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法
1. 對民法的看法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2. 《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民法的劃分
民法通則是關於民法的系統性的規定,而合同法是民法的一個部門
3. 對民法體系的理解
民法體系是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法律體系。
主要包括:一、主體制度
作為民法主體的當事人,是商品在靜態中的所有者、在動態中的交換者。這類主體的特徵就在於他(它)們的獨立性,即意志獨立、財產獨立、責任自負。馬克思在提及商品關系時所強調的:「獨立資格」、「獨立的關系當事人在法律上的反映。民事主體制度包括公民、法人、合夥等制度,這些制度的適用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公私兩便呼個人,無論其在行政、勞動法律關系中的身份如何,也無文藝學其所在制形式和經濟實力如何,他(它)們在從事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主體資格皆由民法主體制度所確認,其合法權益共同受民法保護。
二、物權制度
所有權和其他特權制度是規范財產的所有和使用關系的基本制度。民法的所有權制度是直接反映所有罐頭貼心人,但也和商品關系有內在的聯系。商品交換就其本而言是所權的讓渡。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也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結果。所有權在生產領域中的使用消費就是商品生產,在流通領域中的運動就是商品交換,商品生產者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其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爭的權利,保障他們在交換中的財產所有權的正常轉移。民法中的他物權如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等也是市場經濟賴以形成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三、債和合同制度
債和合同是商品交換在法律上表現,是商品流通領域中的最一般的、普遍的法律規范。債權制度是直接規范交易行為的,債的一般規則是規范交易過程、維護交易秩序的基本規則,而各類合同制度也是保護正常交換的具體規則。典型的買賣活動是反映商品到貨幣、貨幣到商品的轉化的法律形式,是商品交換過程並不只是純粹的買賣,還包換勞務的交換(諸如加工、承攬、勞動服務)以及信貸、租賃、技術轉讓等合同形式,還包括了杜撰的流轉、財產的抵押、資金的償付等債的形式。它們都是單個的交換,都要求表現為債單元,並受到民法債權制度的確認和保護。由於債權制度的設立,給商品交換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使它超出了地域的、時間的限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財產流轉。
四、人格權制度
在民法體系中,人格權法是否有必要獨立作為一項制度,值得研究。傳統民法欠缺人格傷殘人規定,各國關於人格權的法律主要是由司法發展起來的。許多學者主張,盡管人格權法非常重要,但可以在主體制度和侵權行為制度中加以概括,規定。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是不妥當的。人格權之所以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制度,其原因在於:第一,民法中兩類基本的權利,說法是財產權和人身權(其中主要是要人格權),這是民法的兩個支柱,既然財產權可以分為債權、物權等各項制度,人格權為為什麼不能成為一項獨立存在的制度?否認人格權作為一項獨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實際上還是受到了「重物輕人」的立法觀念的影響,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第二,人格權法和主體制度有密切聯系,但主體的人格和人格權是兩個不同概念,對人格權的侵害不僅僅地人格的,而且也會造成對公民人身利益甚至財產利益的損害,它民法中的許多內容,並非單純的說體制度所能概括的。第三,人格權制度也不能夠完全為侵權行為制度所概括。盡管侵權行為法能夠為人的格權提供保障,但人格權的確認,是侵權行為法所不能解決的。人格權必須法定化,這就決定了格權必須通過專設一項制度來加以確定。
五、關於知識產權制度
知識產權制度是否應包括在民法中,爭議很大。有些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有其特殊性,並不完全運用民法的基本原則,因而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我為,這一觀點不夠妥當。我們不可否認知識產權制度的特殊性,但歸根結底,知識產權仍然是一種民事權利,其本質屬性是財產權利上和人身權利的結合,而且我國民法通則已在民事權利一章中專設知識產權一節。現行的合同法律制度,也對知識產權的轉讓和利用設有專門規定。這就說明,我國現行法已經認為知識產權制度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因而,我國未來民法典中,應包含知識產權法的內容。
六、侵權責任制度
對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和利益的侵害都將構成侵權。侵權法是保障民事權利的法律。關於侵權行為法是否應當與債法保持相對獨立,從而成為民法中一項獨立的制度,在學術界歷來存在著爭議。鋕 統民未予都從債的發生原因考慮而將侵權法作為債法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眾怒難犯權行為法應當從債法體分離出來,從而成為民未予體系中獨立的一支。侵權行為法歸屬於外國語法並非天經地義,因特定的文化及法律因互作用所導致的英美法系侵權行為法的獨立模式,更具有合理性。而在大陸法的債法的體系中,侵權法並沒有找到適當的位置,債法體系主要是以合同法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債法主要是合同法,學者對債法性質的表述(如認為債法是交易法、任意法)完全不符合侵權法的性質。債的一般規則主要適用於合同之債,而不完全適用於侵權之債。將侵權法置於債法之中,極不利於侵權法的發展。所以,爭權行為法從債法中獨立,應是創建我國新的民法體系的組成部分。這種獨立並不否認債的概念及規則,而使其更加合理和清晰,進而與其他法律規范共同構成科學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的民法體系。
與侵權的法獨立有關的是民事責任制度的獨立性問題。傳統的大陸法民法典中並未將民事責任問題集中作出規定,而是將各類責任在各個民法制度中單獨作出規定,我國的《民法通則》一改傳統的民法典的編制體例,單設第六章規定了民事責任。許多學者認為,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強調了國家對民事關系的干預及對民事權利的保障,在體例上具有創新意義。我國將來制定民法典時,應從整體上構建民事責任制度。我們認為此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誠然,債與責任是不同的概念,債是特定的債務人對特定的債權人所應負的義務,而責任是不履行義務的後果,債與責任的概念的區別,可以成為侵權責任與債務分離的原因,但不應居為民事責任單獨設立的根據。單設的民事責任的缺陷在於:
