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希臘司法部長

希臘司法部長

發布時間: 2022-01-01 22:41:08

1. 斯洛伐克總理為什麼辭職

記者疑因調 查政 治黑 幕遭 暗 殺, 斯洛伐克總理辭 職。

當地時間27日,斯洛伐克總理羅伯特·菲佐在關於被庫恰克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政 府願意提 供百萬歐元求真 凶線索

政 治分析師格里戈里·梅塞茲尼科夫告訴記者,庫恰克案牽連政 治 精 英,可能在斯洛伐克引發一場政 治 地 震,動搖菲佐領導的方 向 黨的選民基礎。

庫恰克調查的「恩德朗蓋塔」以發票造假等手段騙 稅斂 財。「恩德朗蓋塔」來源於希臘文,意為「榮譽」和「美德」。這一組 織創 立於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亞地區,最初旨在幫助貧苦農民反對貴族地主,慢慢演變為以毒 品 走 私、稅 務欺 詐等犯 罪活動為營生的黑 手 黨。歐盟預算官員京特·厄廷格接受采訪時說,正在仔細審查,將在幾周內確認流向斯洛伐克的歐盟資金是否有問題。

2. 地震致土耳其死亡人數升至92人,搜救出的生還者政府給與了什麼救助

國家已經聘請專業人員對鎮區的房屋進行評估,並向失去房屋的受難者發放救災款,讓災區的群眾能夠有一絲的安慰。

3. 古希臘,古羅馬的執政官分別是如何產生的

肯定都是選舉的無非是看是什麼人選,古希臘城邦都不一樣的,雅典典型的民主城市,但不同時期體制不一樣,也許是公民大會掌握權力也許是貴族寡頭聯合執政,斯巴達等國家則是有國王的。古羅馬執政官?它是分共和國時期和帝國時期的,這里有轉的帖子

古羅馬政治體制

首先,為了搞清西方政體的起源,我們來好好研究一下三權分立是怎麼出現的,折舊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的古 羅馬的故事了.
將羅馬所實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羅馬強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臘歷史
家Polybius這樣寫到:"我們已經知道的政體有三種,那就是王政 、貴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問羅馬人,你們國家的政體是什?恐怕沒有羅馬人能夠回答吧。只看執政官的話,有點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機能,那就一個撤頭撤尾的貴族制。如果你視市民集會的作用的話,你大概會說羅馬是民主政。……不過,羅馬的制度正是這三種制度的混合體。"
不少人認為這樣的混合體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羅馬的共和之初,將王制時代的王換成了兩人執政官,而元老院
和市民集會則完全沒有改變。隨著羅馬的發展,羅馬按需要漸漸 增設了一些官職。無論是法律還是官職,羅馬人比較喜歡到需要
時便增設的方式,而不是一開始就全面制定,這樣,會更有靈活 性。實際上,羅馬從公元前509年進入共和制以後,直到公元前67年的漫長的歲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

希臘的史學家認為羅馬的共和制到了高盧人入侵後的公元前390年 前後,其機能才漸漸發揮出來。比起重視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希臘人,羅馬人相當現實。他們只是現實地判斷每個事物的優劣,而不會 先將之分類,分成貴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還是獨裁 的。這種分類法我們見的著實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民主資本主義民主……作為政治制度的 根本的選舉制度,共和制羅馬全面繼承了王制時期的制度。這個選舉制度決定了羅馬的性質不會是民主制而是寡頭制。因為第一等級 所擁有的票數已經超過了半數。
作為羅馬人的仕途,大概是以當選會計官為進入政界的龍門的吧: 會計官(Quaester)共和制初期的定員是兩人,到了共和制末期增
加到四十人。任期一年,產生方式不明,有的說是選舉產生,有人
講是由執政官指名。年齡的下限是三十歲。會計官的任務是監視軍
事財政,制止浪費軍事開支的情況發生。按常理來說,這是要讓一
個沒有軍權的人去對統兵作戰的人進行財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
人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不過羅馬有點不合常理地將年齡的下限定在
三十歲,這對希望從政的羅馬青年來說,無疑是進入政界的門坎。
另外,讓人年輕時就去批評別人、去學習如何批評別人也是件有趣
的事。能夠圓滿的完成這一工作的人便可以向上爬了,下個目標是
營造官: 營造官(aedile)任期一年,定員四人,貴族兩人,平民兩人。負 責糧食供給、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維修、公安警察,同時負責 招開各種競技比賽大會、慶祝式典。看上去這是一個權威不高,瑣 碎事不少,吃力不討好的職位。不過,因為所管轄的都是與市民日 常生活相關的事物,所以很容易爭取民眾的支持。有些有從政志向的人有時甚至會自己掏腰包來舉行一些可以博得市民歡心的活動。 如果能夠令人滿意地完成這些工作的話,便可以去競選國務官:

國務官(Praetor)任期一年,最初只設一人,年齡下限為40歲。後
來,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增加到16人。這種增員的現象不僅是國
務官,其他官職也一樣。國務官最初是當執政官都去了戰場時,留
在羅馬代理執政官的其他日常事務的,後來成為司法的負責人。當
然執政官不在時仍要代理國家事務和防守任務的。 仕途如能順
利到此,可以考慮坐坐監察官的交椅了:

