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淵源有哪些

刑法的淵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01 10:03:19

1. 刑罰法定原則的淵源

根據德國學者修特蘭達(Schottlander)1911年發表的《刑罰法定原則的原則的歷史的展開》一文的研究,刑罰法定原則淵源於遠在中世紀的英國大憲章。1215年英皇約翰在貴族、僧侶、平民等各階層結成的大聯盟的強烈要求下簽署了共49條的特許狀,這就是著名的大憲章(Magna charter)。其第39條規定:「凡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內國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被修特蘭達認為是刑罰法定原則的淵源。這一觀點為後世很多學者所接受,成為刑法學界的通說。
不過也有某些學者如澤登佳人、風早八十二、橫山晃一郎等教授均反對這一見解。日本的橫山教授對此說提出質疑說:「由費爾巴哈所確定的近代刑法的刑罰法定原則,如果認為起源於英國的大憲章,那麼在成為刑罰法定原則淵源的英國,就要承認不成文的普通法是法淵,可是在英國直到今天近代刑法不是還不存在嗎?其次,成為刑罰法定原則的派生原則的排除習慣法,與不成文的普通法為法源的英國刑法之間也存在著理論上的矛盾。的確,依照被費爾巴哈定式化的近代刑法中的刑罰法定原則,要求以成文的法規明確規定犯罪與刑罰的關系。這樣限於以成文的法規為前提,是當然的結論,要求將不成文法從刑法淵源中排除。」[10]他的結論是英國的大憲章不可能成為刑罰法定原則的淵源。
但更多的學者如瀧川幸辰、木村龜二、大谷實、大野義真等教授還是支持通說的觀點。大野教授對上述質疑反駁說:「費爾巴哈在以前所主張的刑罰法定原則的概念,未必意味著罪刑的成文法規定主主義,勿寧說這個原則本身,只是一種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的意義的思想,求罪刑的法定這種情況的法,不必以本來成為成文法的性格為必要。」[11]同時他進一步論述說:「大憲章的歷史的重要性,在於它在英國法制史上開辟了新的一章,以大憲章為標志,根據憲法確立了法的支配這一事實。由於大憲章後世幾次被確認,作為英國國法的不變部分佔有確定不移的地位,並形成英國人權思想的分水嶺而固定下來。……在它的歷史的發展的意義上,大憲章成為近代英國中的刑事人權思想的歷史的淵源。刑罰法定原則,在其本質上被刑事人權思想支配的范圍內,大憲章的確可以說是刑罰法定原則的歷史的、思想的淵源。」[12]在我們看來,大野教授認為費爾巴哈所主張的刑罰法定原則並不以成文法為前提,是不符合費氏的本意的,費爾巴哈明確提出:「沒有法律,也就不存在市民的刑罰。現在的法律不適用時,刑罰也不能適用。」[13]這里所說的法律,自然是指成文法而言。所以日本學者正田滿三郎說:費氏的學說,「應當稱為制定法主義的刑法理論」。[14]因而大野的這一反駁不能成立。但他下面論證大憲章是刑罰法定原則的淵源的觀點,我們是贊同的。因為大憲章第39條畢竟具有保障人權的意義,而刑罰法定原則的核心被認為是限制法官的恣意、保障公民的人權。在這個意義上亦即從實質上看,說刑罰法定原則淵源於中世紀的英國大憲章,無可厚非。在日本,瀧川幸辰教授1919年發表《刑罰法定原則的歷史的考察》以來,以大憲章為刑罰法定原則的歷史的淵源的見解,已經成為通說。

2. 從刑法淵源看刑法的分類

不能。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1997年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原則的價值內涵和內在要求,在刑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嚴格的、不容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定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權力。這一立法思想反映在刑法立法上就形成了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
(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
罪刑法定原則相關圖書
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
(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
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
(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
(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
(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
(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法立法和司法現狀來看,早期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已受到嚴峻的挑戰,代之而起的相對罪刑法定原則,成為各國刑法改革的發展方向。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屬於我國哪一類法律淵源

法律,
我國法律淵源由高到低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政府規章或部門規章

4. 刑法淵源包括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嗎

刑法淵源包括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是錯誤的理解。
刑法的淵源包括:

