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對象錯誤
1.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1)刑法犯罪對象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2. 刑法關於打擊對象錯誤的問題
根據《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罪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鑒於你 有動機。 應 是 死刑。
至於 快遞人員。 他 應 屬於 無罪。
3. 刑法中犯罪對象認識錯誤的是否構成對該錯誤對象的犯罪未遂
對女兒:故意殺人罪(中止),因為法律保護的是每個人的生命權,不管A是否屬於對內犯罪對象的錯誤認識容,他主觀上是要殺人,客觀上也對他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所以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A在能夠將女兒殺死的情況下自己主動停止了犯罪行為,最終女兒也沒有死,因此構成犯罪中止。
4. 誰能告訴我刑法上「對象認識錯誤」如何理解
刑法理論中的認識錯誤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內誤
二者在於認識錯誤的具體對象容不同,即前者是對行為事實的法律性質的錯誤認識;後者則是對事實情形有關具體內容或者要素的認識錯誤。
2.打擊錯誤與對象的認識錯誤
在侵害對象性質相同情況下,打擊錯誤與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有些類似,都是按照故意犯罪既遂來處理的。但是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別:
(1)行為對象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實際的行為對象是否屬於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產生錯誤的認識。而打擊錯誤是行為人對實際行為對象是否自己意圖的行為對象沒有錯誤認識,但因為行為本身發生誤差,而使實際打擊對象與行為人意圖行為對象不一致。
(2)行為對象認識錯誤往往是行為人認識不準確造成的,而打擊錯誤則是行為人行為不準確造成的。
5. 刑法中對象錯誤和目標錯誤有何區別
樓上的說法是不對的。
對象錯誤是打擊錯誤是沒有錯的。
打擊錯誤是對侵害對象的專認識錯誤, 比如A想殺屬死B,他拿著槍瞄準了,但是他手一松卻打擊了和B同走的C,由此殺死了C。雖然他本想殺B,卻沒殺死,但是A同樣是殺了人,所以還是罪名成立。
對象錯誤是將不能犯的對象當成打擊目標的錯誤。例子還是和樓上的說法一樣,只是說明一下。這種情況並不是沒有罪的。而是成立了未遂罪名。比如A想殺B,有一天天黑之後,A拿著槍去B家裡,從門縫里向裡面看,看到一個黑影,開槍射殺。之後證明那個黑影是頭驢,雖然A殺死了驢本來不夠成犯罪。但是他只是沒有殺對人,也就是沒有完成犯罪而已。從犯罪的停止狀態來說這是一個未遂的罪名。你去看看刑法書就知道了。
刑法書裡面都很清楚的。
6.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1,對象錯誤
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侵害對象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刑法理論中事實錯誤的一種,相當於西方刑法理論中的客體錯誤。
2,打擊錯誤
又稱「目標錯誤」、「行為誤差「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對象,因未能控制行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對象的錯誤。刑法中事實錯誤的一種。如行為人慾殺死某甲,於是朝某甲開槍射擊,卻命中某甲身邊的某乙,這就是打擊錯誤。
(6)刑法犯罪對象錯誤擴展閱讀:
一,對象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在實施故意犯罪的過程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犯罪對象。
2,行為人將另一對象誤認為是自己意圖侵害的對象。
二,打擊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打擊錯誤
搜狗網路-認識錯誤
7. 什麼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有哪幾類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對事實認識錯誤,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認定行為人的罪責。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里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范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於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例如,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大量的其他財物。因為這種錯誤沒有超出盜竊罪竊取他人財物的范圍,故不影響甲對竊取的提包內的財物承擔盜竊罪責。反之,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5枚威力巨大的塑膠炸彈。因為這種錯誤超出了盜竊罪犯罪構成的范圍,涉及盜竊爆炸物的犯罪構成。所以阻卻甲對因錯誤發生的觸犯另一構成要件(盜竊爆炸物罪)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甲竊取了乙的提包,回家後打開提包發現裡面還有一支手槍。甲竊取提包通常只有盜竊普通財物的故意,而事實上發生了竊取槍支的結果。因為槍支屬於《刑法》第127條盜竊槍支罪的對象;而財物屬於《刑法》第264條盜竊罪對象;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體現了不同的客體:公共安全和財產權,因此甲發生的事實錯誤不僅僅是具體對象的錯誤而是客體錯誤。