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

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

發布時間: 2021-12-18 19:41:22

A.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哪些舉措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B. 十八大三中全會之後完善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什麼

廢止勞教是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重大進步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C. 司法救助辦法

為進一步規范我省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省委政法委日前制定出台《安徽省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基準、限額以及各種情況下救助標準的確定原則等。

細則首先規定,國家司法救助資金額度以作出救助決定時的案件管轄地所在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不超過36個月的工資總額。因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案件特殊情況等確需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給付或者雖已判決但未執行到位的標的數額。

在救助標准金額的確定原則方面,細則規定,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以其傷殘等級或損傷嚴重程度計算國家司法救助金額度。其中,6級傷殘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2個月;傷殘每提高一級,增加3個月救助金。重傷一級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8個月至22個月;重傷二級的救助金額為職工月平均工資×12個月至16個月。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意見中未確定重傷級別的,參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計算救助金。細則還對下列情況下的救助金額標准作了明確: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在標准救助金額的基礎上,救助額度同時根據救助申請人的生活困難程度和過錯責任及實際獲得賠償情況進行增減調整。其中,生活非常困難、特別困難的,救助金額在標准金額基礎上分別上調10%、20%;當事人過錯責任未達一半、一半以上但無重大過錯的,救助金額在標准金額基礎上分別下調10%、20%。

為鼓勵各地用足用好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細則還規定,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分配與各地上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相掛鉤。本年度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使用率100%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增加20%;使用率為80%以上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不變;使用率為60%以上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減少20%至10%;使用率低於60%的地區,下一年度司法救助資金撥付額減少30%。

D. 一個人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嗎每個人可以申請幾次司法救助金,有規定嗎

一個人不可以重復申請司法救助金,在領取過後就無法繼續領取了。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二條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

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4)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擴展閱讀: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四條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E.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有何重大意義

應當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部署,放在《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整個戰略部署中來認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來把握其基本特點和重大意義。

一、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為民的角度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使發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執政理念。通過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等改革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的有關制度和程序,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在司法過程中依法享有更加充分真實的人權,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僅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而且從人權司法保障和救濟的重要方面貫徹了整個改革的戰略部署。

二、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角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司法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體制改革,尤其是司法體制中有關人權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毫無疑問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熱切期待改革的重要領域。《決定》將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等改革作為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任務,體現了以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為重點和突破口之一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一種在憲法框架下和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扎實有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有益實踐。

三、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尊重保障人權的角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根據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基本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法治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到2020年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法治中國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制和人權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按照《決定》的要求,健全社區矯正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和律師制度等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必然有助於完善法治中國的制度基礎,有助於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有助於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權保障體系。

四、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的角度推進司法體制的深化改革。

《決定》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列為現階段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實際上是在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後,將法治建設的重點從改革開放前30年的以立法為中心轉向憲法法律實施的重大布局調整。法治中國建設的上述主要任務,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圍繞憲法法律實施展開的。

根據《決定》的部署,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當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艱巨任務,又是檢驗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好壞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也就是說,如果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保障司法人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就有理由認為這一改革是不成功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場更深刻的司法體制改革,我們必須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新的歷史高度,來認識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更加積極穩妥、更加求真務實地參與並推進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F.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誰提出的

你好,您的問題不屬於法律實務方面的問題,給您做如下的簡要回答,人權的提出者是盧梭,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包括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懲戒制度等內容。這是黨的文件首次就人權保障法治作出系統而又具體的規定,既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又體現了通過司法救濟手段切實保障人權的改革努力。是在國家人權保障制度體系中,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說人權立法保障是通過將應有人權的憲法化、法律化和法規化,使之進入國家法律保障制度體系,成為依法保護的對象,因而它是實現人權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如果說人權執法保障是通過國家行政機關認真履行職責、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將憲法法律法規規定在紙面上和條文中的各項人權具體付諸實現,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夠享受到社會主義人權的實惠和溫暖,因而它是實現人權的重點和關鍵,那麼,人權司法保障就是實現人權不可或缺的救濟手段和最後防線。
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G.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你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的舉措內容: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決定》鮮明地提出了「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要求,並作為一條進行專門論述。必須更加重視尊重和保障人權。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庄嚴寫入我國憲法,成為一項重大的憲法原則。人權司法保障是人權憲法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維護憲法權威、推進依法治國的高度,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繼續加強人權立法工作,不斷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法律體系,規范司法行為,更好地為尊重和保障人權提供司法保障,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出積極貢獻。
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依法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充分考慮涉案財物的判決與處理當事人及有關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明確可及時返還被害人的財產范圍,加強對涉案財物處置的法庭調查,重視案外人提出的權屬異議,完善涉案財物的處理程序,切實保障被害人和財產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權利,防止無罪的人受到刑事法律追究,防止有罪的人受到不公正的處罰。採取有力措施,完善工作機制,推進司法公開,規范刑事和行政強制措施,健全證據、辯護、偵查措施、強制措施、審判程序等具體制度,進一步有效約束、規范國家的刑事司法權力運行,預防、減少侵犯人權的行為。健全防止冤假錯案的制度保障,加強對遏制刑訊逼供和其他非法取證行為的制度設計,明確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強化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強化責任制,嚴格落實錯案追究制,提高司法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業務素質。強化對司法工作的監督制約,進一步完善訴訟當事人、參與人的權利義務告知制度,加強社會監督。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進一步嚴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等相關規定。

