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詞
⑴ 民法典第142條內容
民法典第142條內容是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⑵ 民法典在法學上的名詞解釋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⑶ 民法典主要內容概括
一、民法典包括什麼內容(《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⑷ 四化興中立邊城猜一個民法典詞語
摘要 你好,公平正義
⑸ 最新民法典(建議稿)共設置了()編A.5B.6C.7D.8
C
民法典(草案)共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⑹ 民法典419條如何理解
擔保物權存續期限是我國《擔保法》遺留的一個法律漏洞.雖然《擔保法司法解釋》和《物權法》都試圖填補此漏洞,但由於擔保物權在經過特定期間後是否消滅仍不明確,司法實踐和學說長期難以統一.《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兩次審議稿和《民法典(草案)》審議稿繼承《物權法》第202條對抵押權存續期限規定的做法不可取.擔保物權是定限物權和有期限物權,基於促進擔保物流通的法政策考量,擔保物權應當有存續期限.盡管擔保物權的存續期限與被擔保債權的訴訟時效沒有法理上的因果關系,但二者在規范構造上有相當的牽連關系.未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應在完善《物權法》抵押權存續期限規定的基礎上,將之提至擔保物權總則部分並與擔保物權的法定消滅事由規范融合.
關鍵詞:擔保物權 存續期限 制度構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根據民法典第七百八十五條的相關規定,定作人在承攬合同中對承攬人提出保密要求的,承攬人應當嚴格遵守,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秘密,否則,應該承擔違約責任。
社會上很多同類產品中之所以能成為暢銷或專利的品牌,是因為比同類的其他產品有獨特的工藝流程,從而佔領先地位。一旦失密,定作人的損失就慘重了。因此,承攬人違反保密規定,除給定作人造成損失以外,定作人還可以追究侵權責任。
民法典原文
第七百八十五條 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經定作人許可,不得留存復製品或者技術資料。
視頻精選
《如何理解合同法的NDA條款》
內容詳述
七百八十五條規定的是一個法定義務,就是在承攬合同中間,立法者來賦予承攬人的一個義務——保密義務。
那麼它具體內容是說,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沒有經過他的一個許可,不能留存復製品或者技術資料,那麼這種義務的話,我們可以把它解釋成就是,它是一個法定的一個義務。
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在承攬合同中間並沒有設定,我們今天在合同實踐中間,非常流行這種所謂的NDA這種條款,就是這個Non Disclosure Agreement。
這種條款的話,那麼承攬人,他也要承擔一個法定的一個保密義務,這個法定保密義務,其實我們從定作上的話,可以做兩種觀察,第一種,我們可以把他解釋成是一個附隨義務,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間,那麼定作人,我這個承攬人接住了定作人一些技術秘密等等,我要給大家進行一個保密,或者說在合同履行完了以後,因為我接觸到了定作人,承攬人接觸到定作人的一些秘密,那麼他也承擔一個了後合同義務,甚至在合同締結的時候,締結的時候雙方其實還沒有正式定義這個承攬合同,也有可能存在一個承攬人接觸到了定作人的一些秘密的問題,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承攬人還要承擔一個至於前合同義務產生的一種,具體的一些就是保密義務。
但在實踐中間,我想最常見的還是一種,就是在合同履行中間出現的附隨義務和合同履行完畢以後產生的一種後合同義務。
⑺ 請教民法典(草案)中的幾個名詞解釋
就是以物的使用收益目的而設立的物權,用益物權又叫他物權,就是指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物回權。答
擔保物權(real rights granted byway of security)是指在借貸、買賣等民事活動中,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自己所有的財產作為履行債務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無因管理(voluntary service)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害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行為。
在無因管理中,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稱管理人,被他人管理事務的人稱本人。通常管理人是債權人,本人是債務人。
無因管理的特徵為:管理人要有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必須要有為維護他人利益而進行管理的意思;必須是沒有法律的義務,即既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又沒有合同規定的義務。
⑻ 民法典230條內容是什麼
《民法典》以遺產承受人是否在法定繼承人范圍內作為遺囑繼承與遺贈的區分標准。中國法上的遺贈包括概括遺贈與特定遺贈。遺贈中導致物權變動的原因事實,包括遺囑這一法律行為與遺囑人死亡這一事件,有必要區分物權變動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因遺囑人死亡引發,屬於《物權法》第29條意義上的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遺產由被繼承人所有移轉為遺產繼受人共同體共有。然後由遺產管理人主導進行遺產清算,清算完畢後,第二階段的物權變動發生在遺產繼受人之間,依法或依據遺囑上的意思表示對遺產進行分割,裁判分割屬於基於法律文書發生的物權變動,而協議分割或遺囑指定分割屬於意定的物權變動,自交付或登記時生效。《民法典》第230條將《物權法》第29條中「受遺贈」的情形刪除,不符合繼承編中遺囑繼承與遺贈的區分標准,擾亂了遺產管理人制度、遺產清算制度與遺贈制度的適用關系,對遺產的物權變動體系造成了無謂困擾,應通過擴張解釋「繼承人」概念,回到《物權法》的傳統立場。
關鍵詞
遺贈;遺囑繼承;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遺產債務;遺產管理人
結構框架
一、問題的提出
二、遺囑繼承與遺贈的區分和類型化
(一)遺贈的兩種立法模式
(二)我國《民法典》中遺囑繼承與遺贈的區分標准
(三)立法層面無須對遺贈進一步類型化
三、遺產清算與遺贈效力問題的交織
(一)遺贈效力的兩種立法模式
(二)遺產清算對遺贈效力的影響
四、基於遺贈發生的物權變動的體系構造
(一)遺贈引起的物權變動的性質
(二)物權變動第一階段: 遺產移轉至遺產繼受人共同體
(三)物權變動第二階段: 作為共有物的遺產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