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犯罪檢察民法典
『壹』 對檢察機關己經認定的經濟犯罪案件罪名有異議怎麼申訴(反駁)
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相應黨組織。還可以向本院和他的上級法院提起申訴,還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起申訴。當事人可以向他的同級、上級紀檢監察機關或上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申訴。
『貳』 經濟犯罪,定罪詐騙
經濟犯罪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發生在經濟領域。即發生在國民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諸環節。(2)主觀上為故意,過失不構成經濟犯罪,並且一般都具有謀取非法利潤的目的。(3)直接危害國家的經濟管理活動。因此,在一般刑事案件中,對一個犯罪事實的認定,不一定需要多個證據共同證明,有時一個關鍵性的證據就能起到定案的作用,如殺人案件現場所遺留凶器刀把上血指紋的同一認定,在排除接觸刀把的所有偶然性後,一般就可以認定嫌疑人就是作案人。但在經濟犯罪刑事訴訟中,支撐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的證據事實,往往不是單個證據就能做到的,而需要一系列相關的證據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如行為人在某一票據上的簽字,因其本身參入該民事行為的「合法」身份,簽字行為本身是經濟、民事業務內容所要求的,要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還必須證明其有犯罪的主觀故意,而僅此一個簽字行為是遠遠不夠的,而需要一系列與簽字行為關聯的「組行為」共同支撐,形成一組證據共同證明主觀方面成立、犯罪事實存在。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是否失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於1998年4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74次會議通過,現今仍在沿用。
但此文件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起參考作用。
具體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規定,對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問題作以下規定:
第一條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
第二條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為單位騙取財物為目的,採取欺騙手段對外簽訂經濟合同,騙取的財物被該單位佔有、使用或處分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責令該單位返還騙取的財物外,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條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該單位的名義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將取得的財物部分或全部占為己有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外,該單位對行為人因簽訂、履行該經濟合同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條個人借用單位的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出借單位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佔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責任外,出借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的單位,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被害人明知簽訂合同對方當事人是借用行為,仍與之簽訂合同的除外。第五條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私刻單位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佔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私刻單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單位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進行的犯罪行為,單位有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行為與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單位對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條企業承包、租賃經營合同期滿後,企業按規定辦理了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變更登記,而企業法人末採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沒有及時採取措施通知相對人,致原企業承包人、租賃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賃企業的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已有構成犯罪的,該企業對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用擅自保留的公章、業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原承包、租賃企業的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已有構成犯罪的,企業一般不承擔民事責任。單位聘用的人員被解聘後,或者受單位委託保管公章的人員被解除委託後,單位未及時收回其公章,行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原單位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己有構成犯罪,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條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將單位進行走私或其他犯罪活動所得財物以簽訂經濟合同的方法予以銷售,買方明知或者應當知道的,如因此造成經濟損失,其損失由買方自負。但是,如果買方不知該經濟合同的標的物是犯罪行為所得財物而購買的,賣方對買方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八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被害人對本《規定》第二條因單位犯罪行為造成經濟損失的,對第四條、第五條第一款、第六條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被告人未能返還財物而遭受經濟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一並審理。被害人因其遭受經濟損失也有權對單位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若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九條被害人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犯罪嫌疑期間中斷。如果公安機關決定撤銷涉嫌經濟犯罪案件或者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撤銷案件或決定不起訴之次日起重新計算。
第十條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
問: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在5000元至1萬元以上的應予追訴。這里的數額,是否應當以累計金額計算?有法律依據嗎?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追述期限,根據《公安機關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六條的規定,公安機關接受涉嫌經濟犯罪線索的報案、控告、舉報、自首後,應當進行審查,並在七日以內決定是否立案;重大、復雜線索,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立案審查期限可延長至三十日;特別重大、復雜線索,經地(市)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立案審查的期限可延長至六十日。
『伍』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能不能也算是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不是司法解釋:
1、若是最高檢頒布司法解釋的話,一定會有「高檢發釋字[XXXX]X號」的編號,而最高法頒布的司法解釋,一定會有「法釋[XXXX]X號」的編號。找本司法解釋匯編一看就知道了。
2、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頒布實施了《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追訴標准》)。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嚴打」整治斗爭和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舉措。
3、《追訴標准》是依法規范經濟犯罪追訴活動的重要文件。修訂刑法增加規定了大量的新罪名,其中,許多罪名是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新型經濟犯罪,《追訴標准》是在總結各地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有關經濟犯罪的受理、立案、批捕、起訴等各種追訴活動的實踐經驗基礎之上,廣泛徵求了各地意見,並經多次修改而制定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此規定受理、立案,檢察機關應當依照此規定批捕、起訴,這對於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辦案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利於加強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的協調與配合,搞好經濟犯罪案件立案、批捕、起訴工作的銜接,形成打擊合力。
『陸』 民法典規定合同詐騙250萬元判刑幾年詐騙金額怎麼歸還
摘要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的有關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