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前沿
❶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的概念
《民法總則原理》對民法理念、民法部門、民法體系、民法規范、民法版原則、民事主體權、民事法律關系、法律行為、代理行為、民事責任、民法時效、民法適用等專題進行探討,既有對傳統理論批判性的繼承,亦有對前沿問題啟迪性的創見。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體系結構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將「誕生」。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保持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
多一「典」不容易
民法典,就要來了,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在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看來,民法典「為民事活動提供各種基本准則,為交易活動確立基本的規則依據,為各種民事糾紛的預防和解決提供基本遵循」。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實至名歸。
談起民法典,它為什麼不是叫「民法」而是叫「民法典」呢?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法典」?有學者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像《漢謨拉比法典》《狄奧多西法典》之類的古代法典,盡管名稱中帶有「法典」二字,但並不是真正的「法典」,其實質上是關於各科法律、命令甚至是權威學說的系統匯編。法典,是指18世紀以來對法律予以分科之後對某一法律學科進行系統編制而形成的有國家強制力的書面文件。「法典」要求,凡是納入的規則,在組合和搭配上具有邏輯性、體系性。可見,能真正叫「典」並非易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符合「典」的要求,被視為近代法典範本之一。
那我國民法典是不是真正的「法典」?這要從「編纂」二字上找答案。編纂是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王利明形象地比喻:「編纂民法典是在已經支起來的房屋骨架上蓋房屋。」編纂民法典,既要「編」又要「纂」。「編」就是要將現有的物權、合同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對已制定的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纂」就是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確立新的制度。例如,人格權編就是重新起草、編寫的。這樣看來,我國民法典具備「法典」特徵,不愧於「法典」本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民法典立法參與專家龍衛球認為,「我國民法典從體繫到制度再到每個具體條文,千錘百煉,邏輯嚴密,規范清晰。從法律形式上說,立法表達形式至臻成熟,達到了科學系統化的較高水平,顯示出極高的成熟度和穩定性。」
為何分七編
我國此次編纂的民法典(草案)共七編,採取了總則加分編的結構,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為什麼如此編排?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介紹:「我國民法典採用的是德國潘德克頓式的做法,編纂體例分成總則和分則,總則規定的是一般性規定,分則規定的是各個民事法律關系當中的具體規定。德國民法典由總則編和債編、物權編、親屬編和繼承編組成,這種做法就叫五編制的民法典,我們原則上也是用這樣一個方法,但比德國民法典多出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民法典分編包含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達成了廣泛共識。在討論中,有專家建議在此基礎上增加人格權編、知識產權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是否納入民法典各分編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內容具有基礎性,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規則;二是內容具有普遍性,是社會生活普遍適用的通用規則;三是內容具有穩定性,是經過實踐證明切實有效、可以長期適用的慣常規則;四是內容具有平等自願性,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法可採用、可約定的規則。對於涉及特定群體、領域的內容,原則上由民事特別法規定;對於民法典各分編的規定難以涵蓋和替代的內容,不宜納入;對於那些還處於發展變化中、經驗還不成熟、拿不準的內容,暫不納入。
有了科學的原則標准,哪些內容能入編就可以嚴格研究論證了。人格權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加強人格權保護的呼聲和期待較多。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范的實踐經驗,在民法典中增加人格權編是較為妥當、可取的。而設立知識產權編目前條件還不成熟;民法典不宜設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編。於是,民法典最終採取七編制,這也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體現。
在楊立新看來,「我國民法典之所以比德國民法典多出兩編,採用七編制,是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這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立法和司法經驗,可以人格權單獨規定一編,侵權責任單獨規定一編。這也剛好是我們的中國特色。」
貢獻民事立法的中國智慧
民法典以「民」為名,自然要立足中國、面向中國,解決中國人民自己的問題,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而這七編制的中國特色,突破了傳統大陸法系體系的安排,是我國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在世界民事立法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法典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和最大亮點,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民法典中都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全面保護人格權的需要,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強化了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路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除編纂體例的創新外,民法典的許多具體規定也彰顯了中國智慧。比如,強化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編草案的重大修改就是增加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貫徹了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原則。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介紹,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廣大專家學者、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建言獻策。參與面之廣,舉辦的各類座談會、研討會、論壇之多,收到的修改建議內容之豐富,為我國立法史上所罕見。在民法典草案的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論證會,在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意見等多種方式,多次聽取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反復斟酌和修改草案,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努力使民法典成為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對中國法治的未來充滿希望,「我們現在正處在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型的重要時期,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好多事情都是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去解決的,讓世界更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文明的重要性。我們應藉助民法典的編纂,讓中華民族再次回到人類法律文明的最前沿」。
❸ 中南財大現任校長
吳漢東教授,江西人哦!
