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民法淵源
Ⅰ 民法的淵源有哪些我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我國民法抄淵源有以下幾種:
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
2、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及民事單行法: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
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
5、規章: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
7、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
拓展資料: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
Ⅱ 中國法的法律淵源有哪些
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9、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一)判例
所謂判例,是指那些事先存在的·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依據的判決範例。中國不是普通法法系,也不存在判例法這種法的形式,但中國最高司法機關選擇、確認和公布的典型判例,在法律實際生活中,是起到了法的淵源的作用的。
(二)習慣
習慣是無論何種法律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的一種法的淵源。法律規則中有不少規則來自於習慣。立法機關可以根據習慣形成制定法規則。司法機關往往從習慣中抽取某些規則,據以處理某些案件。這些都是沒有疑義的。一般來說,習慣在歷史上比之現今時代,在法的淵源的體系中的地位更重要。
(三)道德規范和正義觀念
這是具有普遍性的的法的淵源。古今自然法學派者就特別強調這種法的淵源,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把這些因素視為最主要的法的淵源,甚至要把這些因素直接視為法的形式。在中國文化傳統下,道德規范以及其相關聯的正義觀念,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法的淵源。
(四)理論學說特別是法律學說
學說也是古今資源性法的淵源之一。歷史上和現實中,有關學說甚至擔當著法制和法治的指導思想的角色。中國封建時代的儒家學說是法的淵源。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重視法律學說特別是科學而權威的法律學說,並以之作為重要的資源性淵源。
Ⅲ 民法的淵源的制定法
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一、制定法 (一)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憲法中的作為民事法律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定,如關於所有權的規定、關於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也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在民法淵源中,民法通則處於指導和核心地位。此外,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著作權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單行法。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規范。 (三)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政府行政職能,為立法部門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有一類是含有民事法律規范的單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 (四)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機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轄的行政區域內有效。 (五)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系統性民事法律解釋文件很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七)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
Ⅳ 民法典規定的民法淵源
民法典規定的民法淵源有兩個,一是法律,主要指xian法中的民法淵源,二是習慣。適用習慣,還不能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Ⅳ 民法的淵源的法理
法理是指法抄的原理。作為民法淵襲源的法理,是由立法精神演繹而形成的處理民事關系的原理,作為民法淵源的法理的作用在於彌補民法法律規定之不足。《瑞士民法典》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如本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該依據慣例;如無慣例時,法官應依據實踐確定的學理和慣例。我國民國時期的民法典第一條規定,民法,法律所謂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我國民法沒有規定法理是民法的淵源,但是法理對解釋民法和裁決民事案件實際上起的重要作用。
Ⅵ 民法的淵源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根據民法總則第10條的規定,我國民法的淵源是法律和習慣。
Ⅶ 中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版法》《權擔保法》《婚姻法》
3、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4、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
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
6、民事習慣。
Ⅷ 民法的淵源是指
您好,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一)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憲法中的作為民事法律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定,如關於所有權的規定、關於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也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在民法淵源中,民法通則處於指導和核心地位。此外,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著作權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單行法。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規范。
(三)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政府行政職能,為立法部門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有一類是含有民事法律規范的單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
(四)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機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轄的行政區域內有效。
(五)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系統性民事法律解釋文件很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七)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Ⅸ 什麼是民法的淵源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一)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憲法中的作為民事法律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定,如關於所有權的規定、關於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也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在民法淵源中,民法通則處於指導和核心地位。此外,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著作權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單行法。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規范。
(三)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政府行政職能,為立法部門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有一類是含有民事法律規范的單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
(四)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機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轄的行政區域內有效。
(五)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系統性民事法律解釋文件很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七)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