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謙抑性
Ⅰ 刑法的謙抑性有什麼作用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專罰的其他適當方屬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Ⅱ 刑法的謙抑性怎麼理解。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Ⅲ 試論刑法謙抑性 怎麼翻譯
On the modesty of criminal law
Study on Relations among He Jian, Ching Kai-shek, the Guangxi Warlord (1927-1937) 試論何鍵與蔣、桂關系(內1927-1937)容
Ⅳ 什麼叫做刑法謙抑性
謙抑性,來又稱必要性。指立法機關只源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4)論刑法謙抑性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第一,刑罰無效果。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其二,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
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這句話可謂刑法所以要奉行「謙抑性」原則的法哲學依據。故而,那種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
其三,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Ⅳ 陳興良和張明楷對刑法謙抑性的定義的不同
關於刑法謙抑性的含義,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平野龍認為,「即使行為侵害或威脅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須直接動用刑法,可能的話,採取其它社會統治的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說,只有其它社會統治手段不充分行使,或者其它社會統制手段(如私刑)過於強烈,有代之以刑罰的必要時,才可以動用刑法。這叫刑法的補充性或謙抑性」。可見刑法謙抑性包含三方面的含義:其一,刑法的補充性。即使有關市民安全的事項,只有在採取其他手段如習慣的、道德的制裁即地域社會的非正式的控制或民事的控制不充分時,才動用刑法;其二,刑法的不完整性;其三,刑法的寬容性,或稱為自由尊重性。即使市民的安全受到侵犯,其他控制手段沒有發揮效果,刑法也沒有必要無遺漏的加以處罰。[1]張明楷教授認為,刑法謙抑性指刑法應根據一定的規則控制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即凡是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種違法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將其規定為犯罪;凡是適用較輕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種犯罪行為,足以保護合法權益時,就不要規定較重的制裁方法。[2]陳興良教授則認為,刑法謙抑性指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進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以便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3]
以上種種說法,雖有各有差異,但其共同點是主要的,即嚴格控制刑法之惡的擴張,並使其保持在一個恰當的經緯度內。筆者認為刑法的謙抑性就是盡量少用刑法,提高刑法效率。只有當其他法律不足以抑止違法行為時,才能使用刑法,這就決定了必須適當控制刑法的處罰范圍。又由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方法在具有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具有消極作用,故必須適當控制刑法的處罰力度。刑法的謙抑性使「刑法在根本上與其說是一種特別法,還不如說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力量」。過分地依賴刑法只能反映社會管理水平低下;同時過度使用刑法會產生貶值效應,不僅起不到有效預防犯罪的作用,還有可能誘使犯罪,將更多的人推到社會的對立面;再者刑法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是治標而非治本的方法,因此具有限制機能的刑法謙抑原則是極為必要的,故成為現代刑法終極價值之一。
Ⅵ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
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然而,有人卻誤認為,當某種經濟違法行為因其情節或後果嚴重而同時觸犯刑法時,可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直接適用經濟行政制裁,毋須啟動刑罰。
(6)論刑法謙抑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輕刑化是刑法謙抑性在刑罰程度上的充分體現,輕刑化要求,立法與司法的全面配合和支持,即在立法上,對已經確定為犯罪的行為,如果規定較輕的刑罰就能起到預防和控制的作用,就不能規定較重的刑罰,同樣,在司法上,對已經認定為罪犯的人,如果適用較輕的刑罰就能起到特別預防和懲罰的作用,就不能適用較重的刑罰。
刑之謙抑,是罪行相適應原則的合理延伸,這不僅能有效的保護對犯罪人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Ⅶ 論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謙抑性之間的關系
謙抑,是指縮減或抄壓縮。襲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是指「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
論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謙抑性之間的關系: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根基,刑法謙抑精神是刑法的靈魂。
謙抑性原則在刑事司法過程中體現為司法機關應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適度可減不必要的犯罪認定或者抑制不必要的重型主義傾向。
Ⅷ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
通俗的說就是能用其他法律解決的就不用適用刑法了。立法者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
刑法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刑法像民法一樣被廣泛的運用與於我們生活,必然會導致人人自危的局面。因此,才會主張刑法的謙抑性。
謙抑性也就是刑法的必要性,刑法歉抑是適應社會矛盾變化、構建和諧社會及保障人類自由權益的需要,它是一種信念,而非法定意義上的原則。體現出來就是非罪化和輕刑化。
Ⅸ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
就是要求能用其他法律解決的糾紛,不要輕易動用刑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