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權分離到司法行政
『壹』 現在提出法院中執行權和審判權外部分離是什麼意思
總結人民法院內部審執分離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研究論證審判權與執行權外部分離的模式,這次實施方案不再含糊不語的用詞,而且明確的指出外部分離,分離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執行局整體分離並成立獨立的行政機構,這個基本不可能,不符合大部制的要求,違反行政改革的初衷,並且涉及到了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之間交叉的人財物的復雜解決問題,所以可能性不太;
二、將整體刑事執行權(其中大部分已經劃歸司法局)和民事執行權(也就是現在討論的外部分離的執行權)整合劃歸司法局,使司法行政成為名符其實的司法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問題在於現行的司法局專業的法律公務員(最少得取的法律從業資格證書即通過司法考試)的專業人員過於少且多數司法局工作人員人浮於事,業務能力較差,所以在人員配置上有太多的阻力,司法局具有天時地利卻沒有人和而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將法院的執行局部門的優秀骨乾和司法局的行政執行優勢合二為一,從司法局內容遴選優秀的公務員(學歷、司法資格、年齡符合一定條件)與從法院剝離出來的執行局的骨幹為主成立司法局內部的二級局(類似司法局內部的監獄管理局),這樣既不會增加行政編制和財政支出又將執行權統一歸口,從宏觀的政策和微觀的可行性第三種是最為可行的一種方案。
『貳』 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是什麼意思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的改革任務。
此項改革雖然提出了改革願景,卻並未明確具體的方向和路徑,對諸如審判權和執行權為何要相分離,如何分離才更符合改革的要求、理論的推導和實踐的急需解決這些基本而重要的問題,學術界、實務界也還遠未形成共識。
目前,主要有三種主要觀點:
一是「徹底外分」,就是將整個執行工作從法院分立出去,交給其他的司法或行政部門負責。
二是「深化內分」,認為推動審執分離的工作重點是在法院內部將審判和執行作進一步徹底的分離,如將執行裁決權和執行實施權分別由不同機構行使。
三是「深化內分、適當外分」,就是在深化內分的同時,將執行工作的一部分交由法院以外的其他部門來做。
經過深入調研,課題組認為「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應當是我國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的最優模式。我國當前執行體制確有進行改革的必要,以審執分離為執行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也是准確而恰當的。不同的審執分離改革模式雖然差異巨大,但均有其理論、邏輯和實踐上的合理性。然而,與其他模式相比,「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在理論上更符合法律的正義價值和效率價值,更有利於形成審判權和執行權之間差異性和共通性的平衡;在功能上更有利於消解目前造成「執行難」的主要因素,更有利於執行手段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更有利於使執行機關獲得充足且可控的資源;在操作上則更易於銜接目前的執行體制,更加契合執行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其他模式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
深化內分,適應外分的理論探析
從理論探析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當前更具優勢:
一是就執行權性質理論而言,可以得出結論,將執行權配置於法院內部,還是法院的外部,這個問題無法通過簡單的權力性質分析獲得答案,而是需要結合其他具體因素予以論證。那種認為審判機關不能行使執行權的觀點,在理論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是就法律價值理論而言,效率價值提示,執行程序中對於實體權利的救濟應納入審判程序,以更為完善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而當需要救濟的是對當事人影響不大的程序性權利時,則可以在執行程序中解決,以體現效率價值;同時,法的形式正義所體現的秩序價值的優先性提示,對執行中的疑難問題及時給出處理規則,以盡快結束缺乏規則所引起混亂,恢復執行工作秩序,對於已經形成了社會普遍預期的改革而言,應盡快實施並完成,故對改革的幅度和成本應根據所要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及緊迫性進行控制。
