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權杖
Ⅰ 我國春秋時期的立法概況及其歷史意義
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傳統的法律體制越來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相沖突。在形式上保守,內容上陳舊,已不能適應社會變革的新形勢,無法滿足新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春秋中期以後,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便在一些諸侯國中出現。其中最為突出的鄭國的「鑄刑書」、鄧析的「竹刑」、晉國的「鑄刑鼎」;此外,其他一些諸侯國也進行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一)鄭國「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銅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二)鄧析的「竹刑」鄧析是鄭國的大夫,公元前530年,綜合當時鄭國內外的法律規范,編成刑書,刻在竹簡之上,稱為「竹刑」。最初屬私人著作,但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在鄭國流傳並為執政者所接受,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三)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四)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現在我們提到法律,就會聯想起一冊一冊的法律典籍、一疊一疊的司法卷宗,很難想像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漫長的不使用文字的法律時代。早期的法律也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而是完全依靠人們的記憶力來保存的,重要的法律規則要靠貴族或祭司等少數人來記憶。古代帝王發布的法令,都稱為「誥」「誓」等也應當是一種口頭命令,後來才用文字記錄。君主的「君」字,象形為一隻持權杖的右手和一張發號施令的嘴,更為形象的表現了「口頭約束號令」,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同樣的。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說,遠古時代貴族和祭司掌握著部落的權力,重要的法律也都是依靠貴族來記憶和掌握,一般的平民對於法律不甚了解,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他所謂的「秘密法「時期。當平民的力量逐漸強大後,隨著激烈的斗爭,貴族壟斷法律的情況才逐漸被打破,法律才開始用文字固定下來,並公之於眾,進入成文法的時代。所以,法律的文字化和公開化幾乎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中國的情況也是這樣,據說「臨事制刑,不預為法」,每當發生擾亂正常秩序的刑事案件,是由貴族們商議判決,其刑罰的決定方式是不公開的。這樣一來就缺乏了法律的一個重要因素,無法讓人們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法律處於習慣法時期。有些習慣法在西周時經統治者的整理編篡,並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系統化的法律。用文字記錄的習慣法雖以成文的形式出現,但還不是真正成文法。許多具有法律效力的鑄之於禮器之上的規范性文獻,如「約劑」「盟誓」等都藏於奴隸主貴族之家。真正的成文法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經統治者以立法的方式制定和公布的。(1)成文法制度需要的條件:一是司法經驗的廣泛積累和立法技術的基本成熟;二是要有較為發達的文字,法律才有可能以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夏朝,卻直到公元前536年才公布成文法。(2)公布成文法的背景介紹:鄭、晉兩國相繼「鑄刑書(鑄)」,公布了成文法,這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古代奴隸製法律形態轉變為封建製法律形態。那麼,為什麼成文法首先在鄭國、晉國出現呢?春秋末期,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由於當時各諸侯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因而,他們進入封建制的步伐也不一致。鄭、晉兩國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向封建制過渡的道路上比其他諸侯國先邁進了一步,因此,成文法最早在這兩個諸侯國出現。如鄭國位於河南中部地區,地處晉楚兩大霸國間,為兩國所必爭。鄭國是西周分封最晚的諸侯,也較狹小,它內憂外困,危機四伏,實行社會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當時商人的勢力較大,子產迫切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商人中外來的人較多,對於鄭國的舊有法律並不熟悉,要受到貴族控制的而又為自己所不熟悉的法律的處罰,自然心有不甘。子產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左傳》所記錄,子產在政治上不曾遭受過失敗,因為他的每一行動都事先經過思考。他主張治國要猛政,理由是「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所以很少有燒死的;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而溺死」。他所謂的猛政,就是把嚴厲的刑法公布出來,讓人不敢犯。