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知情不舉

刑法知情不舉

發布時間: 2021-12-31 13:02:47

㈠ 知情不舉算不算包庇罪

知情不舉算包庇罪,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犯此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㈡ 如何區別包庇罪與知情不報

包庇罪與知情不報是指受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包庇罪涵蓋了知情不報的情節在內,但更為嚴重,因為包庇罪不但知情不報,而且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因此二者區別也很明顯。

㈢ 中國法律中,若父親犯罪,兒子知情不報案為其掩護,是不是有罪行為

其行為構成窩藏、包庇罪。
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本罪為選擇性罪名,具體包括窩藏罪和包庇罪。犯窩藏、包庇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一)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司法機關正常的刑事訴訟活動。犯罪對象是各種依照刑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人。

(二)客觀要件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窩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為。窩藏,是指為犯罪的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特點是使司法機關不能或者難以發現犯罪的人,因此,除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外,向犯罪的人通報偵查或追捕的動靜、向犯罪的人提供化裝的用具等等,也屬於幫助其逃匿的行為。包庇,應限於向司法機關提供虛假證明掩蓋犯罪人。在司法機關追捕的過程中,行為人出於某種特殊原因為了使犯罪人逃匿,而自己冒充犯罪的人向司法機關投案或者實施其他使司法機關誤認為自己為原犯罪人的行為的,也應認定為包庇罪。窩藏、包庇的犯罪人,是指已經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既包括犯罪後潛逃未歸案的犯罪人,也包括被司法機關羈押而脫逃的未決犯與已決犯。

(三)主體要件
主體是已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實施窩藏、包庇行為。明知,是指認識到自己窩藏、包庇的是犯罪的人。在開始實施窩藏、包庇行為時明知是犯罪人的,當然成立本罪;在開始實施窩藏、包庇行為時不明知是犯罪人,但發現對方是犯罪人後仍然繼續實施窩藏、包庇行為的,也成立本罪。

㈣ 知情不舉算包庇罪嗎

在知道有犯罪行為的情況下,沒有積極主動地協助配合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也沒有幫助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屬於知情不舉,知情不舉顯然不符合包庇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不會構成包庇罪。
根據《刑法》第三百六十二條 【包庇罪】旅館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人員,在公安機關查處賣淫、嫖娼活動時,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㈤ 哪條法律規定知情不舉的行為如何處罰

知情不舉可能構成包庇罪。
《刑法》第三百一十條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第三百六十二條旅館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人員,在公安機關查處賣淫、嫖娼活動時,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㈥ 刑法法律案例問題

本人觀點,此行為更符合敲詐勒索的主、客構成要件。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乙發現甲不但騙取自己的財產,且多次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後,強行要求甲寫下欠條及扣下乙的存摺,屬以佔有為目的,當然此處只有一點可推翻本罪,那就是1.5萬元的欠條剛好是乙被甲侵佔的財產數額。如果排除上述推定,那麼甲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乙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各體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這是本罪與盜竊罪、詐騙罪不同的顯著特點之一。本罪侵犯的對象為公私財物。

(二)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採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

(三)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如果行為人不具有這種目的,或者索取財物的目的並不違法,如債權人為討還久欠不還的債務而使用帶有一定威脅成份的語言,催促債務人加快償還等,則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但乙的行為不構成搶劫罪,也不構成數罪並罰(即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

敲詐勒索與搶劫罪的區別:
「威脅」既是搶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詐勒索罪的基本行為方式。但是,其威脅的特定內涵不同:
(1)從威脅的方式看,搶劫罪的威脅,是當著被害人的面直接發出的;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可以當面發出,也可以通過書信、電話或第三者轉達。
(2)從實現威脅的時間看,搶劫罪的威脅表現為揚言如不交出財物,就要當場實現所威脅的內容;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則一般表現為,如不答應要求將在以後某個時間實現威脅的內容。
(3)從威脅的內容看,搶劫罪的威脅,都是以殺害、傷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脅;而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內容則比較廣泛,包括對人身的加害行為或者毀壞財物、名譽等。
(4)從非法取得財物的時間看,搶劫罪是實施威脅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則可以在當場,也可以在事後取得。可見,這兩種犯罪中的威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案件事實同上述搶劫威脅的各特點相符合,應以搶劫罪論處。如果其中有一條不符合,則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

上述內容雖與搶劫罪的客觀行為相似,但其主觀方面存在很大區別:
1 乙出於對甲詐騙行為的掌握,並知悉甲恐懼法律對其詐騙行為的懲罰,故抓住其害怕的心理因素進行敲詐以達到自己非法獲利的目的,但並無傷害對方的主觀意圖,其行為及方式符合敲詐勒索的構成因素。

