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確定的民事權利體系

民法典確定的民事權利體系

發布時間: 2021-12-16 20:18:07

1. 以民事權利為核心來分析民法體系

一 體系建構的範式(模式)
在民法學體系中建構一個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無論是對當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和民事司法實踐,還是對於法學研究和教育,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當前,民法典的制定正在進行中,民法典的草案已經提交九屆人大常委會討論。無庸置疑,民事權利的類型及保護手段的規定是民法典的核心,並將最終決定民法典的優劣成敗,正所謂「權利是私法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對法律生活性的最後抽象。」[1]然民事權利種類、名稱紛繁復雜,內容變化不斷,對此,我們既不能不加辨析地「一網打盡」,將其全部納入法典之中,又不能固步自封地「抱殘守缺」,死守《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幾種有限的權利類型。因此,對民事權利進行體系建構與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我們在宏觀把握權利框架的前提下,具體分析每項權利設立與否的實益,進而在民法典中予以科學體現,對於我們制定一部法意久遠的偉大法典至為重要;同時,摒棄權利體系之外的非權利類型,對於在司法實務中抵制和遏制「泛權化傾向」與「權利濫用傾向」,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對於法學研究、教育和學習來說,科學的民事權利體系,使「初學民法的人,對民法中的各種權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就比較容易了解民法的全貌」[2],對於順利跨入民法的殿堂意義重大。

筆者認為,從法哲學角度看,對權利的劃分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從而認清權利的三種最基本形態及其相互關系。首先,權利的最初形態是「應有權利」或「習慣權利」,即人們基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產生的權利要求,或公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條件下和可以預見的范圍內應當享有的一切權利。應有權利是利益和需要的自發反映,是「自在」的權利。馬克思稱之為「已有的權利」或「習慣權利」,並認為法定權利即來源於這些「習慣權利」或「已有的權利」。「各種最自由的立法在處理私權方面,只限於把已有的權利固定起來並把它們提升為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而在沒有這些權利的地方,他們也不會制定這些權利。」[3]亦即: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權利,而只是在表達權利。可見「應有權利」比「法定權利」在內容和范圍上要豐富和廣泛得多。「法定權利」是權利的第二種基本形態,它是通過立法對「應有權利」的規定和確認,對「應有權利」的選擇和整理以及對「應有權利」進行的認定和分配,是集中化處理和系統化了的「應有權利」,是對人們利益和需要的自覺認識和概括,所以是「自為」的權利。權利的第三種形態,即處於最後發展階段的「實有權利」。「實有權利」是人們對法定權利的真正享有,是人們權利和利益的實現和完成形態。[4]從「應有權利」到「法定權利」再到「實有權利」,是權利實現的一個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法定權利」是聯結「應有權利」與「實有權利」的中間橋梁,是最重要的一種權利形態。

在對「權利」的基本形態作出簡略說明之後,接下來就涉及「民法上權利」的形態問題。「民法上權利」是法律上「權利」的種概念,因此「民法上權利」也應具有應然權利、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三種形態,當無疑問。但在現實的法律語境中,「民法上權利」則往往僅指法定權利,這點可由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看出。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既是大陸法系的學術傳統,也是支撐大陸法系民法法典化的基石。大陸法系的立法理論認為,只要通過理性的努力,法學家們就能設計出一部作為最高立法智能而由法官機械適用的完美無缺的法典。[5]基於這種對法律制度「邏輯自足能力」的確信,實證主義法學家和分析法學家認為,實在法制度乃是一種全面的、詳盡的、在邏輯上自恰的規范體系,而且該規范體系為法院所可能面臨的一切法律問題都提供了答案。[6]由上述觀念所決定,大陸法系對民事權利的類型化研究,其對象也只能是制定法上的權利,即法定權利,而不可能涉及應有權利和實有權利的劃分問題。

