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施好民法典
㈠ 民法典什麼時候實施
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並且在《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等民事方面法律同時廢止。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民法典》實際上並不是新的法律,它是九部法律的一個合集,包括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等,所以民法典施行後,舊的法律將會被廢止。早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而終止。1962年民法典再次被提議起草,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後又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民法典第三次起草,1998年又再次編篡民法典,均沒能成功。最後於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意味著民法典誕生了,正式的施行時間是2021年1月1日。
民法典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法治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同時,民法典的施行也就意味著舊的規定將會被廢止,需要遵守新的規定,其中就存在民法典施行前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規定的問題,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中有詳細說明。
【法律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條__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
㈡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論文
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編纂民法典。把編纂民法典擺上重要日程,順應了實踐發展要求,人民群眾也期待已久。
2016年7月5日,民法總則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為期一個月。期間共有13802人參與,提出65093條修改意見。可見公眾對民法典的期待與重視程度。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經過5年多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終於於2020年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法典的通過,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維護人民合法權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部新的法律通過,為了能夠有效實施,司法活動、執法活動中能夠切實落實,各級領導幹部應該重視民法典普法,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作,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從上到下、從組織內部到外部、從學校到社會,全面展開普法工作,弘揚法治精神。通過對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和重點思想的闡釋,讓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和認同民法典。這不僅對民法典的實施有著重要意義,也能通過實施效果衡量各級領導幹部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尺度。
各級領導幹部還應當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以身作則,深入學習民法典的核心精神和宗旨,充分認識到民法典頒布為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帶來的意義。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學習民法典,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為推進法治建設保駕護航,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民法典的通過是我們黨提高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實施好民法典,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發展。民法典的頒布不僅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更體現出黨執政為民和一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宗旨。
㈢ 關於民法典的司法解釋你了解多少如何評價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價值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重在保護人們的私有權利,一些民事活動比如合同簽訂、公司設立,以及繳納物業費、離婚,都體現在民法典當中。所以這是一部保護人民底層利益的法典,更是貼近現在社會下現狀的法律。
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家暴的涵蓋,遺產、撫養兒女、生育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相關人員表示這樣是為了促進婚姻家庭美好幸福,注重家教問題,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弘揚社會精神風貌。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文明,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傷了大雅,不讓小事發酵影響感情,民法典一出,也引起了很大的熱議,不過更多的是人們的支持和贊賞,我們一致認為民法典在未來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價值頗高。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4)關於實施好民法典擴展閱讀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民法典施行後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持續至民法典施行後,該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條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有規定,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適用民法典的規定更有利於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更有利於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更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除外。
㈤ 實施好《民法典》是什麼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對於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保障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
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法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
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
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