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法寬容
❶ 刑法中包容犯有哪些情形
你好,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 綁架罪包容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行為專和非法拘禁行屬為;
2 拐賣婦女罪包容強奸行為;
3 拐賣婦女罪包容引誘,強迫賣淫行為。
4 搶劫罪包容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行為;
5 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包容妨礙公務,非法拘禁的行為;
6 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包容妨礙公務行為;
7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包容妨礙公務行為;
8 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包容強奸行為
9 組織賣淫罪包容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行為。
謝謝!
❷ 如何認識刑法中行為觸犯罪名時的"包容評價"的
一個行為觸犯了某個罪名,在觸犯該罪的同時觸犯了另外一個罪;這個時候為了避免回重復評價,答將較小的罪行包容與較大的罪行之中。
例如,強奸罪的過程中,必然發生猥褻行為,但是猥褻罪被強奸罪包容,不再評價;
綁架後殺人的,綁架罪包容殺人罪,直接按照綁架罪處理(未滿14周歲的除外)
❸ 老年人犯罪量刑,法律是否過於寬容
每一條法律在出台之前,都是經過很多法律專家商議後才做出決策的,畢竟法不容情,所以,既然有法律規定,那肯定就是公平公正的,不存在寬容現象,無論是誰,只要觸犯法律,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對老年人犯罪是否從寬處理,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此次出台的意見明確規定:「對於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慮其犯罪的動機、目的、情節、後果以及悔罪表現等,並結合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從寬處罰。」
❹ 如何理解我國刑法中的包容犯
在刑法罪數形態理論中原本並無包容犯一說,但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現行刑法存在包容犯立法例。這就要求我們對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及時作出理論回應,以指導司法實踐。目前我國刑法中比較典型的包容犯主要有以下四種情形:一是綁架罪對故意殺人罪的包容。二是拐賣婦女、兒童罪對強奸、引誘、強迫婦女賣淫等罪名的包容。三是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對過失重傷、過失致人死亡、非法拘禁、妨害公務等罪名的包容。四是強迫賣淫罪對強奸、過失重傷、過失致人死亡等罪名的包容。據此,筆者認為,所謂包容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包容之罪)的過程中由於犯意的增加或轉化而實施另外一個犯罪行為(即被包容之罪且為異種罪名),而刑法明確規定只以其中一個罪(包容罪名或屬罪名)的加重構成定罪處刑的罪數形態。包容之罪和被包容之罪的發生在時空上存在密切的聯系,行為人犯一種罪行,在同一時間、地點或相當密切的時間、地點針對同一行為對象或相關對象又犯另一罪,而且實踐中這種數行為的並發還具有經常性,為了實現司法實踐中對此類並發犯罪處斷的統一,立法者便選擇結合犯或包容犯的立法例將這些並發性犯罪進行歸並性的重組。其中,立法對包容犯的重組表現出如下特徵:第一,行為人實施了包容之罪(由該罪基本構成所規定的)和被包容之罪這兩個相對獨立且完整的犯罪行為。行為人分別實施了符合包容之罪的基本犯罪構成和被包容之罪犯罪構成的兩個獨立行為,在本質上屬實質數罪,並且兩個行為之間不存在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的牽連關系,不符合牽連犯的成立條件。第二,刑法明確規定將構成實質數罪的兩行為按照包容之罪一罪論處。即對於包容犯刑法規定按照一罪處斷,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第三,刑法明確規定將符合兩個犯罪構成的兩個行為按照包容之罪的加重構成論處。為了實現罪刑相當,規定了比包容之罪基本犯罪構成更為嚴厲的法定刑,而將被包容之罪視為包容之罪的加重處罰條件,形成了包容之罪的加重構成。這是包容犯和一般的吸收犯在處斷原則上所體現出的區別。基於這些特徵,包容犯成為結果加重犯、情節加重犯、數額加重犯之外的一種新的加重的犯罪構成形式。如果對包容犯立法例所反映出的罪名之間如何相包容的規則進行初步的分析,筆者認為,目的性犯罪包容並發性犯罪,是所有包容犯立法例所遵循的一個規則。刑法分則條文一般是在規定了目的性犯罪之後,將在目的性犯罪過程中經常隨附並發的犯罪作為對目的性犯罪進行加重處罰的條件。如綁架罪中,綁架罪是行為人的目的性犯罪,「撕票」而殺害被害人的行為是並發性犯罪;在拐賣婦女、兒童罪中,拐賣婦女、兒童行為是目的性犯罪,姦淫被害人或強迫被害人賣淫的行為屬隨附性的犯罪。