客體錯誤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在盜竊罪的限度內承擔罪責,對誤盜槍支的事實不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能成立盜竊罪。不過,甲如果將該槍持有,可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實際侵犯的對象是丙。由於乙和丙都是人,同屬於《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對象,甲無論是殺了丙或殺了乙,都是剝奪他人的生命,都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犯罪構成之對象的范圍,也沒有使犯罪客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甲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可見,根據法定符合說,對象錯誤對行為的性質沒有影響。例如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區尋釁滋事,遭該小區保安的追趕。甲在奔逃中感覺背後有保安追趕上來,甲拔刀轉身朝後面的身影刺去,結果刺死了緊隨其後的同夥乙。法院判決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對本案甲某行為認定為既遂,意味著認定甲某對同夥乙某死亡結果成立故意)
在適用法定符合說認定這種錯誤的場合,甲對乙死亡結果事實上的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已經無關緊要。
如果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行為人只就相同的部分承擔故意罪責,對不同的部分不承擔故意罪責。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這種錯誤不影響罪過的性質。因為該種錯誤並未造成任何非預想的犯罪結果,故從主觀方面講不成其為問題。成為問題的是客觀方面,這種客觀上的「不能犯」是否應當做為犯罪處理?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從現象看,這也是對象錯誤,但它不是因為辨認錯誤,而是因為行為本身的誤差(槍法不準)。這是一種客觀行為錯誤而不是主觀認識錯誤。對行為誤差一般也採取法定符合說,即適用對象辨認錯誤的認定方法解決。假如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因行為偏差)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不妨害行為人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假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則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三種情形的錯誤對罪責均不發生影響。
8. 被教唆犯犯罪對象錯誤負什麼刑事責任
你好,一般情況下被教唆者犯什麼罪,教唆者就是什麼罪,法律規定的其他除外。
9. 刑法里客觀認識錯誤與對象認識錯誤的區別,急,在線等
認識錯誤
(一)法律認識錯誤
包括三種情況:
1.假想無罪。行為人的行為實際是觸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為,但是他誤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假想無罪),行為人不能以不知法律作為免責的借口。
2.假想有罪。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行為人誤認為構成犯罪。
3.對罪名、處罰輕重的誤解。
行為人上述對法律的認識錯誤和無知,不影響實際依照刑法定罪量刑。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歲,誤以為法律並不禁止徵得幼女同意後的性交行為,於是在徵得乙女的同意後與乙女發生了性交。甲的行為屬於下列何種情形?(2002)(B)
A.幻覺犯,不構成姦淫幼女罪
B.法律認識錯誤,構成姦淫幼女罪
C.對象認識錯誤,構成姦淫幼女罪
D.客體認識錯誤,不構成姦淫幼女罪
行為人是對法律對姦淫幼女的規定認識錯誤。
(二)事實認識錯誤
1.對象錯誤。
所謂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預想加害的對象與實際加害的對象不一致。
(l)同類對象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法律性質相同的對象錯誤):行為人意圖侵害的對象與實際侵害的對象不一致,但屬於同一類的。
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但誤把乙當作甲而加以殺害;行為人意圖盜竊他人現金,但實際盜取的是有價證券。
處理規則:按照法定符合說,上述同類對象錯誤應當按照犯罪既遂定罪處罰。
實例:雇兇殺人、傷人的案件中,兇手認錯人而實施加害行為;實施犯罪活動時誤把自己的同夥當成對手而加害的案件。
(2)非同類對象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法律性質不同的對象錯誤或客體錯誤):指行為人意圖侵害的對象與實際行為侵害的對象不一致,且不屬於同一類,而是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
如誤把動物當成人而加以殺害,意圖的行為事實是故意殺人,而實際行為是毀壞財物或者不符合犯罪構成。因行為人有殺人的故意,並且著手實施了殺人行為,由於對對象的認識錯誤,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未遂處罰(對象不能犯未遂)。
誤把人當成動物而加以侵害,行為人無殺人或傷害的犯罪故意,不成立故意犯罪;有過失的,並且造成嚴重後果的,可成立過失犯罪;無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
誤盜、誤搶槍支、彈葯的案件,行為人只有盜竊的犯罪故意,只能成立盜竊罪。
行為人在列車上看到一個人拿著一個黑包,於是准備對這個人下手,晚上趁著包的主人睡著時把包竊走,下車後發現包里有警官證、手槍、子彈和幾百元現金。這個案件怎麼認定?
