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概說難學

刑法概說難學

發布時間: 2021-12-06 19:20:43

㈠ 法考復習刑法都包括什麼內容

每個老師都有書,建議你看老師的書,聽老師的課,刑法考試的內容就是刑法的總論與分則,涉及好多理論,需要認真學習。

㈡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1、[德] 羅克辛襲:《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說》(第三版)(總論/各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台灣。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
馬克昌:《犯罪通論》
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寧勛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訓誡》、《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㈢ 刑法總論和刑法總則是指什麼啊兩個不一樣嗎

刑法總論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研究出的一些關於刑法的特點以及精神,屬於理論方面的范疇,你在教科書目錄里看到的都是總論分論;舉例如
上編 刑法總論
第一章 刑法概說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圍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與構成
第五章 犯罪的客體要件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觀方面要件
第七章 犯罪的主體要件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觀方面要件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十章 共同犯罪
第十一章 一罪和數罪
第十二章 阻去犯罪性的事由
第十三章 刑事責任
第十四章 刑罰概說
第十五章 刑罰的體系和種類
第十六章 刑法的裁量
第十七章 刑罰裁量制度
第十八章 刑罰的執行
第十九章 刑罰的消滅

刑法總則是刑法的第一個部分,是介紹了刑法制定的目的、使用范圍等等情況 ,總則是法條規范方面的,法條才有總則和分則的分別 。舉例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第十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一條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第二章 犯 罪

㈣ 刑法有哪些原理

刑法概說、罪刑法定原則、犯罪概說、刑法的適用范圍、違法構成要件、責任構成要件、犯罪的特殊形態、共同犯罪、刑罰的裁量、刑罰的消滅

㈤ 刑法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和法的明確性矛盾嗎

"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與"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相對的法律術語.
"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不明確的構成要件要素而"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明確的構成要件要素.
所以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明確性也就意味著排斥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該術語的理解不能從字面考慮.

㈥ 刑法基本原則概述

1.罪刑法定原則原則。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就不能定罪處罰。2.平等適用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3.罪責罰相適應原則。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犯多重的罪就應承受多重的刑事責任。