監察官(censor)這原來是負責人口調查的官職,所以在共和制初
期是每五年選舉一次,因為人口調查是五年進行一次的。任期為五
年,定員兩人。羅馬的人口調查不是調查人口總數,而是調查戶主
的財政狀態,根據這項調查結果來決定各市民今後五年的 傷 額和
兵役期限。監察官的實際權力相當大,有權起訴任何沒有如實申報
自己財政狀態的人,無論貴族還是平民。同時對國家的財政運作起
監察作用,街道、上下水道的建設也由監察官決定。等於是執掌國
家的經濟命脈的人,就像財政部長一樣,有錢就有權,什麼時代都
一樣。所以當監察官由本來就德高望眾的人來擔當時,其權威有時
甚至不差於執政官,因為監察官除了監察國家財政以外,還有權對
競選公職的候選人進行人身調查,還有女人的貞操、子弟的教育等
等,都有權調查,隱私權對監察官來講幾乎是廢話。監察官甚至有
權將不合適的元老院議員除名。共和羅馬權力的頂峰當然是執政官
了:

執政官(Consul)共和制羅馬的最高官職,定員兩人,由市民集會
(全體市民參加)選舉產生,經元老院批准後上任。這點與王制時
代的王的產生完全一樣的,不同的是執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像
王那樣是終身制,不過,可以連選連任。年齡上的限制是大於四十
歲。執政官通常都是貴族當選的多,因為,執政官要面對復雜困難
的政局和戰爭,沒有相當的教養和歷經長期的鍛煉無法勝任,一般
的平民因自身環境和生活的原因,很難有很多人能達到出任執政官
的要求。另外,選舉的過程也有利於貴族,除了上面講的,羅馬的
第一等級擁有過半數的票數之外,在選舉的前夜通常還要算上一卦
,看看有沒有「神不喜愛的」候選人。而算卦的是常常是元老院的
議員,對那些實在無法忍受的候選人,便以神的意志為由取消其候
選資格。當一切都准備停當後,候選人身著的純白的衣袍出現在選
舉會場。純白的衣袍象徵候選人的生活樸素嚴謹。有時會有候選人
擼起衣袖,露出戰爭中留下的疤痕,以爭取選民的支持。當選的兩
人將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開始行使正式的職權。兩人執政官的地位
相同,如果對於同僚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意見,可以行使否決權。
也就是說,不經兩人的同時認可,任何政策都無法得以實施。執政
官的主要任務有三:像王制時的王一樣要主持各種宗教儀式,相當
於國家大主教;二是招集市民集會和元老院會議並擔任議長,並依
會議的結果簽發執行各種法令;這相當於現在的人大委員長兼國家
主席;有戰事時要負起全面指揮和統兵作戰的責任,這是現在的國
防部長兼三軍總司令兼前敵總司令。可見執政官的職責之重。執政
官像王一樣有十二人的先導衛隊,這個衛隊也像王的衛隊一樣手持
象徵權威的法西斯。看見這陣勢的人難免會恍惚地以為見到了羅馬
王了,這也是為什麼羅馬歷史家波里比阿(Polybius,BC200-BC1
18)會講羅馬有王制的特點的原因之了。兩人執政官通常各統羅馬
軍的一半,如果對手不厲害,就只有一人的執政官帶兵出戰,另一
位則帶另一半的兵力防守羅馬兼理內政。如果敵人人多勢眾,兩人
便分統全軍迎敵。這時羅馬的內政和防守任務便由國務官(Praetor)
來代行。戰爭總有傷亡,當一個執政官陣亡或被俘時,另一個便接
管全軍。兩人全部陣亡或被俘時元老院宣布五天的空位期,並任命
「臨時王」來收 安芯 ,准備選舉?臨時王的制度也是全面繼承了
王制羅馬時代的制度。「臨時王」原文是interrex,意思是「兩王
之間」,原來是在舊王死後新王繼位前臨時代理執掌國政的人。從
這點上看,執政官與王也是同性質的官職。戰爭也是不定期開始不
定期結束的,戰爭不保證絕對會在羅馬的執政官任期內結束。但作
戰中臨時更換指揮官也是十分不聰明的辦法。每當這時,羅馬人便
會臨時任命舊執政官為「前執政官」,並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
新的選舉也會毫無阻礙地進行,選出新執政官接替舊執政官的其他
權力。到了共和制後期,羅馬的勢力擴張到了義大利之外,"前執政
官"漸漸變成專指派往海外各省做總督的人了。羅馬共和時代說起執
政官,那是指這樣很有權力和權威的人,不過,這個詞現在變成了
住外使館的領事的詞源,真是滄海桑田了。當兩人執政官無法共同
解決難題時,羅馬便會任命獨裁官:

獨裁官(dictactor)比起變成領事的執政官一詞,獨裁官一詞的
下場可不太公平,如今這是個徹頭徹尾的貶意詞,變成大家都厭惡
的「獨裁者」了。不過在當時的羅馬,獨裁官是指國家處於危急情
況下臨時就任的全權執政官,而普通的執政官因有兩人分擔,每人
實際上只有半權。羅馬的其他官職都是選舉產生的,只有這獨裁官
是有兩人執政官的一人指名,由元老院認可產生。這是羅馬解決危
機和難題的法寶。任期六個月,獨裁嘛,定員當然是一人。獨裁官
有權隨意任命自己的副官-騎兵隊長。另外,兩位執政官在指名獨
裁官的瞬間開始便歸於獨裁官的命令之下。指名獨裁官通常是在戰
事危急之時,但也有例外。羅馬雖然是寡頭政,不像民主政那樣眾
說紛雲,難以達成共識,但也是管家婆婆多,你看單是執政官就有
兩人,現在的多民主的國家也沒有倆大總統倆國家主席什麼的。這
樣的體制的最大缺點便是,當緊急情況發生時,難於迅速果斷地做
出適當的決定。而獨裁官制度便是羅馬的危機管理系統。要想維護
一個體制,就要有勇氣在必要的時候採取與這個體制的理念完全相
反的行動。如果怠慢了這個問題,那隻會招來這個體制的崩潰。既
然是危機管理系統,羅馬是不輕易指任獨裁官的。元老院也從未利
用這個手段來濫用權力。事實上,從羅馬建立共和制的公元前509年
到高盧人入侵時的公元前390年的119年間,雖然或有缺漏,後人只
知道羅馬僅有過七個獨裁官。連續五次當選獨裁官的卡米勒斯是高
盧人入侵後,羅馬陷入深刻的危機和迷混狀態時的事,這也說明當
時羅馬的狀況是何等之惡劣,可以說是到了亡國的邊緣了。
獨裁官與執政官一樣有衛隊跟隨,不過人數為兩個執政官衛隊之和,
二十四人。到了共和制末期,獨裁官的內容漸漸發生了變化,凱撒
就曾擔任終身獨裁官,這樣的獨裁官便是徹頭徹尾的獨裁者了。

