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刑法
1. 武則天時期有種刑法叫「旱鴨鳧水」,到底有多殘忍
可以說這種刑法從出現以來就沒有犯人能夠頂得住的,可謂是殘忍至極,這種刑法總共分為四個等級,雖然名字起得比較文藝叫“旱鴨鳧水”,我們都知曉鴨子在水裡游動的就是用它的腳蹼如劃船一般,因此這種刑法則是將人當做是鴨子一樣,如同旱鴨子在水裡游動差不多。所以先是把人綁好在刑床上,脫掉其鞋襪,固定其四肢不讓動彈,這樣才能慢慢的用刑,場面可謂是非常的血腥。
但是你若是覺得這個刑法就這樣結束了那麼你就想得太簡單了,最後一步則是在傷口上撒鹽,可以說對於當時的犯人來說真的不如死了算了,所以這種刑法從出現開始基本就沒有人能夠忍受下去,真的是殘忍至極。
2. 對不合格化妝品怎樣處罰
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生產或者銷售不符合國家《化妝品衛生標准》的化妝品的,沒收產品及非法所得,並且可以處非法所得3倍到5倍的罰款。
按照《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監督部門不僅可以撤銷產品的批准文號,還可以責令該企業停產或者吊銷《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停產和吊銷生產許可證,意味著該企業可能被臨時甚至長期逐出市場。
(2)刺激性刑法擴展閱讀:
不合格化妝品對人體的危害
1、化妝品接觸性皮炎。它是指接觸化妝品而引起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和變應性接觸性皮炎。這是化妝品皮膚病最多見的類型,多發生在面、頸部。
一般來說,使用頻率較高的普通護膚品常常引起變應性接觸性皮炎,而特殊用途化妝品,如除臭、祛斑、脫毛類等,則常在接觸部位引起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2、化妝品光感性皮炎。它是指用化妝品後,又經過光照而起的皮膚炎症性改變,是化妝品中的光感物質引起皮膚黏膜的光毒性反應或光變態反應。
化妝品中的光感物質可見於防腐劑、染料、香料以及唇膏中的熒光物質等成分中,防曬化妝品中的遮光劑,如氨苯甲酸及其脂在化合物,也有可能引起光感性皮炎。
3、化妝品皮膚色素異常。它是指應用化妝品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以色素沉著較為常見,多發生於面頸部,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和皮膚炎症同時存在,或者發生在接觸性皮炎、光感性皮炎之後。
4、化妝品痤瘡。它是指由化妝品引起的面部痤瘡樣皮疹。多由於化妝品對毛帶口的機械性堵塞引起,如不恰當地使用粉底霜、遮瑕膏、磨砂膏等產品,引起黑頭、粉刺或加重已存在的痤瘡,也可能造成行炎症。
5、化妝品行發損害。它是指應用化妝品後引起的毛發損害。化妝品損害毛發的機理多為物理及化學性損傷,可以是化妝的直接損害,也可能是化妝品中某些成分對毛發質的改變和斷裂、分*和脫色、質地變脆、失去光澤等,也可以發生程度不等的脫發。
6、化妝品指甲損害。它是指應用指甲化妝品所致的指甲本身及指甲周圍組織的病變。指甲化妝品大致分為三類:修護用品,如表皮去除劑、磨光劑等;塗彩用品,如各種顏色的指甲油;還有卸除用品,如洗甲水。
這些化妝品成分中多含有機溶劑、合成樹脂、有機染料、色素及有些限用化合物,如丙酮、氫氧化鉀、硝化纖維等,它們多數有一定的毒性,對指甲和皮膚有刺激性,並有致敏性,如原發性刺激皮炎可由甲板清潔劑、
表皮去除劑中的某些成分引起,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可由指甲油中的樹脂類、指甲硬化劑中的甲醛等成分誘發,光感性皮炎可由指甲油中的多種熒光物質引起,等等。
3. 什麼是性犯罪被害人學,性犯罪被害人學的合法性
一,被害預防的概述 在犯罪學體系中,被害預防被定位於針對犯罪的社會反映的一部分,與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司法一樣,都受制於犯罪與周圍世界復雜關系的基本規律,都從各自角度體現著不同的犯罪關系理論。具體說來,被害預防實際是一種民間的犯罪化活動,是對加害行為以及危險行為邊緣化的一種特殊的價值實踐。同時,被害預防又是一種積極的,功利的自我保護性反應,從這種反應中也折射出犯罪與社會,與國家,與環境的各種自然關系。 在犯罪學中,被害預防指社會活個人為避免遭受犯罪侵害而採取的自我保護策略與措施的綜合。或者更准確地說,就是以被害人為本位的預防,即根據被害人的個性特徵,誘因條件,危險環境等因素,從犯罪被害人角度,提高警惕,增強防範一時,創造優勢條件和採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使自己不致成為犯罪的被害人,從而預防和減少反足。成功的被害預防可見減少犯罪發生的機會與加害目標,因此,被害預防實際上是犯罪預防的另一個側面,它與加害預防(活犯罪預防)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共同構成犯罪預防的完整體系。