三是就「審執關系」原理而言,一方面「審執關系」的差異性原理提示:在改革方向上,不僅要在整體上強化執行權,同時也需要將執行程序所處理的實體爭議部分,返回給審判程序。只有將執行的歸執行,審判的歸審判,才能真正體現審執關系的差異性原理,理順「審執關系」。另一方面「審執關系」的共通性原理提示:共通性原理體現在兩者共同服務於保護當事人權利的目的。過分強調兩種程序的差異性並進行徹底兩分,會割裂兩者的關系,損害共同的目的。具體而言,應注意審執分立的程度、兩種程序的銜接與配合兩個問題。
審執分離改革應聚焦於執行難的成因
從解決執行難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更具可控性:
我國當前的執行難問題,是各種因素交織作用、動態演進的結果。歸根結底,執行難是國家對社會的管理能力遠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反映,是國家的強制能力和激勵守法的能力不足的突出體現。審執分離體制改革應聚焦於消除當前導致執行難的兩個主要原因(暫不考慮短期內難以扭轉的觀念因素和社會因素):一是執行機關在執行中能夠調動的手段與資源嚴重不足;二是對現有的手段和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首先,在通過改善組織結構和行為方式來提高執行手段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民事執行「徹底外分」模式相對「深化內分」模式並無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由於審執完全分開後溝通效率、程序效率將大幅降低,執行資源的利用率也極有可能隨之降低。
其次,賦予執行機關更加有效的執行手段和更加豐富的執行資源,使執行機關實現國家意識的能力得到整體提升,並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才是破解執行難的根本之策。同時要兼顧防止執行機關手中執行手段和資源無限膨脹,避免權力遭到濫用。「深化內分」模式與「徹底外分」模式相比,顯然更有利於獲得充足且可控的資源。一是相對於完全獨立的專門執行機關,人民法院內設執行機構掌握和獲取資源的能力顯然更強,因為整個法院系統的資源就都是可調動的。二是相對於行使執行權的行政機關,人民法院本身較為弱小而所受監督較多,使用執行資源的權力更易受到控制。而我國行政權力本身就過於強大,在諸類公權力中最強勢也最難以制約。
最後,人民法院高於一般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以及對消極協助行為制裁的權力,也使其能夠更廣泛和充分獲得協助執行機關的支持,其政治優勢和法律優勢,是法院之外的機關無法比擬的。
深化內分,適應外分更具成本優勢
從成本考量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更具成本優勢:
一是從當前執行改革的道路走向看,其主線是「一性兩化」(強制性、信息化、規范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其實踐。「一性」就是依法突出執行工作強制性,其主要內容是強調主動推進執行、反對無原則的調和、加大對被執行人的制裁力度、實行專項活動與長效機制並重等。「兩化」就是全力推進執行工作信息化、大力加強執行工作規范化。
二是從今後執行改革的發展趨勢看,其核心是執行信息化。所謂執行信息化,是指以全國法院執行信息系統,即四級法院縱向聯網的執行案件信息系統為基礎,與掌握被執行人財產和位置信息的執行聯動單位建立橫向聯網,達到各級人民法院通過法院網路與執行聯動單位信息對接,建立對被執行人財產查控一體化、對被執行人下落追蹤網路化、執行工作管理科學化、執行行為公開透明化、上級法院執行指揮可視化、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社會化的工作機制。
三是民事執行審執分離模式的選擇,除了需要考慮與現行執行體制和今後執行工作發展趨勢進行銜接的成本外,還有一些必須要考慮的成本因素。人民法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奮斗,在深入分析我國當前司法國情和發展走向、深刻把握執行權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一性兩化」工作思路並快速推進執行信息化,可以說是已經逐漸找到了當前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正確路徑。這一突破性的進展,已經使「脫胎換骨」但成本較高的「徹底外分」模式的價值和必要性大為降低,漸進式、步幅較小但成本較低的「深化內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一模式已經足以滿足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時代需求。同時,「一性兩化」工作思路和信息化條件下,傳統的執行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法律制度等也一定能得到調整和升華。
