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什麼時候頒布
① 我國企業立法的現狀及不足
國法庄嚴
遵紀守法
銘先賢責己以睿智;
已鑄劍方顯貴真實。
國歌
國際歌
國法庄嚴
② 公司法和證券法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公司法是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後頒布版的。證券法是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權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後頒布的。
公司法是規范所有公司的法律,證券法則是規范所有有價證券交易的法律,公司上市發行股票或者發行債券這種有價證券以及投資資本市場,就要受到證券法的監管,另外經營證券相關業務的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公司、基金公司)則要受到公司法的監管。
(2)公司法什麼時候頒布擴展閱讀
公司法與證券法的關系 ,從立法背景來看,公司法是規范公司的組織與活動的法律,證券法是對公司法的一個調整,從立法宗旨來看,兩者都把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作為主要宗旨,從調整范圍來看,公司法的調整對象包括非公開發行的有價證券。
公司法和證券法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從法律實踐來看,證券法規定了證券公司的責任,從而保護投資者利益,公司法除了規定責任外,還專門制定了保護股東利益的保障的條款,二者的立法意圖,殊途同歸。
③ 新公司法是哪一年頒布的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④ 請以最簡短的語言介紹中國的退市制度
一、中國退市制度的法律依據
1993年12月29日,我國的《公司法》正式頒布。其中,第157條和第158條原則性地規定了上市公司在一定條件下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情形。具體內容如下:
第157條: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1)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上市條件;(2)公司不按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或者對財務會計報告作虛假記載;(3)公司有重大違法行為;(4)公司最近3年連續虧損。
第158條:上市公司有前條第(2)項、第(3)項所列情形之一經查實後果嚴重的,或者有前條第(1)項、第(4)項所列情形之一,在限期內未能消除,不具備上市條件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公司決議解散、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關閉或者被宣告破產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
上述法律條款意味著:公司上市並非「只進不出」。只有「能進能出」的市場機制,才能真正體現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股市本色,進而發揮股市對資源配置的市場決定之基礎作用。上市是公司的榮耀,也是公司莫大的喜悅,然而,退市卻是上市公司的一種悲哀,而且更是投資者之大不幸。因此,在現實中,客觀的情形是:上市容易退市難。
二、風險提示——ST制度
1998年4月22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宣布,根據1998年實施的股票上市規則,將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縮寫為ST),並將這些股票簡稱為ST股。所謂「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上市公司經審計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均為負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低於股票面值。
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實行特別處理(ST)期間,其股票交易應遵循下列規則:(1)股票報價日漲跌幅限制為5%;(2)股票名稱改為原股票名前加「ST」,例如「ST遼物資」;(3)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必須審計。通過ST的特殊標識,首先有利於提醒投資者謹防上市公司的除牌風險;此外,由於對ST股票實行日漲跌幅度限制為5%,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莊家的刻意炒作。
1998年,A股上市公司共有85家虧損,虧損面首次躍上10%。截止1998年底,共有26隻A股戴上「ST」的帽子。隨後,ST股的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04年底,戴上ST帽子的A股上市公司已突破100家,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9.46%。
三、退市序曲——PT制度
實際上,在《公司法》頒布長達5年的時間內,由於其他方面配套工作的落後,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制度一直並未真正啟動。1998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證券法》,第49條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喪失公司法規定的上市條件的,其股票依法暫停上市或者終止上市。根據《公司法》和
證券法的規定和要求,1999年7月9日,滬深交易所公布並開始實施《股票暫停上市相關事宜的規則》,規則決定對連續3年虧損的公司暫停上市,並對其股票實施「特別轉讓服務」(Particular Transfer,縮寫為PT)。如果PT期間又出現連續3年虧損,則必須終止上市;相反,在PT的3年內,若某一年扭虧為盈,則可申請恢復上市交易。
推出「特別轉讓服務」,是依據《公司法》中關於「股份公司的股東持有的股票可以依法轉讓」的規定而設計的。PT制度的實施,目的是為暫停上市股票提供流通渠道的「特別轉讓服務」。它的實行,既可為暫停上市的股票提供了合法的交易場所,又可以提示投資風險,有利於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特別轉讓與正常股票交易主要有4點區別:(1)交易時間不同。特別轉讓僅限於每周五的開市時間內進行,而非逐日持續交易。(2)漲跌幅限制不同。特別轉讓股票申報價不得超過上一次轉讓價格的上下5%,與ST股票的日漲跌幅相同。(3)撮合方式不同,特別轉讓是交易所於收市後一次性對該股票當天所有有效申報按集合競價方式進行撮合,產生唯一的成交價格,所有符合成交條件的委託盤均按此價格成交。(4)交易性質不同。特別轉讓股票不是上市交易,因此,這類股票不計入指數計算,成交數不計入市場統計,其轉讓信息也不在交易所行情中顯示,只由指定報刊設專欄在次日公告。
1999年底,共有4隻A股戴上PT的帽子,它們是PT雙鹿、PT農商社、PT蘇三山和PT渝太白。在PT制度下,滬深交易所對連續3年虧損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特別轉讓服務,名為暫停交易,實際上並未完全摘牌,仍在每周五提供漲跌幅在5%以內的轉讓服務。2000年6月,鑒於「PT」類股票的投機猖獗,兩市交易所又再次規定:「PT」個股每次交易的漲幅仍限制在5%,跌幅不限。
盡管如此,在PT制度下,一個公司的退市必須要達到連續6年虧損,才能做到真正退市。由此可見,退市之艱難可見一般。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有的公司盡管已經連續5年虧損,甚至連續6年虧損,有的公司累計凈虧損高達10億元之巨,但最終也未能讓其退市,有的反而大難不死、死裡逃生,例如上海的PT雙鹿和PT農商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證,這也算是天大的奇跡。
四、退市進行曲——退市制度正式啟動
