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司法主權
⑴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喪失司法主權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領土主權,關稅主權、貿易主權、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
鴉片戰爭以後,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在經濟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⑵ 近代司法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以及「過錯責任」三大基本原則。
三大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
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近代司法主權擴展閱讀:
司法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司法公正,包括實體法的公正和程序法的公正。這是司法活動的性質和法的內在精神要求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中包括 :
(1)、法律對全體公民平等。
(2)、公民依照法律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
(3)、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受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要受法律的追究。
3、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即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排除主觀想像、分析和判斷的依據。要以法律的標准和尺度審理案件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
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其中包括 :
(1)、國家的審判權和檢察權分別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統一行使。
(2)、司法機關依照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司法機關在司法中必須依照法律規定正確的適用法律。這是由於司法權的三個性質即專屬性、行使職權獨立性和合法性決定的。
⑶ 什麼叫司法主權
簡單的說,就是自己國家的法律,自己說了算
⑷ 中國近代喪失了哪七大主權
領土主權喪失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
司法主權喪失於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
中國海關管理權喪失於1860年總理衙門設置之後;
內河主權喪失於1858年《天津條約》。
只知道這些
⑸ 中國近代失去了哪七大主權
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外交主權,鐵路主權、領海主權、礦產主權。
⑹ 最早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的條款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領事裁判權。。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可以說是領事裁判權制度在中國的內開容端。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規定,中美人民間的刑事案件,依被告主義辦理,中美民事混合案件,由「兩國官員查明,公議察奪」;美國人之間的案件由美領事辦理,美國人與別國人之間涉訟,由有關國家官員自行辦理,中國官員不得過問。
⑺ 中國近代司法權何時收回
辛亥以降,中國圍繞收回治外法權目標繼續著司法改革,但主權層面司法獨立的呼聲遠遠高於國家制度層面的司法權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先是在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相關要求,遭到列強無理拒絕;再就是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再度呼籲列強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除了十月革命期間,蘇俄宣布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外,其他諸列強對此均無興趣。
列強1943年大規模放棄了在華持續百年的領事裁判權
⑻ 中國近代法制發展史——從皇權到人權的演變
在詞典中可以找到「法制」的定義: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政權機關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個釋疑既局限於政治角度的分析,又局某於限國家或者某群落的范圍,難以表示真正意義上的法制的本質。如果我們把法制的本質問題從社會進化的角度,放到更加廣闊的宇宙范圍,向一般層面再遞進一步,就可以這樣定義,法制是人類社會維系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規則。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的解釋上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法則,更加方便評析法制的得失。
法制的歷史地位,就在於法制決定了上層建築能否適應經濟基礎,能否維系本群體生存與發展,能否保持和鞏固政權的統治地位,法制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實現互動的載體。簡單地說,無論打麻將的規則、體育競賽的規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不近同的,這也是很多游戲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社會的游戲規則也是如此,當規則不夠適應新的形勢要求的時候就要不斷地修繕和革新,以便使大家能夠在游戲中各得其所,把游戲進行的更持久。如果該革新的長期得不到革新,那麼在游戲中長期吃虧無法再玩下去的人們就要用暴力手段打破舊規則,建立新規則,這就是改朝換代了。前蘇聯傾覆的眾多因素中法制混亂、社會腐敗就是重要一條。縱觀我國歷史,歷代王朝的覆滅無不與法制的缺失緊密聯系。以夏、商、秦等為代表的法制不斷走上嚴酷的極端,以致指鹿為馬、橫征暴斂、路人以目,於是一夫夜呼,應者雲集,揭竿而起,忽焉亡也;另則,以唐王朝、李自成政權等為代表的法制日益寬縱,以致豪強坐大,撼動國本,軍閥混戰,天下易主。這方面比較有代表的可以看一下安史之亂的相關史料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便大可明了了。
經濟基礎在不斷的變化,法制就要不斷地變化,這個變化的目標是要進一步去平衡隨著經濟基礎不斷變化的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實際當中正是由於法制的制定和實施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從而使它往往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打破了社會的平衡,尤其是上層建築與普遍的社會群體間的平衡,加速了上層建築的崩潰。魯迅先生總結的好,人們就生活在暫時坐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這兩樣時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