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582
㈠ 民法(第3版)第三版(王利明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與第二版的區別
第二版圖書目錄
第一編 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3)
第一節民法的概念…………………………………………………………(4)
第二節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7)
第三節民法的特點…………………………………………………………(10)
第四節民法與鄰近法律部門的區別………………………………………(14)
第五節民法的體系…………………………………………………………(17)
第六節民法的淵源…………………………………………………………(21)
第七節民法的適用范圍……………………………………………………(23)
第八節我國民法的歷史發展………………………………………………(25)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則………………………………………………………(30)
第一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30)
第二節平等原則……………………………………………………………(32)
第三節私法自治原則………………………………………………………(35)
第四節公平原則……………………………………………………………(37)
第五節誠實信用原則………………………………………………………(40)
第六節公序良俗原則………………………………………………………(41)
第三章民事法律關系…………………………………………………………(45)
第一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45)
第二節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48)
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51)
第四章自然人…………………………………………………………………(55)
第一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55)
第二節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59)
第三節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62)
第四節監護………………………………………………………………(64)
第五節自然人的姓名、住所、戶籍和身份證………………………………(68)
第六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69)
第七節個體工商戶與農村承包經營戶……………………………………(73)
第五章合夥…………………………………………………………………(77)
第六章法人…………………………………………………………………(88)
第一節法人制度概述………………………………………………………(89)
第二節法人的成立…………………………………………………………(94)
第三節法人的民事能力……………………………………………………(96)
第四節法人的機關及法人分支機構………………………………………(100)
第五節法人的變更和終止…………………………………………………(102)
第七章民事權利………………………………………………………………(108)
第一節民事權利的概念……………………………………………………(109)
第二節民事權利的分類……………………………………………………(110)
第三節民事權利的行使和保護……………………………………………(117)
第八章物………………………………………………………………………(122)
第一節物……………………………………………………………………(122)
第二節貨幣和有價證券……………………………………………………(126)
第九章民事行為……………………………………………………………(130)
第一節概說………………………………………………………………(131)
第二節民事行為的分類……………………………………………………(132)
第三節民事行為的成立……………………………………………………(136)
第四節意思表示……………………………………………………………(137)
第五節民事行為的生效條件………………………………………………(143)
第六節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為…………………………………………(149)
第七節附條件與附期限的民事行為………………………………………(159)
第十章代理…………………………………………………………………(167)
第一節概述………………………………………………………………(167)
第二節代理權………………………………………………………………(172)
第三節無權代理……………………………………………………………(176)
第四節代理關系的消滅……………………………………………………(179)
第十一章期限與訴訟時效……………………………………………………(183)
第一節期限…………………………………………………………(183)
第二節訴訟時效制度概述…………………………………………………(186)
第三節訴訟時效期間………………………………………………………(188)
第四節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法律效果……………………………………(193)
第二編 物 權
第十二章物權慨述……………………………………………………………(199)
第一節物權的概念和特徵…………………………………………………(200)
第二節物權的種類…………………………………………………………(203)
第三節物權法的基本原則…………………………………………………(205)
第四節物權的民法保護……………………………………………………(208)
第十三章財產所有權…………………………………………………………(212)
第一節財產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213)