很顯然,「立法者萬能」的神話在社會的法律現實中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現在我手裡拿著的這本Code Napoleon(拿破崙法典)並沒有創立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相反地,產生於18世紀並在19世紀繼續發展的資產階級社會,只是在這本法典中找到了它的法律的表現。這一法典一旦不再適應社會關系,它就會變成一迭不值錢的廢紙。」[7]社會生活瞬息萬變、變動不居,舊的利益形態在消亡,新的利益形態在不斷涌現,法律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時間差」是不可彌合的。因此,制定法不可能將一切的民事權利網羅無遺。這就決定了在制定法所確認的權利(法定權利)之外,必然還存在著尚未為立法者發現的、或雖發現但尚未納入制定法中的大量「法外權利」,即應有權利。立法者一方面應大力探尋和發掘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從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項社會活動中所出現的諸種「應有權利」,以擴大「法定權利」的基礎和來源,另一方面又應加強立法工作,以科學地確認這些「應有權利」,使之上升為「法定權利」。[8]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對「民法上權利構成」(民事權利構成)的剖析不局限於「法定權利」,而是擴大至「應有權利」。如此界定有以下兩個方面考慮:首先,由法定權利與應有權利的關系可以看出,應有權利先在於法定權利,法定權利僅是對應有權利的確認、選擇和歸結,應有權利是法定權利的屬概念。因此,對應有權利構成的研究,必然內含著對法定權利構成的研究,二者並不矛盾。若依大陸法系通行的立法理論,法律先存於權利,權利經由法律創設,並由「法律之力」予以擔保,任何利益只有經過法律的確認才能上升為權利,[9]則沒有「應有權利」的存在餘地,凡權利皆是法定的。由此,權利的發展為法律所設定和阻滯,亦步亦趨,權利將得不到保障,「法律專制」乃至「權力暴政」將由此形成,人類「法治國」的追求和大同的「自由國」理想也將是一個泡影。其次,應有權利是一個開放的權利體系。人類權利感情、權利意識、權利觀念皆發軔於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同步,不存在滯後性問題;並且由於人類對幸福美好生活有本能的追求,往往會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未來權利要求,從而推動權利與法律的進步和發展。與此相反,法定權利則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滯後性是其固有品質。在某一既定歷史時期,法律規范體系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由此決定了法定權 利體系的不易變動性和封閉性,這對權利與法律的發展進步都是一個障礙。

明確以上前提後,則此時問題的關鍵在於依據何種標准來構建民事權利體系,欲解決此問題,必須回到「權利」本身,從研究民事權利的本質入手。而就本文論題而言,若僅談法定權利,而非應有權利,那權利的類型界定與權利的泛化等問題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本文的論述以應有權利為主線,同時評述法定權利類型,適當論述實有權利。

我們認為,權利種類的界定、權利內容的擴展、權利體系的構建、權利體系的分析,權利泛化的遏止,莫不受制於權利的本質,無不以此為前提和出發點。傳統民法學雖對民事權利有諸多分類,卻無一以權利的本質入手,或雖然分析了權利的本質的各種學說,也論證了自己的觀點,但在界定權利的種類時,卻又將權利本質置於一旁於不顧,沒有以權利本質為指導原則,而是採用了雖較直接但有失科學的標准和方法對權利進行分類,如依權利之內容將權利分為財產權與人身權,依權利之效力所及范圍人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依權利之客體所屬分為公權利和私權利;依權利之作用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梁慧星教授對此認為還應包括可能權,並統稱變動權],以權利之間的因果關系分為原權利和補救權利等等。這樣分類的最大缺陷是無法容納全部應有的權利類型,且僵化,導致一些權利游離於此權利與彼權利之間,如社員權、知識產權,它們的內容,權利特點及行使方式,保護手段都顯著不同。本文試圖以權利之本質入手,構建一科學和諧之權利體系。

權利的本質,可以說,是一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據粗略統計,西方思想史上關於權利概念的定義不下數十種」[10],特別是素以抽象思維見長的德國法學自19世紀以來,對權利本質的探究尤為突出。今從諸種學說,扼其要者,進行分析評釋,進而得出本文的觀點,為民事權利體系構建做好基礎論證工作。