❹ 上海市政協委員建議試點婚姻異議期,如何看待婚姻登記異議期
其實婚姻登記異議期就是婚姻冷靜期的意思,因為在民法典推出了離婚冷靜期的時候,令很多女性都感覺到非常的憤怒。不過個婚姻登記異議期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護了女性的權利,是它的設立是非常公平科學的。因為婚姻登記異議期其實是根據個人的選擇可以選擇是否去接受,或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權利去拒絕,並不是一定強制推行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彈性選擇,這一切都是根據新人的意願來考慮的。
有一位網友表示,她的一個姐姐在結婚之前,完全就不知道對方坐過牢,在結婚之後才發現,可以說是非常的悲哀,而事已至此想要離婚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在婚姻登記異議期的期間內可以互相交換體檢報告,對於雙方來講也是非常的有保障。有媒體在網路上對於婚姻登記異議期發表了公眾投票,有將近3/4的人都表示同意,可以看出該制度的設立還是非常的合理的,能夠考慮到公眾們的真實權益。
❺ 民商法學的學術交流
該方向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先後與耶魯大學中國法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法律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法研究所、康奈爾大學、德國馬普所、法國巴黎一大、巴黎二大等二十多個大學、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系。2002年以來舉辦了「中國民法典草案國際研討會」、「中國物權法國際研討會」、「中美人格權法與侵權法高級研討會」、「民法法典化:中國與法國的對話」、「中德侵權法國際研討會」 等十數次重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派出50餘人次赴境外講學、參加國際研討會,經常邀請國外學者來訪或者講學。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注重加強外文資料的翻譯,累計翻譯國外的法典、圖書、資料共計1000萬字,如張新寶教授翻譯的《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和《荷蘭民法典》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教研室還聯合民商法研究中心,資助國外學者到學院開設前沿課程,努力跟蹤世界民商法發展的前沿。學術思想活躍,學術影響廣泛。
❻ 為什麼叫九民紀要
就是:第九次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由於第九次修改的會議紀要因此稱為九民紀要。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針對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民事行政專業委員會討論決定。《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出台,對統一裁判思路,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增強民商事審判的公開性、透明度以及可預期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各級人民法院要正確把握和理解適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內容。
(6)民法典前沿擴展閱讀: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外發布《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重點對公司糾紛、合同糾紛、擔保糾紛、金融糾紛、破產糾紛等案件審理中存在的爭議問題統一裁判思路。紀要共計12部分130個問題,內容涉及公司、合同、擔保、金融、破產等民商事審判的絕大部分領域,直面民商事審判中的前沿疑難爭議問題,密切關注正在制定修改過程中的民法典、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法律的最新動態,密切跟蹤金融領域最新監管政策、民商法學最前沿理論研究成果。
❼ 如何看待男性育兒假
共同承擔,從帶娃開始
民法典這才剛生效,上海就又一次走在了最前沿,提建議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考慮的,但卻讓我一下子想到了民法典新增條文即第1058條:
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過去婚姻法里也有類似的規定,像21條有撫養教育的義務,但多是在離婚的時候才拿出來用,比如說要撫養費,比如說要探視權,本身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權利義務,沒有將夫妻之間共同承擔屬性寫出來,而#上海擬建議男性強制休育兒假42天# 實際是在將這個共同承擔落實下來。
因為此前沒有寫出來,所以人們會按照常規的社會化分工來考慮這個問題,而新的立法里的措辭和描述,把這種對等性提了出來,即便女性在基因上具有撫養孩子的優勢,但男性也並不是什麼都做不了,哪怕只是陪著老婆孩子,也會多一些溫情。
