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法騎木牛
Ⅰ 請簡述下木牛流馬的事件
諸葛亮弄的,用來運輸東西
Ⅱ 古代什麼人要騎木驢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騎木驢成了某些人津津樂道的所謂古代專門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據傳說,漢代有個與人通姦害死本夫的黃愛玉就是「騎木驢」而死的。還有人說
,第一次在婦女犯罪時使用木驢,時間大約在兩宋之間。
按照這些說法,在宋、元期間,通用的木驢原型,通常是一面圓長型的木板,下面安裝有四條支撐的驢腿或滾輪,如同一張普通的條凳。所不同之處,首先是其表面並不平坦,而呈現一定的弧度,類似驢背的形狀;另外於長木板正中間,安裝一根約二寸粗、一尺余長的圓木橛子向上直豎,象徵驢球,因而一般稱呼此類刑具"木驢"。
被判死罪的女犯定讞以後,她的全身衣褲將被完全剝光,在驗明正身後,衙役們將女人捆綁妥當,便可將她的雙腿分開,陰戶對准那根驢背上的粗木橛直插進去。接著,用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驢上,防止其因負痛而掙扎。最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驢上的女犯遊街,整個示眾程序便告一段落。
根據部分民間說法,宋,元期間,在女犯騎木驢遊街時,隊伍的前導按照慣例會安排衙役和兵丁敲著破舊的鑼鼓開道,並昭示全城百姓,之所以使用破鼓、破鑼的原因,是為了要和高官仕紳出行的"鳴鑼開道"有所區別。
另外,在遊街的過程中,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會使用帶刺的荊條--也就是《水滸傳》中所錄的"混棍"--抽打女犯的後背,強迫其高喊:"淫婦某氏,於某月某日犯淫,於此木驢遊街示眾,警示眾人,莫如妾身之下場!",其餘大部分地區則會在遊街時以水火棍鞭打女犯的乳房和臀部,以增加其羞辱感和疼苦。
但遺憾的是這些繪聲繪色的描述,既沒有歷史實物證明,也沒有嚴肅史料佐證,現有網上流傳的圖片,多為現代人的創作。難以取信。
相反根據現有史料,倒是有明確證據表明,所謂木驢並不是特別針對女性的所謂刑罰,相反僅僅是用來釘住犯人手腳的刑車,男性犯人同樣可以享受這種待遇。
比如在宋代史料《三朝北盟會編》卷114中記載建炎元年11月密州知州趙野棄城而逃,被密州軍卒杜彥、李逵、吳順抓回之後,受到的處罰就是騎木驢,具體情況是
「野不能應,彥令取木驢來,釘其手足,野大驚,乃呼曰『……』,眾已撮野跨木驢,釘其手足矣」
可見木驢僅僅是固定犯人,釘住手足之用的木車,男性犯人同樣可以騎木驢,所謂專門針對女性實行性虐待的木驢只能是是一些現代人的想像。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請在網路搜索「騎木驢」就OK啦!^U^
Ⅲ 諸葛亮造的木牛流馬它怎麼行走呢好像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阿,可能我才學疏淺,還望大俠指教!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Ⅳ 木牛流馬真的存在嗎,有哪些依據
很多的史書上都有記載木牛流馬的存在,原本上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所發明,但是因為那個時代,不注重女子的地位,所以基本上都是算在諸葛亮的頭上了,木牛流馬,並沒有大家所傳的那麼神奇,只是一種古代的簡單的,在崎嶇地形的運輸工具而已。
Ⅳ 歷史上有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的事情嗎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
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Ⅵ 古代刑罰大全
中國古代刑罰的分類在不同的時代有所不同,具體分類如下:
1、原始社會: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後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2、夏代:逐步確立了墨、劓、剕、宮、大辟的五刑制度。
3、商代:刑法嚴酷。盤庚規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死刑除去斬刑外,還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4、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5、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以五刑為主,殘酷性並沒有改變、商鞅被處死時,即用車裂之刑,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向封建制刑罰過渡的階段。
6、秦:刑罰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八大類。其中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明顯的過渡的特徵。
7、漢代:對刑罰進行了改革,漢文帝十三年,下詔廢除肉刑,著手改革刑制。漢景帝又兩次下詔減少笞數,改革之後,除死刑以外,還有笞刑,而宮刑未改。至此,兩漢肉刑有宮和斬右趾。
關於徒刑,漢初沿用秦制。但是漢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刑期。此外,兩漢還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罰金、徙邊等刑罰。另外有禁錮刑,是漢為禁止官史結黨,對有朋黨行為的官吏及其親屬,實行終身禁為官的政策。