以上的官職基本上都是貴族當選的多,特別是共初期。後來在平民
們的不斷爭取下,羅馬又設立了只能由平民擔任的保民官:

保民官(TheTribuneoftheplebs)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保民官的產
生和職責,這里從簡。保民官定員最初是兩人,後來增加到十人。
由平民會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年齡的下限不明,似乎沒有特別歸
定。保民官有人身不可侵犯權,這是為了防止貴族裡的哪個愣頭青
一口氣不順,趁月黑風高時將這平民的代言人給捅了。保民官最主
要的職責是保護平民的權益。為此,保民官對政府的決定有否決權
。當然這否決權在戰爭時期不能使用。不過保民官既然是羅馬公認
的國家幹部,而且退職後還可以進入元老院,實際上就不會一味采
用過激的對抗手段,往往成為貴族和平民間的調和人。所以,羅馬
並不是貴族黨和平民黨的兩黨執政制,實際上更接近於一黨獨裁,
黨內各派輪流執政的體制。

奎里忒斯人 2007-10-25 15:59
羅馬的市民有三種集會,庫里亞會議,市民集會和平民集會。

庫里亞會議,是羅莫路建羅馬城的時候開始的最老的集會,只由貴
族參加。到了共和制初期,曾經起過選舉執政官的重要作用,但其
機能漸漸地轉給了市民集會,而自身則變成了一種家譜學會,只有
研究決定各個市民應該屬於那個家族的功能了。

市民集會,又叫做百人隊集會,是羅馬的武裝市民的集會,凡羅馬
市民便可參加這個集會。羅馬市民有不受拷打和向集會上訴的權力
。這個羅馬市民權有效地保護了羅馬人的權力。後來耶穌的弟子使
徒保羅在傳道時被尤太人迫害,因為保羅有羅馬市民權而受到當地
羅馬住軍的保護而免受鞭打。同時保羅拒絕了就地開庭審判,而提
出到羅馬直接上訴。這個要求也被接受,因為這是羅馬市民的合法
權力。保羅的羅馬之行將基督教帶到了羅馬。而與保羅一樣的傳道
使徒彼得因沒有羅馬市民權,所受的待遇就遠沒這么幸運。後來兩
人都被判有罪,保羅被斬首,而彼得則被倒釘十字架,痛苦而死。
市民集會會期不定,應執政官或保民官的一人的招集開會,沒有立
法權,只有對政府的提案的表決權,投票方式是前面講過的以百人
隊為單位。當然這個市民集會基本上是第一等級操縱的。平民的意
志無法在市民集會上得以表達,他們在反復的斗爭中爭取到了自己
的合法組織,這就是平民集會。

平民集會,只由平民參加。與市民集會一樣,平民集會也沒有立法
權,只有表決權,但投票方式為一人一票,比起市民集會來要民主
的多。除了這幾個集會,在羅馬更重要的組織當然是元老院了。

元老院:羅馬在公元前508年成立共和制後,無論是建立紀念碑還是
出安民告示,都會以為SPQR落款,這SPQR的意思是「元老院和羅馬
人民」,有趣的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一千五百年的今天,羅馬依
舊使用這個落款來張貼安民告示之類的東西。如果你在羅馬市內看
到這樣的告示:嚴禁隨手丟拉圾SPQR.再想想這SPQR的原意,或許會
感到有點滑稽,都什麼年頭了,還元老院呢。不過這也說明了當年
這元老院在羅馬是一個多麼有權威的機構了。羅馬的元老院議員不
是經選舉產生的,任期是終身的,卻不是世襲。只要有能力,有見
識有責任的人都有機會進入元老院,當然審核是極為嚴格的。說到
終身制,也許會覺得元老院議員都是些老頑固,這倒是不必擔心的
事。那時的醫療條件不會讓一個老人成為老不死的老頑固,而羅馬
的亞奴斯神殿的門也是常開不關,元老院議員戰死沙場的事也好象
是家常便飯,如真有老朽不堪重任,羅馬還有監察官.