所以也可以說,被害預防實質是犯罪被害人活潛在的被害人基於人身,財產,自由,環境等方面的安全需要,藉助各種刑事手段以及非刑事手段,針對正在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犯罪侵害作出的保護性反應。 有研究發現,犯罪控制的重點從預防犯罪向被害預防的轉移,是當代犯罪控制時間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轉移首先表現在各國的犯罪對策由強調旨在消除導致犯罪人和潛在犯罪人產生犯罪動機的各種因素和各種舉措轉而重視消除被害人和潛在被害人容易招致被害的各種因素的舉措。被害人理論則主張通過改變被害人活潛在被害人的容易招致被害方式,減少可能的被害機會來預防犯罪,從而實際減少犯罪的目的。其次,這種轉移還反映在減少犯罪的責任上,犯罪預防強調國家的責任,而被害預防則強調公民個人的責任,因為每個公民自然都有預防自己被害的責任,尤其是調整自己不良行為方式的責任。 二,樹立與提高被害意識 所謂防範意識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對可能遭受不法侵害及嚴重後果人士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一種警覺性意識和行為。包括了人的思維和人的行為兩個含義。首先,它是人類對犯罪現象的一種認識,尤其是對自身是否會遭受犯罪侵害以及可能在遭受侵害後產生嚴重後果的一種認識,一個人的防範意識的強弱,取決於其對犯罪行為後果的認識程度。防範意識不僅只是停留在對犯罪的認識上,而是在這種認識基礎上隨即產生的一種警覺行行為。因此,如何提高人們的防範意識尤其是當前總體治安狀況嚴峻的情況下,廣泛持久地提高廣大公民的防範意識已成為重大課題,要樹立和提高被害意識,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①要增加信息量以拓寬公眾對犯罪認識的信息渠道;②要樹立積極方法被害的思想觀念;③通過大眾媒介宣傳教育,讓人們認真汲取自己和他人的被害教訓。 三,被害預防的主體 被害預防的主體,會涉及到個人,單位,全社會和整個國家。 就社區而言,社區是進入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共同的利益和文化集中的地域。社區的管理特別是社區對社區人口和社會治安秩序的管理,社會治安治理,對於防範犯罪和預防被害由積極作用。而許多犯罪行為侵害的直接對象是個人及其財產,例如殺人、搶劫、詐騙、綁架等。個人被害在刑事犯罪中所佔比例非常大。如果被害人方面由很高的預防被害意識,並嚴密進行防範,是能夠在一定程序上遏制和減少犯罪發生。 四,被害預防的客體和條件 ①人。人即是被害預防的積極主體,也是預防被害的客體。對人的被害預防,范圍非常廣泛,既有傷害,殺人犯罪中的被害預防,也有性犯罪中的人身被害預防。首先是對潛在被害人和臨界被害人的預防;其次是對所有公民的被害預防即一般的被害預防。提高個人被害的警覺性,從已經被害的人和社會各種被害現象中吸取經驗教訓防患未然;第三是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已被害的人群再次被害成為重復被害。 ②物。對物的侵害,就是對物的所有者合法權益的侵害。因此,預防對物的侵害,要靠人的自覺防範活動來保護它們。所以,要想避免它們受侵害,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法人單位和國家機關就必須針對物的價值、性質、存在、形式和狀態,採取各種必要防範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和管理。 ③被害人被害總發生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時空因素在犯人實施犯罪行為是起著條件的作用。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對一定的時空因素的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尤其是加強對易被害空間環境的改善,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製造障礙,以防止犯罪和被害發生。根據被害人最容易被害的高發時間和空間,基層公安和社區治安組織,應加強巡邏和採取適當的個人和社會的防範措施,對於被害預防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五,被害預防的特點 被害預防對於全社會來說,是各項預防被害的主題及其所採取的各種預防被害的措施與時間條件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自我防範和社會方法相結合的社會系統工程。對被害人來說,則是自我防範為主而進行的意識活動和具體防範措施結合的一種活動。 ①階段性。被害預防分為三個階段:被害前的預防,被害中的預防,被害後的預防。 