第二節財產所有權的權能…………………………………………………(215)
第三節財產所有權的取得…………………………………………………(218)
第四節財產所有權的行使…………………………………………………(220)
第五節善意取得制度………………………………………………………(220)
第六節財產所有權的移轉…………………………………………………(223)
第七節財產所有權的消滅…………………………………………………(225)
第八節財產所有權的種類…………………………………………………(226)
第九節財產所有權的民法保護……………………………………………(235)
第十四章財產共有……………………………………………………………(241)
第一節共有的概念和特徵…………………………………………………(242)
第二節按份共有……………………………………………………………(243)
第三節共同共有……………………………………………………………(245)
第四節共有財產的分割……………………………………………………(248)
第十五章建築物區分所有制度……………………………………………(252)
第一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客體………………………………………(253)
第二節專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所有權……………………………………(254)
第三節基地的使用權………………………………………………………(256)
第四節團體關系……………………………………………………………(258)
第十六章相鄰關系……………………………………………………………(261)
第一節相鄰關系的概念和特徵………………………………………(261)
第二節相鄰關系的種類…………………………………………………(262)
第三節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265)
第十七章用益物權……………………………………………………………(267)
第一節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權……………………………………………(268)
第二節國有自然資源的使用經營權………………………………………(269)
第三節國有土地使用權……………………………………………………(271)
第四節承包經營權…………………………………………………………(273)
第五節采礦權………………………………………………………………(275)
第六節宅基地使用權………………………………………………………(276)
第七節房屋典權……………………………………………………………(277)
第十八章擔保物權……………………………………………………………(282)
第一節抵押權………………………………………………………………(283)
第二節質押………………………………………………………………(290)
第三節留置權………………………………………………………………(296)
第三編 債權總論
第十九章債的概述……………………………………………………………(305)
第一節債的概念和特徵……………………………………………………(305)
第二節債的要素……………………………………………………………(308)
第三節債的發生原因………………………………………………………(312)
第四節債的分類……………………………………………………………(315)
第二十章債的履行……………………………………………………………(325)
第一節債的履行概述………………………………………………………(325)
第二節債的適當履行………………………………………………………(332)
第三節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334)
第二十一章債的保全和擔保…………………………………………………(342)
第一節債的保全……………………………………………………………(343)
第二節債的擔保……………………………………………………………(350)
第二十二章債的移轉和消滅…………………………………………………(365)
第一節債的移轉……………………………………………………………(366)
第二節債的消滅……………………………………………………………(373)
第四編 債權分論
第二十三章合同概述…………………………………………………………(385)
第一節合同的概念和特徵…………………………………………………(385)
第二節合同與債……………………………………………………………(388)
第三節合同關系……………………………………………………………(389)
第四節合同的分類…………………………………………………………(392)
第二十四章合同的訂立………………………………………………………(399)
第一節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399)
第二節要約………………………………………………………………(401)
第三節承諾………………………………………………………………(410)
第二十五章合同的內容與形式………………………………………………(420)
第一節合同的條款…………………………………………………………(420)
第二節合同權利與合同義務………………………………………………(424)
第三節合同的形式…………………………………………………………(428)
第二十六章合同的變更和解除………………………………………………(434)
第一節合同的變更…………………………………………………………(434)
第二節合同解除概述………………………………………………………(437)
第三節合同解除的條件……………………………………………………(442)
第四節合同解除的程序……………………………………………………(444)
第五節合同解除的效力……………………………………………………(446)
第二十七章合同分則…………………………………………………………(453)
第一節買賣合同……………………………………………………………(453)
第二節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477)
第三節贈與合同……………………………………………………………(481)
第四節借款合同……………………………………………………………(484)
第五節租賃合同…………………………………………………………(489)