㈦ 急!求一篇刑法學論文,參考文獻最少十篇,

以人性為支撐的刑法學思考
摘要「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離得多麼遠,它們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
到人性。」①「人道源於人性,又高於人性」。本文指出從「人」字支撐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審視刑法中的人性、人道,從中沉
淀理性,升華理性,完善刑法,這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類情感人性刑法構建
一、關注人性——刑法之理性基礎
貝卡利亞在其曠世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這樣寫道,「道德政治
如果不以不可磨滅的人類感情為基礎的話,就別想建立起持久的優
勢。任何背離這種感情的法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戰勝。」②
貝氏的話告訴我們:任何外在與人的規則、制度如果要得到人們的接
受與認同,都必須以人類最基本的感情為基礎而不能背離它,而對人
類感情的考察歸根結蒂是對人性的詮釋,刑法作為關系人們財產、自
由甚至生命的法律規范當然也不例外。刑事立法的基礎也只能是出
自人心、合乎人性的人類基本感情為基礎,真正的法治是人心之治,人
性之治,人情之治。
翻開歷史我們發現「:作為或者本應作為自由人之間公約的法律,
往往只是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
這種法律已不是由冷靜地考察人類本質的人所制定得了的,這種考察
把人的繁多行為加以綜合,並僅根據這個觀點進行研究——「最大多
數人分享最大幸福。」③當現實的法律不是「體現全體或最大多數自由
人意志的公約,即不是按大多數人分享最大幸福」的原則制定,而淪落
為「少數人慾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物」的時
候,它就不是「以不可磨滅的人性為基礎」,因而「背離了這種人性的法
律,總要遇到一股阻力,並最終被其戰勝。」一部法律存續的時間同其
背離人性的程度成反比,一旦這種背離達到了人們忍受的極限,那座
「少數人的吝嗇和野心用人類的鮮血塗飾成的王位和宮殿」便會轟然
倒塌,任何制度的構建如果背離人心、違反人性的話,是註定要失敗
的。
從人性的視角展開刑法學研究,對於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升刑法
學的理論品位,為刑事立法提供導向具有重要意義。任何重要問題的
解決關鍵,無不包括在關於人的科學中間,而這個基礎也正是一切科
學唯一穩固的基礎。
二、審視刑法中的人性美特徵
刑法作為人的一種現實生活規范,人們通過它感受到了做人的尊
嚴,做人的保障,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和諧與秩序,在此基礎上追求一
種人的生活理想,所以刑法是一種美,審視刑法領域,我們發現刑法正
閃耀著一種人文關懷與人性理念,其意蘊深遠,也是刑法追求美的應
然選擇。
(一)刑法之必然,人性使然
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的需要都是無止境的,都呈現無限膨脹的趨
勢,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這便產生了(每)人的無限需要與有限社會
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因而,每個人若想生存下去的話,在滿足個人
需要的同時不得不照顧他人的利益——即以他人能夠容忍的方式來
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整個社會也就無從存在。為了調整各種利益
的沖突,減少人們之間的相互摩擦和無謂的犧牲,必須有個規范加以
約束,尋求社會秩序的平衡安定,法律即以此而設,其中,那些超過適
當限度,構成犯罪的行為,由刑法規定製裁,於是刑法應運而生,刑法
是人類文明社會為防止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法益而設的一種制
度安排,是「人類有意識的一種生命活動」的產物,體現了人類對幸福
的追求嚮往,是人類審美意識的載體。因此,在人與法的關繫上,人決
定著法,法必須體現出人文關懷,人才能在法中「詩意地棲居」,進而步
入人生的澄明之境。
(二)刑罰之設置,人性所求
避苦求樂是人的本能,人有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是因為不
快樂是和他的本性相矛盾的,人就不能不逃避它。這樣為了防止犯罪
就必須抑制行為人的感性沖動,即科處作為惡害的刑罰,並使人們預
先知道因犯罪而帶來的痛苦大於因犯罪所能得到的快樂,才能抑制其
在心理上萌生犯罪的意念。這種立法威懾不同於司法威懾,而是主張
威懾必須通過刑罰文本,在有事實犯罪發生時,法律上的威懾變成現
實的威懾,也就是說,刑法文本的預告是基於人能趨利避害兩害相權
取其輕的理性從而對其形式形成心理上的強制,「社會上潛在的犯罪
人醞釀犯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對作為犯罪代價的受刑之苦產生聯