被害前的被害預防是預防的最重要最具積極意義和最好的預防活動。被害前的防範被害活動應包括:a要有意識防範,要有較強的防範意識與防範心理;b應充分利用並進一步加強現有的有利因素及條件,預先構築人防,物防,技防一體的防護系統。如構建防護設備,加強門衛值班,社區和公共場所的巡邏,安裝電子監控,防盜門和防盜鎖等;c應及時發現,克服被害人自身存在的容易被害的各種因素和條件。 被害中的被害預防是一種應中國性,比較被動的,也難以把握的預防。應根據被害人在被害時所處的狀況對不同犯罪的被害人作不同的分析。只有在犯罪行為發生時加害人與被害人處於互動的場合,談論被害中的預防才有意義。此時,一是要把握時間,適時地採取不要措施;二是要採取的自救措施要對保護自我有利,不能採取對自己生命安全不利舉措;三是碰到保護自己和保護自己財產的兩難選擇時,應把保護生命的措施放在首位;四是在自己的力量難以戰勝加害人的時候,盡量採取緩和措施,不要輕易使用具有強刺激性的語言和行為;五是當有可能求助他人時,不要錯過求救的機會和可能性;六是被害後,要記住加害人的面部特徵和外表主要特徵,並立即撥打110報警及時抓拿罪犯。 被害後的被害預防是為了避免再次被害和重復被害。事實上,有一些被害人由於報警,不揭露加害人的犯罪行為,往往陳給自己再次被害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性犯罪的被害人和詐騙罪的被害人,由於涉及到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名譽,往往不會訴諸於法律。社會對被害人的錯誤評價和藐視是必然存在的現象,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不人道的對被害人的二次被害。問題在於,被害人被害後仍面臨著被害的可能性。所以做好被害後的預防不僅是被害人本身進行的參與的一項預防活動,而且是社會預防被害的一部分。 ②時空性。 被害人學研究表明,多數被害事件都發生在「易被害群體」,「易被害事件」和「易被害空間」之中,被害預防必須考慮時空因素。夜深人靜時,最好不要單獨在外散步和逗留;獨自在家時,最好關好房門,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開門;出差住宿時,最好不要住在路邊小店和人員復雜的地方,以免被搶劫和敲詐勒索等等。所有這類防範活動都與時空條件緊密學校雜一起。因此,防範被害的活動應包括充分考慮到時間因素和地理因素。 綜上所述,被害人的年齡、性別、性格特徵、人際交往、職業特點、家庭環境、社會生活環境以及其他具體的被害形勢都與其被害存在一定的關系。所以,被害預防的對象應為被害人方面存在的各種易招致被害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消除各種被害人方面存在的各種易招致被害的因素。首先是被害預防方面的自我防範意識,其次是社會方面對被害的被害預防,不同類型的被害人應當有不同的自我防範措施,而社會對被害人的不還預防主要是一般防範和特殊防範結合起來。 註:參考書目—— ①《犯罪被害人學》 郭建安著 學出版社 1997年1月 ②《犯罪學新論》 周東平著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③《關系犯罪學》 白建軍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 ④《犯罪學》(現代刑法學系列教材) 主編張遠煌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6月 ⑤《犯罪學通論》 袁林,韋克難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9
4. 利用未成年人運輸毒品的按照《刑法》規定如何處罰( )(單選題)
這種行為分為兩種情況一、教唆未成年運毒販毒,屬於教唆引誘罪,從重處罰。
二、教唆未成年運毒販毒未成功,同樣從重處罰。
總的來講,無論教唆未成年還是其他成年人,當事人都是按非法販毒運毒罪論處,利用未成年則罪加一等。
還有一種情況,張三引誘未成年販毒運毒的中學生數量為5人,如果每個未成年帶毒10克,那麼,如果量刑的話,這五個未成年的帶毒數量相加為50克,也是夠死刑的標准,並不會分開算,屬於案情重大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張三一個人帶毒50克會被判死緩,但他利用多名未成年販毒,對社會危害極大,此時原本判張三死緩,如果加上利用未成年這項罪名,則立即執行。
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不幫陌生人轉交有疑問的貨物。
5. 風聲里的銀針刑法 為什麼那麼痛苦
銀針扎到穴位,銀針上塗有對各個器官刺激性的葯水,使人體各個部位發生最大的疼痛感
6. 電影《風聲》里的刑法是真的嗎
《風聲》中最殘忍的5大刑罰是真的,分別是獸刑、繩刑、刺刑、電刑、辱刑版。
