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持中待遇
『壹』 根據民法典如果假期工只幹了兩天,是否有工資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布的第一部法典,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涵蓋民事、商事、家事等諸多領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未被《民法典》收編,但不少勞動法律問題會與《民法典》發生交集,現梳理一下那些與《民法典》有關的勞動法律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民法典》與勞動者的就業年齡問題
【《民法典》條款】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勞動法律相關條款】
第十五條規定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關聯性分析】
《民法典》的規定與《勞動法》保持一致,我國的《勞動法》規定的一般就業年齡是16周歲。這里特別提醒企業HR,因為很多人認為18周歲才是成年人,所以很多HR也誤認為最低就業年齡為18周歲,其實被招用者年滿16周歲就可以了。不過,雖然企業招用年滿16周歲的自然人不違法,但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屬於未成年工,需要注意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
二、《民法典》與工亡中的死亡問題
【《民法典》條款】
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勞動法律相關條款】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
【關聯性分析】
《民法典》將死亡時間規定為一般以「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這一規定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的適用,是否會產生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工傷保險條例》並未明確界定「死亡」及「死亡時間」的標准,在工傷認定的實踐中以及工傷認定行政案件中,存在「腦死亡」說與「心肺死亡」說,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法。有觀點認為,《工傷保險條例》所說的「死亡」並未限定於心肺死亡標准,再結合《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意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工傷保險領域對死亡的認定標准沒有明確法律限制的情況下,應當作出對勞動者有利的解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楊科雄著的《最新工傷認定規則及其適用》(法律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一書中(P127)對於工傷保險中「死亡」的定義作出了說明:「在『48小時』內腦死亡是否為死亡,我們認為,腦死亡應當是人死亡的標准,對『48小時』內腦死亡、『48小時』後停止呼吸者予以認定工傷。」
筆者辦理案件時查詢到,下面案例都採用了「腦死亡」說,並不以「死亡證明」開具時間為准: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豫行再154號、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魯行申127號裁定書、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陝行提字第00006號判決書、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行終字第00230號判決書、湖南省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常行終字第17號判決書、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贛中行終字第62號、江西省遂川縣人民法院(2015)遂行初字第6號判決書、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2014)嵐行初字第20號判決書、山東省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濰行終字第65號判決書、廣東省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韶中法行終字第16號判決書、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內07行終34號判決書、廣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 (2016)粵71行終597號判決書等等。
而下面的案例採用的是「心肺死亡」說,以「死亡證明」開具的時間為准: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粵03行終639號
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蘇05行終412號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2017)蘇0791行初227號
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蘇07行終60號
隴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甘12行初7號
峨眉山市人民法院(2017)川1181行初30號
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2018)粵1971行初912號
『貳』 2021最新版民法典中關於員工的待遇
民法典中沒有約定。只是規定了不能拖欠員工工資。
員工待遇由《勞動法》和《工資管理條例》來規范。
『叄』 民法典有沒有涉及到五險一金
民法典沒有涉抄及到五險一金的規定,相關規定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3)民法持中待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下列實施勞動合同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用人單位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及其執行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遵守勞務派遣有關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國家關於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監察事項。
『肆』 民法典中,公司對員工工資調整是不是應該告知員工,員工不同意應該怎樣做
公司對員工工資的調整應該告知員工,員工會提出疑問領導會給出解答
『伍』 民法典中勸退人員的待遇
民法典是調整平等來主體的自然人、自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一種行政關系,不屬於民法典的范疇,學校能否開除、勸退學生,依據是教育法和相關行政法規定,而不是民法典,民法典不會對這一方面有條文規定。
『陸』 民法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法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法。但是對於民法在國家的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版用,民法權的調整對象和適用范圍,民法與某些法學家所主張的經濟法的關系等等問題,目前法學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需要根據法學理論,特別是關於法的體系的一般原理去進行分析研究,以求逐步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
民事法律行為行為,又稱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法產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為。民法通則第五十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可見其在民法中的地位及功能:
1、橋梁作用。民事法律關系通過主體為一定的法律行為來實現。
2、保障作用。沒有法律行為民法的調整無從談起。
3、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物,還有可能是行為,權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
4、作為違法行為的相對行為。民事法律事實分為法律事件和行為,行為又分為法律行為和違法行為。
『柒』 請問什麼是民法中的補償責任原則
責任補償原則,也可以稱為過失補償原則。比如,勞動者在發生工傷事故時,無論事故責任是否屬於勞動者本人,受害者均應無條件地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者因工負傷、致殘或死亡(國際上稱為「職業傷害」),即使受害者負有責任,也要給予受害者工傷保險待遇。但這不包括故意破壞而受傷、自殺、自殘。
責任補償原則是國際上普遍實行的原則,它切實保障了勞動者的利益。
『捌』 國家在民法中的地位
民法是調整來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法自律關系的,國家在行使一般行政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時,和一般公民的社會地位是不對等的,不適用民法規則調整。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政府采購行為當中,國家才作為一般的民事主體,受民法規范的約束。
『玖』 民法典中有關於工傷待遇得不到享受有怎樣的保護
你法典中有關於工傷待遇得不到享受哦,當然是怎樣保護的條款?
『拾』 新民法關於私校教師將來待遇的規定
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老師的待遇沒有可比性,私立學校的老師工資是有商業主體按照國家一般性規定給予發放工資,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等五險一金,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受勞動合同約束。公立學校的老師是事業編制內員工,按照國家的定級標准確定給予發放勞動工資,享受國家給予的福利和補貼,經費由國家支付,其出過工資部分外的福利待遇遠遠超出私立學校的老師。
事業編制是指為國家創造或改善生產條件、增進社會福利,滿足人民文化、教育、衛生等需要,其經費一般由國家事業費開支的單位所使用的人員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