監察官:可以有權罷免不稱職的議員,而這個監察官是選舉產生的,
當然會反映民意。這是羅馬的制約機制了。

一般重大的事務都是元老院決定的,當然元老院的決定要經過市民
集會或平民集會的表決任可才能生效。同時元老院要輔助執政官渡
過難關解決問題,也能對執政官和保民官起監督和抑制的作用。羅
馬的元老院幾乎不會濫用自己的權力。這並不是說羅馬的元老院總
道德和行為的典範,無暇可擊。他們也會貪婪地搜奪被征服者的
土地財產,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也會無視正當的要求。他們不
是聖人,會失誤、會動搖也有猶豫不決的時候。但是從全體看來,
羅馬的元老院所表現出的政治智慧是空前絕後的,古今中外還沒有
對手。元老院的議員大多出身政治家的世家,從小耳聞目睹,積累
了豐富的軍事、司法、行政的經驗。和平順利時,難免呈現出傲慢
和貪婪的缺點,但是遇到困境和國家危難之時,往往因他們的堅毅

、忍耐和過人的獻身精神而贏得最後的勝利。「羅馬沒有國王,但
元老院的數百議員每個人都是羅馬的國王」,羅馬的敵人不無恐懼
地這樣評價羅馬的元老院。

4. 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十位女性

英吉利天鵝——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丹麥雪鹿——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荷蘭泰駒——女王貝婭特麗克絲
愛爾蘭玉兔——瑪麗·麥卡利斯從美麗開始
菲律賓烈豹——秀外慧中阿羅約
芬蘭丹貂——哈洛寧
紐西蘭閨鶯——海倫·克拉克
世界第一位女總統——伊薩貝爾·庇隆
印尼冰象——冷艷女人梅加瓦蒂
美利堅之鷹——未來角逐者希拉里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他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聯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自幼在皇宮內接受教育,主修憲法史和法律。她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有造詣,能流利地講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參加英國本土輔助部隊,接受駕駛和維修摩托車的訓練。1947年7月9日,她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1年開始代表英王喬治六世出席各種正式場合。1952年2月6日國王逝世,她繼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愛德華七世醫院接受臉部和膝部外科手術。醫生切除了女王臉部的一塊壞皮與左膝蓋中的破碎軟骨。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II)1940年4月16日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曾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憲法和哲學,在英國劍橋大學格頓學院學習考古學,在奧爾胡斯大學、巴黎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學習過。她在1953年的法律規定女性後裔可以繼承王位的情況下成為合法的王位繼承人。1972年1月登基,成為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女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在考古、美術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1967年6月,她同法國伯爵亨里克在哥本哈根結婚,並育有二子:王儲腓烈特(Frederik)王子和約阿希姆 (Joachim)王子。

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Armgard)1938年1月31日生於巴倫,朱麗安娜女王和貝恩哈德親王的長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母流亡加拿大,戰後返回荷蘭。

1948年其母朱麗安娜繼承王位後,她成為荷蘭大公主和王儲。1956年入國立萊頓大學,1959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61年獲博士學位。1966年3月10日與比自己年長12歲的德國克勞斯親王結婚。1979年任國際兒童年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1980年4月30日登基繼承王位,成為荷蘭第六代君主。

貝婭特麗克絲女王愛好繪畫、雕刻、音樂和和騎馬。1996年5月獲得德國亞琛市的卡爾獎,被譽為堅定的、熱情的歐洲人。她和丈夫克勞斯育有三個兒子。長子威廉·亞歷山大被立為王儲。

瑪麗·麥卡利斯 (Mary Mcaleese) 1951年6月27日出生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一個天主教家庭,1973年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次年獲律師資格。她在愛爾蘭國家廣播電台當過記者和主持人,曾任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常務副校長和該校法律研究院院長。麥卡利斯1997年10月31日當選為愛爾蘭第八任總統,11月11日宣誓就職。她是愛爾蘭歷史上第一位來自北愛爾蘭的總統和第二位女總統。2004年10月,由於無人報名與即將任滿的麥卡利斯角逐總統職位,她順利連任 。

麥卡利斯待人熱情、平易近人,喜歡手工編織,與丈夫馬丁·麥卡利斯育有兩女一子。

麥卡利斯1997年5月曾作為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訪華。2003年10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她是第一位訪華的愛爾蘭總統。

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1947年4月5日生於菲律賓邦阿西楠省,是菲律賓前總統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的女兒。她曾就讀於阿桑普申中學。1968年到華盛頓喬治敦大學學習。回國後,阿羅約繼續深造,先後獲得馬尼拉大學協會經濟學碩士學位和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阿羅約曾在大學里任教。

1986年2月,馬科斯下台後,阿羅約進入新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內閣,歷任貿工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阿羅約1992年和1995年兩度當選參議員。1998年5月當選副總統,兼任社會福利與發展部長,2001年1月就任菲律賓第14任總統。在2004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獲勝連任總統,6月30日宣誓就職。

阿羅約的丈夫何塞·米格爾·圖亞松·阿羅約是一名律師和商人,他們有三個子女。

阿羅約曾於2000年以副總統身份訪華,2001年10月以總統身份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4年9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1943年12月生於赫爾辛基的塔里婭·哈洛寧是一名法學碩士,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她愛好園藝、美術、游泳和戲劇。1979年當選議員,2000年2月6日當選為芬蘭歷史上首位女總統。她是一位從政25年的職業政治家,曾任芬蘭司法部長和外長。

政治專家們說,她的性別對她獲勝有利。哈洛寧在第二輪競選中擊敗了前總理埃斯科·阿霍,她獲得成功是因為她說服了右翼黨的女性投她的票而不投本黨候選人的票。

芬蘭前駐華盛頓大使亞科·洛涅米說:「一向非常保守的芬蘭女性都支持這位左翼社會黨候選人。」一位芬蘭記者證說:「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部長,非常務實。」

哈洛寧認為,作為總統,她的部分職責是幫助芬蘭人在全球化這個令人困惑的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避免芬蘭社會對全球化進程產生太多的懷疑。

