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住房
A. 民法通則對房屋的專屬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民法通則並沒有對房屋的專屬部分進行界定,但物權對房屋的專屬部分的權利義務進行詳細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七十條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七十一條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二條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
業主轉讓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並轉讓。
第七十三條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第七十四條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
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B. 民法典對於居住權是怎麼規定的
民法典規定居住權是人役權的一種特殊形式,指排除所有人而將建築物或建築物之特定部分作為住房使用的權利。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居住人有權依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1、居住權屬於人役權居住權是人役權的一種特殊形式,指排除所有人而將建築物或建築物之特定部分作為住房使用的權利。其權利內容,主要為居住的權利,可以因居住之目的而使用房屋,並可排除房屋所有人或第三人對其使用權的干預。2、居住權的內容 居住權的內容,只能作為居住之用,如果帶有其他目的,特別是商業目的,非居住權。居住權的客體可適於已經存在且適合居住的建築物比如房屋。居住權的范圍,不僅滿足個人需求,也包括與其同住的家庭成員、負有照顧義務的人或是允許共用之人。此外,寵物也包括在居住權的利用范圍之內。另外,居住權不可讓與他人而形成他人的單獨使用。3、專屬性 居住權物權化之目的在保障居住人的晚年生活,故不得讓與或繼承。4、無償性 古代羅馬法中的居住權是解決沒有繼承權的女性或者奴隸老無所養的問題。現在主要解決父母、無房的離婚女性和受僱人比如說保姆的權利的問題。因此。居住權制度以恩惠為目的,居住權設定是無償的。
C. 民法通則怎樣規定私人住宅的屋前屋後
民法通則並沒有此類規定,僅僅是與物權法一樣固定了相應的相鄰權等內容,具體的房屋面積等情況還以土地管理部門的登記簿為准。
D. 《民法典》里看住房|新增「居住權」登記,保障居者有其房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8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6月1日,新華社授權全文播發這部法律,宣告「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和附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新華社文章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
那麼民法典時代,關於房地產行業的問題有何亮點,又將帶來哪些影響呢?
此次《民法典》在用益物權中新增加了一種類型——居住權。學界觀點認為,居住權的設立以人為本,保障「居者有其房」。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明確,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條,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
第三百六十八條,居住權無償設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設立居住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
第三百六十九條,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百七十條,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居住權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注銷登記。
第三百七十一條,以遺囑方式設立居住權的,參照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巍提到,此次民法典在用益物權中新增加了一種類型——居住權。「居住權屬於用益物權中新增加的一個權力,這一權力不能繼承不能轉讓,且不收費,但需要登記。」
「居住權的提出並非首次。2007年物權法討論時,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江平就提到過居住權。這次藉助民法典編纂,把居住權規定到物權編里,主要目的是保障『居者有其房』。」朱巍說道。
朱巍認為,居住權的設立有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不轉移所有權的情況之下,強調其用益物權,這對於民事財產領域是一種多方處置的方式;另外,居住權將用益物權的類型多元化,在所有權、財產權實際並未轉移的情況下,僅是用益物權的轉移。此外,民法典規定,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這也就是說用益權人也不能利用住宅獲得收益,因此居住權是一種受限制的權利,但又能夠使得「居者有其屋」。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居住權的設立出發點是以人為本,包括一些保姆在僱主家幹活,老了回農村沒有房子住了怎麼辦的問題,就可以在主人家裡住,以此增強居住者的安全感。」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尹飛表示,《民法典》中明確居住權主要是實現「物盡其用」,強化實際居住人的權利效力。通過多層次的房屋產權結構滿足人民群眾的居住需要。同時居住權還可以適用於「企業引進人才」。比如北上廣深的房價很貴,但企業引進人才需要有住房需求,通過居住權可以保障其居住需求。
不過,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副院長程雪陽也指出,設立居住權後,可能會對房屋所有權交易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即使房屋賣了,居住權人還可以繼續居住。
E. 民法中關於"住宅商用"規定有哪些
《物權法》第七十條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專享有所有權,對屬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第七十七條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F. 憲法,刑法和民法通則都有規定公民的住宅權利嗎是那幾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下列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
家庭
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除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查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G. 什麼是民法典中的居住權