【淄博律師】http://www.lawtime.cn/zibo
『叄』 審執分離執行局會脫離法院嗎
所謂審執分離,就是審判工作和執行工作分開,由不同部門實施。
在最初,實行的是審判執行合一,也就是審判法官也負責執行,但這樣即不利於權利分離制衡,也不利於專業分工提高效率,於是學習國外,將兩者分開。
目前只是初級階段的審執分離,即在法院內部審判業務庭外,另設執行局負責執行。
但是,執行本身屬於行政工作,其並不處理糾紛,僅是按照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執行而已,在執行中出現異議,也僅僅進行形式審查,不服的需要另行提起訴訟,通過訴訟程序救濟,而且執行工作更具主動性,而非消極中立,這些特徵都與法院的職能相悖,更像政府機關。同時,執行很多涉及到政府部門間的聯絡,由政府部門出面效率更高。正因為如此,在境外絕大多數地方,執行都是政府的工作。
現在國家也開始探索,將執行工作劃歸司法局,實行最終的審執分離。
『肆』 英國審判權和執行權是怎樣分離的
審判權和執行權如何分離是當前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英國的做法看,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是在司法「大部制」的基礎上構建的。
法院的運作需要司法行政的支持。在不少國家,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是由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的,包括法院裁判的執行權也是由司法行政部門行使的,執行員是司法行政人員。為了便於管理,有些國家乾脆就在司法行政部門下面設立一個機構,專門負責法院的司法管理和執行工作,這樣就形成了「大部制」的司法行政部門。英國的法院管理體制就是典型的一例。
英國法院是由一個個彼此獨立的法官組成的裁判機構,不是我們概念中的「工作單位」。為法院(法官)提供行政支持的是英國司法部下屬的行政機構――法院事務管理局。從法院事務管理局的工作目標看,主要包括:為法院(法官)獨立審判提供支持、成為優秀的用人單位、建立一個公正、高效的現代司法系統以回應社會對司法的需求,還包括: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價值、不斷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與其它司法機構合作為地方社區提供良好的服務,以及增強公眾對司法的信心。所以,法院不是「用人單位」,法院事務管理局才是「用人單位」,但它只是法院工作人員(法院官員和職員)的工作單位,不是法官的「工作單位」。法官是組成法院的獨立的法律職業人,而法院官員和職員則不是獨立的法律職業人。
法院官員和職員是司法行政人員,是英國政府的公務員(civil servant)。執行員屬於法院官員和職員。以利物浦郡法院為例,該院只有10多位地區法官,但為法院(法官)提供行政支持的法院辦事處(法院事務管理局的基層單位)則有120多位法院官員和職員。該辦事處下設立案、案件管理、執行,以及行政事務等七個部門。工作層面上,法官與法院官員是「合作」(collaborative)關系。按照法院官員的話說,「我們與法官們緊密合作」(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judiciary),按照法官的話說,「他們(指法院官員)讓我們保持忙碌狀態」(they keep us busy)。這是法官與法院官員工作關系的真實寫照。
這樣一種司法審判和司法行政事務分類管理的體制,有利於法官擺脫行政事務的煩繞,集中精力辦好案件,也有利於司法行政部門整合行政資源,破解「執行難」。那麼,我們能否借鑒這樣的管理體制,把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劃歸司法行政部門,由司法行政部門成立一個法院事務管理局,專門負責法院的司法管理,行使法院裁判的執行權?這需要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研究,不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內容。本文只是想強調,英國法院事務管理局及其執行員行使的執行權僅是動產扣押、強遷和強制交付等行政性的權力,這僅僅是判決執行的一部分,不是判決執行的全部。從我國法院執行機構目前承擔的業務看,若要把執行劃歸司法行政部門,要注意防止把應該由法官負責的業務也劃了出去,因為執行中有很多重要的業務都是法官的職能范圍。
