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因刑法民法
㈠ 民法典從第一條開始,按照哪四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過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並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典被稱為 社會生活網路全書 ,這是因為該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民法典》實施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被替代。
1、民法是對人們真實生活中行為的規范,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法。民法即私法,是關於個人或私人的法。如隱私權和信息權,民法就是關於平等的民事主體公民或法人等的財產和人身關系方面的法律規范。
從市場經濟的概念方面可以看出,民法具有私法的特徵:民法是以 私 字為核心的私權經濟,這個特點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的基本主體是私人(指有獨立利益和人格的一切主體),其發展動力是私心;而且追求的目標也是私利。因此,可以說民法又是權利法和平等法。即對任何一個民事主體的合法權利都要平等地保護。
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2、民法通過強調人性,追求真、善、美,實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如被稱為 帝王規則 的誠實信用原則,它要求民事活動要以依此原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否則,就在承擔民事責任。
英國著名法學家梅因曾說: 一個民族,如果民法規范健全,說明它的文明程度高;如果刑法健全,說明它的社會文明程度低。 《民法典》的出台,表明了我國社會將進入一個文明進步的新時代。
3、《民法典》內容決定了民事權利和義務以及民事行為和責任問題,需要與民法意識、民法觀念的培育和普及有關。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中涉及的婚姻、繼承和收養問題,涉及的財產方面的物權以及債權方面的合同問題以及侵權責任問題,都是基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四要素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這就要求人們不僅要有權利意識,還要有義務意識;不僅要有行為的合法性意識,還要有責任意識。如果一個人沒有民法觀念,那麼,他的人格觀念、權利觀念、利益觀念、自由觀念以及責任觀念就不可能完善。如果一個政府沒有民法觀念,就可能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更難說是一個法治的政府。
因此,民法意識的培養既是全民的自覺行為,也是政府責任。
4、民法典的貫徹實施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載體,很多規定同有關國家機關的行政決策和行政行為直接關聯,特別是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民法典的實施,會很好地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隨著信息化和大數據的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強,希望對權利的保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要了解民法典的規范,了解公民權利與義務和責任的要求。各級政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點,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
㈡ 連坐之罪是什麼意思
連坐之罪就是把百姓編為10戶為一什,5戶為一伍,相互之間方便監督,一家犯法要舉報,不然都要獲罪。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就是一人犯罪株連九族。連坐,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這是衛鞅(即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
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
(2)梅因刑法民法擴展閱讀
案例:「連坐」懲罰依的什麼法?
有報道說,繼規定「一人搞有償家教,全校年終考核和每位老師年終獎發放金額受影響」後,浙江諸暨對有償家教再出重拳:除了追究有償家教當事人外,還要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不作為的責任。這一規定被媒體解讀為「史上最嚴」,叫好者固然不少,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前些年有南京家長爆料:「兒子所上的小學,班上進行分組,一人未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會讓全體組員罰抄——包括抄課文。這種『連坐制』讓兒子常被牽連,孩子壓力好大。」
這種「連坐」式管理舉措的出台,如果從確保管理暢通、防止師德失范、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角度來看,或許無可非議。雖是如此,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樣的舉措不僅弊大於利,而且有違依法治校的理念。
眾所周知,「連坐」式管理是封建社會的常見管理手段。比如,商鞅變法建立「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連坐」的惡果自然是人人自危,相互猜忌,最終人人相互袒護。
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管理舉措,必然侵犯無辜者的正當權益。依據某些規定,從事有償家教者理應受罰,但是他所在的學校、他的管理者、同事卻沒有違規,憑什麼受罰?法律依據何在?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人人有責」,看起來是加強了管理處罰的力度,但實質上卻會削弱直接責任人的責任,而將責任轉移到本無責任的學校、領導、同事那裡去了。違反規定,出了問題,當然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但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追究不可泛化。至於學校領導的管理責任和教育責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他們管理了、教育了,就不應該承擔本不該承擔的責任。
英國法學家梅因對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有個界定:傳統社會的基石是血緣或地域的身份,而現在社會則是契約。所謂契約就是今天的法律和法治。所以,整治今天的教育亂象,從根本上說,是要樹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還是受教育者,乃至社會輿論,如果事事都以法為准繩,處處都以法為標桿,教育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㈢ 民法中的身份關繫到底指什麼
梅因的《古代法》一書,奠定了其歷史法學派的鼻祖地位,該書「從身份到契約」的論斷,概括了作為人身權一個分支的身份權的式微;雖然現今又有「從契約到身份」回歸的提法,但現今法學蓍作中對身份權的內容也只有三種而已。
具體為:
1、親權;親權是指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撫養教育、監護權利。
內容包括:
1)、身心養育教化權
2)、獎懲權
3)、其他權利,如姓名設定權、住所指定權等。
2、親屬權;指父母與成年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孫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身份權。
內容包括:
1)、父母與子女間的撫養權、監護權、贍養權、繼承權、宣告失蹤、宣告死亡以及失蹤財產代管權;
2)、祖父母與孫子女間、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間的撫養權、監護權、贍養權、繼承權、宣告失蹤、宣告死亡以及失蹤財產代管權;
3)、兄弟姐妹之間的撫養權、監護權(以有監護能力為限)、繼承權、宣告失蹤、宣告死亡以及失蹤後的財產代管權。
3、配偶權;指夫妻之間對等性互享的身份權。
內容包括:
1)、同居權;包括充分和正常性交的權利;
2)、貞操保持請求權
3)、感情聯絡權
4)、生活互助權
5)、離婚權
6)、其他權利,如扶養權、監護權、收養子女權、繼承權等。
參考資料:上述內容參考了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一書
民法中說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但是到底怎麼樣的關系可以稱為身份關系?
