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私法和民法
① 國際法和國際私法有何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國際法是用來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國際私法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可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
2、強制方式不同:國際法主要是依靠有組織的國際強制機關加以維護,保證實施,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而國內法的強制方式主要依靠國家的本身的行動。
3、淵源不同:國際法的主要淵源是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國際私法的主要淵源是國內法,對於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規定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規則,即國際私法規則,稱為抵觸規則,因為這種法律規則的作用在於解決各國法律抵觸時的法律運用問題。
4、基本原則不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國際法中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貫穿於國際法各個領域、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強行法的范疇,而並非可以任意選用或者廢棄的原則。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民族自決原則等。
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有主權原則、平等互利原則、國際協調與合作原則。(有約必守原則)、保護弱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
5、產生條件不同:國際法是國家之間有了來往關系,就有可能產生對一些國傢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國與國之間越來越重視主權問題,從而產生的。
國際私法是各國人民往來頻繁,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者涉訟財產在外國,或者涉訟行為或事實發生在國外。
② 國際法和國際私法各自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區別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是用來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主要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國際私法則主要是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比如國際貿易、和外國人產生民事糾紛,我國法律規定只要是涉外關系的都列入國際私法的內容。
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調整對象的差異:國際公法調整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政治、軍事關系。而國際私法是調整自然人、法人之間的跨越一國地域范圍的民事關系。
③ 什麼是國際私法
國際私法,是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西方一些國家,對民法和商法,傳統上稱這為私法。調整國際間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便由此得名為國際私法。涉外因素大體有三種情況:(1)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或雙方,是外國的自然人或法人。(2)它的客體是位於外國的物或其他標的。(3)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法律事實,存在於外國。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這三種情況之一的,便是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既然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對這些法律關系在一定限度內,有適用外國法律的必要和可能。這樣,就需要有一種法律規則,來決定在什麼情況下適用本國的法律,在什麼情況下適用外國的法律,以及適用外國的哪一個國家的法律。由於選擇適用法律由本國決定,因此,國際私法屬於國內法的范圍,解決的對象和方法,由各國的國內法決定。國際私法的主要內容有:對外貿易的買賣、承攬、運輸、保險、信貸、結算等關系;涉外婚姻、家庭、繼承、債務關系;專利權、版權、商標權等和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以及涉外民事案件的司法管轄和仲裁,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等等。在我國,關於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散見在一些有關的單行法規中,如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私法與公法的區別、私法與國際私法學的區別。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的區別主要在於調整對象的差異:國際私法是調整自然人、法人之間的跨越一國地域范圍的民事關系,而國際公法調整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政治、軍事關系。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的聯系在於:二者同屬於上層建築,且都建立於國際經濟交往這一經濟基礎之上,都以涉外民事關系的存在為其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國際私法隨著國際經濟交往和人員往來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產生,國際私法的產生和發展為國際私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研究對象和發展空間。國際私法學以國際私法的存在為其存在的基礎,國際私法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國際私法的立法發展,而且指導國際私法的實踐。13世紀的「法則區別說」,奠定了國際私法的基礎;19世紀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對最密切聯系原則這一沖突規則的確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的區別在於:國際私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由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規范、沖突規范、統一實體規范、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組成,這些法律規范具有法律強制力,是人們從事涉外經濟、民事活動的行為准則。國際私法學是以國際私法為研究對象,研究國際私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國際私法學由著作、學說、理論、觀點組成,這些著作、學說、理論、觀點大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只在制訂、適用國際私法規范時起到相應的輔助作用。