對於法院判決的執行,不少人存有誤解,誤以為判決是法官的事,執行是執行員的事,他們不知道判決的執行很復雜,很多事情屬於法官的職能。以執行工作中較為常見的房屋處理為例。2007年筆者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法學院讀書期間,有老師知道我在中國上海法院當法官,便問我是民事法官還是刑事法官,我說我是執行法官。他有點納悶,旁邊的中國同學解釋說,與警察的工作差不多。我當即糾正了同學的說法,並舉個例子對那老師說,債權人取得勝訴判決後,要求拍賣、變賣債務人的住房以清償債務,這時,我必須結合該住房是否還住有債務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拍賣、變賣後會不會造成他們無家可歸等因素,依法決定是否准予債權人的請求。那老師聽了後頻頻點頭,說,這在英國也是由法官決定的,而且是英國法官審判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事實上,在英國,對房屋等不動產的執行,是由法官處理的,與執行員沒有直接關系。按照不動產強制抵押制度,債權人拿到勝訴判決後,如果債務人擁有房屋,債權人可以使用「押記令」(Charging order)這一方法執行。所謂「押記令」,實際上是由法官做出的一個裁定。即,由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官裁定在債務人房屋上強制設定抵押,等日後出售時優先受償。如果債權人不願意等,想盡早收回債款,那可以在強制設定抵押後向法院提起一個「出售之訴」,請求法官做出一個「出售令」,准予其出售該房屋,用所得價款清償債務及執行費用。所以,如果我們簡單地把我們現在在做的執行業務劃歸司法行政部門,就會把應當由法官做的事情也劃了出去。那麼,執行中到底哪些事情可以劃給司法行政部門呢?
從英國的情況看,由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的執行業務主要是動產扣押。也就是說,當事人拿到勝訴判決後,如果債務人擁有車輛、機器設備等動產,債權人可以使用「動產扣押令狀」這一方法執行。即,由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申請,請求簽發「動產扣押令狀」給執行員,指令執行員上門追收,如債務人拒不償還,可扣押債務人擁有的動產變賣、拍賣(Seizure and Sale of goods),以清償債權人債款及執行費用。
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在動產扣押程序中,法官也承擔著決定性的職能。例如,對於已超過6年的判決,或者涉及案件當事人變更等情況的,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動產扣押令狀」前必須首先取得法官的許可。對於動產扣押中的暫緩、中止、變賣等重大事項,也是由法官決定的。此外,執行員在動產扣押過程中碰到的其他執行異議也都是由法官裁定的。如,執行員上門執行時債務人拒不開門,是否授權執行員強行入內也需要法官決定。所以,在對動產的執行中,法官的職能也是決定性,執行員的工作僅是執行命令而已。
因此,英國法官與執行員的分工比較明確,什麼事情該由法官做,什麼事情該由執行員做,不僅有制度保障,而且還有程序規制,由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的僅僅是執行員該做的事情。我國沒有有區別地建立動產扣押和不動產強制抵押制度,法官與執行員的分工不是很明確,實踐中應該由執行員完成的工作都是由法官兼帶完成的,雖然人民法院組織法上有執行員的規定,但法院人事管理上基本沒有形成執行員序列,由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執行法官制度。所以,若要結合司法「大部制」改革,把執行劃出法院,首先需要理清法官與執行員的職能。那麼,把動產扣押業務劃歸司法行政部門到底有何好處呢?對此,筆者在《英國強制執行法》中已作詳細論述。
從英國的情況看,主要在於在執行員的管理體制上可以靈活點。英國現在的模式是雙軌制,既有司法行政性質的郡法院執行員,又有類似於律師業「市場化」運作的有規制的高等法院執行官。在郡法院和高等法院管轄的劃分上,標的大於5000英鎊的由高等法院執行官執行,標的小於600英鎊的郡法院判決和郡法院判決的消費信貸案件由郡法院執行員執行。標的介於兩者之間的,由債權人選擇。當然,這里僅是指動產扣押案件(上文已說過,不動產強制抵押案件是由法官處理)。「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執行員的收入與執行效果是掛鉤的,執行效率高、效果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高等法院執行官執行。不少人建議將二種體制合二為一,統一採用「市場化」的運行體制,但考慮到小標的案件往往涉及弱勢群體權益;消費信貸案件,如車貸、信用卡等案件,往往涉及消費者的權益,在當事人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公共權力進行平衡,所以該方案始終沒有採納。
所以,如果將動產扣押業務劃歸司法行政部門後,有律師事務所主任提出申請,法院(法官)和司法行政機關依申請頒發執照授權其通過動產扣押的方式追收法院判決確定的債務,這位主任就相當於英國的高等法院執行官。按照英國的做法,他可以自由僱傭執行人員。當他收到法院的「動產扣押令狀」後,可以依令狀上門追收債務,如債務人拒不支付,可以扣押其財物(動產)拍賣、變賣以清償債務及執行費用,這就把原本由公務員承擔的動產扣押業務轉化成了法律服務業的組成部分。
