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本質
㈠ 犯罪最本質的特徵
犯罪的基本特徵
犯罪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是指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很大,觸犯刑法並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犯罪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三個基本特徵中的首要特徵,也是它的本質特徵。統治階級之所以用刑法的形式宣告某種行為是犯罪,就是因為這種行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嚴重危害到其階級利益和統治秩序。在我國,犯罪行為和表現雖然千姿百態,但從總體上說,它們都從不同的方面危害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刑法第13條把犯罪對社會的危害分為四個方面,包括危害人民政權和社會制度,危害國家經濟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破壞社會管理秩序。對這些犯罪內容,刑法分則又作了進一步具體的分類。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通常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已經對國家和人民利益形成實際損害。但這種實際損害僅僅是社會危害性的一種形式。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某種行為可能造成的實際損害,也被看成是犯罪社會危害性的表現。如果忽視了這種情況,就無法解釋刑法對一些特殊形態(諸如預備、未實行終了的未遂)的犯罪也給予刑事處罰的規定。分析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還必須關注犯罪人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如自首犯、初犯、少年犯與有罪而拒不交代者、累犯、慣犯相比,主觀惡性就比較小,社會危害性也相對較輕。在具有同等客觀損害的情況下,由於犯罪者主觀心理狀態、動機目的不同,定罪量刑也不一樣。例如故意犯罪的量刑就重,過失造成同樣的結果,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論處,危害大而依法必須定罪的,量刑也就比故意犯罪輕得多。
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事法律規范的違法行為。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也就是說,只有當行為危害性的量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時,才能確認為犯罪。不過,在生活和司法實踐中某一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否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人們的認識常常會很不一致,這就需要通過權力機關,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去加以規定。我國刑法根據社會上各種社會危害程度,有選擇地宣布某些行為是犯罪並作出相應的規定,這就使犯罪在嚴重危害性特徵之處,又派生出第二個特徵的刑事違法性。表明犯罪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僅包含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內容,而且是一種法律現象,具有明顯的法律形式特徵。由此可見,社會危害性是違法性的基礎。統治階級不可能以法律形式把沒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宣布為犯罪,也不會把危害性並不嚴重的行為宣布為犯罪。只有社會危害性達到觸犯刑事法律規范的嚴重程度時,這種行為才能被認為是犯罪。所以,講犯罪的違法性特徵,不是講犯罪具有一般違法的屬性,而是指其具有觸犯刑事規范的刑事違法性特徵。強調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對於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認定犯罪的性質及其范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在犯罪認定方面的一個體現。
第三,犯罪是一種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共產黨員違法首先應受何種處罰?黨紀還是法律)
危害社會的行為不僅要達到觸犯刑事法律規范的嚴重程度,而且必須是應當給予刑罰處罰的才是犯罪。刑罰當罰性,是犯罪的第三個基本特徵,也是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及不道德行為的重要區別。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懲罰,那麼實際的罪行就要一定的懲罰尺度。」這說明,犯罪與刑罰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刑罰是對犯罪行為社會危害程度的一種評價。在通常情況下,刑罰重的,說明該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較大,刑罰輕的,社會危害性也相對要小一些。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只要觸犯了刑事法律規范,就應當採用刑罰方法予以及時制裁。只有這樣,才能使犯罪分子得到懲罰,改造,使廣大公民和國家、社會的利益得到保護。從另一方面來看,給予刑罰處罰的行為,也必須是犯罪行為。違反黨紀、政紀行為的人只能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違反民法、經濟法的行為,只能給予民事、經濟制裁,對於這些行為,絕對不能適用刑罰;只有犯罪才具有應受刑罰處罰的特徵。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緊密相連,並不是互相孤立,彼此割裂的。其中,嚴重危害性是具有決定作用的犯罪本質特徵,刑事違法性和刑罰當罰性特徵都是從這一本質特徵中派生出來並由本質特徵所決定的。這也就是說,首先因為對社會形成了危害並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刑事法律規范才將其規定為犯罪並設立相應的刑罰處罰。但嚴重危害性又不是抽象和空洞的,其內容和范圍要由刑事法律規范予以具體規定,如果沒有刑法規范的規定,就無法界定犯罪的嚴重危害性,也沒有相應的刑罰當罰性特徵可言。總之,犯罪的嚴重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刑罰當罰性,是由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三個基本特徵決定的,它們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犯罪概念的總體,成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總標准和尺度。
㈡ 犯罪的階級本質在於什麼
犯罪的本質屬性:犯罪的階級性