在對外關系方面,哈洛寧支持芬蘭現行的外交路線,堅持芬蘭軍事不結盟政策,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擴大。國內政策方面,哈洛寧認為: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充分就業,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質。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實行財富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貧富兩極分化。哈洛寧當初競選的主題是加強北歐的社會福利建設,尤其是加強民主和社會公正。她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北歐的社會福利思想。但我認為它是正確的。」此外,哈洛寧對人權和少數民族問題的關注也將慢慢顯露出來。環境也是她關心的問題之一。她說:「我將為我一生奉行的價值觀而奮斗。」

作為第一位女性總統她非常注意為芬蘭的女性做出榜樣。她說:「我接到的來信中不僅有成年女性,也有小女孩。我希望我的所作所為能對她們有所激勵

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引起媒體的強烈興趣。她總是親自拎著兩個黑色大提包,像個女教師。同樣被媒體寄予了濃厚興趣的還有她的學者丈夫彼得.戴維斯。

有新聞說,彼得擅長走總統府的「後門」,據說他曾向克拉克的高級私人秘書推薦好友擔任政府官員。克拉克總理當即辟謠,並斥責那些要對她的家庭進行惡意誹謗的人。她為丈夫辯白,彼得是個學者,他心裡沒有政治陰謀。有妻如此,彼得倍感自豪。政治女性婚姻幸福的本來就少,像海倫這樣「愛護」丈夫,大膽體現妻子忠誠與溫柔的就更少。若選最美妻子,彼得一定會大聲說出海倫的名字吧?!

自共和制度興起以來的近二百年間,總統職務一向為男人所獨霸。只是到了20世
紀70年代,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觀。1974年 7月,阿根廷總統胡安·多明戈·庇隆因病
逝世,他的妻子、共和國副總統伊薩貝爾·馬丁內斯·德庇隆根據憲法繼任總統。於
是,庇隆夫人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統

迪雅·帕爾瑪塔·梅加瓦蒂·斯迪雅瓦蒂·蘇加諾普特麗(梅加瓦蒂·蘇加諾 Megawati Soekarnoputri)1947年1月23日生於中爪哇日惹,她是印尼獨立運動領導人、前總統蘇加諾的長女。曾就讀於萬隆班查查蘭大學農業系和印尼大學心理學系。

1987年,梅加瓦蒂被選為印尼民主黨中雅加達區支部主席,同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993年和1996年,她兩次當選印尼民主黨總主席,後因受蘇哈托的排斥、打擊退出該黨。1998年10月,梅加瓦蒂創立印尼民主斗爭黨並任總主席。1999年6月,她領導的民主斗爭黨在大選中獲勝,同年10月她當選副總統。2001年7月23日,印尼人協特別會議通過了罷免總統瓦希德的決議,同時任命梅加瓦蒂為印尼第5任總統,總統任期至2004年,梅加瓦蒂成為印尼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梅加瓦蒂和丈夫陶菲克·基馬斯育有2子1女。

1991年10月,梅加瓦蒂曾隨印尼議會代表團訪華。2001年10月到中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2年3月,梅加瓦蒂作為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夫人之一,希拉里是第一位在白宮生活的職業婦女,第一位通過競選贏得公職的總統夫人。她身上具備種種即便是男人也望而生畏的優點:高智商、洞察力、公眾影響力、堅定的信仰等等。變不可能為可能。誰又能保證她不會在2008年成為美國總統呢?本書是希拉里的個人傳記。講述她特立獨行、鋒芒畢露的學生時代,她與柯林頓的婚戀故事,她在通往白宮的路上以及當上第一夫人之後的種種表現,特別剖析了她對丈夫柯林頓誹聞事件的寬容和她自己的政治野心

5. 安樂死在哪些國家是合法的

安樂死哪些國家是合法的
荷蘭,比利時,澳大利亞

目前,積極安樂死只在荷蘭和比利時合法。瑞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的法律則允許間接或消極安樂死。美國俄勒岡州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安樂死合法的地方。1994年,該州通過一項法令,允許醫生為只有半年存活期的絕症病人提供他們要求的致死葯物。自這項法令1997年生效以來,已有200名絕症病人在該州實行了安樂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岡州制定類似的法令。

世界上第一個將積極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是荷蘭,比利時則緊隨其後。2002年9月23日,荷蘭取消了對有條件安樂死實施者的刑罰。目前,比利時和荷蘭都准備就嬰兒和痴呆患者安樂死問題立法。

瑞士允許消極安樂死,並成立了一個幫助他人死亡的專門協會。英國上院正在審理一項允許自願安樂死的法案。在日本,有條件的安樂死於1995年得到最高法院許可。哥倫比亞則於1997年立法確認安樂死是臨終病人的一項權利。

法國青年樊尚·安貝爾的母親曾幫助兒子安樂死,這促使法國議會於2005年通過一項法令,給予沒有希望治癒或處於垂死階段的病人選擇死亡的權利。

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曾短期承認安樂死合法。有關法令於1996年7月生效,但於1997年3月被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廢止。

在全球各地,有很多人為安樂死合法化奔走呼號,但也有很多人堅決反對安樂死。在反對安樂死的人看來,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他人死亡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6. 希臘多名前政府高官捲入了什麼賄賂案

希臘司法部6日向議會提交了一份文件,文件是關於瑞士制葯商諾華公司旗下的希臘分公司賄賂政府官員的事件,除兩名希臘前總理外,涉案官員還包括八名希臘前衛生部長及財政部長等。7日,涉案政府官員紛紛表態撇開干係。