當然,引進市場機制,打破壟斷,會提高執行效率,但如何防止亂收費等執行亂問題也是個難題。限於篇幅,本文不再展開。總之,法律是地方性知識,各國的模式是各國國情的選擇,有長處,也有不足,審判權和執行權到底如何分離,分離後執行權力的運行機制如何,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伍』 最近提出法院中審判權和執行權外部分離是什麼意思
總結人民法院內部審執分離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研究論證審判權與執行權外部分離的模式,這次實施方案不再含糊不語的用詞,而且明確的指出外部分離,分離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執行局整體分離並成立獨立的行政機構,這個基本不可能,不符合大部制的要求,違反行政改革的初衷,並且涉及到了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之間交叉的人財物的復雜解決問題,所以可能性不太;
二、將整體刑事執行權(其中大部分已經劃歸司法局)和民事執行權(也就是現在討論的外部分離的執行權)整合劃歸司法局,使司法行政成為名符其實的司法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問題在於現行的司法局專業的法律公務員(最少得取的法律從業資格證書即通過司法考試)的專業人員過於少且多數司法局工作人員人浮於事,業務能力較差,所以在人員配置上有太多的阻力,司法局具有天時地利卻沒有人和而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將法院的執行局部門的優秀骨乾和司法局的行政執行優勢合二為一,從司法局內容遴選優秀的公務員(學歷、司法資格、年齡符合一定條件)與從法院剝離出來的執行局的骨幹為主成立司法局內部的二級局(類似司法局內部的監獄管理局),這樣既不會增加行政編制和財政支出又將執行權統一歸口,從宏觀的政策和微觀的可行性第三種是最為可行的一種方案。
『陸』 如何在司法行政部門執行和執行人民調解權利
指導人們調解工作的機構由國務院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繼承人民法院對人民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五條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調解工作。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第六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柒』 三省六部制為什麼沒實現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分離
因為:
1:三省六部將宰相一分為三,下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的長官都為尚書,這樣相權大大削弱,而皇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2:三省其中中書負責頒布皇帝詔令,門下負責審核政令不可行應駁回,尚書負責執行政令,尚書下還設置六部。三省互相牽制監督,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標志著中央機構的完善
『捌』 羅馬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分離什麼意思
羅馬斯泉於行政權的分離的意思就是他們兩個是分開的就叫分離的意思
『玖』 聽說司法局要撐管看守所.法院的執行權等聽說權還很大是真的嗎
司法局原來就管我們律師和監獄這方面啊,看守所也一直是灰色,法院有執法科,沒有權怎麼執行啊
『拾』 執行權是司法權嗎
不是。強制來執行權又稱執源行權、司法執行權、國家執行權,顧名思義,當屬「權力(power)」的范疇,而權力最主要是一種支配力,體現為「一種組織性之支配力……是制定法律、維護法律與運用法律之力」。當然,權力也可以視為「強制推行自己的意志的能力和可能性」。相對於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而言,強制執行一權是一種下位的權力。
強制執行權是國家執行機關根據申請執行人的申請或法律授權機關的移送,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國家強制力作出執行實施及執行裁決行為,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以實現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的權力。
司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由審判的形式將相關法律適用於具體案件的專門化活動而享有的權力。它從廣義上看是包括檢察院在內的,但目前通說認為,人們提到的「司法權」多指狹義司法權,即雖包括檢察權在內、但卻明顯偏重於審判權,或僅僅指審判權(即以法院為相應機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