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司法解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1-12 12:07:28

❶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什麼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調整因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特徵表現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它只調整消費法律關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部典型的向弱者傾斜的法律。A�《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調整因生活消費而產生的法律關系B�《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而產生的所有法律關系C�《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調整生活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D�《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要調整因生活消費而產生的法律關系,也調整農民直接用於農業生產而購買、使用商品所產生的生產消費法律關系消費者與經營者: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消費者的消費性質是生活消費;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是購買、使用或者接受;消費者消費的客體是商品和服務;消費者主體是自然人。經營者是指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經營者是與消費者相對應的消費法律關系的另一方當事人,只要有消費者就有經營者;經營者的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經營者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范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3條和第54條規定了該法的適用范圍。第2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規定的受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這說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於消費者的生活消費。第3條規定: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當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規定的,應當遵守其它法律法規。這說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於經營者的經營行為。第54條規定: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法執行。這是一個特殊的使用范圍,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特殊情況下也適用於生產消費,但是只限於農民,而且只限於農民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消費。消費者權利:消費者權利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依法所享有的權能。其特徵表現為:第一,其權利的內容表現為消費者有權自己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還表現為有權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第二,消費者權利是由法律規定的,不是消費者為自己創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第7條至第9條規定了消費者依法享有9項權利,即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結社權,受教育權,受尊重權和監督權。實例演練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A�自主選擇經營者B�自主選擇商品的品種或者服務方式C�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服務D�對商品或者服務有比較、鑒別和挑選的權利經營者義務:經營者義務是指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過程中依法必須履行的職責。義務的內容表現為經營者必須作出一定的行為或者必須抑制一定的行為;經營者的義務是由法律規定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第16條至第25條規定了經營者負有10項義務,即履行法律規定和與消費者約定的義務,接受消費者監督的義務,保證商品和服務安全的義務,提供真實信息的義務,標明真實標記的義務,出具購貨憑證和服務單據的義務,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的義務,履行「三包」的義務,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義務和尊重消費者人格權的義務。消費者求償對象和消費爭議的解決1�消費者求償對象的法律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規定經營者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又對幾種特殊的侵權行為規定了明確的求償對象。(1)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2)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3)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4)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發生變更後,由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對消費者的損害給予賠償。(5)經營者使用他人營業執照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該經營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6)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租賃期限屆滿,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和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7)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首先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消費者可以向廣告的經營者要求賠償。2.消費爭議的解決途徑。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爭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五種解決途徑:協商、調解、申訴、仲裁和訴訟。法律責任1�法律責任的概念和形式。法律責任是指消費法律關系主體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的形式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2�民事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0條規定了經營者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見法律條文。民事責任的種類包括:一般傷害的民事責任、致殘的民事責任、致死亡的民事責任和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

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賠償標準是什麼

經營者按照消費者的要求賠償消費者的損失,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失,經營者必須為消費者的損失買單,否則法律將會對經營者進行停業整頓或者在社會上公布經營者的社會信用。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第五十六條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
(七)拒絕或者拖延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對缺陷商品或者服務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經營者有前款規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處罰機關應當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

❸ 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對家用電器商品條款的司法解釋

耐用品6個月內出現瑕疵舉證責任由賣方承擔

❹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是如何體現法律作用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獲賠權、結社權、獲知權、尊重權、監督權等,9項權利。我國公民作為消費者應該擁有的權利,第一次在國家法律中做了系統規定。它頒布實施,催生和強化了消費者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標志著我國以消費者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向法制化、民主化邁出了一大步。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頒布,明確了消費者的權利,確立和加強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基礎,彌補了原有法律、法規在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調整作用不全的缺陷。
(2)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通過規范經營者應對維護消費者權益承擔何種義務,特別是著重規范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即必須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從而也對社會經濟秩序產生重要的維護作用。
(3)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不是消費者個人之事,當代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密不可分,結構合理、健康發展的消費無疑會促進生產的均衡發展。沒有消費,也就沒有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成為貫徹消費政策的重要內容,因此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餐飲企業不給發票的司法解釋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據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經營者承擔基本義務的具體規定。發票既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購成買賣合同的基本證據,也是售後服務的基本憑據。經營者不出據發票涉嫌逃避稅收和轉嫁責任風險。

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理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具體理解從規定中的欺詐和賠償金額來做說明:

一、對於「欺詐」的理解和認定,按照民法通則的意見第68條之規定,需要具備以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見表示。

因此,只有銷售者有上述行為才構成詐欺。除此之外,銷售者即使銷售了生產者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也不構成詐欺。

二、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爭議

1、催生以牟利為目的的知假買假,沖擊誠實信用原則;

2、程序設計與保障不完善,與公平正義要求有差距;

3、懲罰性賠償在適用過程中,賠償數額的確定並不經過法定程序,義務人直接根據法律規定的賠償標准向權利人承擔賠償責任,賠償數額也未經評估,與公平正義要求有差距。

三、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包含

1、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

2、是消費者受到誘導。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手段 發布:2025-07-28 19:14:22 瀏覽:303
論人格權的民法保護論文 發布:2025-07-28 19:10:34 瀏覽:565
佛法治療脫發 發布:2025-07-28 19:10:33 瀏覽:486
杭州詐騙罪律師 發布:2025-07-28 19:08:13 瀏覽:963
企業登記法規 發布:2025-07-28 18:45:07 瀏覽:995
民法典夫妻財產 發布:2025-07-28 18:31:13 瀏覽:398
河北司法廳政審 發布:2025-07-28 18:31:10 瀏覽:834
法院有異議 發布:2025-07-28 18:21:28 瀏覽:472
絕望律師 發布:2025-07-28 17:53:08 瀏覽:652
監事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28 17:37:22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