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應該影響司法
⑴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司法獨立和公正審判是司法審判的基本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關、個人的干涉,獨立行使審判權。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第三者,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不應當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做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嚴格的遵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查明案件事實,作出恰當的裁判,而不是從眾,人雲亦雲。但是,當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的輿論壓力是個影響法院裁判的因素,法院應當堅持司法的基本原則,獨立公正的審理案件。可能在一些構成犯罪的案件當中,在考慮罪犯量刑的時候也許會涉及社會影響力的問題。所以法官在對一個案件作出裁判的時候要謹慎和慎重。保證在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的情況下,又照顧到社會公眾對這個裁判的認知度和接受能力。
⑵ 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影響
如何處理好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西方法律界,不論是海洋法系還是大陸法系的國家都排斥「輿論監督司法」這樣的概念,擔心造成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從而損失法律的權威性;而在西方新聞界,則習慣於擔當與主流政治制度對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但是,由於傳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價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國家均將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作為基本價值予以肯定。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傳媒體現的則是自身或受眾觀念上的、道德意義的公正。這兩者的差異正是本文企圖理清的。 (一)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媒介與司法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都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不應處於根本對立的態勢。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也確實出現過媒介不大正確的輿論壓力影響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現過司法壓制正確輿論監督的事件。矛盾的產生在於二者社會職能和工作性質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於: 第一,媒介的職業特徵就是報道動態的東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對待糾紛的態度則是消極的,它按照法律規定的管轄許可權和程序去消弭糾紛。 第二,媒介要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報道,而司法審判的時效要寬松得多,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第三,新聞語言力求標新立異,扣人心弦;而司法語言講求用詞嚴謹,前後一致。 第四,新聞事實是記者的所見所聞或采訪所得,而司法事實則是指有確鑿證據的事實。 第五,輿論監督缺乏明確的法律定位,而司法則代表著國家強制力與終局裁量權。 出現傳媒與司法之間的矛盾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二) 目前,我國的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都存在著職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某些司法部門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職責,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越權和擴張權力。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驅動下,以輿論監督司法的名義進行炒作,這種非規范行為對司法的損害是很大的。這里特別就傳媒對於司法報道的炒作態勢多講幾句。 我國傳統的犯罪案件報道,本來有「聲討、公審、槍斃」的模式,忽視司法獨立、實行輿論審判的積習較深厚。現在又多了一層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出現了越來越多干擾司法審判的情形。例如在報道蔣艷萍經濟犯罪案件時,各媒體的報道都一邊倒,使人難以看到或聽到不同的、客觀的評說。沒等法庭進行庭審調查,報道中就說起訴書「言之鑿鑿」(那麼何必還要法院審判呢?);審理過程中,又把律師和蔣的申訴斥責為「強行狡辯」、「百般抵賴」(那麼何必還要設置辯護制度呢?)。再如張君搶劫殺人案審理時,某家全國性報紙發表《重慶滿街聲討「魔頭」》的通訊,搶在法庭判決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諸如「張君該千刀萬剮」、「殺一儆百」、「用張君人頭祭奠亡靈」等等極端的語句,缺乏基本的文明。這種「文革」式的對案件報道的「熱心」,顯然會妨礙司法的公正審判。 針對這類情況,可以考慮一些解決問題的應景措施(作為道德性質的要求,它們尚是相當軟弱的)。例如,媒介對於司法的監督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報道中絕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現出尊重事實的嚴肅態度。 第二,遵循新聞職業道德,只宜評論已有的審判結果,而不應在未判決前對審判施加影響。 第三,媒介的評論文章,應限於意見范疇,不應追求聳人聽聞的情節,不應帶有民意審判的意味。 第四,要與上級司法和紀檢部門保持聯系,以得到支持,並以較高的職業化操作面對那些非職業化操作的司法行為,這可以保障監督的分寸適當。 (三) 對司法腐敗問題進行輿論監督是必要的,但還要考慮到,司法是解決社會糾紛基本的、最後的合法手段,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司法要給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賴感。如果當事人頻繁地找尋記者解決各種糾紛,這是很不正常的,它只能說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因此,應有系統地報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說明什麼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會公正,給媒介受眾指出一條通過司法正確解決糾紛的路子,給他們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於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與權威,加快法制體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同時,必須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現在傳媒介入司法越位越多,除了傳媒自身的原因外,也與司法體制上出現較多紕漏,以及人員素質較差有關。因此,重建司法救濟手段在公眾中的威信,會有助於減少傳媒監督司法中較多的越位現象。 (四)從長遠考慮,僅憑介紹幾個做得較好的輿論監督司法的媒介欄目是不夠的,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與司法關系的法律框架: 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權利與義務。這方面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新聞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獨立,不能違背「無罪推論」的原則;在此前提下,傳媒有權利報道和評論庭審活動。如果報道失誤,傳媒應承擔責任。 二、明確輿論監督權與公正審判權相互沖突與協調的制度空間。這需要考慮規范傳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圍、傳媒評論司法的職業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誹謗、侮辱和有失公正與平衡的原則)、健全監督的外部環境等問題。 三、改革司法,減少司法公正對外部因素的依賴。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樣有傳媒監督的廣闊天地,可以像監督普通人一樣,監督司法人員的非職務行為和職業行為中的違法行為;同時應監督各種干預司法獨立的司法外部的行為。 在這些法律框架還沒有成形之前,法學界和新聞學界要有經常的學術交流,首先要在職業道德方面達成共識,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然後,爭取形成較明確的法律框架,最後形成法律或法規。 總之,活躍而健康的輿論監督,不是司法獨立的障礙。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獨立來保證,輿論監督則通過客觀地展示和評論司法過程,協助實現這種公
⑶ 社會輿論能否影響司法的判定
業務扎實的法官不會。
⑷ 社會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
您的這個題目有點大,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
既然是辯論,我推薦回給您兩個文章請您自行答參考吧,因為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情。
http://www.jcrb.com/n1/jcrb846/ca426665.htm
http://wenku..com/view/3004174f2b160b4e767fcf5b.html
⑸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⑹ 輿論對於司法有什麼影響正向的還是負面的還是交雜
輿論對司法確實有影響,但至於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不能統一而論,得具專體問題具體分析。老百姓的思屬維和法律思維並不一樣,這就決定了輿論並不能和司法統一。需要注意的是,司法必須接受輿論的監督,但輿論不能左右司法的公正,司法也要做到依法行事,不偏不倚,不受輿論的影響來獨立行使司法權。
⑺ 社會輿論應該影響司法公正嗎
其實很多時候社會輿論並不能去影響一個司法的公正,因為法是不公平的。
但有些時候人的感情吧,它始終是存在的,在有些方面可能會因為有一定的波動的。
⑻ 輿論應不應該影響司法
司法審判必須獨立,不能受輿論影響。這是底線。但輿論對司法公正、透明又有推動作用,司法審判人員不能忽視輿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