H. 國家司法救助討論的會議記錄如何記

一、哪些人能夠得到國家司法救助?根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申請國家司法救助人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犯罪事實的;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刑事訴訟的;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對社會組織、法人、不予救助。

I. 如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與有關社會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為其指派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司法制度。我國司法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或免交。這兩種制度均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平等的實現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而建立的一種司法保障制度。

一、二者的主要區別:

1、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

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是法律援助制度產生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提出了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客觀要求;審判方式的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現實需要;律師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契機。司法救濟制度的產生是伴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進度而隨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實施的主體不同。

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而司法救助的實施主體是人民法院。

3、實施的具體內容不同。

司法救助僅是訴訟立案許可的程序性行為。而法律援助是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是全過程的幫助、支持。無論是訴前大量調查取證,還是訴訟進行的舉證、質證等抗辯行為,都是要讓弱勢群體實現權益的最終兌現,這些都離不開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努力。

4、援助對象范圍不同。

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經濟確有困難的原告當事人。而法律援助對象不但包括上述案件原告當事人,而且包括經濟確已困難的民事被告當事人,同時,還包括刑事案件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中確因困難無錢請律師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法定應為其指定辯護的被告人。另一方面,在各類非訴訟領域、公證事項中的經濟困難者因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均可申請法律援助。

5、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同。

司法救助的依據是《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有關訴訟收費的規定,以及《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屬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而法律援助執行依據是《法律援助條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及地方人大的和各級政府規章,以及司法部行業主管部門規章。因此,法律援助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但有程序法上的規定,而且有實體法的依據,不但有國家立法規范,而且有地方立法規范保障,不但有行業部門規章,而且有地方政府規章,其依據更全面更詳細。

6、援助隊伍數量和機構網路不同。

司法救助因為是立案收費減、免、緩審查許可,無須投入人力、物力,因此,司法救助沒有亦不需要有專職機構和專職隊伍,只是告知法院立案室(庭)照章執行司法援助的規定即可。而法律援助不但有國家至省、市、縣、及一些鄉鎮的專職援助隊伍和機構,而且有廣大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社區,以及工會、青年團、婦聯、殘聯等社團組織法律援助分支機構的人員參與,同時還有高等院校社團法律援助組織自願參與。法律援助覆蓋面廣,機構網路延伸到社會各個方面。

二、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1、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未能達到互免審查。

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五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而司法救助的審批權在受訴法院。2005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下發了《關於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明確規定當事人以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為依據,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審查其是否符合經濟困難標准,應當直接做出給予司法救助的決定。

人民法院依據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准許受援的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的,應當先行對當事人作出緩交訴訟費用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後再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訴訟費用的負擔。這個規定建立了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互免審查機制。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地方財政體制限制,法院的通常做法是為援助對象緩交訴訟費用,大部分當事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卻因交不起訴訟費而無法進入訴訟程序,使法律援助陷入尷尬的境地。

2、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范圍不能滿足當事人的需要。

從受案范圍來看,法律援助受案范圍比司法救助的范圍廣得多。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的范圍不僅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還包括非訴訟案件,例如因勞動

報酬、工傷賠償引起的仲裁糾紛,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規定》,法院實施司法救助的范圍僅限於民事糾紛和一小部分行政案件。根據《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規定訴訟費用除包括案件受理費外,還包括勘驗、鑒定、公告、翻譯費,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的申請費和申請執行費用等。實踐中,法院對當事人的司法救助申請,只對受理費緩交、減交、免交申請進行審批,而對其它訴訟費用申請,因這些費用並非由法院收取,因此也無法實施司法救助。通過近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大部分需要援助的對象是因為突發性事件,使家庭陷入經濟困難而需援助,如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賠償等,當事人在承擔了高昂的醫療費用情況下,往往已無力承擔律師費、訴訟費及傷殘鑒定費用,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三、解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建議將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合二為一(包括勞動仲裁),制定全國統一的司法救助法。

2、明確政府是實施司法救助的責任主體。

3、建議將司法救助的范圍重新做出科學的規定。

4、建立司法救助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司法救助事業不斷發展。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研究生是法碩嗎 發布:2025-08-21 02:50:31 瀏覽:570
把員工外派到分公司勞動法 發布:2025-08-21 02:49:36 瀏覽: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探望權 發布:2025-08-21 02:42:37 瀏覽:403
菲律賓移民法 發布:2025-08-21 02:14:02 瀏覽:157
國外公司法 發布:2025-08-21 02:12:03 瀏覽:171
有煙草控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2:06:46 瀏覽:843
法學難過 發布:2025-08-21 01:59:28 瀏覽:208
汽車維修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1:59:25 瀏覽:273
道德9年級 發布:2025-08-21 01:58:07 瀏覽: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級別 發布:2025-08-21 01:58:00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