Ⅶ 古代女子滾刺床刑法
滾刺床,刺床有兩種,一種是用一塊木板(長約2.5米,寬2米)釘滿鐵釘,製成一塊釘尖向上的釘床;一種是用布或草席,在上面鋪滿鄉間野生的牛頭簕和其他帶硬刺的植物,形成一張簕床。
中文名
滾刺床
絕技表演
每年的元宵都有此項絕技表演
特
點
表演者赤著上身
尺
寸
長約2.5米,寬2米
絕技表演
湛江的東海、麻章、太平、遂溪、雷州等農村,每年的元宵都有此項絕技表演。表演者赤著上身,身扎紅腰帶,在鑼鼓聲中,先表演拿手的傳統功夫數招,然後把釘床或簕刺高舉示眾,驗證刺床是真實材料製作,然後用功運氣,卧於刺床上翻滾,旁人敲鑼打鼓吶喊助威。
表演者越演越有勁,花樣也越來越多。表演結束,向眾人展示上身安然無恙,不見流血和傷痕。此項表演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底,表演者多為壯年人,也有老年人,麻章邁合村全國和(已故)60多歲時尚表演滾刺床。滾刺床展示不畏險阻,披荊斬棘,奮勇直前的精神,在民間很受歡迎。
請採納
Ⅷ 歷史上的「木牛流馬」真有其物嗎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
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當地的老人向我們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後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頭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梁國君說他自己就復原了木牛流馬,而且非常成功。我們的記者抱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去那裡看了看。
梁國君做的木牛流馬形狀都是四條腿,肚子中空,可以載重物的木製機械。按下和抬起馬的脖子,流馬就會邁開腿行走;木牛是通過按壓後面的雙轅行走。據梁國君介紹,他做的木牛流馬在原理上與史料記載相符:「『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制如象。』木牛後面有一個長長的省力臂,就是雙轅;流馬的省力臂就是它長長的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為巧妙的是,梁國君在他的流馬上實現了暗鎖功能,把舌頭扭轉,馬頭就被鎖住,就無法行走,這一點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
但是梁國君復原的木牛流馬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木板鋪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四條腿怎麼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棧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後邊推,四條腿沒辦法拉也沒辦法推。所以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
郭清華為什麼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輪子的呢?這也能從史料記載上找到依據。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四輪小車:「制木牛流馬法里,介紹流馬的時候說,流馬有前軸和後軸。大家都知道裝輪子的才叫軸,一個軸裝兩個輪子,所以我認為它應該是四輪。」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馮立升認為,木牛流馬基本上可以定論是一個獨輪車,因為綜合各種史料和各種文獻的證據來看,獨輪車的可能性最大。
為了弄清三國時期棧道的情況,我們來到了褒河谷口,這里是褒斜棧道的起點,位於漢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起程把糧草運往前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棧道非常平緩,並不陡峻。原來古代人開通褒斜棧道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選擇了在秦嶺山中最緩的一條道路,不知不覺就上了山,然後不費勁就下去了。在這樣的道路上四條腿的機械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輪子的效率高,所以當時的木牛流馬不太可能是四條腿的行走機械,而四輪車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四輪車作為轉向控制是更難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輪車的轉彎都不是很靈便的,所以放到那個特殊的條件下可能性更小。
從棧道情況分析,似乎只有獨輪車才最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木牛流馬。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木牛流馬是獨輪車的話,記載中,木牛是一腳四足,這個四足在獨輪車裡面怎麼體現呢?還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稱包括暗藏的機關如何解釋呢?