第一,使責任與義務分離。責任作為違反義務的法律後果,應與民法關於義務的規定密切聯系在一起,先有義務才有責任的發生。而債務等義務只能在債和合同法等分則中作出規定,如果總則中規定了民事責任,則與分則中規定的各類義務分離。
第二,在立法技術上缺乏邏輯性。如違約責任澡是在合同法而是在總則中的民事制度中規定,這凍合理,因為只有在合同的名項制度都作出了規定以後,才能出現違約責任制度,合同的基本概念等尚未出現,便出現了違約責任制度,顯然導致了規則的先後次序顛倒。這種設計也忽略了責任的基礎在於請求權的行使,無請求權基礎問題規定,責任的規定是缺乏合理性的。
第三,現行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責任的規定,主要規定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及其共同的規則,然而民事責任並不限於這兩種責任,還包括締約上的過失責任、不錄得利返還責任、無因管理之債中本人返還管理人支出的必要費用的責任,各種責任形式的個性遠遠大於其共性,這就決定了將各種責任在各項制度中分別作出規定,應較之於將各種責任集中作出規定更合理,且集中規定也十分繁雜,很難統一。現行《民法通則》第134條專門規定民事責任的十種形式,表面上看,此種列舉方式使法官或當事人的易於了解民事責任究竟有哪些形式,實際上因為同的責任形式是與不同的責任聯系在一起的(如違約金是違約責任的形式,恢復名譽是侵害名譽權的責任形式),只有在不同的責任中規定各種責任形式,才真正便於法官或當事人實際了解並合理運用這些責任形式。
七、財產繼承製度
財產繼承製度是有自然人死亡後將其遺留的財產轉移給生者的法律制度。從實質上看,自然人的財產繼承權不過是其財產所有權在死後的延伸,保護自然人的財產繼承權是保護其財產所有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財產繼承製度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也要看到,由於財產繼承權主要發生在具有一定身份關系(如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的自然人相互之間,並且主要是家庭成員相互間基於扶助、贍養、撫育而產生的財產在一方死亡時的體現,因此,民法調整財產關系的一些原則並不能完全適用於財產繼承權關系。
民法的其他制度,哪裡民事法律行為、代理、等制度,也是配合上述制度發揮作用的。它們也和商品經濟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為商品所有者和經營者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確立了行為的准則,代理制度解決了商品經營者在交換活動中因時間和空間的分離以及專業、技術等能力的限制所產生的困難,而時效制度可以有力地促進商品流通,加速商品的周轉。這些制度都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4. 民法包括哪些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4)對民法擴展閱讀:
民法典是指在採取成文法的國家用來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抽象的規則規范各種法律行為和身份行為。一些民法典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此外,大多數私法的規定彌補了當事人之間各種法律法規缺乏自主性。
2018年8月27日,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民法典物權匯編》草案明確了居住權:居住權人有依法佔有、使用他人房屋的權利。對合同進行登記,以滿足其穩定生活的需要。據報道,居留權的規定是為了承認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群體的住房需求,也有利於為公共租賃住房提供法律保護等。
5. 對民法的認識和理解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
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和參與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5.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民法是私法。它要求私法與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區
分開來。私法自治原則不僅有利於抑制行政專橫和行政過度干預,而且有利於經濟基礎的發展。這必將從客觀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6. 對民法的理解 怎麼寫
可以從民法的基本原則出發,像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城誠實信用的話可以聯系合同的訂立來講
7. 《民法通則》對民法的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是國家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對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一定范圍的人身關系進行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民法涉及面十分廣泛。它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每個公民的衣、食、行、用、生、養、病、死、葬等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它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財產所有權。這是指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當這種權利發生爭議或者被侵犯的時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予以確認和保護。保護合法所有權主要採取: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確認產權等方法。
(2)財產流轉中的合同關系。合同,是產生財產流轉的根據。依法簽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雙方都必須遵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在法律上,要承擔經濟責任,會受到法律制裁,如科罰違約金、罰款、賠償損失等。合同制度在我國適用范圍很廣。常見的有:買賣、供銷、農副產品守。收購、信貸、借貸、租賃、借用、承攬、運輸、基本建設包工、信託、保險等。
(3)知識產權。這是個人或集體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如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法、商標權等。這些智力成果,本身是精神財富,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有些又與物質財產密切聯系。我國通過發明獎勵條例、技術改進獎勵條例、專利法、商標法等法規,調整上述人身非財產關系,確保作者、發明人等對智力成果的專有權,以及轉讓和繼承的權利。 我國的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