根據證券法的規定,證監會自2001年起正式建立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2001年2月22日證監會頒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辦法」規定,若上市公司出現連續3年虧損的情況,自其公布第3年年度報告之日起(如公司未公布年度報告,則自規定的年度報告披露最後期限到期之日起),證券交易所應對其股票實施停牌,並在停牌後5個工作日內就該公司股票是否暫停上市作出決定。公司暫停上市後,可以在45天內向證券交易所申請寬限期以延長暫停上市的期限。寬限期自暫停上市之日起為12個月。在公司暫停上市期間,證券交易所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股票特別轉讓(PT)服務。暫停上市的公司在寬限期內第1個會計年度盈利的,可以在年度報告公布後,向中國證監會提出恢復上市的申請。在公司申請恢復上市期間,證券交易所應當暫時停止該公司股票的特別轉讓服務,並相應延長公司的寬限期。
暫停上市的公司在寬限期內第1個會計年度繼續虧損的,或者其財務報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由中國證監會作出其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證券交易所自該公司公布年度報告之日起,暫停股票轉讓服務。公司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國證監會決定其股票終止上市:(1)公司決定不提出寬限期申請的;(2)自暫停上市之日起45日內未提出寬限期申請的或申請寬限期未獲證券交易所批準的;(3)公司至寬限期截止日未公布年度報告的;(4)申請恢復上市未獲中國證監會核準的。
由此可見,「辦法」雖仍然保留了PT制度,但是提出了申請寬限期和延長暫停上市期限的新規定。也就是說,連續3年虧損必須暫停上市,在這一點上,新退市辦法與PT制度是相同的,但隨後的PT期限在新退市辦法中作了「短命」處理。簡單地講,只要前後累計連續4年虧損就必須退市,而不是原來PT制度下規定的6年連續虧損方能退市。在這一新的退市辦法下,PT水仙和PT粵金曼率先成為「先驅」,新退市辦法出台兩個月後,它們便被完全除牌(即真正意義上的終止上市)。中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正式啟動,是中國股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股市有了新的進步與成長。
五、PT制度終結——退市裁判權回歸證交所
2001年12月5日,證監會發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辦法修訂」規定,公司出現最近3年連續虧損的情形,
⑤ 公司法修訂次數和內容
法律分析:《公司法》自頒布以來,已歷經四次重要修訂。
1. 第一次修訂發生在1993年12月29日,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2. 第二次修訂於1999年12月25日,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
3. 第三次修訂在2004年8月28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並於2005年10月27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正式實施。
4. 第四次修訂發生於2013年12月28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
5. 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18年10月26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首先明確了立法宗旨: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製定本法。其次,該法定義了公司概念: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⑥ 公司法概述
公司法概述
一、公司法的概念和性質
二、公司法的法律特徵
三、公司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西方國家公司立法的主要特點
五、我國公司立法概況
一、公司法的概念和性質
1.公司法的概念
廣義的公司法,是指有關公司規定的一切法律規范的總和,它除了單行的公司法規外還包括民法、企業法、破產法、外商投資企業法、證券法、民事訴訟法等種類法律、法規中所有涉及公司的內容的規定。
狹義的公司法,是指經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並以公司法名稱命名的單項法律規范。1993年12月29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本課程所講的公司法是針對狹義公司法而言的。
從下面兩方面理解公司法的概念:
(1)公司法調整的對象只能是公司,而不是其它企業組織形式。
(2)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對內對外的法律關系。
2.公司法的性質
公司法作為法律的組成部分,具有法律的一般共性,同時又具有不同於其它法律的特徵:
(1)公司法是一種企業組織法。
(2)公司法是一種活動法。
(3)公司法是一種制定法。
(4)公司法是公法化了的私法。
二、公司法的法律特徵
1、從公司法的內容上看,公司法是一種組織法與活動法相結合的法律。
2、從公司法的體例上看,公司法是一種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的法律。
3、從公司法的規范性質上看,公司法是一種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相結合的法律。
4、從公司法所確認的各種規則看,公司法是一種具有一定國際性的國內法。
三、公司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公司法的地位
對於公司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人們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的主張應看作部分;有的認為應看作是民法的特別法;還有的認為應歸屬於經濟法中企業法的一部分。我們認為,從學科體系建設出發,將公司法及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等歸類於商法學,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公司法與民法、經濟法、刑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還與涉外經濟法、破產法、勞動法、訴訟法有密切的聯系。公司法之所以與如此眾多的法律部門密切相關,歸根到底,在於公司法自身就包括了多種法律關系,而每一種法律關系都必然涉及到相關法律部門的有關規定。總之,公司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法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須臾不可離開的法律。
2.公司法的作用
(1)公司法確定了公司的行為准則,維護了政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2)公司法確定了發起人、股東、董事、監事、經理的行為規則,保障了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a)公司法規定了發起人的責任。
b)公司法規定了股東的權利和義務。
c)公司法規定了董事、經理和監事應享有的經營管理權、監督管理權,還規定了董事、經理和監事的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義務及公司各組織機構之間實施各種行為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四、西方國家公司立法的主要特點
1.公司法逐漸形成單行法。
2.在內容上日趨統一。
3、確保了股東的權利和利益。
4、加強了對公司的保護。
5、強化了對善意第三人和社會利益的保護。
五、我國公司立法概況
1、舊中國的公司立法
2、建國初期到「文革」前的公司立法
3、改革開放後到《公司法》頒布前的公司立法
4、《公司法》頒布後的公司立法
⑦ 公司法最早頒布時間
法律分析:公司法最早頒布時間為1993年12月29日。施行時間為1994年7月1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