2 又因乙擔心甲不履行對自己的「債務」才扣押其存摺做為補償,與搶劫的客體不一致,搶劫的客體雖也稱為公私財物,但基本以金錢、可直接變價的有價物為客體,但乙的行為屬非一次的,即要求對方何時給付其餘「欠款」並持一「無實際作用」的存摺作為威脅,可見其目的並不是想一次性得到欠款,而是以債務名義保證其債權的順利實現,在乙得到欠款後不會報案的情形下,甲可不受法律的懲罰,乙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威脅」要件。乙抓住甲的心理恐懼感才形成本案的敲詐行為。

㈦ 求助刑法經典真實案例

去找法官或是自己去走訪,這樣你的見解會更加獨到

㈧ 包庇罪的量刑標准

您好!對於包庇罪的量刑標准,相信還有大多數不能夠真正了解。那麼怎麼才能夠被認定為包庇罪呢?1、窩藏、包庇罪的客體:本罪的客體是司法機關對犯罪進行刑事追訴和刑事執行的正常活動。本罪窩藏、包庇的對象是「犯罪的人」,即已經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不僅包括被法院宣告有罪的人還包括依法被追訴的人)。因此,窩藏、包庇一般的違法分子和已被免於刑罰處罰的人,不能構成本罪。除此之外,包庇罪的行為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從性質上看,這三種行為都屬於作為。我國刑法沒有將知情不舉規定在包庇犯罪當中。知情不舉是指明知他人犯罪而不檢舉告發的行為,是典型的不作為。這些為數極少散見於刑法和其他法律中的規定,還不能滿足打擊現實生活中危害較大的犯罪的需要。如故意殺人、綁架、交通肇事逃逸、恐怖組織犯罪及其他一些情節惡劣、危害嚴重的犯罪。在現實生活中,某些危害嚴重的犯罪,愈演愈烈或是久偵不破、久拖不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情不舉現象的大量存在。
包庇罪的後果非常嚴重,包庇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程序的正常進行。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62條的規定,「旅館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人員,在公安機關查處賣淫、嫖娼活動時,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條規定擴大了包庇罪的對象,把一般違法的賣淫者、嫖娼者納入了包庇的對象。

㈨ 我國刑法規定對犯罪嫌疑人的情況知情不報的處以什麼處罰

知情不報不違法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即懸賞通告中的「隱匿、藏匿犯罪嫌疑人或協助其逃跑的」情形,但很明顯,窩藏、包庇罪並不包括知情不報的情形。

2.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對於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通緝在案的、越獄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可以看出,此規定是賦予公民扭送犯嫌的權利,而非規定公民有此義務。

3.關於知情不報違法且犯罪的法律規定有,但僅僅限制在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范圍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以,知情不報不屬於犯罪,也依法不能予以處罰。只是公民道德問題,至於義務問題,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公民必需履行義務。

㈩ 包庇罪與知情不報

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本罪為選擇性罪名,具體包括窩藏罪和包庇罪。包庇罪只能由作為方式實施,單純不提供證言、沉默不語或者不出庭作證行為,不屬於「做假證明包庇他人」的行為,不成立包庇罪。
知情不報是指知道情況而不報告,特指沒有犯罪的人主動地或被動地對檢察當局隱匿別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與知情不報在形式上頗為相似的窩藏、包庇罪構成犯罪,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兩者主要區別在:
客觀表現形式: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住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做假證明包庇的行為,知情不報是指明知是逃匿的罪犯而不向司法機關舉報,放任其逍遙法外的行為。
行為方式區別:窩藏、包庇罪是以積極的行為實施犯罪的,而知情不報則是以消極的不作為方式實施的。
行為的性質及法律後果不同:窩藏、包庇是一種犯罪行為,實施窩藏包庇行為要受到國家司法機關的刑事制裁;知情不報,我國《刑法》沒有將其規定為犯罪行為,但對於知情不報的行為應予批評教育,不能認定為是犯罪行為。

熱點內容
勞動法每周上班時間 發布:2025-08-15 16:24:46 瀏覽:465
租房人侵權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6:24:04 瀏覽:825
經濟法基礎章節 發布:2025-08-15 16:16:50 瀏覽:193
襄汾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15:55:26 瀏覽:634
探視權如何約定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15:54:25 瀏覽:404
和經濟法有關的書薄 發布:2025-08-15 15:34:13 瀏覽:494
法律碩士法學招生院校 發布:2025-08-15 15:33:39 瀏覽:698
物權法規定的質權的有 發布:2025-08-15 15:29:20 瀏覽:559
關於辭退違紀員工的勞動法 發布:2025-08-15 15:22:30 瀏覽:236
法律碩士論文摘要 發布:2025-08-15 15:15:31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