㈣ 求民法和刑法專業書籍
●推薦書目:本科一年級《新波斯人札記》等10本本科二年級:《哲學通論》等10本本科三年級:《比較法律傳統》等10本本科四年級:《法律的正當程序》等11本一年級學生閱讀書目1.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2.梁治平:《法意與人情》3.梁治平:《書齋與社會之間》4.賀衛方:《法邊餘墨》5.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6.舒國瀅:《在法律的邊緣》7.郝鐵川:《法治隨想錄》8.余靈靈、羅林平:《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9.蘭德:《新個體主義倫理觀》10.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二年級學生閱讀書目1.孫正聿:《哲學通論》2.孫正聿:《崇高的位置》3.孫曉樓:《法律教育》4.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5.麥基:《思想家》6.房龍:《寬容》7.茨威格:《異端的權利》8.劉小楓:《走向十字架的真》9.鄧正來:《自由與秩序》10.馬克斯?鼓???韍@?@瑥?彍????p>三年級學生閱讀書目1.格倫頓等:《比較法律傳統》2.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3.伯爾曼:《法律與宗教》4.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5.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6.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7.張若衡譯:《休謨政治論文選》8.密爾:《論自由》9.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下)10.梅因:《古代法》四年級學生閱讀書目1.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2.伯頓:《法律和法律推理導論》3.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4.贊恩:《法律的故事》5.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6.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7.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8.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修訂版)10.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11.劉軍寧編:《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刑法●推薦人:龍宗智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推薦書目:《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大全》《麥考密克論證據》《漂移的證據法》《偵查程序與人權》《相對合理主義》.
㈤ 如何確定認識民法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論文急需
正文民法從來就是而且只能是權利本位摘 要:民法本位問題是民法哲學的首要問題和基礎問題。概括起來,存在三種角度與模式:從民法的主體觀察,主張民法的個體本位論或社會本位論;從民法的內容觀察,權利義務是其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民法權利本位與義務之爭;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角度分析,則存在權利本位或權力本位之說。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 關鍵詞:民法本位;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社會本位�
一、關於學界民法本位之界定�
何謂民法本位?學界觀點不一。梁慧星先生認為,民法的本位即民法的基本理念,亦即民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曰民法以何者為中心,民法基本理念之演進可分為三個時期:義務本位時期、權利本位時期、社會本位時期[1]。李錫鶴先生認為,所謂法律的本位問題,其實是指法律的直接依據即立法理由:法律根據何種理由而立?或者說,由何種觀念派生[2]?李開國先生認為,權利本位抑或義務本位是在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比民法本位(即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下一位的問題,因此他主張民法應以個人為本位而不提社會本位[4]。龍衛球先生認為,民法應當以權利為本位,並認為現代民法是以個人為本位,這是由民法的維護私人利益的目的所決定的,是民法賴以立足的基石[3]。�
以上學說皆認為民法本位是民法的立足點、根本出發點、基本立場。但民法本位觀說法不一,乃是由於觀察角度分析模式不同。�
二、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
民法作為統一法體系中相對獨立的法部門,其本位是民法的指歸、重心、根本立場、根本地位。喪失了本位,民法則失去了在統一法體系中存在的基礎。因此,研究民法本位必然要求我們將民法置於統一法體系中考察其基本立場和定位。民法得以獨立的現實生活基礎是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區分與對立。因此權利——權力關系是民法本位研究的核心。從法律關系的內容上分析,法律本位存在權利——義務、權利——權力、權力——權力三種分析模式。其中,權力——權力的分析模式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相違背,不可能採用權力——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法權關系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關系問題是民法的基本問題。但是,在私法范圍內,權利義務關系是而且僅僅是權利——權利關系的外化形式,故在權利義務關系中講權利本位同講義務本位內容完全相同,因而沒有以哪一個為本位的問題。在我國法律生活和法學研究中的權利本位說,從形式上看是在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范圍內針對義務本位提出來,而實質上卻是在權利與權力關系的范圍內針對權力本位展開的。以權利為主導的權利——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社會個體主動行使權利,國家機關被動行使對應的權力(職權)。以權力為主導的權力——義務關系模式,其現實形態是國家機關主動行使權力,社會個體被動履行義務,以履行有關義務為代價來換取與這些義務相對應的權利的實現。當前學界權利本位論者所主張的是權以利為重心處理權利——權力關系。權利本位論者所針對和否定的實際上是以權力為主導處理權利——權力關系。因此,綜上所述,在學界對民法本位的種種分析模式中,權利與權力的分析模式應是民法本位研究的基本分析模式。運用權利——權力模式分析民法本位,其結果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
