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司法解釋
① 共同犯罪法律規定有哪些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回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答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② 單位能否成為共同犯罪的主體,是否有司法解釋明確
當然可以了,我國刑法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就可以構成共同犯罪,這里的二人,既可以是兩個自然人,也可以是兩個單位,還可以是一個自認加一個單位,只要符合共犯的其他條件,就可以。這個就需要司法解釋。
③ 共同犯罪追訴時效司法解釋
一、共同犯罪追訴時效的起算
關於共同犯罪訴訟時效的起算標准以及期限,我國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理論界也鮮為論及,對此,余志剛先生認為:基於共同犯罪的共同性,對於共同犯罪追訴時效期限的計算,應當把握犯罪行為的獨立性與共同性兩種特性,就獨立性而言,各個共同犯罪人之具體適用的追訴時效期限,理論上應當以其各自之犯罪之原有的追訴時效期限為准。
就共同性而言,各個共同犯罪人因具體分工而或早或晚得以完成的犯罪行為,並不因其本身行為的完成時間而導致其應有追訴時效期限的起算。均應當始自於同一時間點,即應當以共同犯罪人中最後之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
考慮到共同犯罪之社會危害性的整體性,余先生還認為,共同犯罪追訴時效適用對此予以體現。 具體而言,如果各個共同犯罪人中有的已完成追訴時效期限,有的尚處於追訴時效期限以內,那麼所有共同犯罪人之追訴時效期限均視為未完成。
上述觀點考慮了共同犯罪這一復雜社會現象的特殊性,建議共同犯罪的追訴時效期限以共犯中最長者為准,不無合理之處。因此,筆者認為,一般而言,應以可罰程度最強之正犯的行為確定共同犯罪追訴時效期限。 正如澳門地區刑法典第111條第3款所述,對於共同犯罪追訴時效期限之起算標准,「如屬從犯,必須以正犯所作之事實為准。
」
二、共同犯罪追訴時效的延長和中斷
我國目前尚無共同犯罪追訴時效中斷制度的立法,但縱觀世界各國立法例,大都認為一個共同犯罪人的追訴時效期限出現中斷的狀態,其效力即及於其他共同犯罪人,也即將同時導致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追訴時效期限同時歸於中斷,而重新開始計算追訴時效期限。
如羅馬尼亞刑法典第123條第3款規定:「即使只與一個人有關,追訴時效中斷對參與犯罪的所有共同犯罪同樣有效。」義大利刑法典第161條規定:「時效之停止或中斷,對於一切犯罪人均有效力。
」筆者不贊成上述處理方式,因其有悖於追訴時效中斷制度設立的初衷,因此在今後的法律移植過程中應予以揚棄。
追訴時效中斷所導致的結果,是犯罪之追訴時效期限重新開始計算,使犯罪人受追訴可能性時間相對延長,因而是對犯罪人權益的限制與剝奪。
此種制度得以存在的落腳點,只能是基於犯罪人本人之主觀惡性或者人身危險性增大或者說至少未減輕,從而導致立法上反擊或者限制。其立法初衷在於防止犯罪人利用追訴時效制度逃避處罰進而繼續犯罪,是為保證追訴時效制度順利完成並減少其負面效應而設置的一種修正制度。
因此對這一制度應該貫徹謹慎適用,罪責自負的原則,充分考慮到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鑒於共同犯罪一般以可罰程度最強之正犯的行為確定追訴時效期限,因此對於從犯而言,上述立法之規定無疑給他們套上了雙重法枷,顯示公平。
如甲乙共同盜竊,甲是幫助犯,乙是實行犯,在犯罪中甲只提供了一把老虎鉗,作用很小。 單獨而論,甲的行為追訴時效為5年,乙的行為追訴時效為15年,但考慮到共同犯罪行為的整體性,以前述確定共同犯罪追訴時效期限之辦法,只要乙在15年內沒有歸案,則甲的追訴時效也認為沒有完成。
在本案中如果乙在14年又犯新罪,依時效中斷制度,其前罪的追訴時效將重新計算,不幸的是,按照前述立法例規定的處理方式,甲的追訴時效也將重新計算,也即意味著對其在共同犯罪中提供一把老虎鉗的幫助行為的追訴時效實際上將達29年之久,即使甲犯罪後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也不能倖免。
而追訴時效制度應有之義,在於給予現實存在的為刑罰所力不能及的犯罪人設定一個足夠長的期限,以促使其自我改造,同時避免其無期限為一罪承擔刑事責任,從而保障犯罪人之合法權益。
追訴時效中斷制度則是對於不充分利用此一機會悔過自新之犯罪人的一種立法懲罰措施,即相應延長其自我改造期限,保持對其潛在行使追訴權之可能性時間。 在上述案例中,乙的再犯行為僅反映其個人潛在的人身危險性,與甲根本無關,因此,理應有乙獨自承擔前罪追訴時效中斷的後果,而不應株連無辜,否則不僅有悖於刑法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同時有悖於追訴時效及其中斷制度的立法初衷,有違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應為我國立法所不取。
我國刑法對共犯的分類,以作用分類法為主,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同時兼顧分工分類法,將教唆犯加為法定的共同犯罪人種類之一,並分別處以不同的刑罰。
④ 共同犯罪相關的司法解釋有哪些
第三節 共同犯罪
11、主犯
「第26條」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特徵)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主犯形式之一),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97條」 本法所稱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犯形式之:
二、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即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
三、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要的實行犯)
★特別注意:「主犯」不是法定加重刑情節,如無特殊規定,應直接按照具體罪行所對應的法定刑處罰即可。
12、教唆犯第二十九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295條」 傳授犯罪方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區別:A、不是起意犯;B、有**的罪名和法定刑)
「第353條」 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強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引誘、教唆、欺騙或者強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從重處罰。
(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以教唆為方法實行的犯罪,而不是教唆犯本身)
注意:
1、教唆犯既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從犯,但不可能是脅從犯;
2、沒有**的教唆罪;
3、刑事責任的確定:首先,考慮起作用(主犯OR從犯),其次,考慮從重OR從寬因素。
⑤ 非吸最新司法解釋中的共犯罪
構成共同犯罪,必須具備如下要件:
(一)主體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下列三種情形:
1.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構成的共同犯罪。這種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須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2.兩個以上的單位構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論中所謂的單位共同犯罪。
3.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與單位構成的共同犯罪,這在刑法理論中通常謂之自然人與單位共同犯罪。
(二)客觀要件
共同犯罪的客觀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所謂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犯罪人為追求同一危害社會結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實施的相互關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為。在發生危害結果時,其行為均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種共同行為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三種情形:
1.共同作為、共同不作為、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共同作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實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構成共同犯罪,比如甲、乙二人共同將丙殺死,共同不作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未履行應當履行的義務而構成的共同犯罪,比如兒子、兒媳共同遺棄年邁無獨立生活能力的父母。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即共同犯罪人中有人系作為行為,有人系不作為行為,例如:鐵道養護工甲與乙事先合謀破壞鐵路設施,在乙實施破壞作為時,甲佯裝熟睡,不履行其職責。
2.共同直接實施犯罪。在這種場合中,共同犯罪人沒有分工,均直接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
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為。具體表現為有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實行行為和幫助行為。在這種場合中,各人的行為形成有機的整體。
(三)主觀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謂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其特徵是:
1.共同的認識因素,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認識到不是自己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而是與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實施犯罪,二是不僅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某種危害結果,而且也認識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也會引起某種危害結果;三是各共同犯罪人都預見到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2.共同的意志因素。其中,共同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共同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共同間接故意,在個別情況下也可能表現為有的基於希望,有的則是放任。
基於上述理解,下列幾種情況均不能成立共同犯罪:(1)同時犯不是共同犯罪。所謂同時犯,是指沒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聯絡,而在同一時間針對同一目標實行同一犯罪。(2)同時實施犯罪而故意內容不同,不構成共同犯罪。(3)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構成共同犯罪,此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做「實行犯過限」的行為。
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共同犯罪特徵的認定有哪些
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據此,認定版共同犯罪須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權條件,即各行為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為。
「共同故意」意味著各行為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也要求各行為人主觀上有意思聯絡,都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立地實施犯罪,而是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這種意思聯絡能夠起到相互促進、強化犯意、激勵犯罪的作用,這是共同犯罪不同於單獨犯罪的一個顯著特徵。
「共同行為」不僅指各行為人都實施了屬於同一犯罪構成的行為,而且指各人的行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形成一個整體。
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共同犯罪中貪污罪數額認定
現在的理論是貪污共同犯罪中的各共犯應當以犯罪所得的總數額負責,即以貪污總額負責。
1989 年「兩高」在《關於執行〈關於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解釋道:共同貪污犯罪中,各共犯基於共同的犯罪故意,實施共同的犯罪行為,因此,各共犯均應對共同貪污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負責。對於共同貪污中主犯情節嚴重的,按照共同貪污的總數額處罰,共同貪污尚未分贓的案件,處罰時應根據犯罪分子在共同貪污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並參照貪污總數額和共犯成員的平均數額確定犯罪分子個人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對於共同貪污個人所得數額未達到 2000 元,但共同貪污數額超過 2000 元,主要責任者應予以處罰,其中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⑧ 特定主體與非特定主體共同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
般主體