據當地媒體報道稱,司法部向議會提交的制葯公司賄賂案檔案中有大量的回扣證據,這些證據來自20名證人,證據顯示,在2006至2015年間,給予相關涉案人員的賄賂總額達5千萬歐元。另據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希臘由於制葯公司違法行為造成的國家損失總額約為230億歐元。

案件中,瑞士制葯商諾華公司希臘分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抬高葯品價格,造成希臘葯品支出費用高出歐盟兩倍,希臘公民不僅不能以正常價格獲得葯物,並且由於希臘是其他29個歐盟國家的葯品定價參考國,因此這也影響到了整個歐盟國家民眾的生活。希臘司法部長說,這個賄賂丑聞令人震驚,給希臘帶來了經濟和道德的雙重損失。

7. 肯尼迪家族60多年的詛咒因何而起

肯尼迪家族堪稱美國歷史上最顯赫、最古老、最有影響的政治家族。除了無與倫比的聲望和地位,這個家族身上還籠罩著一個世界性的謎團:肯尼迪詛咒。這個發跡於新英格蘭的家族一直在死亡和成功中間起伏,始終被一連串的飛來橫禍、非意外死亡以及各種丑聞所纏繞。在肯尼迪家族的連番厄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63年約翰•肯尼迪總統被暗殺。1960年,次子約翰•F•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成為肯尼迪家族政治上最大的成功。不過,他卻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之後,第三位小肯尼迪——羅伯特•F•肯尼迪於1964年成為聯邦司法部長,不久後他又辭去公職競選成為聯邦參議員。隨著196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羅伯特於1968年3月16日宣布參加民主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競爭。兩個月之後,羅伯特於6月4日在民主黨內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中獲勝,成功獲得競逐總統寶座的資格。

8. 西方主要法學派別介紹

自然法學說的由來

 自然法學說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貫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過程。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無不涉及自然法問題。或者說,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自然法學說是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經久不衰的理論。因此,認真研究這一理論,對分析、批判和借鑒資產階級法學具有重大意義。
 自然法學異源於古希臘哲學。著名的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與人為法,並認為法是戰爭的產物,將法歸結為永恆的產物。(公元前六世紀
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與人為法的區別,但沒有作進一步的論證。但後來,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又對此作了闡述,認為法律起源於自然狀態,是正義的表現。蘇格拉底在此基礎上,正式把法律分成兩種: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並指出法是市民的行為准則。不成文法是人類行為的准則,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須服從神的立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尤其是他是徒孫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正式從法學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統。
 率先把自然法系統化的是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學家西塞羅。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統闡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作。他不僅給自然法下了定義,而且把它同理性、正義聯系起來,並指出理性與正義均源於自然。他認為,自然法永世長存,萬古不變,是絕對正確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則有兩種情況:凡符合自然法原則的人定法是正當的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西塞羅把自然法理論推向其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而是古希臘思想家、法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但這一時期的自然法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最後把自然法與神聯系在一起;二是沒有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管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在他們對自然法極為重視,而仍然是「空中樓閣」,從而使他們的自然法理論只能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 中世紀是整個法學的衰落時期,與其它社會科學一樣,法學成為神學的「附庸」與「婢女」。但神學家們沒有忘記自然法這一概念,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毫不掩飾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公開提出自然法從屬於他們所講的上帝創造的永恆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只有永恆法彩色至高無上的法律,它淵源於神的智慧,就是說,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義、理性統一起來。

 古典自然法學派

 古典自然法學派形成於17-18世紀,創始人為格老秀斯(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國)、孟德斯鳩(法國)、盧梭(法國)、漢彌爾頓(美國)、傑弗遜(美國)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繼承了歷史上自然法學說的某些觀點,以唯心史觀為理論基礎,並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學派。格老秀斯宣稱:「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正義的標准」;他給自然法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為善惡的標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義與古希臘的自然法學說有所不同,他把理性從天上引到了人間,即他講的理性是指人類的理性,而不歸結於神。更可貴的是,古典自然法學派把正義、理性同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法治聯系起來,並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他們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觀點: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
 法律理性論。自然法學說的基本原則,就在於認定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行為法)之外,還存在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們認為,自然法高於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是監督實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與理性聯系在一起,但歸宿不同。古希臘把理性歸宿於自然,中世紀把理性、正義淵源於神,而資產階級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歸結於人類。他們認為人類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 天賦人權論。天賦人權論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來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統化,潘恩等人在《獨立宣言》和《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把它加以規范化;其主要內容有:1)人權是天賦的,與生俱來;2)人權的基點是個人;3)人權是抽象的,超階級的;4)人權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而財產權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
 社會契約論。這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霍布斯、洛克、盧梭都先後系統地論證了這個問題,盡管他們各自講的理由不同,但結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自然狀態下,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並讓出一部分權利賦予國家,由國家來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權。他們的後繼者又把社會契約論擴展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 主權在民論。這是「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引伸和發展。按照盧梭的說法,由於人們把一部分權利轉讓給國家,並不是奉獻給任何個人;他們放棄權利,因此,人民在國家中應該是自由的,國家的主權只能是屬於人民,人民可以更換政府。在此基礎上,盧梭提出 了「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的理論,他指出:「人民主權」應包括如下原則:(1)主權不可轉讓;(2)主權不可分割;(3)主權不可代表;(4)主權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
 法治論。自然法學派主張建立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辦事,強調權力制約,並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政治體制。
 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法學流派,特別是 20世紀以來,成為了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曾一度廣泛傳播: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 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論。既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又對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 自然法學派的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它所謂的「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 自然法學說的復興