一、「意思說」。此乃德國法學家溫德賽和薩維尼所倡導,該說認為權利的本質是個人的意思,即個人意思所能支配的范圍。其不足之處相當明顯,故該說一產生便遍遭批評。

二、「利益說」。此乃德國法儒耶林所倡導?又可稱為利益保護說。耶林認為,權利乃是法律承認、確定並加以保護的一種利益,授予權利就是為了滿足特定利益,無論權利客體是什麼。應該說,耶氏的論述是相當深刻的,他「通過使人們注意到權利背後的利益,而改變了整個的權利理論」[11],並且這種觀點直到今天仍在我國一些學者觀念中根深蒂固,如有學者認為「其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為權利,……」[12]「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都由立法機關確認為權利……」[13]但,這種深刻性卻包含著極大的片面性。我們認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並非完全表現為權利,或者說並非完全以權利的形態出現,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利益是一般法益,所謂法益,是法律上主體得享有經法律消極承認之利益。所謂消極承認,一方面應肯定其合法性,他方面則提供相對薄弱的之保護。另外,法益作為一種手保護的利益,法律上主體僅處於得享有的狀態,實際上是否享有,視情況而有不同。而權利乃是從法益中脫離出來,而成為法律特別規定和保護的一種法律上力量,這種力量彰顯著一種利益,並最終依靠這種力量保證某種利益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設立的基本思想的實現,用圖可簡單表示如下:

一般利益——法益
法律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利益——權利

在法律規定中,一般來說,一般法益保護規定具有倡導性,不具有強制性,為一般法律主體一般性享有,或者說是法律主體所享有的由法律消極承認的利益;而權利之保護規定,常有強制性的規定伴隨以保證權利的實現,如義務的設定、責任的設定。在法律規范方法上,對於權利,法律提供完整而周到的保護,對於法益,提供局部而薄弱的保護!在以下「法力說」中,將有進一步的論述。因此,「利益」說,實質上將權利和法律所保護是利益等同,是片面的。

三、「自由說」。此乃黑格爾和費希特力倡之。黑氏認為「法定的權利,不論是私人的還是國家的,市鎮的等公共的,原先就稱之為『自由』……每一個真正原權利就是一種自由[14]」費希特認為權力就是行為的自由,但是,權利主體的權利如何體現這種自由,『自由』說並沒有給予關注,這是『自由』說明顯的缺陷」。
四、「法力說」。此乃梅克爾等倡導,又稱法律實力說。該說認為權利乃權利主體享有特定利益之法律上之力,即權利之本質是法力,而利益是權利的目的;權利可分解為兩個構成要素:「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我們認為,這種對權利的本質的分析和界定是相當科學的,「特定利益」要素貫徹了權利設定的基本思想——將某種利益從法律上歸屬某人(權利主體);「法律上之力」要素實質上是一種保障,它是一種法律上的強制力,表現為義務和義務的保證---責任,它的功能在於通過使權利相對人或稱之為義務主體負擔某種不利益,進而保障權利主體「特定利益」的實現。從法理上說,權利的這種本質構成也是符合權利、義務運行關系及其規律的。如前所述,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分為法益和權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法益和權利的基本區別在於有沒有強制力保障,即權利有無義務和責任作保障,另外,法益之存在與權利也有不同,法益幾無固定村的處所,而權利則截然不同,「遍地都是」,所謂民法為權利法!實際上,法益和權利之區分也是法律所保護利益在位階上的層次區分,之所以有這種區分,實乃法律上利益衡量和價值分析之結果,二者共同決定了法律應該採取何種規范,何種手段、何種程度在一般法益和特定利益(權利)間作出區分性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於權利的極端重要性。而權利之極端重要性,自不待言。[15]

搞清楚權利之本質後,我們便可依「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為基本依據來構建我們的民事權利體系了。我們認為,權利之「特定利益」實乃權利的內容,且為目的性內容,;權利之「法律上之力」實乃義務和責任,表現為權利的效力所及的范圍,從權利的視角觀察看,就是權利的行使方式和范圍。進一步說,是借利益受法律保護之程度不同,用以界定范圍和設定行使方式的!所以,我們以「特定利益」為一級標准,以「法律上之力」為二級標准,我們將民事權利的體系試圖構建如下圖:

一般民事利益——民事法益
民法一般所保護的利益

特定民事利益——民事權利:財產權 人身權 知識產權 社員權
民法特別保護的利益

以上四項民事權利類型及其所包含的子項權利共同構成了本文的民事權利體系。將民事權利依照權利內容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乃傳統法學之分類,雖有重大貢獻,但缺陷已如前述。知識產權兼具財產性和人身性,特定利益故可表現為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這種利益特點財產權或人身權均無法單獨涵蓋,這是從特定利益上說的;從法律上之力來說即權利行使方式和范圍上看,知識產權中與財產權、人身權中最相似的權利類別上仍存在重大差別,如署名權與姓名權,商標權與名稱權等,因此,將知識產權獨立出來,而不是將其認作「邊緣性權利」,有利於民法理論的科學發展和民法理論體系和諧、邏輯嚴密。社員權包含的權利特點更是如此(此點將在社員權中論述),故也宜獨立出來。

2. 民法典對民事權利能力人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典對民事權利能力人的規定是身自由、人格尊嚴、人格權、個人信息、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都受到法律保護。
《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 【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第一百一十一條 【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 【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保護】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 【財產權利平等保護】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3. 民法典對自然人的民事權利怎麼規定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規定如下:
1、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2、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3、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4、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5、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6、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三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起止】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四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一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4. 民法典按照哪四個層次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

民法典的第一條按照:一般權利、類型權利、項別權利、具體權利四個層次的順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5. 民法所規定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民法所規定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1. 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 債權,債的概念和特徵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能權利和義務關系。

  3. 人身權,人身權的概念,人身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的與其生命和身份延續不可分離而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

  4. 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是指智力成果的創造人和工商業生產經營標記的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的總稱。