立法者基於數個犯罪行為經常性並發的事實而創制了包容犯立法例,不可否認,這種立法例承載了立法者一定的價值追求,也正是這種內在的價值追求驅動立法者進行包容犯立法:一是公正,即罪刑均衡,量刑公正、統一。以行為人在綁架過程中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為例,依據包容犯的立法例,對此行為應以綁架罪的加重構成論處,處絕對死刑,但若實行數罪並罰,則法官有可能在死刑、無期徒刑的量刑幅度內進行裁量,最終不同的法官可能作出不同的裁決。包容犯將數行為按照一罪處斷,以一罪的加重構成論處,這樣立法並不導致重罪輕判,而且這樣還可能避免不同的法院或法官對同樣的罪行因為在實行數罪並罰的過程中的裁量和考慮不同所導致的量刑失衡和不統一。二是效率,即適用法律過程中的便宜和高效。對密切聯系、同時發生的數行為是以一罪論處還是以數罪論處,還應考慮刑事司法的難易性。如果以數罪論處過於復雜,不利於司法機關定罪量刑,則應主張以一罪論處。由於包容犯的處斷原則是以一罪的加重構成論處,對數行為以一罪加重論處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無疑便利了司法操作。 總之,對於包容犯立法例,在學界有積極提倡者,也有明確反對者,還不乏對其科學性、合理性提出質疑者。筆者以為,我們一方面應該對包容犯自身的基礎理論問題,如概念、構成、特徵、包容的根據與規則、利弊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形成系統、成熟的理論;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採用包容犯立法例多年來的司法實效同數罪並罰制度和結合犯立法例進行比較論證,通過對比分析,權衡各種立法模式的利弊得失,選擇一種最適合我國國情並能獲得足夠的刑法理論支持的立法模式。在包容犯立法例被修改成結合犯或改按數罪並罰處理之前,有關包容犯的規定和處斷原則應該得到嚴格執行,這也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❺ 刑法對精神病犯人是不是太寬容了
《刑法》第67條: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精神病人的分類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 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精神病人應否負刑事責任,關鍵在於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第二,行為時是否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予以確認;第三,對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並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強制醫療。
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介於前兩種精神病人之間的一部分精神病人。 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相比,這種人並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能象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樣,完全不負刑事責任。但是這種人作為精神病人,其刑事責任能力畢竟又有所減弱,因此,我國刑法規定對這種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按以上規定,因為犯罪分子對社會的危害是客觀的,投案自首「可以」從輕,但絕不是必須從輕,對待特殊情況,也存在例外,如暴力性犯罪分子屢教不改,社會影響惡劣,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種情況,即任其投案自首,也絕不能從輕處理,仍然要依法判處死刑。
❻ 什麼是刑法中的包容犯
對於什麼是包容犯,目前理論界有三種不同的表述:
第一種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法條競合的一種,是指整體法所規定的犯罪包含著部分法所規定的犯罪,兩者發生競合,應從整體法所規定的犯罪論處的情形。(註:陳興良.轉化犯與包容犯:兩種立法例之比較[J].中國法學,1993,(3).)
第二種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一犯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另一犯罪,但刑法明文規定將後一犯罪作為前一犯罪的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的情況。(註:初炳東,等.論新刑法中的包容犯與轉化犯[J].法學,1998,(6).)
第三觀點認為,包容犯是指對數個具有並發關系的不同種的犯罪行為在立法中規定為依據其中一罪定罪,並對全部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都追究刑事責任的一種犯罪形態。(註:曾芳文.新刑法分則對於數罪的處罰規定解析[J].中國檢察官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2).)