因為鄭國社會在東周時期變化最大,法家學派正是代表商人和新興地主利益的,成為法家學派的中心產地,不是偶然的,而子產則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晉國的政治制度比較特殊,公室的宗族組織早已瓦解,很早就沒有公族把持大權的現象,因此,保守勢力較弱。此外,春秋末期教育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變化,為鄭晉兩國公布法律創造了文化條件。西周時「學在官府」,人們的手中已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鄭、晉之地本來就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沉澱帶,具有良好的文化傳統,因此,公布成文法最早出現在這里。(3)公布成文法及引起的論爭:鄭國是第一個公布成文法的國家。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中原各國也都先後公布了新的法律,中國法律就此進入了公開的成文法時代。子產鑄刑書的舉動,曾受到了保守派的批評。保守派,當然指維護西周禮制統治的保守派,從大道理上說,禮制自然、和諧、美妙、講起人情味也是濃上加濃,可是,它似乎有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不太清楚。就是說,比起白紙黑字的國家法律來講,它並不那麼分明。保守派人物叔向給子產寫信說:往日,賢君聖王做事之時沒有訂立法令的,你也是那麼做的。而先王和你所以不制定什麼法令之類的,是因為大家明白,法令比起禮儀風俗差了一大截。平民百姓過日子的時候,原來就有了禮義,有了明辨是非的官員、忠誠守信的鄉長、和藹可親的老師,生活本身過得有章有規、有聲有色。眼下定出了法令,百姓就會盯著法令琢磨歪門邪道,忘掉了禮義、好官、鄉長和老師,天天再也不會效仿賢人君子的一言一行了。你應該知道:「國家將亡,才必多法令」。叔向的信表明,春秋之前的統治者是依照禮俗慣例來處理問題的。他認為鑄刑書公布於民,是違反先王處理問題的傳統的,將會導致社會混亂。子產沒有為叔向的批評所動搖,他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為理由,維護了所公布的成文法。他說:咱是才疏學淺,不能像您那樣高瞻遠矚,只有救救眼下的亂世聊以自慰,只是也請您想想看,沒個出字成文的規矩,天下各行其道的時候誰知誰是對的誰是錯的?禮義那東西聽起來是挺好的,可是摸不清看不透,亂世之時再去說個仿效賢人君子,誰能保證學的不是歪門邪道?子產所鑄刑書的內容已難詳知。有的學者認為:子產鑄的刑書有三篇,內容可能是關於財產、職官和司法方面的。晉國的大夫文伯對子產鑄刑書更是加以攻擊,說火星未出不得用火。依照夏歷,五月初黃昏正南方才能看到火星,而鄭國是三月鑄刑書,「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不發生火災才怪」。此後,比子產思想更為激進的鄭國大夫鄧析,不滿意子產的刑書內容,不受君命,改鄭國刑書舊制,私造刑書於竹簡,稱「竹刑」。對此,奴隸主貴族十分恨他,公元前501年,鄧析被鄭國執政駟顓所殺。後來他的竹刑終於被鄭國正式採用,說明其法可取。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子產鑄刑書之後,晉國又有「鑄刑鼎」之舉。晉國的「鑄刑鼎」立法活動,受到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批評。孔子認為晉國應當按照先王的禮制進行治理,不能違反尊卑貴賤的禮制,否則,將造成國家秩序的混亂。當時的成文法之所以將律文鑄在鼎上,是因為鼎在古代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鼎是王權的象徵,當鄭、晉的新興地主勢力上台後,為了使新法律有更大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威懾力,為了表示新興地主階級取得政權的合法性,就把新法律鑄在鼎上,公布於眾。鑄刑鼎,公布法律,從秘密的法律轉變為公開的法律,雖然這只是形式上的變化,也是有意義的,意味著從此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式--封建製法律形態。
(4)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這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事件。A.宣告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中國奴隸製法律形態的結束和成文法的誕生,從此,將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態——封建製法律形態。這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B.成文法事件,拉開了春秋戰國成文法的帷幕,此後各諸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紛紛登上了歷史舞台,進行變法改革,公布法律。C.這對後世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它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序幕,為歷代封建王朝法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秦漢以後封建法制的榜樣。D.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成文法的公布,有利於新興的地主階級將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表現出來,固定下來,為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Ⅱ 十二、司法會計鑒定結果與事實嚴重不符卻被一審作為證據使用並結案,我該怎麼辦我想告該鑒定機構,但我
你沒有說明是形式案件還是民事等案件。從你說有申請人看,應該是民事案件
你可以上面所列為由,在判決生效後申請檢察機關抗訴。由檢察官辦理相關的司法會計文證審查手續,解決鑒定結論是否能夠作為證據被採信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正在進行二審,可以請會計師事務所有司法會計鑒定資格的人幫助審查一下,(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請他作為你二審案件的專家輔助人出庭質證