至於男性育兒假是否有必要,是非常明確有必要的,初為人父的興奮喜悅,新生嬰兒的甜蜜負擔,於家庭而言有新的變化,哪怕家庭里沒有人需要男性參與照料,但有家庭需要時卻還要走各種程序,於工作和家庭都有不便。
況且現實中並非沒有男主內女主外的情況,新增法條本就是為讓家庭生產生活更自由,有更多的自主性,按照民法典的意思,也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和選項,讓家庭自己商量決定,如此更符合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的趨勢。
❽ 請具體介紹一下現在<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情況
我國現在沒有民法典,也不太可能制訂出一部完備的民法典,
現在只有物權法草案,沒聽說在制訂<民法典>你可以到中國普法網的立法前沿去看一下
<民法通則>和民法典是不同的概念
❾ 蘇永欽的人物事件
200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前沿論壇在明德法學樓國際學術報告中心舉行。我國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審薦小組委員、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蘇永欽教授作客論壇,以「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法典——從物權法立法引發的爭議談起」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我校副校長、我院王利明教授,我院王軼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出席了此次論壇並作了評議。本次論壇由我院博士研究生孟強主持。
在演講正式開始前,王利明副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說,蘇永欽教授是台灣著名的學者,為人謙和、著作頗多、學術成就卓著。王利明副校長熱烈歡迎蘇永欽教授的到來,希望蘇教授經常到人大法學院來參加學術活動,促進兩岸法學交流,王利明教授向蘇永欽教授贈送了演講紀念品。
蘇永欽教授圍繞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法典這一問題展開演講。他認為,中國民法典要做「最普通的普通法」,要具有超越體制的特徵和功能,以抽象化的方式制定相關規則,再通過特別立法解決具體問題。他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一觀點。
在演講中,蘇永欽教授首先介紹了物權法實施的推遲和其實施後的爭議。蘇永欽教授認為物權法在立法過程中產生的爭議是有其社會經濟背景和理論現實意義的。他說,社會的不斷變化決定了法律制度需要不斷地改革。當談到民法典立法模式時,蘇永欽教授強調,個別的民事規范匯編的意義不大,我國需要體系化的立法模式,較為可行的主要有民法典模式(水平切割)和部門民法模式(垂直切割)兩種立法模式。他指出,這兩種模式在體系路徑、思維方式、指導理念、公私匯流、規范領域、規范角色、規范對象、規范風格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蘇永欽教授較為贊同民法典模式,認為該模式的優點在於歷久彌新,主要體現在利用該模式可以將較抽象和精確的概念組合成相應的規則。隨後,蘇永欽教授以德國民法典為例指出,民法典模式是基礎結構的回填,其高度抽象性留下的特別立法和解釋空間較大,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復雜變化的需要。在將物權法與合同法進行了比較分析後,他認為,兩者在立法技術上存在差異。物權法並沒有較高的抽象性,還不能達到納入民法典的要求。蘇永欽教授指出,物權法立法的爭議主要源於物權法中夾雜著很多本屬於部門民法的規定。因此,中國民法典應該更注重抽象性的要求,回到市場經濟的原點、人性的原點。
蘇永欽教授隨後提出要根據物權本質重構財產法體系。他認為,物權法定是物權法能獨立成編的唯一理由。在物權和債權的區分上,他指出,兩者都是相對的、待履行的交易關系。物權的本質在於特定的財產利益通過公示化改變了特定人之間的對待關系。蘇永欽教授認為,若打破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就可以並入合同法而無獨立的必要。而物權法定原則實際上並不能完全適用所有的市場交易,因為一般的市場交易的社會成本比較低,而在這一原則下的社會成本極高,不利於市場交易的發展。所以,他認為,物權法定原則應變得更加自由化。轉而債物二編最終都可以成為歷史,以合同法來調整所有的交易關系。
最後,蘇永欽教授闡述了適應市場經濟的中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包括財產法通則,合同法,知識產權,人法通則,親屬法,繼承法,民事責任法,國際與時際民事法律適用法八篇。
主題演講結束後,王軼教授和石佳友副教授就相關問題作了精彩的評議。王軼教授認為,最理想的民法典應當具有超越體制的功能,能夠表達人們最低限度的價值共識。石佳友副教授指出,民事法律最基本的制度都有較強的政治性,帶有強制化色彩,這是其它民事立法應該注意的。最後,蘇永欽教授還和現場的同學進行了互動。
❿ 民法典的通過體現了什麼觀點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我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