④ 結合國際私法解釋民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區別
民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身份關系和財產關系,當其有法律調整時就成為民事法律關系。國際私法中,由於不是所有的民事關系都有法律調整,而對於涉外案件,不能簡單的說該民事關系沒有法律調整就不受理,故涉外案件一般稱民事關系,而不叫民事法律關系
⑤ 國際私法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
國際私法的性質,即國際私法到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註:本文所指國際法是廣義上的國際法,不是傳統的國際公法,而是反映國家意志的協調、調整一切國際關系(不僅限於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關系)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也即,國際法的產生來自於各國的合意,而國內法則很明顯是各主權國家立法機關的事。),或者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特殊法律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各國國際私法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註:對於國際私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以及國際私法是私法還是公法這兩個問題。也有學者在討論國際私法的性質時一並加以討論,但隨著國際私法的發展和國際私法范圍的不斷擴大,這兩個問題在國際私法理論上已不具有重要性,故不再屬於本文討論之列。)。國內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主張,或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或認為國際私法是國際法,不是國內法;或認為國際私法是介於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的特殊法律;或認為國際私法目前主要是國內法,將來會向國際法方向發展。這幾種主張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存在對國際私法理論的研究和發展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如果從國際私法的歷史來分析,從發展的角度、哲學中的質量互變規律來考察,其中的某些觀點還可加以商榷。本文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加以分析。之所以針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加以分析,是因為國際私法作為一種法律,它的性質無疑是應該加以明確的。給它以科學的定性,不僅有利於指導國際私法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而且對立法活動也是很重要的。[1] 一、國際私法性質的不同觀點 前已述及,在當前的國際社會,各國學者對國際私法的性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具體來說,由於各國學者在定性時的著眼點不同,強調的方向不同,以至於有以下幾種不同觀點:其一,國際私法是國際法,不是國內法。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產生於國際社會,其所調整的關系是國際民商事關系,其作用在於劃分國家主權擴及的范圍,其淵源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而且國際私法本身所包含的原則、制度等其中不少是與國際公法一致的等等。此種主張實際上是把國際私法當作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沒有把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嚴格區別開來,沒有意識到國際私法畢竟是「私法」性質的法律,在本質上與國際公法有許多不同之處。至少目前國際私法不能稱為國際法。 其二,國際私法是國內法,不是國際法。該觀點認為,每個國家都可以制定本國的國際私法,斷然否認有一種凌駕於一切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國際私法」的存在,而各國國際私法只是本國國內法的一個分支。其理論根據是,國際私法調整的對象是不同國家之間的非主權者的自然人、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其主要淵源是國內法,且主要是由一個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其爭議也一般是由一個國家的法院或仲裁機構來處理,等等。基於此,該主張所指的國際法,僅僅是國際公法,似乎除了國際公法外就不存在其他具有國際性的法律了。這是一種狹義的觀點。 眾所周知,國際私法首先是從國內法產生的,在一個很長的階段內,它的確只具有國內法的性質,但是它沒有停留在這個階段內,它是發展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它的國際法成分越來越多。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不能視而不見[2].故這第二種觀點用來解釋早期的國際私法尚可,但用來解釋現代社會的國際私法則有失偏頗。因為當前的國際私法是一種內容復雜的法律,不應該對它的性質作出「非國內法即國際法」或「非國際法即國內法」的結論,而應該實事求是地對它的性質作出科學的概括。 其三,國際私法是介於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一種獨立的法律。該觀點認為,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既有屬於國際法方面的,也有國內法方面的;國際私法本身既涉及一國國內的利益又涉及他國的利益;其淵源既有國內法又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國際私法是國際法或是國內法,可以說國際私法既具有國際法性質又具有國內法性質。該觀點可以說是前兩種理論的折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遺憾的是支持此觀點的學者甚少,其影響力也就顯得微乎其微。 其四,國際私法在當前主要還是國內法,但是隨著國際民商事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不斷推進,國際私法將逐漸增加國際法的成分或因素。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發生在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這是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的最根本的因素。 上述幾種關於國際私法性質的主張,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除第四種以外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其對國際私法基本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 二、國際私法性質的辯證法分析 關於國際私法的性質,筆者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和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用哲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質量互變規律在國際私法中的體現。而之所以引用質量互變規律,是因為「在生物學中,以及在人類社會歷史中,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被證實了」[3].