筆者認為,上述第一種觀點實際上將包容犯與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混為一談了。不可否認,包容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法律現象,反映著刑法分則條文之間的包容關系,即包容犯之所以能夠觸犯數個相互包容的犯罪構成,(註:筆者認為,法條競合的包容關系僅僅說明了包容犯的法律形式,並未揭示包容犯的內在本質。實質上,包容犯是犯罪構成要件的競合,亦即數個犯罪之間在構成要件上存在相互包容的關系。)
正是由於刑法分則條文間存在的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造成的。但二者畢竟不是一回事。包容犯說明實際發生的犯罪行為,如何具體觸犯相互包容的法條,是從動態的角度揭示刑法分則內部條文的實際聯系,它強調的是以犯罪行為為前提,說明其行為的法律現象;而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則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刑法分則規定犯罪的條文之間的包容關系,說明刑法分則體系的某種特殊結構。由此可見,法條競合中的包容關系是一個問題,行為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相互包容的犯罪構成是又一個問題,不可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包容犯實際是一種犯罪形態,與結合犯、牽連犯等犯罪形態一樣,都是犯罪行為觸犯刑法分則某種比較特殊的條文結構的結果。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上述第一種觀點對包容犯概念的表述是不足取的。第二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具有一些共性,如都認識到了包容犯在犯罪構成上包含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犯罪,並且兩罪之間具有並發關系即在實施一犯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相關聯的另一犯罪,同時,法律明文規定僅依據其中一罪定罪即包容犯是法定上的一罪。
兩種表述的區別在於:一是在定罪處罰上,第二種觀點強調刑法明文規定以前罪定罪,而將後罪作為前罪的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第三種觀點僅籠統地表述為依據其中一罪定罪,並對全部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都追究刑事責任。由此可見,第三種觀點既沒有強調依據並發中的何罪定罪,也沒有強調刑法明文規定將後罪作為前罪加重處罰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二是在對包容犯本質的認識上,第二種觀點將包容犯表述為一種「情況」,而第三種觀點則將其表述為一種犯罪形態。對此,上文已有論述,包容犯在本質上與結合犯、牽連犯等一樣,是一種典型的犯罪形態,因而,將其表述為一種「情況」,不僅所含外延過於寬泛,而且似存對其本質認識不準之嫌。
筆者認為,對於包容犯概念的准確表述,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對包容犯依據並發中的何罪定性?對包容犯的處罰原則如何表述?基於上述認識及問題,筆者認為,包容犯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行為人在實施某一犯罪(以下簡稱本罪)的過程中,又實施了與本罪具有並發關系的另一不同種犯罪(以下簡稱後罪),但刑法僅將後罪作為本罪加重量刑的情節而不實行數罪並罰的犯罪形態。
據此,包容罪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包容犯包含了兩種具有並發關系的不同種犯罪行為
首先,包容犯包含了兩種相互獨立的犯罪行為,即行為具有復數性。一個犯罪行為是不可能產生包容犯的,它包含了兩種行為,而且這兩種行為都分別構成獨立的犯罪。所以,行為的復數性,是包容犯所以為本來數罪的本質所在。例如,刑法第321條第1款規定了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而在第2款第4項中規定,「以暴力抗拒檢查的」,按嚴重的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處理,即將妨害公務罪包容在了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之中。此例包容犯所含的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與妨害公務罪即是兩種獨立的犯罪行為。此含義是包容犯區別於實質上的一罪如繼續犯、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的關鍵所在。
其次,包容犯所包含的兩種互相獨立的犯罪行為,必須觸犯了刑法上的不同罪名,即行為的異質性。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具備兩個相互獨立的犯罪構成,但犯罪構成的性質同一,不可能成立包容犯。此含義是包容犯區別於慣犯、連續犯的關鍵所在。
再次,包容犯中的包容關系應是重罪(本罪)包容輕罪(後罪)或者是重罪(本罪)包容重罪(後罪)的關系。要體現上述精神,包容犯中的包容關系只能是故意罪包容故意罪或者故意罪包容過失罪的關系,不能是過失罪包容故意罪的關系,否則,包容犯就顯得不倫不類,也與事物的性質是由占據主要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唯物辯證法原理相悖。
有人認為,包容犯的數個犯罪行為都是故意犯罪。(註:曾芳文.新刑法分則中對於數罪的處罰規定解析[J].中央檢察官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2).)筆者認為,此觀點與我國刑法立法相違背。因為,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包容犯包含了過失犯罪,例如交通肇事罪包容故意(間接)殺人罪,拐賣婦女、兒童罪包容過失致人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等即是如此。
最後,包容犯包含的兩種相互獨立的不同種犯罪行為之間必須具有並發關系,即本罪與後罪之間,在時空上的聯系,行為人在實施本罪的過程中又犯後罪,也即行為人犯本罪,同一時間和地點或者在相當密接的時間、地點並發後罪。例如,上例所舉的在犯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的過程中又犯了妨害公務罪即是如此。並發的數罪未規定為包容犯時,成立實質數罪,應數罪並罰。
❼ 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❽ 刑法中的吸收犯與包容犯有區別么
有,一般認為吸收犯的前後兩個或數個行為之間,是必經階段和當然發展專的關系。比屬如偽造假幣後出售的,是吸收犯。
包容犯主要是指兩個原本沒有聯系的犯罪行為,因為在實際中經常同時發生,立法將其中一個犯罪寫入另一個犯罪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結果加重犯、情節加重犯,如綁架後撕票是本身是兩個犯罪——綁架和故意殺人,但綁架罪包容了故意殺人,處死刑。拐賣婦女並強奸的,拐賣婦女罪包容強奸罪。
❾ 「然為國之要,在於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該如何翻譯。
治國的關鍵在於刑律,刑律嚴酷,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刑律寬疏,就控制不住犯罪,適當的刑律是我的本意
❿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