有專業人員的審查意見後,你再決定相關處理事項。
Ⅲ 在法院門口的一個女人雕像
是正義女神,我正好是是法院的,比較清楚,但這應該是西法院方才有的(中國的是獨角獸,叫灋,是一種與刑法有關的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會用角去觸理曲的人。
很榮幸為你解答:正義女神其形象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舉一劍,一束棒。束棒纏一條蛇,腳下坐一隻狗,案頭放權杖一支、書籍若干及骷髏一個。白袍,象徵道德無瑕,剛正不阿;蒙眼,因為司法純靠理智,不靠誤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為正義尊貴無比,榮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義面前人人皆得其所值,不多不少;劍,表示制裁嚴厲,決不姑息,一如插著斧子得束棒,那古羅馬一切刑罰得化身。蛇與狗,分別代表仇恨與友情,兩者都不許影響裁判。權杖申威,書籍載法,骷髏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義恰好相反。最早的正義女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西彌斯,她後來做了宙斯的妻子,並為宙斯主持神界的法律和道德。古羅馬神話中也有一位正義女神,她叫朱蒂提亞,是四大美德之一——正義的守護神。英語中的「justice」一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正義女神的名字,在英文中這個詞不但指正義,而且還有法官的意思,可見正義和法官的聯系,法官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詳細可以看http://ke..com/view/301218.htm?fr=ala0_1
Ⅳ 包頭市昆區司法局屬於什麼部門層次
包頭市昆區司法局屬於區政府的一個部門,受區政府領導。
Ⅳ TVB劇集<一號皇庭>裡面出現的那個女神像是什麼女神啊
這個女神是正義女神"阿斯特莉雅",起源於希臘神話,她蒙著眼睛,不是因為失明,而是「自我約束」的意思———
正義(Giustizia)。其形象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舉一劍,倚束棒(fasci)。束棒纏一條蛇,腳下坐一隻狗,案頭放權杖一支、書籍若干及骷髏一個。白袍,象徵道德無瑕,剛直不阿;蒙眼,因為司法純靠理智,不靠誤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為正義尊貴無比,榮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義面前人人皆得所值,不多不少;劍,表示制裁嚴厲,決不姑息,一如插著斧子的束棒,那古羅馬一切刑罰的化身。蛇與狗,分別代表仇恨與友情,兩者都不許影響裁判。權杖申威,書籍載法,骷髏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義恰好相反:正義屬於永恆……(利帕《像章學》卷三)
學者考證,蒙眼正義的形象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蒙眼,象徵「司法純靠理智」,不靠誤人的感官印象。
只要觸犯了法律,蒙了眼睛的正義女神都會用手中的秤來裁量,用劍去處罰。
香港各級法院的法庭外均設有醒目的警示標志。每個法庭外的休息大廳都放置一座代表公平的女神畫像,該女神雙眼蒙著一塊布,左手執一桿公平秤,右手捧一本法典,下方標有兩行大字:「尊重法庭不吸煙,禮貌風度盡顯現」,令人印象深刻。
Ⅵ 亨利八世在「三一學院」門口用來供人紀念的雕像為何手中握著一根破椅子腿
這是因為學生不想看到亨利八世盛氣凌人的樣子,於是在他手裡放了一個破椅子腿。其實本來亨利八世手裡握著的是象徵權力的金色權杖,配上他那霸氣外露的雕像,顯得格外英武,這樣才能把他改革軍事、反抗教會的豐功偉績展示出來,結果沒想到引起學生的反感,於是就給他換了椅子腿。
亨利八世覺得自己的豐功偉績需要讓人來瞻仰,於是就在三一學院門口放了自己的雕像。這個行為讓學生們很是不爽,於是就有人把他手裡的權杖扔掉了,教務處查了許久也沒查出點啥來,只好給他換了一個,結果沒想到後來又被人換成了椅子腿。學校可能覺得學生的這個做法也無傷大雅,後來就默許了這個椅子腿的存在。
Ⅶ 路易十四的畫像是誰畫的求此畫的相關信息~(畫像的形象是側身全身像,披風,右手權杖,左手叉腰寶劍)
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
里果 (1659-1743)畫室
18世紀早期
油畫
131*97cm
這幅畫是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訂制的。創作於里果的畫室。
這幅畫像中,路易十四站在一個檯子上,身著加冕袍服,貂皮滾邊,上綉藍底金百合的皇室徽章,戴著長長的黑色假發。他佩帶著金制聖靈勛章,周圍是代表法國國王的物品。如,路易十四右手手持頂部為百合花的權杖;身佩號稱「查理大帝寶劍」的加冕寶劍,寶劍通體黃金,上飾珍寶,其中有的寶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這把寶劍現存盧浮宮。他的旁邊是司法正義權杖和國王王冠,兩者放在綉有金色百合花圖案的藍色墊子上。國王站在象徵力量的柱子前面,柱子的底座飾有象徵法律的正義女神的淺浮雕:她一手持劍,一手握著天平。法國國王對他的臣民們負有的首要責任就是通過法律主持正義。在背景部分的右邊是國王的寶座,國王的上方罩著一個紅色華蓋。里果的原作大幅畫並未運抵馬德里,因為菲利普繼位不久,西班牙就爆發了王位繼承權引發的內戰(1701-1714年)。運抵馬德里的是里果創作的另一幅路易十四的肖像畫。畫中,路易十四身穿盔甲,是戰斗中的國王。(該畫現存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這幅畫的原作掛在凡爾賽宮的阿波羅廳,也就是寶座室的壁爐上邊。該畫現存盧浮宮,里果親手畫的復製品保存在凡爾賽。里果在自己的畫室里,還為眾多廷臣復制了許多尺寸較小的摹本。本展品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