想,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或舍小求大的權衡而對受刑之苦產生畏懼
感,進而為避免受懲罰而放棄犯罪。」④這種威懾論本於心理強制說,而
心裡強制說淵源於人趨利避害的功力本能,而功利本能承認人能基於
自由意志做出理性選擇。無論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人,刑罰的設
置亦是如此,刑罰立足於人的本能、本性,順乎人性地制定相應的刑罰
階梯與其相匹配,設置的科學性,構建的合理性,猶如勾勒出的一幅巧
妙的刑罰階梯圖,美輪美奐,是刑法又一大美的特徵體現。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性的渴望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人類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亞里
士多德曾經常說過「不公正即不平等」對平等孜孜不倦追求源於人生
而平等的理念,也是人性的體現,人類具有得到尊重的慾望。「當那些
認為自己同他人是平等的人卻在法律上的到不平等的待遇時,他們就
會產生一種卑微感,亦即產生一種他們的人格與共同人性遭到侵損的
感覺。」⑤
刑法平等觀念首先意味著相同的行為在刑法上應當受到相同的
評價和處置,而不能因為主體的身份、社會地位、種族等其他因素的影
響而有所不同,這種平等的理念是根植於人性的,與其相匹配的「刑法
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是對人性這一特點的彰顯,體現了刑法渴望平
等,尋求理性、追求和諧的順應人性的美化特點。
三、反思刑法中的人性缺失,構建以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
人性是刑法的基礎,人性刑法要求順應人性,發揚人性,且不可扭
曲人性,人性的魅力在刑法中已體現,但是,人性是隱含於內的,刑法
是彰顯於外的,內外信息的不對稱難免會出現錯位現象,我們需要做
的是揚長避短,對其中的理性我們要繼承,人性的缺失我們要及時彌
補,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反思刑法,我似乎聽到了對人性的呼喚聲,
那聲音是那麼的刺耳,那麼的強烈,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現筆者
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人性化為基礎的刑法學做簡單構建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
期待可能性理論,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
違法行為而實施其它合法行為時,行為人卻實施了違法行為,則刑事
責任成立,反之,不可能期待其實施適法行為時,縱然其實施了違法行
為,也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期待可能性理論貫徹了法不強
人所難這一法律諺語,蘊含著人道主義情愫,彰顯著人道主義關懷。
正如日本學者大冢仁的評價:「期待可能性正是相對強有力的國家法
規范面前殘喘不惜的國民的脆弱人性傾注刑法同情之類的理論。」⑥
我國刑法中沒有明確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論,有些學者認為,可以
把我國刑法第16條解釋為是關於期待可能性的規定,我國《刑法》第
16條規定:「由於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損害結果的,不認為是
犯罪。筆者認為,雖然主張把「不能抗拒」之不可罰的理由解釋為缺乏
期待可能性理論,但是筆者認為只是可以如此解釋,或者說學理上如
此解釋才合理,至於立法者的原意是否如此,值得懷疑。因為人們通
常把「不能抗拒」解釋為一種物理的強制,而不是擴大解釋為一種精神
強制,期待可能性理論所要解決的正是處於精神強制狀態下的人的責
任問題。這正是我國存在的缺陷,所以借鑒外國的經驗理論,我們國
家亟待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
(二)親親相隱在中國刑事法律中的重構
親親相隱是我國古代法制一項基本原則,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被
作為一種封建糟粕予以拋棄。然而,正當我國砸碎一切舊制度建立新
制度的進程中,抬頭看看現代很多法治國家中卻依然能找到他的蹤
跡,例如:英美法系國家訴訟法明確表明夫妻之間可以享有證言特免
權,歐洲一些國家在刑法和刑訴中均對拒絕作證權,尤其是基於親屬
關系產生的拒絕作證權明確規定。親親相隱在不同國家、不同法系的
存在是人性光芒的閃耀,尤其在法治國家「親親相隱」原則是人權保護
的需要,保護親權的折射,更是防止國家權力濫用的屏障。
然而,這個在我國歷史上奉為優秀傳統繼承、推崇,符合人性的制
度卻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消逝匿跡。新中國建立需要法治觀念的不
斷滲透,法治理念的弘揚,其中,人性關懷至關重要,作為其重要表現
的「親親相隱」原則迫切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閃爍起更耀眼的光忙時卻被唾棄,無疑是對人性的扭曲,對人類的踐