對犯罪本質的揭示並將其確認為階級性,被視為社會主義刑法區別於其他形態社會刑法的根本所在,正是這一點,賦予了社會主義刑法犯罪觀的獨立品性。所以,對之進行論證並加以強調,構成了刑法理論界一項首要任務。犯罪階級性的直接理論來源是馬克思關於犯罪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這一命題,而將其上升為犯罪的本質屬性與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及特殊要求是分不開的,這從我國刑法理論界對恩格斯關於「犯罪是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這一命題的長久忽視得以說明。強調犯罪的階級性,並不是為了說明犯罪的歷史性(犯罪是階級社會的特有現象),也不是為了尋求犯罪的根源(犯罪是階級斗爭的產物),而是為了對歷史更替時期的大量行為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問題提供合法性依據。而這是對這一點缺乏認識,使得以前的論者提出了「消滅犯罪」這一近於夢囈般的目標。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國刑法史上對作為犯罪論的基本命題犯罪的階級性也曾提出了質疑。其一,普通刑事犯罪(自然犯)有無階級性的問題,其二,兩類矛盾問題。對於第一個問題,階級性堅持論者對自己的觀點略作修正,提出犯罪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表面上看,似乎是對階級性否定論者的一種妥協,實際上是對社會性的提升,將其一並納入到階級性的詮釋體系,故並沒有真正對階級性觀點構成威脅。對於第二個問題。該問題的提出源於1957年毛澤東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關於兩類矛盾的學說。在該文甫一發表後,刑法學界一些論者即將之引入了刑法學領域,將犯罪納入到兩類矛盾的分析框架中,對犯罪究屬敵我矛盾還是人民矛盾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就當時而言,該問題其本身對於刑法的發展演變並無多大意義,其價值在於為二十年後對刑法的反思准備了一個話題。文革之後,不少的論者提出將兩類矛盾問題逐出刑法學的研究視野,盡管該觀點並未取得過優勢地位8,但其將刑法中的兩類矛盾問題宣布為偽問題,呼籲政治與法律分治,還法律一個自在的空間,對於我國刑法科學在思想觀念上的解凍,及刑法科學擺脫意識形態的箝制而獨立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㈢ 什麼是犯罪的實質
好像是A.犯罪客體
㈣ 犯罪最本質的特徵是什麼
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4)刑法犯罪本質擴展閱讀:
犯罪的其他特徵:
1、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2、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
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中國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3、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㈤ 犯罪最本質特徵就是觸犯了刑法嗎
依據教材知識可知,犯罪行為又叫嚴重違法行為,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並應受刑罰處罰行為,①④正確;③錯誤,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②錯誤,犯罪的最本質特徵是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故選B.
㈥ 犯罪的特徵是什麼
1、危害性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2、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3、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這里所謂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關系社會生活的重要利益,對此,中國刑法第十三條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中作了明文列舉,這就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4、懲罰性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
(6)刑法犯罪本質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構成的特徵:
一、犯罪構成是主體、客體以及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
二、犯罪構成是違法性與有責性的的法律標志
三、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刑法學》(第三版)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中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所規定的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客觀要件的總和。(雖然刑法理論界近年來對這一概念和由這一概念建立起來的犯罪構成體系有諸多質疑,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接受了這一概念。)
㈦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和本質
刑法通過對犯罪行為的抽象性標定為在一定時空內認定犯罪提供了統一的形式標准,規定著犯罪生成的可能規模和種類,決定著可以被當作犯罪處理的行為范圍。 這種對犯罪的標定功能的發揮,在實踐方面依賴於一個法的實現的動態過程。刑事訴訟法即成為規制這種過程的規范集合,其功能在於維護刑法法益的實現,正確實現國家的刑罰權。作為國內公法的一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共同展示了一國詮釋、認定、處罰犯罪的整個流程。 通觀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的刑法具有巨大的差異性,凸現了不同的國家性格,表現出執著的國內特色,國際和區域領域的刑法統一步履維艱;而刑事訴訟法在各國日益呈現出一種統一的趨勢和樣態,各主權國家的刑事訴訟法價值、理念、原則、制度趨於統一,統一的部分成為超越國家的真理性共識並最終體現在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中,成為進一步推廣到各國的基礎。本文在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國際與國內兩個層面的表現樣式作一番比較考察後,著重於探討形成這種不同樣式的原因,揭示樣式背後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深層的生態機理,希冀以此明確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應有視角和立場。
㈧ 現代刑法的本質是什麼
從功能上講,刑法的價值在於最大限度地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其版表現權為對無辜者的保護和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破壞者的依法懲處兩個方面。
刑法是統治階級通過立法者以法律的形式對其意志和利益加以反映,立法者所制定的刑法的價值取向反應在刑法的規定上。
㈨ 犯罪的本質屬性
犯罪有三個基本特徵,1、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2、具有刑事違法性。3、具有應受懲罰性,這里的懲罰指的是刑罰處罰。本質屬性從三個特徵角度講,應該是具有社會危害性,這是判斷犯罪與否的先決條件。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