第六節融資租賃合同………………………………………………………(498)
第七節承攬合同……………………………………………………………(502)
第八節建設工程合同………………………………………………………(512)
第九節運輸合同……………………………………………………………(520)
第十節技術合同……………………………………………………………(528)
第十一節保管合同…………………………………………………………(544)
第十二節倉儲合同…………………………………………………………(548)
第十三節委託合同…………………………………………………………(551)
第十四節行紀合同…………………………………………………………(556)
第十五節居間合同…………………………………………………………(558)
第二十八章不當得利之債……………………………………………………(563)
第一節不當得利制度概述…………………………………………………(563)
第二節不當得利的效力……………………………………………………(567)
第二十九章無因管理之債……………………………………………………(570)
第一節無因管理的概念和性質……………………………………………(570)
第二節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572)
第三節無因管理的效力……………………………………………………(574)
第五編人身權
第三十章人身權概述…………………………………………………………(579)
第一節人身權的概念和特徵………………………………………………(579)
第二節確立人身權法律制度的意義………………………………………(581)
第三節人身權的分類………………………………………………………(582)
第三十一章具體人格權………………………………………………………(588)
第一節身體權………………………………………………………………(588)
第二節生命權………………………………………………………………(589)
第三節健康權………………………………………………………………(590)
第四節 自由權………………………………………………………………(591)
第五節隱私權………………………………………………………………(592)
第六節姓名權和名稱權……………………………………………………(594)
第七節肖像權………………………………………………………………(596)
第八節名譽權………………………………………………………………(599)
第九節榮譽權………………………………………………………………(601)
第六編 民事責任
第三十二章民事責任概述……………………………………………………(607)
第一節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607)
第二節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609)
第三節民事責任的分類……………………………………………………(609)
第三十三章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613)
第一節締約過失責任………………………………………………………(613)
第二節違約責任……………………………………………………………(616)
第三十四章侵權的民事責任…………………………………………………(621)
第一節侵權的民事責任概述………………………………………………(622)
第二節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623)
第三節免責事由……………………………………………………………(625)
第四節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628)
第五節特殊侵權行為………………………………………………………(630)
第六節共同侵權行為………………………………………………………(634)
第三十五章民事責任的承擔…………………………………………………(639)
第一節民事責任競合概述…………………………………………………(640)
第二節民事責任競合的表現形式………………………………………(641)
第三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645)
第四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的適用………………………………………(649)
主要參考書目……………………………………………………………………(651)
共625頁
圖書內容簡介
《民法》一書是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之一,它是根據國
家教育部審定的《民法教學基本要求》編寫的。我們編寫的基本指導
思想是:遵循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尤其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
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和發展的實際,
努力反映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反映民事立法和
運用民事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生活的成果,借鑒和吸收國內外民法學研
究的思想和觀點,注重闡明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使之符合
本科民法學教學的需要。
本書共六編三十三章,第一編民法總論,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
權總論,第四編債權分論,第五編人身權,第六編民事責任。
第三版圖書目錄
第一編民法總論
民法概述………………………………………………3
第一節 民法的概念…………………………………………………5
第二節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9
第三節 民法的特點…………………………………………12
第四節 民法與鄰近法律部門的區別………………………16
第五節 民法的體系…………………………………………19
