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刑法解釋下列
刑法解釋全文太長,無法全部復制到本標題下。僅舉例第二條,其它內容可以從網路文庫閱讀、下載。
刑法:第二條【刑法任務】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解釋】本條是關於刑法任務的規定。 我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其具體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刑法的首要任務。我國的國家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取得的,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是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因此,用刑罰方法同一切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武裝暴亂、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勾結外國危害我國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等犯罪作斗爭,是刑法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刑法的打擊鋒芒,就是指向這類危害最嚴重的犯罪,這是符合國家和人民最根本利益的。
2.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根據憲法關於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規定,刑法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是公民生產、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同樣受國家法律保護。因此,刑法對於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了相應的處罰。
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其人身權利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民主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各項權利;其他權利是指勞動、婚姻自由、老人、兒童不受虐待、遺棄等權利。刑法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作斗爭,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刑法的重要任務。 4.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經濟秩序,否則,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因此,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成為刑法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擾亂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犯罪,依照刑法予以打擊。
網路文庫:刑法全文解釋http://wenku..com/link?url=_rwq_-Os_C_aDnZBtjtTNMKTANv-RpyP_
B. 刑法中關於以上以下的解釋
刑法中關於以上、以下解釋都包含本數。
《刑法》第九十九條規定:本法所稱以上、以下、以內,包括本數。
C. 關於刑法的解釋,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都是正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在中國范圍內都是對的
D. 下列關於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解,正確的是()。
選C答案,A答案中的「不允許法官自由擅斷」太過於絕對了,在刑罰方面,刑法規定的量刑范圍內,法官是有自由裁量權的。
E.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解釋
(一)從法條抄本身來理解,綁架罪應當包括並列的兩種情形:一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而綁架他人的行為,二是綁架他人作為人質以達到綁架者的主觀目的行為。「劫持綁架人質」理所當然地包括在此定義之內,「勒索錢財」這個犯罪目的是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主要界限,行為人主觀目的的內容對於確定綁架罪起著決定性的意義。
(二)學理通說理解。在實踐中,有的學者認為,如果立法者試圖用列舉方式窮盡勒索手段是不現實的。有的學者則認為綁架罪應當在立法體例上採用類似於《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第二款「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罪狀敘述模式。由於「勒索」一詞本身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且外延又不周密。無法用列舉的方式加以窮盡。按通說來理解,綁架罪應當是指以勒索錢財或扣押人質為目的,採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作人質的行為。這里的「其他方法」主要是指除暴力、脅迫以外的一切可能導致他人人身自由遭受程度嚴重的強制性限制的一切范圍。
F. 刑法中的法律解釋
在刑法規范體系中,刑法司法解釋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法律淵源(法律表現形式),但是其指導刑事司法實踐的作用是巨大的。刑法司法解釋的大量出台,對於統一法律適用標准,澄清刑事司法中的模糊認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其是否會對刑事法治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此,在學界尚存諸多疑問: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范(即實定法規范)之間的關系如何?刑法司法解釋權是否會僭越刑法立法權?刑法司法解釋的范圍應如何界定?等等。現行刑法司法解釋體制為我國法治所認可,而其存在確實符合中國現今的法制現狀,因而目前關於刑法司法解釋的首要問題不是否定或者重新配置司法解釋權,而是如何完善刑法司法解釋體制,並將法治原則貫穿始終。刑法司法解釋權歸屬於「兩高」,自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開始確立,因而刑法司法解釋權的合憲性不成問題;而如何行使這一權力,則必須以法治的視角予以認真審視。基於此,筆者認為,刑法司法解釋在制定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四條原則:
一、附屬性原則
所謂附屬性,就是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附屬於具體的刑法條文,刑法司法解釋的制定只能以現有刑法規范為惟一根據。這也可以看作是刑法司法解釋的一個特徵。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範本身的確切含義,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司法活動,因而不能創設新的罪刑規范,否則即屬於越權解釋。由於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范之間具有附屬與被附屬的關系,而不具有任何獨立性可言,因而某一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建立依附關系。
二、謙抑性原則
所謂謙抑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制定的前提必須是當刑法具體條文已經出現嚴重歧義,或者需要制定刑法司法解釋來統一法律尺度時。在制定刑法司法解釋過程中保持一種謙抑的精神,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應當在自己的許可權內來進行解釋,不能超出法律本身設定新的規范,另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嚴格出台刑法司法解釋的程序,對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解釋。反之,對於已經為刑法基本理論所公認,為司法實務所認同的問題,或者雖有爭議但是根據現有理論容易形成共識的問題,或者純粹屬於事實認定的問題,則沒有必要單獨制定司法解釋。例如「兩高」《關於對軍人非戰時逃離部隊的行為能否定罪處罰問題的批復》的內容,完全可以從刑法典第四百三十五條的規定邏輯地推出,因為該條第二款已經明確地表述:「戰時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自然該條第一款即應指非戰時的情形。顯然該批復實質上只是重復了刑法的規定。
三、明確性原則