1.刑法典
系統性地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即狹義的刑法。是指1997年全國人大出台的刑法,包括刑法修正案。
注意:刑法修正案的來由,目前有七個刑法修正案。
2.單行刑法
刑法典之外,獨立地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法律。目前我國的單行刑法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1998年12月29日頒布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創設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3.附屬刑法.
即附帶規定於經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一些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
注意: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專門規定犯罪與刑法的規范,後者是其他法律規范中附帶指明罪刑規范。但我國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附屬刑法,因為我國的附屬刑法實際上是對於刑法典內容的重申,即單獨地依靠附屬刑法並不能給行為人定罪量刑。

4.變通規定
(1)含義: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涉及犯罪與刑罰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屬於廣義刑法的內容。
(2)特點:這種規定只在該特定區域適用。

5. 刑法的淵源是什麼

刑法是關於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淵源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刑法典。刑法典是國家以刑法名稱頒布的、系統規定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我國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1997年 經過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可謂刑法典。當人們院「刑法第xx條」或「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等時,其中的「刑法」都是指刑法典。 第二是單行刑法。單行刑法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規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刑事責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項的法律。1981年6月至1995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23個單行刑法,如《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關於懲治走私罪的補充規定》、《關於禁毒的決定》等。這些單行刑法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漏洞作了增加規定,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不完善作了補充規定,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缺陷作了修改規定。但隨著新刑法典的頒布與施行,其中《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等15個單行刑法被廢止;《關於禁毒的決定》等8個單行刑法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失去效力,有關行政處罰與行政措施的規定則繼續有效。這是因為上述23個單行刑法的內容基本上都已納入新刑法典。新刑法典頒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8年12月29日頒布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是現行有效的單行刑法。 第三是附屬刑法,即附帶規定於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規范。與國外的附屬刑法不同,我國以往的附屬刑法都沒有直接規定犯罪的構成要件與法定刑。舊刑法典公布後,出現了130餘個附屬刑法條文,對完善刑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新刑法典的頒布與施行,這些附屬刑法規范基本上都失去了效力。新刑法典頒布後,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中的一些條款,只是形式上概括性地重申了刑法的相關內容(往往表述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沒有對刑法做出解釋、補充、修改等實質性規定。這些規定很難稱得上附屬刑法。 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可謂刑法的淵源。但這種規定只在特定地域適用,沒有普遍效力.

6. 刑法的淵源,這里的淵源是什麼意思

刑法是關於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淵源有以下幾種:回
第一是刑法答典。刑法典是國家以刑法名稱頒布的、系統規定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
經過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可謂刑法典。當人們院「刑法第xx條」或「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等時,其中的「刑法」都是指刑法典。
第二是單行刑法。單行刑法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規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刑事責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項的法律。新刑法典頒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8年12月29日頒布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是現行有效的單行刑法。
第三是附屬刑法,即附帶規定於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規范。與國外的附屬刑法不同,我國以往的附屬刑法都沒有直接規定犯罪的構成要件與法定刑。
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可謂刑法的淵源。但這種規定只在特定地域有法律效力

7. 古代刑法的刑法的來源

你好 根據題主的題意 有以下回答
我國刑法成文法典源於夏朝的「禹刑」,以後各代均有刑律。
據甲骨文記載,商代不但有了刑法,而且有了司法結構,設置了監獄,使用了刑具,並有了專門的司法人員。
《書、泰誓》:「罪人以族。」即一人有罪,刑及其家族。
《史記、殷本紀》:「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炮烙之刑。足見商代刑罰之殘酷。周朝制定了「九刑」。
《左傳、昭公六年》:「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杜預註:「周之衰,亦為刑書,謂之《九刑》。」春秋時期,鄭晉等國把刑法條文鑄刻在鼎上,稱之為「鑄刑書」。
《左傳、昭公六年》:「三月,鄭人鑄刑書。」杜預註:「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後來鄧析又用竹簡造刑法書,稱為「竹刑」。
《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杜預註:「鄧析,鄭大夫。欲改鄭所鑄舊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於竹簡,故言竹刑。」
戰國時期,成文法典進一步增多。魏相李悝集各國法典之大成,制定了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等篇章的《法經》六篇。商鞅在秦變法時,在《法經》的基礎上制定了《秦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補充修訂,刑法內容相當豐富,刑罰相當殘酷,頒行全國。漢承秦制,成文法典洋洋大觀,總稱《漢律》。
程樹德《九朝律考、漢律考序》:「漢蕭何作《九章律》,益以叔孫通《傍章》十八篇及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為《漢律》。」晉、北齊、北周、梁、隋各朝代都有統一法典,雖原文佚亡,但篇目有史籍為證,斑斑可考。
以上為我對於題主關於「古代刑法的刑法的來源「的回答與歸納
有不對的地方其他答主可以進行補充與修改 題主覺得滿意請採納 謝謝