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主要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是質和量的統一體。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通過質變和量變表現出來的。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或兩種狀態。當事物變化超出度的范圍,事物數量的變化就向事物性質的變化轉變。量變是質變的准備,質變是量變超過度後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在現實世界中,量變和質變的表現形式都是豐富而復雜的。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存在與發展的最基本的狀態,它對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對國際私法性質的科學定性,當然也可以引用質量互變規律來加以分析。 國際私法作為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首先是從國內法產生的,在一個很長的階段內,它只側重於一國中各城市國家間或各地區間的法律沖突的研究和解決,並且認為從理論到實踐,它的確只具有國內法或「區際私法」的性質。這個階段的國際私法只是處於量變階段,為以後向國際法的過渡作準備。但自《法國民法典》頒布以後,法國各地方的法律得到了統一,尚待解決的只是國內外的法律沖突問題,於是國際私法才真正取得了「國際」的意義[4].這時期的國際私法也具有了一定的國際法成分,應屬於一種質變。而根據質量互變規律,國際私法產生一定成分的國際法之後,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成分的不斷增加是質變完成以後的量變階段。這將會是一個很長的階段。 在目前直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私法仍將主要是國內法,這是因為:其一,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主要是發生在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民商事關系,即使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到這種民商事關系中,它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責任以及司法管轄等方面是與國家作為主體參與國際公法方面的活動迥然不同的。調整對象的不同是決定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的最根本的要素;其二,國際私法最主要的淵源仍將是國內法,而有關的國際條約一般只約束締約國,至今並不存在約束所有國家的國際私法規范,並且某些國際條約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以及任意性條款的性質可以排除條約規定的法律的適用。[5]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認為國際私法將停留在主要是國內法這一階段長期停滯不前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根據前述哲學原理,事物發生質變以後所引起的量變過程在時間上的延續很不相同。如微觀世界的一些量變,經歷的時間極其短暫;而導致生物物種更替的變異因素的積累,則要以億年來計算。國際私法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國際法成分的增加或者說從國內法向國際法轉變的過程就是一個漫長的量變過程,這個過程將會是由最初的國內法的不斷增多(量變)到出現國際法成分(質變)到國際法成分的不斷增多(量變)及至最終過渡到國際法(質變)。因為國際私法越發達,其國際因素就越強。[6]故國際私法的性質隨著國際法成分的增加而由國內法發展到國際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臨界點,找到一個能科學地揭示國際私法由國內法轉變為國際法的轉折點。但在現有的條件下,要發現這個臨界點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只能認識到這一程度:國際私法現在主要是國內法,但將來必定成為國際法。[7]因為事物質變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國際私法由國內法發展到國際法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過程。 21世紀以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已證明國際私法正在逐步由國內法向國際法過渡。這主要是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各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的法律正逐漸趨於一致,而且由於從事統一國際私法的國際組織的種類、數量日益增多,再加上國際社會的合作等使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法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際的國際私法,包括國際統一沖突法和統一實體法,正在日益發展和壯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8]以歐洲聯盟國際私法為例,歐盟國際私法是由各成員國共同制定或由共同體機關的立法通過並對各成員國適用的。它所規范的對象也主要是涉及不同成員國的民商事關系。因此,在這種意義上,不妨說歐盟國際私法是廣義上的國際法。歐盟國際私法具備國際法的特徵,應該屬於國際法。但它又不是全球性的國際法,而只是適用於歐盟的區域國際法。[9]但畢竟歐洲聯盟國際私法已從國際私法的國內法性質發展到了區域國際法性質,為國際私法性質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也是量變的積累,或者說是局部性的部分質變,為以後向國際法的過渡創造條件。 在理解國際私法的性質時,也應注意到,事物的發展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國際私法的發展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國際私法無疑已完成了由國內法向兼具有國際法和國內法性質的轉變,但它要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國際法,尚存在兩種障礙因素:其一,統一規范從其通過程序來看雖帶有國際法的性質,但並沒有國際審判組織,因此即使締結了統一法公約,也會由於它在不同國家的司法機關適用,因而並不能保證它在適用上的統一性;其二,各國在沖突法領域雖可達成統一,也因它指引的實體法往往是各國的國內法,而各國國內法是不可能完全統一的;而在實體法領域,由於它尚不可能在所有民商法領域達成統一,它總會留有空白,這些又只能藉助沖突規則確立的國內法來解決。因而國際私法在可遇見的將來並不會完全脫離國內法制度。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趨同化進一步發展,國際私法的國際法性質將會逐步加強,而趨向於以國際法為主要性質。[1](P42)其最終的結果將會是過渡到國際法。 事物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表明事物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筆者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國際私法由最初的國內法性質發展到國際法性質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法律必須服從進步所提出的正當要求。一個法律制度,如果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或要求,而死死抱住上個時代的、只具有短暫意義的觀念不放,顯然是不可取的。在一個變幻不定的世界中,如果把法律視為一種永恆的工具,那麼它就不可能有效地發揮作用。