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即可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特殊主體」的對稱。中國刑法中的大多數犯罪,都可以由一般主體構成。例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要求的都是一般主體。對要求一般主體的犯罪,認定具備犯罪主體要件,就是要查明行為人是否達到該罪所要求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特定的身分不是其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但是,某些一般主體的犯罪,如果行為人具有某種特殊身分,因而加重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的,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司法實踐經驗要從重處罰。例如,中國刑法第119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犯走私、投機倒把罪的,從重處罰。」第138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犯誣陷罪的,從重處罰。」
特殊主體
「一般主體」的對稱。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在具備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條件之基礎上,還必須具備特殊的身分條件才能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在外國刑法中也稱為身分犯。對特殊主體即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刑法理論上,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其一,從形成方式上區分,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可有自然身分與法定身分之別。自然身分指人因自然賦予而形成的身分,如基於性別形成的事實可有男女之分,基於血緣的事實可形成親屬身分;法定身分指人基於法律所賦予而形成的身分,如軍人、公務員、司法人員、證人等。其二,從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影響上看,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又可區分為影響定罪的身分與影響量刑的身分,這種分類與外國刑法學中的純正身分犯與不純正身分犯的區分大體相當。中國現行刑法規范中要求特殊主體的犯罪涉及數十個條文和罪名。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類型型:( 1 )軍人違反職責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第2條和第25條的規定,構成該《條例》所規定的20餘種軍人違反職責罪,犯罪主體必須具備我國現役軍人或者軍內在編職工的身分。(2)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一般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如刑法逼供罪、報復陷害罪、非法剝奪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玩忽職守罪等;二為特定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把罪,如由司法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徇私枉法罪、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罪、私放罪犯罪,由郵電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妨害郵電通訊罪。(3)從事特定職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構成的業務過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和重大責任事故罪等。(4)具有持定法律身分者在訴訟活動中才能構成的犯罪。如偽證罪要求犯罪主體必須是訴訟活動中具有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的身分。(5)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違反扶養義務構成的犯罪。如虐待罪和遺棄罪。(6)被逮捕、關押的犯罪分f才能構成的犯罪。如脫逃罪和組織越獄罪。(7)從事非法職業者才能構成的犯罪。如神漢、巫婆造謠、詐騙罪。此外,對刑法分則某些條文規定的犯罪內容進行邏輯分析,也可了確認只有具備特定身分者才可成為其犯罪主體:如強奸婦女犯和姦淫幼女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男子;陰謀顛覆政府罪和陰謀分裂國家罪的犯罪主體, 一般是黨政軍機構內掌握相當權力的人,甚至是身居黨政軍要職者。對於要求特殊主體的犯罪來說,特定身分是犯罪構成的必備條件。不具備特定的身分,不能構成這些特定的犯罪。因此,特殊主體對某些犯罪的定罪具有重要的意義,查明行為人是否具備特定的身分條件,有助於劃清特殊主體的犯罪與其他犯罪、與非犯罪行為的界限。法律之所以確認特殊主體條件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有無和大小,是因為對某些犯罪來說,特定身分從主客觀統一上影響了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為人主體惡性的大小。
⑨ 共同犯罪的數額如何認定
一、共同犯罪的數額如何認定:
(一)共同犯罪是一種犯罪的特殊形態,在定罪的時候需要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均指向體現犯罪結果的犯罪金額。經濟犯罪均是故意犯罪,經濟犯罪共犯的故意所指向的應是其參與的整個犯罪的犯罪金額。
(二)《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三)、第(四)款對主犯處罰的規定,只是對主犯犯罪金額的確定,不能推導出對從犯、脅從犯犯罪金額的確認。
對從犯、脅從犯來說,其犯罪行為侵害的客體及危害結果與主犯一致,犯罪金額也與主犯是一致的。
(三)以分贓金額作為犯罪金額,在具體操作上至少存在以下矛盾:一是犯罪後沒有分贓或沒來得及分贓,怎樣確定犯罪金額;二是個別犯罪人沒有參與分贓,怎樣確定其犯罪金額;三是查證不了分贓金額的共同犯罪,怎樣確定其共同犯罪人的犯罪金額。
二、共同犯罪的表現形式:
(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這是根據共同犯罪是否能夠依據法律的規定任意形成而對共同犯罪形式所作出的劃分。
(二)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這是根據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時間而對共同犯罪形式作出的劃分。
(三)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這是根據共同犯罪人之間是否有分工所劃分的共同犯罪形式。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這是依據共同犯罪有無組織形式而對共同犯罪形式進行的劃分。
⑩ 法律規定什麼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刑法》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