  5. 財產繼承權,財產繼承權的概念及法律特徵,財產繼承權是指公民依法承受死者個人所遺留的合法財產的權利。

6. 民事權利體系這個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答

可以根據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不同組合對所有的民事權利進行兩級分類。依形式邏輯的規則建購的抽象、一般概念式的體系,此種體系乃是許多法律,特別是民法典的體系基礎,但即使民法典也未必完全吻合此種體系。由——作為規整客體的——構成事實中分離出若干要素,並將此等要素一般化。由此等要素可形成類別概念,而借著增、減若干——規定類別的——要素,可以形成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並因此構成體系。借著將抽象程度較低的概念涵攝於「較高等」之下,作後可以將大量的法律素材歸結到少數「最高」概念上。此種體系不僅可以保障最大可能的概括性,同時亦可保障穩定性,因為這種體系是完整的,於體系范圍內,法律問題借邏輯的思考來完成。
第一級是按照權利是絕對權還是相對權;第二級則是按照客體的不同劃分出不同的絕對權或是相對權,比如絕對權中包含物權、人格權和知識產權。第三級則是按照主體的不同關系對不同的權利在做出劃分,比如,所有權可以包含單獨所有權、共同所有權和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下面對每一類權利的具體包含的權利詳細論述。
首先是絕對權。從絕對權本身的意義上來說,它是特定的權利人與不特定的義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絕對權一般來說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即便他的產生可能是由當事人的法律行為或者是事實行為設定的,但是這並不否認絕對權的內容必然是要有法律直接規定。否則不特定的義務人就無從履行義務。一般來說,履行絕對權的相應義務,只要義務人的消極不作為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他有什麼積極的行為,這是絕對權的最本質的特徵,它體現了一種最基本的社會穩定秩序。只有在義務物人積極的侵害權利人的權利或是妨害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時候,才構成侵權。 [24]絕對權和相對權的侵害是有所不同的,這也是兩種權利的性質不同所決定的。絕對權的行使不要求義務人有任何積極的行為,只要求義務人不作為就可以,因此,侵害絕對權並不以過錯位要件,只要時義務人對權利人行使權利有所妨害,權利人就有權要求義務人停止妨害,恢復其行使權利的狀態,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物權、人格權還是知識產權,都是一樣的。下面對絕對權做出分類,在分類的同時,貫穿著第二級和第三級分類。
人格權。人格權是權利人基於人格利益而產生的權利,它是權利人存在於社會的最基本的權利,是自出生時起,伴隨著權利能力的始終,依法所固有的。人格權按照客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以權利人的人身為客體的,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一類是以權利人的其他人格利益(精神利益)為客體的,包括姓名權、自由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尊嚴權、個人情報知悉權。 [25]人格權因為是依法為個人所固有,因此是不可轉讓的。即便是許可他人使用某些精神性的人格權(比如姓名權、肖像權),也是權利人終有一天可以收回的。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來自人格利益,而非物質的利益。雖然可以獨立與主體而存在,卻是不能離開主體而轉讓的。
物權。物權是權利人因為對物的利益而產生的財產性的權利。他包含著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人可以直接支配物,而不需要受任何人意志的影響。
在物權中,要特別提出的是權利人為復數的物權,因為此時,如上文所述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絕對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他是物權重要單獨分出的一類特殊的權利。物權中有一種特殊的權利,就是合夥人的權利,他們共同對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經營管理,實際上這是共有所有權的一種發展,合夥人之間的共同行使財產權利的權利,是合夥人權利的一項權能,具體地說,是社員權的權能。
繼承權。繼承權是絕對權,繼承人的繼承權——無論是繼承既得權還是繼承期待權——都是繼承人因為繼承關系而享有的對遺產的權利和與被繼承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繼承權的實現,不需要任何義務人的積極作為,只需要他人不妨害其行使權利。因此繼承權是一種絕對權。在繼承人為多數的情況下,還涉及到多個繼承人對遺產的權利,因此,他們的權利的絕對性也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這一類權利也是要重新分離出來的。
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他們都是權利人對一種智力成果的權利——有人認為商標並不是智力成果,知識產權的對象的共同特徵是他們都是由財產價值的符號,此觀點更為可取——知識產權是絕對權,這其中同樣涉及到復數權利人的情況,也同應該單獨分離出來。
股權。如上文所述,股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他是股東們基於對公司的投資所產生的財產性的權利,包括經營管理的權能和按投資進行利潤分配的權利。股權不是物權,也不是債權,而是一種獨立的權利。股權也不是社員權,社員權不是獨立的權利,而是股權中的一項權能。這種權能在很多權利中都能夠體現,比如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
第二大類權利是相對權。相對權有特定的權利人和義務人,權利人和義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有法律規定的,也有通過意思自治自行設定的。權利人權利的實現有賴於義務人的積極作為,如果義務人不履行義務,他就侵害了權利人的權利,權利人就有權要求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這種侵權責任的承擔,必須要求權利人有過錯,義務人對權利人權利的侵害轉化為損害賠償之債。下面對相對權進行第二級和第三級的分類。
債權。債權是典型的相對權,債權是基於債務人的給付行為而產生的利益所享有的權利。債券的實現,有賴於義務人的積極履行義務的行為。
親屬權。親屬權是親屬之間基於親屬關系而產生的權利。親屬權——比如配偶權、被贍養權——都要求有特定義務人的履行義務,親屬權伴隨親屬關系的始終,是依法律所產生的,這是親屬權與債權的最大區別。

7. 民法典中的民事權利體系

民事權利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利益范圍和實施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意志。包括:權利人直接享有的某種利益(如人身權)和通過一定行為獲得的利益(如財產權);權利人自己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和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在權利受到侵犯時,能夠請求有關國家機關予以保護。

在中國,民事權利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1、平等性。每個公民不分年齡、性別、民族、宗教信仰、職業、地位等,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

2、連續性。公民的民事權利從其出生至其死亡,法人的民事權利從其成立至其消滅,自始至終都享有法定的民事權利;