第六節 民法的淵源…………………………………………23
第七節 民法的適用范圍……………………………………26
第八節 我國民法的歷史發展………………………………28
民法的基本原則……………………………………33
第一節 民法基本原則概述…………………………………34
第二節平等原則……………………………………………36
第三節 私法自治原則……………………………………………………39
第四節 公平原則…………………………………………………………4l
第五節 誠實信用原則……………………………………………………44
第六節 公序良俗原則……………………………………………………46
民事法律關系……………………………………………………49
第一節 民事法律關系概述………………………………………………50
第二節 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53
第三節 民事法律事實……………………………………………………56
自然人……………………………………………………………60
第一節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62
第二節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65
第三節 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69
第四節監護………………………………………………………………7l
第五節 自然人的姓名、住所、戶籍和身份證…………………………75
第六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77
第七節 個體工商產與農村承包經營戶…………………………………81
合夥………………………………………………………………84
法人………………………………………………………………95
第一節 法人制度概述……………………………………………………97
第二節 法人的成立…………………………………………………………102
第三節 法人的民事能力………………………………………………105
第四節 法人的機關及法人分支機構…………………………………109
第五節 法人的變更和終止……………………………………………ul
民事權利………………………………………………………116
第一節 民事權利的概念………………………………………………117
第二節 民事權利的分類………………………………………………119
第三節 民事權利的行使和保護………………………………………126
物………………………………………………………………13l
第一節物………………………………………………………………132
第二節 貨幣和有價證券………………………………………………136
民事行為………………………………………………………140
第一節 概說……………………………………………………………142
第二節 民事行為的分類………………………………………………144
第三節 民事行為的成立………………………………………………148
第四節 意思表示………………………………………………………149
第五節 民事行為的生效條件…………………………………………155
第六節 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為……………………………………162
第七節 附條件與附期限的民事行為…………………………………173
代理……………………………………………………………179
第一節 概述……………………………………………………………180
第二節代理權…………………………………………………………185
第三節無權代理………………………………………………………190
第四節 代理關系的消滅………………………………………………193
期限與訴訟時效………………………………………………196
第一節 期限……………………………………………………………197
第二節 訴訟時效制度概述……………………………………………201
第三節 訴訟時效期間…………………………………………………202
第四節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法律效果………………………………205
第二編物權
物權概述………………………………………………………213
第一節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214
第二節 物權的分類……………………………………………………217
第三節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219
第四節 物權的保護……………………………………………………223
物權變動………………………………………………………227
第一節 不動產物權變動模式…………………………………………228
第二節 動產物權的變動………………………………………………230
第三節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232
第四節 不動產登記制度…………………………………………………234
所有權…………………………………………………………237
第一節 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徵…………………………………………239
第二節 所有權的權能…………………………………………………240
第三節 所有權的取得…………………………………………………243
第四節 所有權的行使…………………………………………………249
第五節 所有權的消滅…………………………………………………250
第六節 所有權的種類…………………………………………………251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261
第一節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262
第二節專有權…………………………………………………………263
第三節共有權…………………………………………………………265
第四節管理權…………………………………………………………268
第五節 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27l
相鄰關系………………………………………………………275