踏。所以現在法治的推進,人性的彰顯的背景下,急需要重拾親親相
隱原則,並且將其制度化原則化,更需要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
保障再不削弱法制的前提下,更好的保障人權,彰顯人性,體現刑法的
認為關懷。然而,現行刑法中做出了與「親親相隱」相背離的規定,這
是對人性的煎熬和壓抑,強調大義滅親只不過是技術上冰冷的需要和
對人性的過高期待。
(三)沉默權的建立
沉默權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每個人都享有保持沉默的權
利,這是基本人權的內容,抬頭看看其他國家,都規定了沉默權制度,然
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
當如實回答,這是對人性的逼迫和蔑視,更有學者將其粉飾為犯罪嫌疑
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有如實回答的權利,將這條污衊人性的丑惡制度
披上「權利」的外衣,殊不知,這種意圖美化其外表的做法更加顯示出作
為理性的人對人性的扭曲,對人性的逼迫,這種不合乎人性的做法必將
遭受人性的譴責報復,誠然,人的能動性是巨大的,但是前提是要合乎
規律,萬事皆有規律可循,作為自然和社會屬性兼職的人類又何嘗能違
背「人性」的規律製造出「不人性」的制度來壓迫人性呢?那不是作繭自
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最終人們將遭受違背規律帶來的惡果。
(四)刑法條款中有關「脅迫」犯罪的規定是對人性的煎熬
我國刑法某些條款對人性的忽視,我國《刑法》第28條規定:「對
於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況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該規
定對於脅從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似乎是對人性的憐憫,然而仔細
分析,結論截然相反。試想下,銀行工作人員在持槍歹徒槍口的威脅
下,將保險櫃打開,致使歹徒順利將巨款搶走;飛機上的機組人員面對
劫機歹徒的槍口,被迫按照指定路線飛行,其行為均符合脅從犯的規
定,按上述規定,只是量刑上從輕而已。刑法完全不顧及人們在槍口
下的求生本能,反而變相鼓勵此情景下的行為人與歹徒搏鬥,在劫機
情形中導致機毀人亡更嚴重的後果。而在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生命
受到威脅的情形是合法辯護理由,為了保全生命的行為不以犯罪論,
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五)刑法一百條之規定,前科報告制度違背人性
我國現行《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
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
瞞。」對於此條的規定也是違背人性的,試想下,基於人自身的愛面子
本性,有誰想說出自己的前科呢?再說刑罰的目的是預防而不是報
應,對於刑滿釋放的人我們需要做的更多是保護,關注其自身發展,而
不是盯著他們身上貼的犯罪標簽,抓住這一弱點不放,這樣一方面扭
曲人性,不利於曾經犯罪人改過自新,忘掉過去從新開始新的生活,另
一方面,也不利於刑罰目的的實現,不能很好的預防犯罪。環視其他
法治發達國家,紛紛設立前科消滅制度,為出獄人開辟了更廣闊的天
地,前科消滅制度在我國也可以借鑒。
法有限,而情無窮。刑法是一種人與社會的現象,更需要從人性
和社會的高度對其做出解釋。並且,對刑法的法律解釋也只有奠基於
人性解釋與社會解釋之上,才是具有說服力的。人性是刑法的基礎,
人道是刑法的命脈,人權是法的價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權三者在本
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它們是理性主義在刑法里的彰顯,人性是一切
學科的基礎,閃爍人性光輝的刑法,才能被人們親切地接受,自覺地履
行,虔誠地信仰。
注釋:
①[英]休謨.人性論(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6頁.
②[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
[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7頁.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頁.
⑥[日]大冢仁.《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頁.
7] 喬增芳. 教育人性化與中小學教育改革[J]. 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 , 2003,(02)
[8] 李凱, 周曉艷. 服務為主 關愛為輔 探索人性化管理的新途徑[J]. 新長征 , 2005,(06)
[9] 張遷. 管理更人性化[J]. 瞭望 , 2003,(33)
[10] 王立新. 彰顯人性司法情——2003年人性化司法大回眸[J]. 政府法制 , 2004,(03)

