觀上必須有過錯
②律師的行為必須已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害,且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③律師的行為必須是違法行為,即具有違法性;
④律師的行為必須是發生在律師執行職務過程中
律師的過錯行為,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律師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即不履行律師職責,給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律師超越代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並且超越代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又沒有得到當事人的追認和律師事務所的認可,由此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失;律師在代理活動中向當事人隱瞞真相或有欺詐行為,或故意泄露當事人的秘密,與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明知代理事項是違法的,但仍進行代理活動,或是唆使當事人規避法律、法規以至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等。
我國《律師法》條49條規定:「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賠償責任。律師事務所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該條還規定:「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違法執業或者困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㈦ 律師都在哪裡學民法典

您好,一般做律師的大部分上大學的時候就學習了,即便大學的時候可能學習的不是很精通,那麼在考律師證書的時候也是需要學習的,後期的學習的話可能更多的是這個實際的案例積累的工作經驗,祝您好運

熱點內容
收據能起到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4 01:46:27 瀏覽:878
通知屬於行政法規嗎 發布:2025-08-24 01:43:18 瀏覽:824
上海司法曹 發布:2025-08-24 01:36:03 瀏覽:867
2018最新勞動法關於工傷 發布:2025-08-24 01:33:45 瀏覽:808
經濟法關於合同的問題 發布:2025-08-24 01:33:03 瀏覽:957
行政法治原則作用 發布:2025-08-24 01:33:02 瀏覽:228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種類 發布:2025-08-24 01:25:44 瀏覽:450
司法救助決定書 發布:2025-08-24 01:25:38 瀏覽:874
建設法治軍營做的工作 發布:2025-08-24 01:14:56 瀏覽:831
法治是治理的 發布:2025-08-24 01:14:18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