 19世紀,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和階級斗爭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學派逐漸被歷史法學派所取代,分析法學派也隨之興起。
 但到20世紀,自然法學派又出現「復興」的局面,德國法理學家斯塔姆勒提出「內容可變的自然法」學說。他認為法律在邏輯上應先與社會和經濟現象而存在,不是經濟決定法,而是法決定經濟。他把法區分「正當的法」與「不正當的法」,並認為「正當的法」是由「不正當的法」演變與發展而成。他所謂「正當」與「不正當」,不在於法的內容,而在於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與所定的標准相適當即為「正當的法」。
 「復興自然法學派」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法學家信奉天主教義,亦稱新經院主義法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馬里旦,他認為私人佔有財富屬於自然法,而「自然法之為法,是因為它是對於永恆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學家雖不公開站在宗教立場上,但提倡理性服從信仰,把自然法解釋為一種理想的永恆的正義,如義大利法學家迭爾維寇。
 二次世界大戰,自然法學派的觀點進一步被重視,尤其通過幾次大論戰:如富勒與哈克,哈克與德沃金,使自然法學派威信大增。
 自然法學在其發展的歷史中,大致經歷了自然主義自然法學、神學自然法學、理性自然法學和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 新自然法學的特點
 自然法學的復興嚴格地講,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下列特點:
 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新自然法學派有兩個支派或者說有兩個發展方向,即世俗的與神學的,但他們都強調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如威瑪政府的司法部長拉德勃魯赫認為,法律必須有絕對的價值准則,否認人權的法律是「絕對錯誤的法律」。他指出實證主義有利於法西斯政權對權力的濫用。他這些法律觀點,德國戰後審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魯赫畢竟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是一個典型的不可論者,這當然應予以否定。馬里旦是新自然法學神學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義改造社會。他們突出特點是強調人權,並專門寫了一本《人權與自然法》的名著,認為應用人權制約國家的權力。
 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新自然法學派不是簡單重復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等說教,而是保留舊的形式,賦予新內容,或者乾脆放棄一切虛構,直接強調法律對道德的依賴性。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羅爾斯的正義論和德沃金的權利說。德沃金認為,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是法律規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規定而存在的。
 新實證分析學派的影響。新自然法學派開始重視法的形式因素,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著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內在道德,亦稱法制原則,是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開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確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是事情;(7)法律穩定性;(8)官方行為與法的一致性。
 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 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拉德勃魯赫(RadBruch),法國的馬里旦美國的富勒、德沃金和羅爾斯。
 對自然法學派的評價
 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中一脈相承,流傳至今,是當今西方三大派別之一。在西方法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論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對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 自然法學派,關於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類進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一定借鑒作用,
 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基礎的唯心史觀,它所謂「人類理性」「天賦人權」都有歷史的局限性和虛偽性。

社會法學派

 概說

 社會法學派亦稱社會學法學。這一學派的含義相當混亂,大體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與目的;一是指法律強調社會利益,提倡「法律社會化」。
 在20世紀初,這兩種解釋還是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說法盡管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但他們仍然強調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法律社會化」已佔絕對優勢,上述兩種解釋實際上已經趨向一致。
 本來,社會學法學、社會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個概念是一致的。當然,由於研究者本人是法學家還社會學家,其研究的重點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講,法律社會學是「陳述性的」而社會學法學是「規定性的」,意思是說法學家著重於法律規定,社會學家側重於陳述有關事實。
 從社會學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 ,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 早期社會學法學。它產生於19世紀的後期,其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孔德又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早期社會學法學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法律,諸如生物學、人種學或心理學等等。如英國的社會學家斯賓塞(Spencer)便以生物學為依據,認為社會與國家如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劣汰,法律的任務在於保護個人自由,一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樣的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隨著國家的出現就形成了國內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法律是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還有法國的社會學家塔爾德和美國的社會學家沃德,將法律解釋為心理現象,從而創立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
 現代社會學法學。它又分為兩大派,即美國學派與法國學派。法國學派又稱歐洲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社會學家埃利希,他認為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決,而社會本身,應該是「活的法律」,他不同於制定法,而是社會組織的內在秩序。美國現代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是著名法學家龐德(以後專節論述)
 早期社會學法學與現代社會學法學的重大區別有:(1)現代社會學法學不僅主張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別強調法律是社會效果與社會目的;(2)早期社會學法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現代社會學法學強調社會利益;(3)在解釋法律方面現代社會學法學不是從生物、人種、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加以解釋。
 此外,還有一些現代西方法學派別與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有一定差別,一般不稱之為社會學法學,但從其基本趨向來看,仍屬於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可列為社會學法學的支派。如法國的法學家狄驥創立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德國的利益法學等等。

 分析法學派

 分析法學派的由來與發展

 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西方法學三大派別之一,曾長期在英國占統治地位。現在,它仍然被認為是西方法學「三足鼎立」的一家。
 分析法學派大致歷經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即以奧斯丁為創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學派階段和以哈特為代表的新分析法學派階段。
 分析法學派產生於英國,這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後果。奧斯丁的主要觀點有:
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並以此引伸出「義務、制裁」為法學的基本范疇。在他看來,法律只有是一種命令,才能得到實行;如果僅僅是「告知」、「希望」,實際上是很難得到遵守。他認為,法律作為一種命令,只有來自主權者才有實際意義,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 法律與道德沒有聯系,即劃分實在法與理想法。在他看來。法學就是研究法,「惡法亦法」,也屬於研究范圍。
 他認為法律有兩種,應當法和實在法,法理學的任務在於研究實在法,從而開創法學領域實證研究和形式主義風氣。
 毫無疑問,奧斯丁的觀點與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時,他將法律與道德分離是荒謬的;但他提出法學應研究實在法有一定價值,在客觀上促進法學的發展。