㈧ 論述刑法基本原則及其意義300字

第一章,刑法基本原則概說。本章主要針對刑法基本原則存在的爭論展 開科學界定與理論定位,並專辟一節闡述刑法基本原則與我國傳統法律文化 之間的關系。首先對刑法的基本原則進行科學界定,在比較現有的各種觀點 後,作者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指刑法本身所特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 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義,並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 基本性質與基本精神的准則、規則;繼而討論了刑法基本原則的理論定位, 分析刑法立法把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三原則作為基本 原則的理論根據及現實意義;本章在第三部分論述了刑法基本原則與我國法 律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是目前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空白,也是本章的看點之 一。 第二章,大陸法系刑法基本原則。本章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大陸 法系國家的罪刑法定原則、法益保護原則及責任主義原則。由於大陸法系與 我國犯罪構成體系存在著差異,介紹大陸法系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借鑒意義 。 第三章,罪刑法定原則。本章共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罪刑法定原 則的歷史沿革。該部分從罪刑法定原則的早期思想淵源,到啟蒙思想家的初 步論述,再到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及中國、前蘇聯等國家刑法的規定,對罪 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過程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第二部分f罪刑法定原則的 技術與價值。該部分闡述了罪刑法定視野下形式主義與實質主義的對立格局 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技術與價值。第三部分,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該部 分闡述了大陸法系國家傳統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為三權分立理論和心 理強制理論。但三權分立理論和心理強制理論已經不適應現今的實際情況, 只具有沿革上的意義。現代意義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為民主主義和保 障人權。而在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必然要求。 第四部分,我國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的條文釋義。該部分分別闡述了我國 《刑法》第3條規定的「法律」、「明文」、「依照法律定罪處刑」的含義 。本章是針對目前罪刑法定原則研究的薄弱之處展開的。第五部分,罪刑法 定原則的價值蘊涵。該部分從古典學派的個人本位的罪刑法定原則到近代學 派社會本位的罪刑法定原則,從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 ,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價值蘊涵進行了論述。罪刑法定原則傾向於保障人權, 但也可兼顧社會保護機能,由此體現刑法的公正性與謙抑性的價值。第六部 分,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體現及司法適用。該部分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體 現、司法適用展開了論述:在立法體現方面,分別論述了大陸法系、英美法 系國家及中國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體現;在司法適用方面,分別從司法認 定、司法解釋、司法裁量等方面進行論述。第七部分,罪刑法定原則與類推 制度的存廢之爭。對於類推制度,有永久保留說、暫時保留說、立即廢止說 的爭論。該部分介紹了這三種觀點,並提出自己的觀點,贊同立即廢止說, 主張在刑法中應廢止類推制度,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並提出五點理由進 行論證。第八部分,完善罪刑法定原則之建議。該部分分五項內容:由社會 保護機能向人權保障機能的轉化;完善罪刑設置模式;完善刑法規范關於罪 與刑的確定;追求刑法調控范圍和刑罰運用程度的合理性;理性對待司法解 釋。 第四章,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本章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適用刑 法人人平等原則的概說、歷史沿革、條文釋義、價值蘊涵、立法體現及司法 適用。作者認為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來自於啟蒙學派主張的天賦人權說, 其基本含義分為兩個方面: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 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 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保護被害人的權益。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主要 體現為定罪、量刑、行刑上的平等。在司法層面貫徹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必須嚴格貫徹適用程序和管轄原則上的平 等;二是必須嚴格貫徹罪名認定上的平等;三是必須嚴格貫徹刑罰制裁上的 平等;四是必須嚴格貫徹量刑和執行上的平等。 第五章,罪刑相適應原則。本章共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罪刑相適 應原則的概說。首先闡述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稱謂之爭,接著回溯了罪刑相適 應的歷史發展以及在我國的立法過程。第二部分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理論基 礎。從對罪刑相適應之理論基礎的源頭報應主義開始,到一般預防主義,個 別預防主義,最後到一體論的介紹中,揭示出它們各自不同的罪刑相適應, 或者說揭示了罪刑相適應之內涵發展演變的歷程,也為論題的充分展開奠定 了基礎。第三部分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價值蘊涵。分別闡述了大陸法系國家 與我國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價值蘊涵,並作了進一步的理論分析。第四部分是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條文釋義。就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的「刑罰的輕重」 、「應當」、「罪行」、「刑事責任」、「相適應」展開論述。第五部分是 罪刑相適應原則與刑罰個別化的關系。這一部分簡介了關於罪刑的刑法邏輯 結構的爭議,並對本文中的罪刑結構作出界定。闡述了罪刑相適應原則與刑 罰個別化的關系,提出刑罰個別化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第六 部分,罪刑相適應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立法體現及司法適用。我國刑法從總 則到分則,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的制度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刑罰與犯罪行為 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的原則。第七部分,罪刑相適應 原則立法之不足及其彌補。我國刑法立法在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上已做得相 當不錯,但是在一些微觀層面及縱橫協調上仍存在著不足:諸如刑法條文的 修正、法定刑的合理配置、具體罪間法定刑的橫向協調等問題。本部分旨在 找出這些不足之處,並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議。

熱點內容
唐律疏義婚姻法 發布:2025-08-23 17:06:47 瀏覽:214
順德大良法院 發布:2025-08-23 17:05:37 瀏覽:534
子洲法院劉 發布:2025-08-23 17:05:33 瀏覽:406
勞動法休息事假規定2015 發布:2025-08-23 16:58:19 瀏覽:810
詩山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3 16:48:48 瀏覽:623
法學博士收入 發布:2025-08-23 16:20:56 瀏覽:301
2014年司法考試教材 發布:2025-08-23 16:19:36 瀏覽:4
什麼是刑法基本原則 發布:2025-08-23 16:16:58 瀏覽:161
公司法救濟權 發布:2025-08-23 16:16:57 瀏覽:210
慶陽市西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3 15:57:30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