所謂明確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應當語義明確,邏輯清晰,將被解釋對象的含義能夠准確、無歧義地表達出來。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范的確切含義;語義含糊、邏輯不清的解釋內容顯然與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相違背。將明確性作為一條刑法司法解釋的原則,其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如何貫徹,確實並非易事,這主要涉及到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技術問題。目前關於刑法司法解釋的批評意見也多集中於某些解釋內容表述中的不確切問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批復》中後半句「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後果,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其表述就易產生歧義:如果造成嚴重後果,或者情節超出「顯著輕微」程度的,是不是就可以適用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以姦淫幼女型強奸追究刑事責任?顯然不能,但是如此表述卻很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為保證刑法司法解釋的明確性,在努力提高制定解釋的技術水平的同時,應當盡可能開展較為廣泛的制定前的咨詢活動,以便集思廣益,避免可能存在的語義不確切等問題。
四、客觀解釋原則
所謂客觀解釋原則,是指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時應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的客觀含義為准,即將刑法條文現時的客觀意思作為理解刑法的根據。客觀解釋相對於主觀解釋而言,兩種解釋論爭訟已久,在不同國家的司法實踐中亦各領風騷。採取何種解釋論,必須與本國的立法體制、立法現狀相照應,脫離本國立法實際進行選擇則缺少說服力。在我國,刑法立法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全面的立法說明(草案說明的作用十分有限),探尋立法原意所依據的載體並不存在,因而堅持追求立法原意作為解釋根據的主觀解釋論,其解釋的根據及結論即難以讓人信服。堅持客觀解釋原則,就要求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現時的一般含義為基本出發點,而不宜去推知立法者立法時的主觀心態。
G. 關於刑法解釋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你的問題呢?
H. 關於刑法解釋,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首先,對於被判處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間,刑法並未規定對其可回以適用禁止答令的規定。所以法院裁定假釋時,對甲可以宣告禁止令的說法錯誤。A選項說法錯誤。其次,禁止令的內容是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當然,應該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以特殊預防的需要為根據,從而決定禁止令的具體內容。因此,針對合同詐騙的犯罪分子,其附帶民事賠償義務尚未履行的,完全可以禁止其進入高檔飯店或者奢侈品消費點消費等等。B選項說法正確。再次,禁止令的內容不能限制犯罪人的正常生活。所以,丙雖然在公共廁所猥褻兒童,但不能因此而禁止其進入公共廁所。C選項說法錯誤。最後,根據《刑法》第38條第2款的規定,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所以,判處管制同時宣告禁止令的,應當從管制執行之日起計算禁止令的時間,而非從管制執行完畢之日起計算。D選項說法錯誤。[本題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只要掌握了相關法條的規定,就能做出正確判斷。
I. 關於刑法的問題請解釋下
數罪並罰的量刑原則有簡單相加原則,限制加重原則,和吸收原則。
我國的刑法版規定,有權期徒刑和拘役、管制贖罪並罰的時候,採取簡單相加原則,即先執行並罰中的有期徒刑,再執行拘役、管制。
被判處數個有期徒刑的,採取限制加重原則,即在數個有期徒刑之中的最高刑以上,數個有期徒刑之和以下判刑,且不能超過20年。
而有一個刑罰為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時候,採取吸收原則,即只執行一個無期徒刑,或一個死刑,不能先執行有期徒刑再執行無期徒刑或者先執行有期徒刑再執行死刑。
J.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司法解釋是法律解釋中的正式解釋,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人或組織對法律規定含義的說明。法律解釋體制是國家法律解釋許可權劃分的制度。市關於國家法律解釋權的分配、運用和效力的限度,包括那些主體享有法律解釋權、享有多大范圍的法律解釋權,以及解釋的法律效力問題。
因此法律解釋並不包括在某一單獨的具體的法律體系之中,是對所有法律規定的解釋。司法解釋則是指司法機關對法律規范含義進行闡明,並不單指對刑法的解釋。
2.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亦稱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但原則。其基本含義是:罪刑大小與刑事責任的大小、刑法輕重應但相稱,重罪重判,輕罪輕判。
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即是指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人犯罪行為危害某一社會形態中某種社會關系及其表現出來的利益形式的屬性。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行為危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以及體現這些社會關系的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徵。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只是指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客觀危害,而且也包括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行為的客觀危害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的統一。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意外事件雖然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客觀損害,但由於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犯罪的主觀惡性,所以其行為就不存在社會危害性。
3.《刑法》第11條規定:「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根據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有外交關系的各國之間互相賦予有關外交人員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這些外交人員中如果有人犯罪,其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
所以該給於犯殺人罪的享有豁免權的外交代表什麼懲罰,也需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不代表對於這樣的外國人犯罪,我國一概不享有刑事管轄權,只是出於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考慮而已。
外交途徑主要是指要求派遣國召回、宣布其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等。
4.同上。與所犯罪行輕重無關。
5.我國的刑法關於空間效力的規定,就是採用以屬地原則為主,以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管轄原則為補充的一種原則。
若A是中國,B是外國,即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殺人,無論被殺對象是誰。根據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適用規定,根據《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若A是外國,B是中國,即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殺人,無論殺的是誰。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適用規定,除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其他外國人犯罪的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其他國家的刑法也許有不同的規定,但在我國,是根據以上原則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