第一節 相鄰關系的概念和特徵………………………………………276
第二節 相鄰關系的種類………………………………………………277
第三節 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282
共有……………………………………………………………284
第一節 共有的概念和特徵……………………………………………285
第二節按份共有………………………………………………………287
第三節 共同共有………………………………………………………290
第四節 因共有財產而產生的共同債務………………………………293
第五節 准共有…………………………………………………………295
第六節 共有財產的分割………………………………………………295
用益物權………………………………………………………300
第一節 用益物權概述…………………………………………………302
第二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308
第三節 建設用地使用權………………………………………………321
第四節 宅基地使用權…………………………………………………334
第五節地役權……………………………………………………………339
擔保物權………………………………………………………350
第一
㈡ 債權人撤銷之訴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聯系與區別
首先,提出了
我們的民事訴訟制度的問題,進入第三方武力的問題損害了消費者的權利利益提出上訴的裁判制度不健全的補救缺點存在。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惡意串通當事人,一些政黨故意隱瞞重大事實,超出了權利要求的范圍有些裁判文書調解的內容,更多的性能與損害局外人的利益。 2007「民法通則」第178條只是賦予當事人申請第三方重審不提供救濟渠道的權利。當第三方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時,裁判需要在2007年生效,「民法通則」第204條的設計是第三方反對意見的執行情況,向執行法院,第一次初步反對第三方審核由執行法院,反對機構設立規則暫停標的物的執行落實。第三人不服該決定,申訴人只要求由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以按照職權啟動程序,即通過公權力進行干預,以解決問題的第三方權益後生效侵犯的裁判。 [我]因此,由於外界第三方的訴訟權利損害的虛假情況的救濟問題,主要通過申請再審解決。但也更嚴格的條件申請再審,開始是很困難的。早在2011年8月2日,日本民法室LAC上需要研究這個問題「內政部頒發」提出了三種方式解決,一種是第三人應當設立上訴制度,以第三人在原方的被告人,使法院的生效判決,要求對他們的判決的內容。二是再審程序應,以便第三方再審申請原判決的權利。三是建立第三方不應被和的再審上訴程序,而另一個投訴解決由第三人,可以在上訴之前否認了上訴。
要通過訴訟等手段防止惡意人士,對在外人看來,新的「民事訴訟法」第227條,同時保留了「第三方執行異議上訴」的合法權益,「來自法國和台灣學習,中國的第三人訴訟制度「[二],第56條,第三人增加規定,」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部分調解或全部的錯誤的內容,損害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的日期正在六個月內侵犯,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訴訟。人民法庭上,建立了債權,應當改變或者原判決,調解;索賠是不成立的,駁回了索賠,「熊躍民教授認為,這一規定」與再審相比,在訴訟中的第三人提起程序更方便,更利於第三方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III]
二,民法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評論
(一)第三方投訴程序
第三人的上訴過程起源於法國,法國的表述是「第三方反對」,中國學者將其轉化為「第三人提出取消異議的決定」[IV]。「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為「第三人異議」為「極上訴途徑「和」再審「並列第582條的規定規定:」第三人提出取消該異議是指攻擊第三人不為己判決的興趣,要求該決定或要求修訂的決定第三人異議,反對擬議的第三人,是指爭他們的攻擊點已被判處挑戰法律,並使其事實上重做裁判。 「第583條規定,」在讓市民提出反對給第三人的任何權益「第587條規定,」第三人在質疑的上訴請求的判決提出,要提出攻擊法院的判決;反對由第三方提出的,裁判是由同一警長「同時,」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頁592規定:」由第三人取得,彷彿要做出這樣的判斷,法院裁判的決定提出反對的判斷,提出了同樣的呼籲。 「在它的程序,第三人提出異議,以取消實質條件的決定」應該有益處,「-----」獲准第三人造成損害這一規定的判定「,使大部分的判斷可以進行救濟以這種方式由第三方取消判決的反對意見。在接受原來的法院判決,審理。結果在審判普通程序的司法管轄區作為第三人提出取消異議的決定被駁回,原判確認;此類第三方異議贊成判決得到判決的取消將被取消或減刑對於由第三方提出的任何判決的反對,拒絕接受該應用程序可以請求救濟[V]民事訴訟法守則的條文,解釋取消第三方異議,雖然是上訴的途徑非常的決定,但它是一個普通的審判程序,還有適當的補救措施。
