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刀萬刑法
❶ 古代人常用的一種刑法,千刀萬剮要怎樣實施!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
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在明朝以及明以前,這種刑法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不赦的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清朝中前期尤為突出。
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再是梟首,最後肢解。
明朝時期,凌遲一般比較精細,大多數凌遲都超過千刀,比較典型的是明朝作惡多端的太監劉瑾被割了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據說第一天割完後,劉瑾還喝了一點粥,第二天繼續。
到了清朝之後,凌遲的刀數大不如前。大致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其中,二十四刀是:一、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二十三、二十四刀切兩腿。
1905年4月24日的《陳情奏表》,終於得以正式廢除凌遲。
❷ 千刀萬剮可以說是十分歹毒的酷刑,那麼它是由誰發明的呢
據說是高洋發明的,當年蘭欽子京被高澄抓住了,抓住以後也沒處死他,讓他在自己的家中做個廚子,用這種方式羞辱他,有一天宴客,蘭欽子京趁著上菜的功夫把高澄殺死了,高澄死的時候才二十九歲,他殺死了高澄,他弟弟高洋能幹嗎?
凌遲刑真的非常恐怖、殘忍,到了清代的時候,凌遲行分為多少刀,最多的有一百二十多刀,先是割去雙眉,割去雙肩,割去雙乳,手、肘之間的肉,肘肩之間的肉,一刀一刀的,按照順序,不能多一刀也不能少一刀!
凌遲刑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也沒有具體的細則,但是只要是這個刑罰,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殘酷,肌肉一刀一刀的被割下,最後身體沒有一塊完整的,但是人還沒斷氣呢,真是太可憐了。
❸ 古代千刀萬剮什麼刑罰
凌遲也稱「陵遲」,俗稱「千刀萬剮」。就是把活人一刀一刀地割死。據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刑法,但將凌遲作為正式的刑罰、作為法外之刑,則始於五代。 據陸游記載:「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凌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南宋時期凌遲被明確地列入刑法,成為 同斬刑、絞刑等同級別的死刑名目,並一直為後來的王朝所沿用至清朝滅亡。
凌遲的方法是用極其鋒利的小刀切割全身的皮肉,讓全身沒有一點完好的皮膚。然後割掉生殖器,挖出內臟使其斃命。人死之後連骨頭也要被切碎。據歷史記載有 些受刑者身上被割得皮肉盡無只剩白骨了,嘴和眼睛都還在動;內臟都被挖出來了,痛苦的呻吟聲還沒有停止。其殘酷程度可想而知!
凌遲從遼開始正式寫進法律。在此之前,唐朝就屢有剮的記錄,周利用害死敬暉、安祿山害死顏杲卿,都是剮,所謂剮,就是把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割下來。 《 宋史 》刑法志上說:凌遲是「先斷其肢體,乃絕其亢。」亢是指咽喉,這樣看來宋朝的凌遲是一種肢解刑,而不是臠割。遼代凌遲始定為正式刑名。《 遼 史?刑法志 》記載:「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 明代法律也明確規定凌遲為死刑之一。《 大明律?刑律 》載:「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 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
凌遲發展到明朝,終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人們發現一片片臠割皮肉,比連筋帶骨割更省力,時間也更持久。凌遲一般從胸部開始,依次為上臂、大腿,再到 身體各部位,有的直接用小刀臠割,有的把一張漁網緊緊蒙在犯人身上,用刀削割突出的皮肉。最精緻的是用小鉤子把皮肉鉤起來,每次割指甲大小的一片,有些講 究的劊子手,行刑時有徒弟端著一個托盤,一把小刀和一個鉤子組成一對工具,每對對應胸、腹、背、腰、臂、大腿、小腿等不同部位,比外科醫生動手術還要復 雜。受刑的刀數有限制,但隨時代而有不同。宋朝時只有8刀至120刀,到明朝時往往超過千刀,有1000刀以至3000刀之說。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數,劊 子手都可能會受罰。大太監劉瑾被剮,按例該剮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喝,第一天割357刀,暫時結束時給他喝點粥維持生命,總共剮了三天。後來鄭曼被 剮,聞宣讀聖旨,應剮3600刀,可見刀數並不絕對固定,但這兩例都在3000刀以上。凌遲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先從胸部開始,把乳頭割去,然後割胸 肌;若是男性犯人,接著會割生殖器;然後輪到大腿,雙臂,腹肌,臀部。最後割耳,鼻,眼,唇。下刀的時候助手負責報告刀數,割下來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 來等待驗查;但亦有丟到地上,甚至是賣給旁觀的群眾。有時凌遲以後會再以利刃臬首,用巨斧銼屍。