《木牛流馬》可能會打破常規定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上的木牛流馬一直是一個迷,也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也許我們很早就會把它當成神話的東西而棄之不顧了,但是就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當時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馬的問世。可是時代的久遠和小說的戲劇性讓我們又有些一籌莫展。
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要造出象小說里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另世界矚目的事跡。歷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Ⅸ 古代酷刑「騎木驢」是誰發明的
袁枚在《子不語》中說「婺源江秀才號慎修,名永,能制奇器。……家中耕田,悉用木牛。行城外,騎一木驢,不食不鳴。人以為妖,」 由此可知,發明木驢的大概是叫做江永的。
騎木驢在宋元時期就有,是一種酷刑。明末的時候更為殘忍,把這種酷刑推至頂峰。
這種刑罰在《二十四史演義》有所記載,然而《二十四史演義》之類就是清人所作類似小說性質的著作,難以完全當真。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應該是虛構的、別人想像出來的。
如果所謂騎木驢真有現代人所附會的種種駭人聽聞的 性虐待功能,那袁枚是絕不會這般若無其事的把騎木驢當成發明的自動行駛的木車來提及的。
由以上事實可見,「騎木驢」和所謂封建社會欺凌婦女沒什麼關系,更多反映的是現代部分抱有變態心理的男性,在想像中通過摧殘凌辱婦女獲得快感,而不惜通過編造歷史來滿足他們自己淫虐慾望,而且還描述得津津有味,煞有介事,誤導世人,這種現象是值得現代心理學家進行研究的。
那類網上流傳的關於明清時期木驢自動抽插的淫虐記載實為現代色情作者,為滿足自己淫虐慾望而炮製出來的想像,即便在明清稗官野史中最誇張的記載都不如此。
Ⅹ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的原理
木牛流馬原理有三種說法:
一、木牛流馬是普通獨輪推車
《宋史》、《後山叢譚》和《稗史類編》都說:木製獨輪小車,漢代稱為鹿車, 經諸葛亮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到了北宋,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開始出現了獨輪車的名稱,這種小車的形態和構造,因地制宜, 略有不同, 故各地所稱手推車、二把手, 雞公車等, 都是指這種獨輪小車,
二、木牛流馬是四輪車
高承《事物紀原》卷八說: (諸葛亮始造)木牛, 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民間謂之江州車子,這在《諸葛亮集》、《資治通鑒》里也有些根據,範文瀾明確提出這個觀點,其確鑿佐證是成都羊子山二號漢墓出土的駢車畫像磚, 其右下角有人推獨輪小車的形象,木牛流馬的稱呼來歷,因為獨輪車不用牛馬,這正如今人把拖拉機叫做鐵牛、摩托車叫電驢子一樣,但這兩種解釋也有欠妥之處:獨輪車、四輪車機械原理十分簡單,何勞「長於巧思」的諸葛亮親自製作?而且獨輪車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 諸葛亮沿用了這種獨輪車, 還值得史書上大書一筆嗎?
三、木牛流馬是奇異的自動機械
此說以《南齊書·祖沖之傳》、《太平御覽》、《辭源》等為代表, 其主要內容是:三國時代, 運用齒輪原理製作機械,己屢見不鮮,東漢時畢嵐作翻車是利用齒輪轉動來汲水的一種裝備,三國時韓暨又製造水排,利用水力驅動水輪來灌水。
《南史·祖沖之傳》: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可知祖沖之是親眼見過木牛流馬的,又因木牛流馬的啟發,他便創造一種機械運行的工具,比木牛流馬更勝一籌,由此可知,木牛流馬一定是利用齒輪原理來製作, 否則祖沖之不會有興趣拿它來作參考和對比,可惜的是此論缺乏確鑿的論據和實形。
關於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是怎麼製造的,木牛流馬的工作原理至今還未可知,但來我認為諸葛亮利用齒輪原理製造木牛流馬的可能性較大,但缺乏實際證據,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也是游卡桌游最新作品《三國殺界限突破》中的新類型牌——寶物牌。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對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之事印象頗深。在書中第102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中說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
「牛馬皆不水食,可以轉運,晝夜不絕」。如此先進的運輸工具並非羅貫中憑空杜撰,史書上早有明言。《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諸葛亮集》中還載有做木牛、流馬之法。兩書的材料相印證,可知並非妄言。
然而,由於古代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與圖形,後人無法復制,加之《三國演義》的潤色,更使它添上了神秘色彩。長期以來,人們對木牛流馬的解釋莫衷一是,即使是最原始的材料也給人們帶來了疑惑,尤其是《諸葛亮集》中記載的關於木牛的說法很容易使人把木牛流馬想像成木製的牛馬,而且是一種能夠不斷給予一定動力的、能夠連續工作的機械。但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國時期能否達到這樣的水平,沒有明確記載。於是,又引出了不同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