台灣,中國在保留[第三人異議訴]前提「強制執行法」,修訂2003年「民事訴訟法」原生態「第三者決定提起申訴的程序,」第507-1條規定認為「無私第三人在法律上歸屬於非結果是訴訟的主體,但不參加,沒有取得所造成的攻擊或防禦方法判決誰是共同被告雙方在決定最後的足夠影響判決提起申訴,要求其不利判決的一部分。「還規定,」第三方投訴,投訴原審法院判決的專屬管轄權。「中國台灣」民法通則「這個系統的建立」後該系列的程序保障為保障第三方程序所賦予的權利,並通知該第三者的事先程序保障(第254第四的第67條),構建一個統一的決心程序性保障措施和糾正爭,法國(或裁判)穩定性的具體要求和有效性。 「[VI]必要的細節,以擴大訴訟的功能來解決爭端,」實體法維持秩序與和諧「的基礎上」,確保糾紛解決的有效性「和」改進司法系統的運作效率與經濟「中,有時決定的有效性必須擴大和第三方比其他訴訟當事人,但在另一方面,站在鑒於憲法訴訟自由和產權保障的權利,從而使第三的地位人在一個特定類型的綁定結果私法的判斷,它必須給予某種形式的系統,豐富強大的擴展的有效性決定的合法性的基礎上,設計程序保障的,因此,首先,賦予法院依職權的訴訟部門的事實被告知第三方的合法利益之間的特殊關系的結果,第三方可根據俾使的訴訟保留的內容和決策類型的賭注「是否」和「在其中的方式」參與訴訟,但前提是第三者「的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前」;在另一方面,法院不得基於一個恆定的能量,第三人在訴訟程序中的股權,並告知現實正在實施程序保障的要求,所以對於第三方之前,參加訴訟的機會沒有給出判決,允許其在事後競爭是什麼效力的判決,只要它「之後的程序保障」,設置了「第三人之訴」該系統。 [七]然而,第三方的吸引力和功能性的立法宗旨的詳細視圖,該部應確保的目的和正確的客觀判斷,其目的應該是一樣再審的目的。
在現有吊銷第三方投訴的框架內,第三人在法國和中國台灣提出反對取消的判決,該判決是第三人來攻擊自己的利益,或者要求廢標判決改判。但目的是通過既判力裁判的法國法律打破,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三方的台灣成立過程的權利。在[八]無論是在訴訟要求,提上訴,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和審判過程中,等方面是不一樣的判決。
(二)第三人再審再審
方有特殊要求滿足,其目的是判決和重審案件依法作出了終審判決錯誤。
「義大利民事訴訟法」第404條規定:「讓路給他執行的最終判決或權益受到侵害第三人的判決,或因欺詐或串通,以自己的利益訴訟的損害繼承人和債權人已就判決確定再審。「第三義大利再審的規定是非常簡單的,但與第三方上訴制度,等等,這是由判決確定的同一主題的侵犯第三方的方式提供救濟。
日本的「舊民事訴訟法」第483具有欺詐判決受害者的規定,第三人可以得到緩解與准再審訴訟賠償訴訟。該第三人應確定原方共同被告的判決。該系統可以對第三人給立竿見影,而且可以防止沖突的裁判。在1926年修訂的規定刪除,並於1996年修訂民事訴訟法,這對於是否需要額外審理再審審查中提出。但學者認為,遺漏詐騙受害者屬於立法再審制度的錯誤,並在現有法律的解釋承認這個政權。 [九]可見,日本第三人原判的投訴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訴訟制度,但分類再審,無論申請再審第三的選項法定主體。日本學者也認為,多個外部第三方的情況下,可以類推適用再審的主體的規定,提起再審。但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再審的標的物沒有特殊規定,因此可作為其申請再審基於事實第三方的主題日本的新代碼,是模糊的,它基本上取決於的要求相關的實體法。同樣,第三方的基礎上,生效判決提起再審下是模糊的,因此不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47條[獨立人士參加]規定,訴訟的結果主張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第三人,作為雙方當事人的訴訟作為共同被告。日本學者通說認為,基於廣義解釋,當涉及第三方,預留判決判決的效力有固定的第三方的利益可能帶來再審。 [X]此外,欺詐第三方的執政黨,第三方也提到這一點,理由再審。 [XI]同時,從實體法的角度來看,在欺詐案的判決,「日本商法」三下「股東代表訴訟欺詐再審」和「行政訴訟案件在日本」第34條第268條的「第三人再審「,也是」第三方可能再審「補救一套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後。 [XII]
由上可知,第三人在日本和義大利再審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第三人的想法有救濟和立法意圖,但是這兩個國家都將是第三人的救濟後 - 原案糾正侵犯其判斷---為一體的元素再審制度的,因此將解除延伸到進入裁判的力量主要再審有第三人有直接利害關系。
看到來自第三方聯合呼籲兩個訴訟官司的比較第三再審:一,第三人再審功能旨在否定原終審判決的有效性,而上訴的原則只有在第三人,要求判決不利原來的第三人最後一部分,但原終審判決的錯誤還沒有得到處理和解決。可以看出,該第三方再審的作用遠遠大於第三者投訴更徹底地更大。其次,由於第三人的結構,只在有合法再審申訴,認為原訴訟的主體必須繼續聽取法律關系的再審。所以,說到第三人再審原告在理論必須建立在訴訟各方有法律關系的資格是有限的原始標的物;而第三個重大訴訟撤回只有在終審判決不利於第三人部分,據此,原告的范圍在更廣泛的上訴再審申請第三方投訴第三人的主要范圍。綜合上述兩點,第三人提起再審的主體區域和更加具體和嚴格的再審,但提交的更多的休閑第三方投訴的主要范圍,勢必效率值?構成既判力和民間的威脅。因此,第三人與再審中投訴的功能和意義的獨立第三方。 [XIII]
通過的情況下的補救措施域外研究以外的第三方顯示,在編制而言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設立獨立的第三方相對上訴制度將盡可能多的方式上訴的,並設置並排再審。這相當於上訴的普通途徑,而不是第三方提供救濟的情況下,在普通的方式提起上訴,並需要通過法律明確授權。相較之下,台灣,中國,法國,更加註重對民事訴訟法第三人該裁決的權利 - 授權不被判決的約束,但他們損害的權利的有效性其最終判決的利益被害人的事實救災後,應給予法律。另一種是日本的民事訴訟法和義大利沒有一個獨立第三方訴制度的舊民事訴訟法,但它會被歸類在建立再審,或者在特別法中,具體的規則來指定允許再審的相關規定。關於防範欺詐的危害歲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三人可以提供及時的救濟和預防沖突的裁判。 [十四]