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 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創始人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哈特(Hort),原為出庭律師,1952年由牛津大學教師升為該校法理學講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
 新實證主義法學是在論戰中形成與發展的。戰後哈特與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三次大論戰:第一次是哈特與美國法理學家富勒長達數年的論戰;第二次的哈特與英國法官德夫林的論戰;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國法理學家德沃金的論戰。
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作了一個《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之分》的報告,為法律實證主義進行了辯護,並對富勒等人進行了攻擊,從而揭開了第一次論戰的畜牧。富勒當即發表了《實證主義和忠於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駁。60年代,兩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進一步批駁對方。這次論戰實際上是西方法理學中傳統的自然法學和法律實證主義兩大派之爭。分析法學認為,自然法學是一種形而上學,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義的,而非實在的法律。自然法學則認為,實在法,通常指國家制定的法律,應符合代表某種正義、道德的自然法。
 第二次論戰的焦點仍然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具體問題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戀的問題。法官德夫林主張禁止,而哈特根據自由派道德觀點,認為不應該禁止。在爭論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 第三次論戰是哈特與德沃金。德沃金對哈特的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提出異議,並闡明了原則、規則和政策的關系。

9. 希臘外交部:希臘政府將重開希臘駐利比亞使館,此舉有何正面影響

這是利比亞走向和平的第一步。

臘外交部發布公告表示,希臘政府將重新開放位於的黎波里的希臘駐利比亞使館。

該公告表示,鑒於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會議選舉出利比亞過渡政府總理和總統委員會,希臘將重開駐利比亞使館,並按程序在班加西設立總領事館。

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5日在其社交媒體平台發文表示,向新當選的利比亞領導人表示祝賀,認為此舉是利比亞“走向和平的重要一步”。

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利比亞陷入動盪,希臘於2014年7月關閉了其位於的黎波里的駐利比亞使館。本月,最新一輪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會議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選舉產生利比亞統一臨時行政機構。

(七)依接受國法律規章在接受國境內之死亡繼承事件中,保護派遣國國民——個人與法人——之利益;

(八)在接受國法律規章所規定之限度內,保護為派遣國國民之未成年人及其他無充分行為能力人之利益,尤以須對彼等施以監護或託管之情形為然;

(九)以不抵觸接受國內施行之辦法與程序為限,遇派遣國國民因不在當地或由於其他原因不能於適當期間自行辯護其權利與利益時,在接受國法院及其他機關之前擔任其代表或為其安排適當之代表,俾依照接受國法律規章取得保全此等國民之權利與利益之臨時措施;

(十)依現行國際協定之規定或於無此種國際協定時,以符合接受國法律規章之任何其他方式,轉送司法書狀與司法以外之文件或執行囑托調查書或代派遣國法院調查證據之委託書;

(十一)對具有派遣國國籍之船舶,在該國登記之航空機以及其航行人員,行使派遣國法律規章所規定之監督及檢查權;

(十二)對本條第(十一)款所稱之船舶與航空機及其航行人員給予協助,聽取關於船舶航行之陳述,查驗船舶文書並加蓋印章,於不妨害接受國當局權力之情形下調查航行期間發生之任何事故及在派遣國法律規章許可范圍內調解船長船員與水手間之任何爭端;

(十三)執行派遣國責成領館辦理而不為接受國法律規章所禁止、或不為接受國所反對、或派遣國與接受國間現行國際協定所訂明之其他職務。

10. 卡羅琳·肯尼迪的家族情況

父親
卡羅琳·肯尼迪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
她的父親約翰·肯尼迪1952年出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1960年當選美國第35任總統,1963年在達拉斯遇刺身亡。
叔叔
叔叔羅伯特·肯尼迪1964年當選紐約州參議員,還曾擔任美國司法部長,1968年在競選總統期間遇刺身亡。
另一位叔叔愛德華·肯尼迪1962年接替當選總統的哥哥約翰出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愛德華因政績卓越也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參議員之一。
母親
卡洛琳的母親傑奎琳沒守多久寡,聽到她再嫁的消息舉國震驚,她與比她大許多歲的希臘船王、億萬富翁亞里士多德·奧納西斯結了婚。卡洛琳並沒有逃避公眾對母親再婚的敵意。她和母親到世界各地都是攝影師追蹤的對象。母親開始環游世界,孩子們也經常與她相伴。肯尼迪家庭的形象被抹上了黑,但他們的風彩依舊,可是,無論是奧納西斯的去世還是傑奎琳的回國定居(並且有意躲避公眾的注意)都沒能立即使她們母女恢復到肯尼迪當政時的盛況。傑奎琳和孩子們很快又受到了人民的喜歡,但傑奎琳還是盡量對他們的行蹤保密或少被報道。

熱點內容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
新城區法院地址 發布:2025-08-15 11:46:33 瀏覽:307
公司駐外地辦事處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1:44:26 瀏覽:705
盤錦興隆台法院 發布:2025-08-15 11:34:34 瀏覽:132
環保法刑法 發布:2025-08-15 11:33:43 瀏覽:604
電大刑法學解釋犯罪 發布:2025-08-15 11:33:34 瀏覽:20
食品行政法規的解釋 發布:2025-08-15 11:27:56 瀏覽:714
民事訴訟法擔保物權 發布:2025-08-15 11:24:27 瀏覽:776
在讀法律碩士司法考試 發布:2025-08-15 11:24:05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