[10]如果國際私法停留在國內法性質,那將等同於故步自封,國際私法將因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失去存在的意義。國際私法為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逐步增加其國際法成分並最終演變成國際法性質,這既是時代所需,也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 三、結束語盡管目前對國際私法的性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主張,但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進行考察,其中的有些觀點不攻自破,或應當廢除,或有待修改。筆者認為,在考察國際私法的性質時,應當堅持: 1.要從實際出發。當今國際私法是一個內容復雜的法律部門,其復雜性遠非「法則區別說」時代所能比擬。故不能簡單地用「非此即彼」的結論對其定性,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對它的性質作出科學的概括。 2.要以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觀點來考察。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依賴性的增強,經濟、文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加深,統一國際私法將因其固有的優越性而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將成為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因此,當代的國際私法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期,對變革中的國際私法定性,就必須用動態的方法加以研究。[7] 3.根據唯物辯證法,事物發展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時間可能一蹴而就,也可能極其漫長。國際私法由國內法性質向國際法性質的演變則屬於這後一種情況,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在目前的情況下,要找到這個國際私法中由國內法向國際法轉變的臨界點是相當困難的,但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高科技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我們相信會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相信質量互變規律的原理,國際私法將來必定會發展成為國際法。
⑥ 國際私法適用的是什麼
國際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
⑦ 國際私法與民法的關系
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國際私法調整涉外民事關系,即跨國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專財產關系,一般不包屬括國家、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民法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主體不同。自然人、法人 VS. 自然人、法人、國家、國際組織
3.法律淵源不同。
4.調整方法。 間接 VS. 直接
⑧ 論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及國內民法的區別與聯系
一、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及國內民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
國際公法調整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政治、軍事關系。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可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國內民法則是調整本國自然人、法人的民事關系。
2、主體不同
國際公法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資格,並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能力的國際法律關系的獨立參加者。
國際私法主體是各國的自然人法人,特殊情況下包括國家。
國內民法主體是本國公民和法人。
3、內容不同
國際公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私法適用國家涉外關系裡民法和商法中存在沖突的狀況。
國內民法適用本國公民、法人以及外國公民、法人在本國范圍內的民事處理。
二、國際私法與國際公法及國內民法的聯系
國際私法淵源有國內淵源和國際淵源。國際私法立法與國際公法和國內民法有關。
⑨ 國際私法法條是什麼
國際私法法條是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沖突規范、統一實體規范、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國內法包括《民法通則》《民通意見》《繼承法》《收養法》《婚姻登記條例》《民事訴訟法》《票據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法條。
國際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
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
國際私法包括的部分法條如下:
《民法通則》
第八章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依照本章的規定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一百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定居國外的,他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適用定居國法律。
《繼承法》
第三十六條 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9)國際私法和民法擴展閱讀
國際私法的產生條件
①各國人民往來頻繁,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者涉訟財產在外國,或者涉訟行為或事實發生在國外。
②各國民法互相歧異,例如對合法婚姻年齡、繼承人的遺產分配份額、違約法律責任等規定有所不同。
③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有適用外國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國同不少外國以條約相互給與對方法人以注冊商標並予以保護的權利,在執行這種條約時,有時會發生一個法人是不是對方本國法人的問題,就是法人的國籍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各國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歐洲大陸各國主要採取管理中心主義,以法人的社會住所即主事務所所在地國作為其本國。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法人設立地國作為其本國,換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國家的法律設立,即具有該國國籍。
中國受理商標注冊的機關,要決定一個外國法人是否具有該國國籍,只能適用該外國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