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正與公正

司法公正與公正

發布時間: 2022-01-13 16:55:25

㈠ 公證和公正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為: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公正: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沒有偏私是指依據一定的標准而言沒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有一定的價值標准,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准便是當時的法律。

應該為公證處。

公證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的組成部分,是國家預防糾紛、維護法制、鞏固法律秩序的一種司法手段。公證機構的證明活動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訴訟活動不同。

前者是在發生民事爭議之前,對法律行為和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給予認可,藉以防止糾紛,減少訴訟。它不能為當事人解決爭議;而人民法院的訴訟活動,則是在發生民事權益糾紛並由當事人起訴之後進行的,其目的是作出裁決。

(1)司法公正與公正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行公證組織是,在直轄市、縣(自治縣)、市設立公證處。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批准,市轄區也可設立公證處。

公證處是國家公證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證職能。公證處由公證員、 助理公證員組成。 根據需要,可以設主任、副主任領導公證處的工作,但主任、副主任必須由公證員擔任,並且必須執行公證員職務。

一切公證行為由公證員辦理,助理公證員協助公證員辦理公證行為。公證處受所在地司法行政機關的領導,公證處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司法部通過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領導檢查監督全國公證工作。

㈡ 什麼是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㈢ 司法公正原則

公正司法的基本原則:

1、獨立性原則:法官在案件審理中必須堅持自身的獨立性。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脫離不了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感情羈絆,感情用事和依利分對錯常常是人們行事的基本原則。然而感情的沖動、不穩定以及利益的相關性常常會使人枉顧是非,偏向失真,具體事務中不免因程序不當或目的不善越界觸犯他人權益。在審判與執行中,法律的神聖和庄嚴要求法官必須具備獨立的品性,在案件中依從法理而不是其它。

2、平等性原則:人人並非平等,然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神袛之理給予人同樣的賜福也給予了人同樣的懲罰,不因個人的財富,地位、名望、身世……有絲毫的改變。如果有人在規則中尋出其它,此人該被終身奴役。作為法律的掌管者必須克服偏見歧視,秉持公義、一視同仁地看待所有人。

3、公正原則:公正指的是公平、公開、公正按程序執行法律賦予。案件審理中原告和被告都有依法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也有要求陪審的權利,作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亦必須接受監督和制約起因於法律的公正不可違背。

4、訴訟立案原則:每一起社會事件都是協約事件,其中所涉及的關系既有應享的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個人事務中利益每一方都可以上訴法院,公共事務中由應由代理機構或受害一方進行上訴,沒有一起案件是無訴而立案的。

5、實證原則:審案應依憑證進行。無論罪犯有多大的過錯,如果受害一方找不到相應的犯罪證據,應遵循疑罪從無法則,不能進行無罪推定強制執行審判,也不能進行治罪。

(3)司法公正與公正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是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

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倘若我們說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我們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㈣ 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對嗎

是的,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
在對司法公正的理解中,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程序公正指的是過程公正,即司法過程應當有正當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應當符合司法的內在本性和運作機制的公正要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范,以實現司法公平的解決糾紛,處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實體公正強調個案處理的公正性。
關於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關系,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實體公正優先論和程序公正優先論。實體公正優先論認為,司法結果公正是優先的、最終的公正,程序公正首先為實體公正服務。程序公正只是一種手段,實體公正才是最終目的。這種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司法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日漸式微。程序公正優先論認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司法公正就是程序公正,當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程序公正優先。這種觀點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司法改革時提出,目前在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已經成為主流觀點,甚至有人宣稱「程序就是目的,法律就是程序」。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優先和實體公正優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一、實體公正優先論的缺陷
首先,實體公正優先論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看到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和程序自身的價值。法律程序的合理性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離開實體內容來評判的。比如,一般來說,公開的審判要比秘密的審判好,有當事人參與的程序要比無當事人參與的程序合理等。上述程序合理性的評判無需藉助於法律的實體內容就可以獨立進行。這說明程序是相對獨立於實體內容的,程序有自身的內在價值。美國學者貝勒斯對程序自身的內在價值論述得非常充分,他認為,程序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於結果的,它們是獨立於程序的結果之外的。我國學者陳瑞華認為,評價法律程序的價值標准在於它本身是否有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它在確保好結果得以實現方面的有用性。[1]
其次,實體公正優先論忽略了法律程序對法治實現的重大意義。法律程序除了對解決實體爭議、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外,對法治的實現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法律程序在西方近500餘年的法治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與法律職業並列被稱為法治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正當的法律程序是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權利制衡的機制;是法律權威的保障;是解決糾紛效率的保證;是權利實現的手段。[2]
第三,實體公正優先論不利於我們的法理念與世界接軌,不利於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和司法協助。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是解決許多法律問題的必要途徑。《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已將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標准國際化。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我們有必要強調程序公正。
此外,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上缺少「正當程序」、「程序公正」的基因。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深受將實體公正推向極致的大陸法的影響,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創立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又受到強調集中性、忽視個人權利、重實體、輕程序的蘇聯法制的直接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在司法審判中極力推崇實體公正,忽視甚至抵製程序公正。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最後裁判結果是正確的,也損害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
二、程序公正優先論的不足
程序公正是英美法的傳統,它起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英美國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重視程序正義的傳統和理念,即不是從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來保證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程序公正可能會導致個案中的實質不正義,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正義。程序公正是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則調整社會關系,這就有可能會引起個案的不公正與不合理,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公正。事實上,將程序公正推向極致的美國的立法和司法界已經意識到了強調程序公正、忽視實體公正有很多弊端,並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承認「偵查陷阱」所獲得的證據在一定情況下合法有效等。