歷史上以凌遲處死的人中,最為有名的要數明朝將領袁崇煥。袁崇煥是明末著名軍事統帥。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被破格擢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深為大 學士、薊遼督師孫承宗之倚重。修築關外重鎮寧遠城,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在其後的寧遠之戰中袁崇煥拒絕執行高第撤守關內的命令,刺血為書,激勵將士, 誓死守衛寧遠孤城。大敗後金十萬圍攻大軍,炮傷努爾哈赤,贏得明朝對後金作戰的第一次勝利。朝廷擢其為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時魏忠賢遣其黨羽劉應坤、紀 用等出鎮遼東,他抗疏進諫,未被採納。其後不久,後金兵渡鴨綠江南下,他採取積極戰略,遣將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破後金主力,取得寧錦大捷。戰後終 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
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餉犒師,並命各路勤王軍統歸袁崇煥調度。袁崇煥擔心所部日夜賓士,馬卒疲怠,請求入城休整再戰。但遭到 了崇禎帝的堅決拒絕,只好移師城外駐防。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 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那些往日與袁 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 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禎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押赴刑場後,劊子手尚未下手,北京圍觀百姓即撲前生咬其肉,直見內臟。之後 亦爭買其肉,以下酒泄憤。一代忠良竟然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似乎也正應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古訓箴言。當然歷史上被凌遲處死的忠臣並非只有袁崇煥一人,太平 天國時期的翼王石達開,領兵出走後被困大渡河,後來為了解救全軍性命,自動前往清營,後來也被清朝凌遲處死,同時凌遲處死的還有他的幾個屬下,行刑時他的 下屬不勝痛楚慘呼不止,石達開說:「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寂無聲。英烈如此,真不是常人啊!
❹ 古代把人千刀萬刮的刑法又叫什麼名字
陵遲處死
❺ 中國古代有種刑法就是千刀萬刮的叫什麼
凌遲處死。
凌遲,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即包含身體四肢的切割、分離。清朝末年拍攝的照片,顯示為真正的「八刀刑」處決。八刀刑,劊子手利用一簍編上號碼的鋒利刀具:第一刀,切胸口(一律從左側開始,下列其他部位亦然);第二刀,切二頭肌;第三刀,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蓋;第八刀,梟首。支解後的屍體殘骸放入簍子里,頭顱則公開示眾,期限不定。這是清朝末年的做法,一般俗稱為「十六刀」、「三十二刀」、「三百六十刀」……,不過我們不清楚是否真有這些數目,或只是虛構的數目。明朝時期的「刀」,有切傷和「多」之意,數目累加,行刑時間延長。1510年宦官劉瑾涉嫌陰謀叛變,被判處「剮刑」三日,不過第二天他便死去。這是一件特殊的案例,宦官為人憎恨而受極刑,被判處最重的大逆罪;《明史》未曾提過劉瑾遭受「凌遲」之刑,而是「磔於市」,屬於「棄市」形式,明言必須公開行刑。
若要區分「凌遲」和其他類似刑罰的差異,並了解清朝以前「凌遲」的做法,著實不容易。當我們益加深入探尋這種刑罰的起源時,較為清晰的相關資料愈顯得不足。我們須先區分:一方面,這些刑罰做法包括肢解;而「凌遲」一詞的出現,則指明支解刑法的合法性。
如果古代刑法志,我們可以找到歷史上諸多將帥、官吏被處以斬斷的案例,最恐怖的細節可以聯想到廚房的菜單。透過閱讀這些歷史的插曲,令我對「凌遲」的起源感到迷惑。當然肉體的切割有兩種情況:所謂「臠」等極刑時,是將肉體割除殆盡,犯人變成食人者的肉,仇家可在自家廳堂飽食大餐;而「凌遲」之刑則相反,肉體被支解後,人形尚可辨識,事後懸掛街市展示。此外一項基本的差異為:「臠」刑案例極為罕見、獨特,官方史學家細心將此保留,作為殘忍、可怕的暴君範例。這些案例固然恐怖,但都是軼事,甚至可能只是傳言。相反地,從十一世紀末開始,「凌遲」即是確有其名且經常施行的刑罰,並非僅是軼事或傳奇,而是真實的駭人史實。