《風聲》權講述了汪偽政府時期的1942年,在發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殺事件後,日軍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產黨員,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的心理戰和酷刑。
(6)刺激性刑法擴展閱讀:
電影《風聲》(The Message)是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的中國大陸首部諜戰大片,由華誼兄弟出品,馮小剛監制,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曉明領銜主演。
電影講述了汪偽政府時期的1942年,在發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殺事件後,日軍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產黨員,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的心理戰和酷刑。
影片於2009年9月29日全國上映,憑借著精良的製作水準、演員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情節,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上映時收獲了業內外良好的口碑和商業上的成功,獲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李冰冰獲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國內票房2.25億人民幣。
參考資料:人民網-電影《風聲》資料
7. 在居民區儲存環保油觸犯了刑法嗎
一:部門法中對民用設施沒有這種限制性規定,發布禁止即自由,所以你有權使用。 二:發電機許有雜訊污染,鄰居有消除妨害請求權,屆時你需要停止。 三:一旦出現泄露電致人傷亡,將觸犯刑法。
8. 氣死人犯法嗎
所謂「氣死人」的現象,反映了一種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聯系的相關性。根據行為人的主觀內過錯程度和性質。
一是行容為人明知對方精神脆弱、生理有疾,可能會被氣死,而故意追求氣死對方的結果,那麼,這種以「氣」的行為方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即構成故意殺人罪。
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存有過錯,但不具備追求對方死亡的目的,在糾紛中惡語傷人,侮辱刺激對方,進行精神干擾,這種情況下的「氣死人」,本質上構成民事法律調整的侵權行為。
(8)刺激性刑法擴展閱讀
氣死人的原因:
俗話說「氣大傷身」,但很少有人能在怒氣沖沖的時候做到心平氣和。「美國雅虎網」載文曾指出,生氣給身體帶來的傷害可是全方位的。
生氣時機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游離脂肪酸增加。游離脂肪酸有很強的細胞毒性。
9.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酷刑萬千,電影《風聲》里使用的刑法緣起於古代那些刑法
《風聲》中的刑法是真的。這應該從電影的講述的時代考究。
《風聲》講述了的是汪專偽政府時屬期發生於日軍與共產黨員間的故事。我們知道,在歷史中,日軍對我國採取『』三光政策『』,即殺光,搶光,燒光。日軍的罪行我們中華兒女有目共睹,南京大屠殺就是日軍罪行的鐵證。所以在當時日軍可以說是無惡不作的,簡直就像是一個個魔鬼,比起《風聲》中的刑罰,他們還做過更惡毒的人體化學武器試驗,他們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事情?
雖然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但是這其中的刑法都是根據歷史而寫的,是事實存在的。或許作為中國人,我們就不應該糾結於這個問題,連南京大屠殺都不敢承認的日本政府會站出來告訴萬萬中國人說當時對待我們同胞的酷刑是真的,真的是日本人做的嗎?不會的。我們要知道的就是我們受過屈辱,但以後誰也不能再屈辱我們。
10. 武則天時期有種刑法叫「旱鴨鳧水」有多狠毒
「旱鴨鳧水」分分鍾就是靈魂深處與肉體的考驗。根據記載,實行「旱鴨鳧水」以來,在戰場上再驍勇善戰被砍刀被射傷,拔箭頭一聲不吭的武將,在第三關都撐不過去但求一死,所以之後大家都聞詞色變,要什麼都馬上招,要什麼都馬上給,但求給條痛快的死路。
第三關「開水剝皮」:會把剛剛燒好的開水倒在受虐者腳底,繼續不停的用鋼絲刷用力的刷腳底,每刷一次就會帶著血肉一層一層的掉下來,直到看到骨頭為止…
第四關「鹽刑」:如果還有人不招,那麼會在這個傷口上撒鹽潑醋,怎麼疼怎麼來…大家都知道傷口撒鹽的感覺吧,何況是已經看到骨頭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