�
三、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之反思�
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說的經典表述見於梁慧星先生的《民法總論》,其文是;「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研究古代法,認為社會之進步,有其不移之軌跡。其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局限於家族,各成員均有其特定身份,而整個社會秩序,即以此身份關系為基礎。故不論在經濟政治或社會方面,均以家族為單位,個人不具有獨立地位,從而亦不能有其獨立意思之表達。此種以身份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的法律,稱為義務本位的法律。法律的基本觀念,在於使個人盡其特定身份上之義務,是謂義務本位之法律」[1]。�
古代民法的存在是討論古代民法義務本位的前提。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梁先生分析的對象是古代法律而非古代民法。何謂古代民法?民法分為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古代社會沒有形式民法,但存在實質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此標准對古代民法亦然。如不按此標准則將導致民法概念及體繫上的混亂。古代社會等級森嚴,但是法律主體之間也存在平等的交易關系(只是法律上的主體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與近代民法相比較,古代民法的調整范圍小很多。其原因是在古代等級社會中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很少。梅因在考察了古代法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只要觀察民法刑法在該國法律中的比例和地位。梅因在《古代法》中認為民法的調整范圍存在由小到大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梅因先生也是認可並堅持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本文認為,既然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的性質相同,近代民法權利本位已被公認,為何古代民法是截然相對的義務本位(權力本位)?其實,古代民法與近代民法一樣皆為權利本位,只是在統一法體系中兩者的調整范圍和地位有天壤之別。近代民法在近代法律體系中不僅成為獨立的法部門而且取得了基礎性地位,古代民法則夾雜於刑法、行政法的洪流中。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古代民法義務本位觀混淆了古代法律與古代民法,其觀點不成立。根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標准,古代民法是權利本位。�
四、現代民法社會本位觀之評析�
19世紀中期以後,現代社會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經濟方面出現了壟斷,出現勞資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社會方面,貧富分化嚴重,自然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加劇。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法律制度特別是民法制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從注重民法制度的安定性向注重民法制度的妥當性轉化。它表現為由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變為重視社會公共福利。法律加強了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民法也更多地體現為對社會利益的平衡。梁慧星先生認為:「為使社會共同生活之增進,法律即強使負擔特定之義務,限制或剝奪其權利,是謂之社會本位之法制」[1]。由此可見,民法的社會本位觀,指的是民事立法中為了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突出對社會利益的考慮,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平衡的民法本位觀。�
我們認為,現代民法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下對如何行使權利實現權利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這種變化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將這些變化在理論上歸結為民法由權利本位轉為社會本位論是缺乏理論依據的,於我國社會實踐也是不利的。�
民法社會本位缺乏邏輯支點。在權利——權力的分析模式中,民法本位或為權利本位或為權力本位。由權利體現的個體利益是同由權力體現的公共利益(其法律表現是國家利益)相對稱、相對立的。從主體上看,與權利本位和權力本位相對應的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而社會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人格,無從享受利益。 因此,社會本位論在邏輯上是沒有根基的。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更多地體現社會利益的民法社會本位的實質就是強調國家權力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干預。無須遮掩,社會本位實質就是權力本位。可見,社會本位的提法模糊了其實質,也缺乏邏輯。最為重要的是,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與民法的根本性質相違背。將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是近代的事,發生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離後。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具有重大意義:在私法領域提倡私法自治,非有正當理由和正當程序國家權力原則上不直接干預;在法治國家,公法之設,目的在於保護私權。