我們同樣也找到諸多類似懲治叛亂謀反的「凌遲」刑罰,例如613年隋煬帝判處謀反者肢解、穿箭與滅族,而同樣地隋朝也曾刪除《隋律》中的肉刑。這類刑罰除了運用在司法審判,戰爭時期也會採用,而且是真實存在的。幾乎每個朝代都可以見到類似刑罰,通常稱為「磔」或「支解」,所以經常會令人聯想:「凌遲」一詞並非應用於一種肢解的肉刑,而只用於法庭的法律裁決。所有的關鍵問題在於了解:如何於特殊案件使用極端的方法,而能在法典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成為一種法律上的完美「刑名」,法官經常得以藉此宣判。
❻ 千刀萬剮是什麼刑法
凌遲,一般是3000或3600刀,3天完成
❼ 千刀萬剮是多少刀呀//
千刀萬刮即「凌遲」,「凌遲」一詞見於《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凌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凌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於五代。「凌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於《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沈家本先生說「凌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遼代以後,宋、元、明、清的史書中均有關於凌遲刑的記載。《宋史·刑法志》介紹:「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規定:「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絞斬以外有凌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干刀萬剮」的說法是有所據的。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明人王明德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製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八刀凌遲不能算作寸磔,凌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據記載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監劉瑾伏誅,以凌遲處死,「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頭一日該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開刀……凌遲三天刑畢。」
明末崇禎年間鄭鄤被凌遲處死,時人記下了當時的場面「黎明臠割之旨乃下。行刑之役具提一筐,筐內均藏鐵鉤利刃,時出刃鉤穎以沙石磨利之。埊陽(即鄭曼)坐於南牌樓下,科頭蹺足,對一童子囑咐家事絮絮不已。鼎沸之中忽聞宣讀聖旨應剮三千六百刀,劊子手百人群而和之如雷震然,人皆股慄。炮聲響後,人擁擠之極,原無所見,下刀之始不知若何。但見有丫之木指大繩勒其中,一人高距其後伸手取肝肺兩事置之丫顛。忽又將繩引下,聚而割之如娟。須臾小紅旗向東馳報,風雲電走,雲以刀數據報大內。」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
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清嘉慶八年(1803)亦有一人因「大逆」遭凌遲處死。是年二月二十日清仁宗顒琰從圓明園回宮進神武門。此時一人從神武門西側俗稱「黑老呱殿」之後沖出欲刺嘉慶。此人被捕後審不出所以然來,只知名叫成德是一雜役。因其罪惡滔天,定凌遲處死,同時被殺的有他兩個十來歲的孩子。成德凌遲處死應在菜市口,據雲成德被凌遲過程中到後來「血盡但流黃水而已」,「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剮到一半成德對劊子手說:「快些」,劊子手回答他「上讓你多受些罪」,「遂閉目不復言」。凌遲後還要梟首陳屍示眾,以警效尤。菜市口西鶴年堂一帶就是刑殺之地,沿途冥衣鋪、棺材鋪獨多,為此地是殺人場也。凌遲從遼代開始定為正式刑罰,一直沿襲到清末。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沈家本奏請,頒布《大清現行律例》後才下令將凌遲、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具改斬決」。凌遲等酷刑被廢除,死刑仍分絞、斬兩種,而且各種名目的酷刑並沒有禁絕。酷刑是隨著封建統治的倒台而廢除,隨著封建意識的消亡才會絕種的。
❽ 我國古代俗稱「千刀萬剮」的刑罰是:
凌遲 凌遲,又名寸磔,剮刑,清朝又叫做寸殛,俗稱「千刀萬剮」。是中國最殘酷的酷刑之一。施刑者(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而且,行刑很有講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則說明劊子手行刑失敗。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歷史古代中國的酷刑,有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的,稱為醢。到了唐代,律書內的官定死刑,最高只限斬首。凌遲大約始於五代,於宋,元以後正式成為官定刑罰,與斬首、絞刑同列法典。到清朝時,刑律明文規定對「首惡:謀反」要用凌遲處死。1866年(同治五年),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向中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建議停止凌遲。結果朝中只允許對由洋人交付的犯人免用凌遲。直至1905年(光緒31年),沈家本主持清法律修訂,凌遲方才連同戮屍、梟首等酷刑同時被廢除。施行方法施刑者以小刀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逐塊割下。受刑的刀數有限制,但隋著時代而有不同。宋朝時只有八刀至一百二十刀,到明朝時往往超過千刀,有一千刀以至三千刀之說。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數,劊子手都可能會受罰。理論上凌遲要割至最後一刀時,犯人剛好斷氣;但亦有傳說家屬有時可以買通劊子手,提早結束犯人的生命以減少痛楚。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先從胸部開始,把乳頭割去,然後割胸肌;若果是男性犯人,跟著會割生殖器;然後輪到大腿,雙臂,腹肌,臀部。最後割耳,鼻,眼,唇。下刀的時候助手負責報告刀數,割下來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來等待驗查;但亦有丟到地上,甚至是賣給旁觀的群眾。有時凌遲以後會再以利刃臬首,用巨斧銼屍。歷史上著名的凌遲處死劉瑾:明代宦官,傳聞凌遲三天,割三千刀。 袁崇煥:明末抗清名將,崇禎皇帝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崇煥謀反,將其凌遲處死。行刑時,北京圍觀百姓爭奪其肉,下酒生食之。 石達開:太平天國翼王,領兵被困大渡河,降清以救全軍。與所屬同被凌遲。所屬不勝痛楚慘呼,石達開說:「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無聲。
❾ 千刀萬剮是什麼刑法現在犯了怎麼辦
千刀萬剮即為古代的凌遲,一種用於死刑的刑罰,現代法律中是沒有凌遲、千刀萬剮這種處罰的。
凌遲作為一種「肉刑」,經歷了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發展與變化並消失。
從法典上來看,凌遲是從元朝編入法典,至1905年清朝被廢除。
(9)千刀萬刑法擴展閱讀:
1、凌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志》中,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2、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
3、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後梟首。
但實際上比八刀要多,清朝就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的幾類。
4、二十四刀是:
(1)二刀切雙眉,三、四刀切雙肩。
(2)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
(3)五、六刀切雙乳,七、八刀切雙手和兩肘間。
(4)九、十刀切去兩肘和兩肩之間部分。
(5)十一、十二刀切去兩腿的肉。
(6)十三十四刀切兩腿肚,十五刀刺心臟。
(7)十六刀切頭,十七、十八刀切雙手。
(8)十九、二十刀切兩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雙腳。
(9)二十三、二十四刀切兩腿。
5、戊戌變法後,清廷受內外各種矛盾的沖擊,不得不順應潮流,對傳統的弊政作些改革。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凌遲處死刑罰。
❿ 千刀萬剮的凌遲是最痛苦的刑罰嗎究竟有多痛苦
凌遲處死在我看來應該算是最痛苦的一個刑罰了,因為他需要將犯人進行千刀萬剮,而犯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肉一塊一塊地被割下來,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劇痛,還要承受心理上的重壓。
還有一種刑罰叫做腰斬,這種刑罰相對於砍頭來說更加殘忍,因為當人的頭顱被砍下後,人會立即死亡,而人被從中斬開不會立即死亡,而且死狀會非常難看。所以腰斬也是一大酷刑,但是腰斬對於凌遲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腰斬後人會在幾個時辰內因血流干而死。但凌遲可是要持續最少三天的,而且凌遲是不會讓你那麼容易死的,凌遲的目的就是為了折磨犯人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