作為盜竊槍支彈葯罪,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明知是槍支彈葯而盜竊的才能構成。行為人不知道包里是槍支而盜竊,行為人主觀意識就是盜取財物,主觀意識與客觀事實不一致。分析行為人的主觀犯意,槍支實際也屬於財物,這種案件定盜竊罪,而不能定盜竊槍支彈葯罪。
如果行為人盜竊之後,把槍支拿回家藏起來,能不能定罪?誤盜、誤搶案件都是這種情況,盡管主觀意圖不是盜竊或者搶奪槍支,但是他發現槍支後藏匿起來,後面的行為要單獨成立非法持有槍支彈葯罪。這兩個行為要數罪並罰。這種情況不能成立牽連犯或吸收犯,不能成立牽連犯的原因是牽連關系不存在,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和實際行為的對象不一致的情況下,不屬於牽連犯的牽連關系。
誤把他人放置的財物當成遺忘物而拿走的案件,行為人只有侵佔的犯意,只能成立侵佔罪。
(3)對象不存在的錯誤:
①誤把屍體當活人而加以殺害。
例:犯罪嫌疑人甲看到自己的女兒和一個男孩兒玩兒的時候被小男孩欺負,於是沖出去推倒小男孩,小男孩摔倒後頭碰石頭死亡。為了掩蓋罪行甲把男孩抱到自己的家中,放到豬圈裡。後來甲感覺小男孩還沒有死,於是又用磨盤砸他的頭。事發後的屍檢報告表明甲在用磨盤砸小男孩的時候,小男孩已經死亡。
分析:
甲把小男孩推倒導致死亡,行為人對死亡結果沒有故意,屬於過失。由於甲的行為沒有傷害的行為,只能定過失致人死亡罪。甲後誤認為小男孩沒有死,產生了殺人的意圖,實施了殺人的行為,因他對象認識錯誤,殺人的犯罪行為並沒有得逞,因此甲的這個行為屬於故意殺人罪(未遂),也是對象不能犯未遂,因此行為人應該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未遂)定罪處罰。
②誤把男性女性而加以強奸。
例:有些公園在晚上常常發生對女青年的性侵害行為,警察為了偵破此案,將男性警察化妝成婦女引誘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某甲發現警察化妝的婦女坐在椅子上,於是從後面將其推倒,欲實施強奸,後警察鳴槍示警。
分析:
行為人誤把男警察當成婦女而實施強奸行為,有強奸犯罪的意圖,但是客觀上不能實施並被當場抓獲。行為人有犯罪的故意也有著手實施犯罪的行為,只是因為對象認識錯誤,使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沒有得逞,構成強奸罪(未遂)。
③誤把兩性人當成婦女而加以拐賣。
行為人把兩性人誤認為是婦女而拐賣給他人,後收買人發現該「婦女」是兩性人。作為拐賣者發生認識錯誤,構成拐賣婦女罪(未遂)。
④誤把非毒品(麵粉)當成毒品而加以販賣等。
主客觀認識不一致,成立犯罪未遂——販賣毒品罪(未遂)。對象不能犯未遂。
2.行為差誤(打擊失誤、打擊錯誤、目標差誤,稱方法錯誤不當)
(1)同類行為差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行為差誤)。
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因行為差誤,而誤中乙。按照法定符合說,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實例:伍某某欲打其叔誤打其父案。
伍某某因酒後與其叔父發生爭吵,取一大棒朝他叔父猛力打去,未擊中其叔父,卻將正在與其叔父說話的父親打死。
(2)非同類行為差誤(抽象事實錯誤中的行為差誤)。
如意圖毀壞財物而誤中人或者意圖槍擊人而誤中貴重財物,可以按照想像競合犯處理,擇一重處罰。
如果意圖槍殺甲而誤中乙致其輕傷,想像競合犯,按故意殺人罪(未遂)定罪處罰。
應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意圖與客觀事實分別認定。
3.行為錯誤
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行為性質錯誤,常見的是「假想防衛」、「假想避險」。
盡管行為人在客觀上造成了危害結果,但行為人主觀上無犯罪故意,不能成立故意犯罪,有過失的,按過失犯罪處理;無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
案例:一對男女青年在公園遊玩,有幾個流氓對女青年加以調戲,後男青年與流氓打鬥起來。在公園值勤的便衣警察發現後,在沒有亮明身份的情況下抓住男青年,男青年認為其是流氓的同夥,將其打傷。後本案起訴到法院。
分析:
原則上不能成立故意犯罪,男青年只有防衛的意圖,沒有傷害犯罪的意圖。因男青年與流氓扭打時,警察上前並沒有亮明身份且身著便衣,使男青年很自然的認為是流氓的同夥,所以本案屬於不可預見的原因造成,屬意外事件。
二是方法或手段錯誤
如誤把假葯當毒葯來毒殺他人,按犯罪未遂處罰。不能犯未遂。
4.因果關系的錯誤。
因果關系的錯誤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行為人的行為沒有發生結果,但行為人自以為發生了結果,構成犯罪未遂。
第二種情況是發生了某種結果,行為人自以為沒有發生,也不以行為人的認識為轉移,成立犯罪既遂。
第三種情況是結果確實發生了,行為人對導致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種情況不影響定罪,也不影響既遂的成立。
10. 刑事拘留的對象,錯誤拘留的情形有哪些
下列情形屬於刑事拘留的對象,除此之外可能是錯誤
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