3、真實性。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強大的物質基礎,使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得以保障。民事權利依不同的標准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絕對權和相對權,請求權、支配權、形成權和抗辯權,主權利和從權利等等。

(7)民法典確定的民事權利體系擴展閱讀

民事權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享有權利的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直接享有某種利益,或實施一定的行為;享有權利的人可以要求負有義務的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或是不實施一定的行為;享有權利的人在其權利受到侵犯時,有權請求法律予以保護。

民事權利是公民在社會上存在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與公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一項權利。從權利的具體內容來分,民事權利主要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為客體、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如物權、債權等;人身權是指以特定的人身利益為客體,並不體現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有些民事權利既有財產權性質,又有人身權性質,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

8. 民法典從第一條開始,按照哪四個層次的順序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

感覺希望不大,如果這個病不是你特別想要的工作的話。建議你,再去找一家面試,或者是嘗試去創業,去創造一個你喜歡的,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去到一個你喜歡的地方,上班,工資不用太高,只要你學到了管理模式和經營方法,那你就可以自己去開一個店,那樣賺的更多桂城清華園芙蓉閣我給你畫,你再答應我一個請求。

9. 民法典包括了所有的或者全部的民事法律規范

(一)《民法典》的組成

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台《民法典》之前,我們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律,它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行發揮了良好的規范作用。《民法典》的出台,是將以上民事單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邏輯性、體系性更強,必將更有效發揮其權利保障效用。

《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感謝這些「民事單行法律」的貢獻:

(二)《民法典》的核心理念

如果說刑法是嚴厲的父親(不容許我們犯錯,否則將被科以刑罰處罰),則可將民法比作為慈祥的母親,呵護我們的一生、保障每個人的權利,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

1.民事權利宣言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的方式賦予人們平等的法律主體地位,公開宣稱「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以及「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民法是權利法,《民法典》各編體系的構建均圍繞民事權利展開,對民事權利的界定、行使規范、保障方案予以了明確化,鼓勵民事主體「勇於維權」!

2.平等、自願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屬於私法范疇,主體間人格平等,均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權利能力平等,不得「以強凌弱」!

恰因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則主體相互間從事的法律行為應貫徹意思自治理念,契約自由,不得「強買強賣」!「結婚自由」「離婚自願」亦是其體現。

3.公平、誠信

民法是調整市場關系的基本法,各行為主體在市場經濟交往過程中應恪守公平、誠信理念,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應當「重合同、守義務」。

同時,《民法典》強調對公序良俗的維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維護社會的整體秩序。

二、《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一)總則編八大亮點

在《民法典》的編纂步驟上,我們採取的是先總則編、後分編的兩步走模式。《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

1.胎兒享有繼承權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十六條)

2.八周歲孩子可以「打醬油」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十九條)

3.失能老人須監護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二條)

4.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第一百零一條)

5.個人信息和網路虛擬財產受保護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第一百一十一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一百二十七條)

6.見義勇為非重大過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八十四條)

7.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一百八十八條)

8.未成年人遭性侵,成年後還能起訴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

10. 民法典中規定的民事權利包括繼承權嗎

民法典中規定的民事權利包括繼承權,繼承權受國家保護。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條【繼承權受國家保護】國家保護自然人的繼承權。

熱點內容
新公司法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難點pdf 發布:2025-08-21 15:44:17 瀏覽:783
工傷保險條例14條具體解釋 發布:2025-08-21 15:31:57 瀏覽:210
政府法律顧問隊伍建設情況 發布:2025-08-21 15:31:52 瀏覽:408
房地產官司律師 發布:2025-08-21 15:25:09 瀏覽:691
q群群員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15:12:16 瀏覽:278
民法手工畫 發布:2025-08-21 15:12:11 瀏覽:520
論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1 14:41:33 瀏覽:332
84年的山林證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1 14:35:24 瀏覽:968
婚姻法培訓小結 發布:2025-08-21 14:21:04 瀏覽:558
民事訴訟法質證分幾個階段 發布:2025-08-21 14:20:10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