因此,法學家基爾克說過,公法和私法的區別是今日整個法秩序的基礎[1]。民法是私法。它以調整私人利益為第一要義,這必然要求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即以個人利益為行為依據。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自由和私權的發展。它既要求公權力的消積保護,但對於權力始終懷抱著高度的警惕,以保護市民利益不受國家的過度干預。將民法定為社會本位(實質為權力本位)勢必導致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萎縮與喪失,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實現,民法也將扭曲甚至蛻變。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權力本位傳統,個人觀念、權利觀念、自由觀念本十分淡薄。加之在建國後民主法制建設走過一段彎路,片面強調國家、社會利益,社會尚公法而輕私法。有學者指出,民法的社會本位觀(實質為權力本位),不利於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不符合我國的國情[4]。從歷史上看,《魏瑪憲法》所規定的所有權負擔義務,恰為後來的納粹政權上台後肆意剝奪私人財產,提供了憲法依據,此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46.�
[2]李錫鶴.民法哲學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75-78.�
[3]龍衛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4.�
[4]彭熙海.民法的社會本位觀[J].求索,2004,(8):59-62.
㈥ 想要了解法律條文為什麼這么規定,出於什麼目的,應該讀哪些書非法學專業,也不為考司法
你可以咨詢律師
沒有必要搞那麼清楚
為什麼這樣規定
㈦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7)梅因刑法民法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
㈧ 英國著名法律史學家梅因 (1822-1888) 說: 「我找不出任何理由, 為什麼羅馬法律
這句話考得主要是對題目的分析以及關於羅馬法相關的知識點的掌握,在題中已經說了,羅馬法專是優於印度屬發的,但是前提是羅馬法有自然法的侵潤,即自然法使羅馬法更為優秀,自然法精神注重正義性,以及人的權利,使貴族的權利得到了限制,公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由於羅馬公民權的逐漸的普及,羅馬也是愈加的強大。
希望能夠幫到你
㈨ 宋代的代表性刑法是什麼
宋太祖建隆四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它是我內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容法典。
其條文只是《唐律疏議》的翻版,變化之處在於: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209條附於律文之後;篇目仍是12篇、502條,但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
㈩ 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是什麼意思
連坐,是指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就是說一人犯罪株連九族。連坐之罪就是把百姓編為10戶為一什,5戶為一伍,相互之間方便監督,一家犯法要舉報,不然都要獲罪。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就是一人犯罪株連九族。連坐,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這是衛鞅(即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
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有報道說,繼規定「一人搞有償家教,全校年終考核和每位老師年終獎發放金額受影響」後,浙江諸暨對有償家教再出重拳:除了追究有償家教當事人外,還要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不作為的責任。這一規定被媒體解讀為「史上最嚴」,叫好者固然不少,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前些年有南京家長爆料:「兒子所上的小學,班上進行分組,一人未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會讓全體組員罰抄——包括抄課文。這種『連坐制』讓兒子常被牽連,孩子壓力好大。」
這種「連坐」式管理舉措的出台,如果從確保管理暢通、防止師德失范、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角度來看,或許無可非議。雖是如此,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樣的舉措不僅弊大於利,而且有違依法治校的理念。
眾所周知,「連坐」式管理是封建社會的常見管理手段。比如,商鞅變法建立「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連坐」的惡果自然是人人自危,相互猜忌,最終人人相互袒護。
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管理舉措,必然侵犯無辜者的正當權益。依據某些規定,從事有償家教者理應受罰,但是他所在的學校、他的管理者、同事卻沒有違規,憑什麼受罰?法律依據何在?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人人有責」,看起來是加強了管理處罰的力度,但實質上卻會削弱直接責任人的責任,而將責任轉移到本無責任的學校、領導、同事那裡去了。違反規定,出了問題,當然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但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追究不可泛化。至於學校領導的管理責任和教育責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他們管理了、教育了,就不應該承擔本不該承擔的責任。
英國法學家梅因對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有個界定:傳統社會的基石是血緣或地域的身份,而現在社會則是契約。所謂契約就是今天的法律和法治。所以,整治今天的教育亂象,從根本上說,是要樹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還是受教育者,乃至社會輿論,如果事事都以法為准繩,處處都以法為標桿,教育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