我國《民法典》的創新之處之一,在於增加了「居住權」這一新型的用益物權,並以物權編專章規定了居住權制度。《民法典》第366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設立居住權制度,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策的貫徹落實,是立法層面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理念的回應,也是國家對養老問題、住房問題等現實問題的關照。《民法典》之所以專章規定居住權,歸根結底是為了回應我國社會對居住權制度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法治價值。
居住權,是指居住權人對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者部分及其附屬設施,所享有的佔有、使用的權利。該權利來源於古羅馬法,近代以來,歐洲大陸國家的主要民法典,如《法國民法典》《奧地利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義大利民法典》等均明文規定了居住權;英美國家也存在終生地產權等與居住權在功能上相似的制度。在我國《物權法》制定過程中,是否將居住權制度納入,曾是當時最大的爭議點之一,盡管最終未能在法律中作出規定,但在此過程之中,理論和實務界對居住權制度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形成了諸多成果,這些探索也為《民法典》中居住權制度的設計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形式上看,居住權與房屋租賃權存在相似之處,但二者實際上存在明顯區別。第一,居住權為一種獨立的用益物權,租賃權則屬於債權。居住權具有物權對世性、絕對性、直接支配性等所有特徵,居住權人對房屋可以進行專屬的、排他的利用,從根本上有效地保障居住權的穩定與安全。而作為債權的租賃權則具有相對性,租賃權人的權利義務受制於與債務人的預先約定,同時也只能對抗特定的債務人。第二,居住權必須以登記為要件,自登記時才設立,未登記的,不發生設定居住權的效力。而租賃權本質上是一種債權,是否登記一般並不影響租賃關系的成立。第三,取得租賃權,是以支付租金為條件,而居住權原則上是無償的。第四,居住權的設定期限沒有限制,而租賃期限則最長不超過20年。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這就使居住權人有了更為穩定的居住利益。在居住權的期限內,如果沒有法定或約定的事由,不但房屋的所有權人不能要求居住權人搬離,即使該房屋被賣掉或者被繼承,購買或者繼承取得該房屋的人也不能要求居住權人搬離。
H. 什麼是公民的住宅
公民有權獲得可負擔得起的適宜於人類居住的,有良好的物質設備和基礎服務設施的,具有安全、健康和尊嚴,並不受歧視的住房權利。
住宅權體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美好願望,但並非美好的現實,特別是在中國,由於人口眾多、不動產資源稀缺、經濟欠發達的現實條件制約,如何實現住宅權一直是國家和人民關注的話題。 從客觀上來看,要實現住宅權,不僅需要居民的自我努力和政府的住房扶助,還需要採取法律制度保障措施,即確定住宅權的法律地位、內容、行使和保護,只有這兩者的緊密結合,才能實現住宅權,使該權利具有真實性。由於居民的自我努力和政府的住房扶助受制於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等物質因素,沒有這種實力的居民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獲得合適的住宅,沒有相應經濟實力的政府也不可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合適的住宅,而這恰恰是中國實現住宅權的現實條件。住宅權的制度保障措施雖然也要受制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因為中國尚不是發達國家就不重視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由於住宅權法律制度的內在機理在市場經濟國傢具有共同性,中國立法者只要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人權宣言》、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公約關於住宅權規定的基本精神,認真處理中國低收入階層的住宅保障問題,通過廣泛的制度借鑒和對中國現實的深刻調查、反思,完全可以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住宅權保障的法律制度。
從人權保障角度來說,住宅權既然是人人背得享有的權利,則無論是富有者還是貧窮者,都應該獲得住宅權制度的保障。貧窮者在經濟上處於「弱者」的地位,自己沒有能力取得適足的住宅,住宅權對於他們而言主要是一種公法上的權利,即他們以政府作為相對人而享有的權利。這一權利的基本意義是:社會的低收入者應該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扶助和保障,以便能夠獲得住宅,從而使住宅權這個對他們而言是應然的權利轉化為實然的權利。對於富有者而言,這一權利基本上是一項民事權利,因為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通過買賣、租賃等市場機制來取得住宅,對他們來說,住宅權是實然的權利,但是這一權利也需要充分合理的民事法律制度來予以保障。可以說,只有建立完善的住宅社會保障制度和住宅市場交易制度,才能給居民住宅權的實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給人民「安居樂業」的現實需求和理想追求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民事法律制度通常是比較完善的,在這些國家,解決有關住宅權的民事法律制度層面的問題,一般均通過住宅的買賣、租賃、金融、擔保、權利界定等詳細制度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住宅買賣行為、租賃行為而取得的住宅權,已經有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因此,其有關住宅權制度保障的工作重點,放在社會保障性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上面。與這些國家的住宅權保障情況不同的是,中國的住宅權保障制度存在「雙缺」:一方面,住宅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大的欠缺,難以適應現實的需求,以致於中國有關主管部門領導者發出「高度重視」的呼籲;另一方面,與住宅權緊密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尤其是物權法律制度相當不足,比較醒目的是缺乏科學合理的住宅所有權制度、不動產物權變動制度、登記制度等,這也從法律制度方面給居民住宅權的實現設置了障礙。如何填補這個「雙缺」,是建立和健全中國住宅權制度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住宅權制度保障這個中心論題,首先分析了制度保障對於住宅權的意義,強調制度保障對於國家履行相關義務以及保護居民實現住宅權的重要意義。然後,提出了實施住宅權制度保障的基本思路,即在實現機制上要採用社會保障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它們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現就是社會保障性法律制度和民事法律制度;在制度保障內容上要實現對住宅權權利人的物質和精神權益的雙重保障,這就把住宅權定位為財產權和人身權的結合體。最後,分析了中國制度保障的現狀和缺陷,提出了完善中國住宅權社會保障制度和民法保障制度的大致構想和初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