8. 刑法的淵源

刑法淵源是指刑法權產生的根據和刑法的表現形式。

刑法淵源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兩類:直接淵源是指成文的刑法法規包括刑法典、特別刑法、單行刑法法規、附屬刑法法規,以及根據法律授權,以行政命令形式頒布的有關犯罪與刑法的法律文件。

間接淵源一般指習慣、判例、解釋、學說等。世界各國刑法由於國家性質和所屬法系不同,對刑法淵源確定的范圍也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按照罪刑法定主義原則,僅以成文法為刑法的淵源;而英美法系國家則把習慣法和判例也視為刑法的淵源,法官定罪量刑有恪守成案的義務,凡與判例相同或類似的案件,各級法院必須遵守本法院或上級法院已有的判例。

拓展資料:

在大陸法系國家則沒有當然的法律效力,對法院定罪量刑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裁判的根據。關於解釋,一般認為:立法解釋是國家權力機關對法律規定的進一步說明,是法律效力最高的一種解釋,應視為刑法淵源的一種形式;學理解釋是一種學說或見解,無法律約束力,不應視為刑法的淵源。目前爭執較大的是司法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司法機關只能闡明法律的內容而無創製法律之權,所作解釋不具有普遍約束力,故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以法律授權所作的有權解釋,雖然其本身不是法律,但其內容與法律相符,服從解釋即服從法律,對司法機關有一般適用的效力,故也可作為刑法的淵源。在我國,刑法的淵源以成文的刑法法規為限,習慣、判例、解釋、學說一般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法定程序對刑法進行修改和補充的各種法令,經全國人大授權的行政機關所頒布的有關犯罪與刑罰的條例、命令等,都是 刑法的淵源。

9. 澳門刑法的淵源是什麼

刑法是關於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淵源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刑法典。刑法典是國家以刑法名稱頒布的、系統規定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法律。我國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1997年 經過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可謂刑法典。當人們院「刑法第xx條」或「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等時,其中的「刑法」都是指刑法典。 第二是單行刑法。單行刑法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規定某一類犯罪及其刑事責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項的法律。1981年6月至1995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23個單行刑法,如《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關於懲治走私罪的補充規定》、《關於禁毒的決定》等。這些單行刑法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漏洞作了增加規定,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不完善作了補充規定,要麼是針對舊刑法典的缺陷作了修改規定。但隨著新刑法典的頒布與施行,其中《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等15個單行刑法被廢止;《關於禁毒的決定》等8個單行刑法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失去效力,有關行政處罰與行政措施的規定則繼續有效。這是因為上述23個單行刑法的內容基本上都已納入新刑法典。新刑法典頒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8年12月29日頒布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是現行有效的單行刑法。 第三是附屬刑法,即附帶規定於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規范。與國外的附屬刑法不同,我國以往的附屬刑法都沒有直接規定犯罪的構成要件與法定刑。舊刑法典公布後,出現了130餘個附屬刑法條文,對完善刑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新刑法典的頒布與施行,這些附屬刑法規范基本上都失去了效力。新刑法典頒布後,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中的一些條款,只是形式上概括性地重申了刑法的相關內容(往往表述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沒有對刑法做出解釋、補充、修改等實質性規定。這些規定很難稱得上附屬刑法。 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可謂刑法的淵源。但這種規定只在特定地域適用,沒有普遍效力。

熱點內容
華政行政訴訟法專業 發布:2025-08-15 13:45:41 瀏覽:824
代理人承擔的法律責任6 發布:2025-08-15 13:16:33 瀏覽:371
古代人的立法 發布:2025-08-15 13:11:31 瀏覽:163
適航管理條例23部 發布:2025-08-15 13:10:43 瀏覽:392
經濟法民主原則 發布:2025-08-15 13:00:40 瀏覽:159
泰州弘泰律師 發布:2025-08-15 12:48:36 瀏覽:751
軟體公司的法律環境 發布:2025-08-15 12:34:09 瀏覽:228
闡述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2:29:11 瀏覽:347
廣元昭化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12:13:48 瀏覽:89
推進法治國稅建設 發布:2025-08-15 12:12:25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