㈤ 公證和司法公正一樣么

公證和司法公正不一樣!
公證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對一種事物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確認、證明。是具體的行為。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機關的根本原則和目標。

㈥ 司法公正是什麼意思

公正,即公平與正義,這既是司法工作的靈魂和生命,也是司法工作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反映。司法的終局性特點決定了,以處理各種訴訟案件和解決各種糾紛或爭議為內容的司法活動必須做到公正合法,否則訴訟案件便不能得到正確處理,各種糾紛和爭議便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進而法律的正確實施將無從談起,社會公正將失去保障和希望,國家設立司法機關以維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安寧的目的也就無法實現。因此,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和人民檢察院進行檢察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認真查明案件事實和糾紛或爭議發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實體法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為了維護司法公正,我國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程序。例如,對於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和裁定,當事人不服的有權提出上訴,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進行第二審審判。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人民檢察院也可以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要求人民法院重新審判;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亦可提起審判監督程序進行重新審判。上述糾錯機制的設立和運轉,無疑是國家對司法公正的深切要求和充分保障,從而也表明公正性是司法的本質特徵。

㈦ 什麼是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㈧ 如何理解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堅持司法公正,樹立法律權威是依法治國的核內心和靈魂。 司法公正是容指司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貫徹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嚴肅執法,秉公辦案,實現法律所追求的社會正義。「法不僅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義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權利的天平,另一隻手握有為權利而准備的寶劍。無天平的寶劍是赤裸裸的暴力,無寶劍的天平則意味著法的軟弱可欺。」①天平與寶劍共同構築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解決糾紛的一種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會的崇高目標。公正是司法的最高價值,司法公正是實現法治的保證,也是司法獨立的基礎和原因。②

㈨ 如何理解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關系

社會公正:也被稱為「分配的公正」,其核心內涵反映的是社會資源的分配過程。強調將社會中的利益與負擔通過社會種種制度來達成分配
而司法公正只是達成社會公正的一部分,並為達成社會公正提供保障
社會公正的達成需要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具備一個公正的社會制度,使全體人民都能夠受惠;二是在這個制度下,特別是法律制度下,人人受到平等的對待;三是全體人民的生活都受到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都應得到滿足!

㈩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有哪些方面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
刑事訴訟程序的設置應當盡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一方面在於通過合理的設置,保障個案的實體公正,另一方面則在於程序公正本身——「公正不僅應當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訴人出席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庭審,不僅有利於保障實體公正,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
刑事訴訟法的一大特點:改變了我國刑事訴訟超職權主義的模式,設置了控、辯、審相分離的訴訟模式。無疑,這一模式符合刑事訴訟程序發展的方向,司法實踐中也十分有利於保障被告人權利。但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由於公訴人可以不出席法庭,審判員在司法實踐實際操作中,不僅承擔了宣讀起訴書和出示證據的職責,而且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反駁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的任務,容易導致法官產生為起訴書和證據辯護的心態,不能完全居中裁判。同時,庭審法官集控、審兩項職能於一身,容易導致法官身份錯位,嚴重侵犯被告人的權利。例如當被告人對犯罪指控無異議,卻提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辯解時,法官的身份就十分尷尬,或者由於辯護意見沒有得到公訴人的反駁,法官本身又不能超越職權進行辯駁,只能採納辯護意見;或者因為公訴人沒有出庭,根據卷宗無法了解被告人具體是否存在從輕、減輕情節,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錯誤裁判,會要求被告人、辯護人舉證證明,無形中將原本應當由公訴人承擔的證明責任交給了被告人,增加了被告人的辯護難度。
另外:法官身份錯位本身就是對程序公正的極大傷害。縱觀世界其他國家的簡易程序體系,基本上只要開庭審理,檢察官無一例外地都需要出庭指控。如英國的簡易程序體系,一種是根據書面訴狀直接裁判,一種是治安法院採用簡易程序審判,主要特點只是沒有陪審團參加審判;美國的辯訴交易體系,不再經過正式審理而直接進入判刑程序;義大利的簡易程序體系,法官可以直接根據偵查案卷、辯訴協議、處罰令直接判決,或者必須快速審理;日本的簡易程序體系,明確要求必須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這些國家的簡易程序體系,雖然進行了諸多簡化,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都建立在對控、辯、審充分分離的基礎上,被告人的自主權、異議權、辯護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按照公正與效率的理論,公正永遠是第一位的,提高效率不能以犧牲公正為代價,不管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都應當盡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實現,而公訴人出席法庭,無疑就是對公正的最有力的保障。

熱點內容
實際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8 02:48:55 瀏覽:704
青島免費律師 發布:2025-07-28 02:34:11 瀏覽:29
信用卡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8 02:33:35 瀏覽:316
首都律師查詢 發布:2025-07-28 02:27:20 瀏覽:583
公司法七十五條 發布:2025-07-28 02:26:28 瀏覽:164
主題法治字 發布:2025-07-28 02:16:30 瀏覽:768
工會如何完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8 02:16:24 瀏覽:403
論我國刑事訴訟法證明標准 發布:2025-07-28 02:15:49 瀏覽:872
幼兒園政策法規案例 發布:2025-07-28 02:00:43 瀏覽:622
勞動法有規定工資條嗎 發布:2025-07-28 01:59:13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