我們認為,第三方上訴制度因生效兌判斷,它不是按照一般程序,但只有在符合再審聽證程序,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爭議解決辦法是與司法效率的原則。在2005年底,最高法院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關於當事人權利的保護決定申請再審,正義(草案)的利益」,提請各國相關立法的嘗試和地區,結合國情,建議,規定:。 「第三方民事,行政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損害其權益再審,比照申請的當事人的規定,再審處理的理由」在2007年6月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最高法院的過程法院認為,以立法的單獨條款重審後,給第三人有權申請再審的權利。 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適用司法解釋」第三人第5條原判決的,實行調解,以確定任何索賠的標的,提起了新的訴訟並不能解決爭議,可以向原審判決,對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調解申請再審。
台灣「司法」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吳明軒委員建議修訂,第三方的補救措施採取補救措施再審,增加了一個第三人再審再審程序。 〔XV〕陳容宗教授也認為它是一種思維相當正確的方向。 [XVI] Yaorui廣老人在第三方訴訟講道的評價:「判決後,這支部隊的學生,以確定這種決心的力量,除了再審,不得推翻,那麼法律和維護穩定,顯示考慮法院。威爾遜也因此,雖然再審,但原審判決理由,投訴應當予以駁回。「德國」民事訴訟法「再審分為兩種形式,申訴即和恢復的投訴。第579 [申訴]的判決違反程序規定,提起再審,稱為投訴,而不是在投訴外的再審能夠確定推翻原判決確定力。在民事訴訟法,確立了在通常的訴訟程序,以推翻該決定,以確定該系統的有效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3,提出在適用投訴的第三人應注意的問題
(一)原告資格問題
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道路提供第三者「,因為我不能歸因於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一些錯誤的內容或所有調解,傷害他們的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的日期正在六個月內侵犯,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訴訟,「據此,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第三方作為原告的資格:(1 )的人不得參與行動的最後第三個原因不能歸因於受試者本人; (2)第三人,是指只對第三人的「民法通則」第56條,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的獨立權利(訴訟的原告題材當事人有權要求一個獨立的權利),並沒有獨立的權第三人(案件的結果,他在一個合法權益)兩種。這樣的規定,原則和抽象的仍然是有用的概念來解釋猜疑的概念。應當指出在其應用:
首先,必須有三分之一的人比原來當事人其它。如果你屬於第三方應參加黨的訴訟中,當事人其實不是第三人。缺少必要的共同訴訟人,根據新的「民法通則」第200條第8款的,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對於普通共同訴訟,因為抱怨是可分的,這也是常見的共同訴訟人不存在問題起訴第三人。
二,有一個第三人的獨立權,參與訴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自稱參加中國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的主體雙方之間的訴訟,第三人認為獨立請求權,起訴權「,是一位自稱參與。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判斷基於相對性原理第三方獨立的權利可以是一側或前執政黨兩側提出了新的投訴,而不必使用這個系統,原判決,並因此,第三次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第三人誰退出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第二是訴訟的結果會造成損害他們的權利,即防止欺詐行為的受害者參與。台灣學者認為,騙取被害人的訴訟索賠欺詐受害者用訴訟的方法,故意侵犯有關各方的權利,該方法應受害人在被占的損害予以救濟。 [十七]中國的「民事訴訟法」並沒有參與這些規定的訴訟程序。我們認為,虛假訴訟今天撤回其第三次訴訟條款的盛行,它會被添加,以防止欺詐行為的受害者參與,讓第三方介入訴訟,以更有效地保護他們的利益。
三,第三人,上訴法院的基礎上參與對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的影響無獨立請求權的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來確定,有責任在隨後的單獨的一個案件有一個預堅定感,即第三方的無獨立請求權,以協助其人而已,不能聲稱其原來的裁判參與法庭訴訟,不正當的,因此,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參與本案的訴求,比如它的輔助被告提起了他們的黨原告喪失資格的第三方提起訴訟。根據「因為我不能歸因於標的物」沒有參加本案的訴訟程序,也不會產生參與的效果。對於其他當事人的基礎上,相對既判力原則「可能是其他訴訟起訴不當的裁判」[十八]。由上可知,對於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因為沒有任何影響的參與。這是第三方的無獨立請求權沒有使用這個系統是有效的,他們不原判決。此外,如果誰直接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法庭,由於雙方的人可能會提出上訴或申請再審,而無需使用第三方的決定提起申訴必要的。
(二)問題
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第3款,第三人的范圍,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某些內容或全部調解錯誤破壞了他們的公民權利,可以起訴到人民法院。
我們知道,在原則上,僅受既判力的法院訴訟的限制當事人有約束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也將受到既判力第三人以外的其他當事人產生約束力的限制。作為繼承人各方持有人的請求的標的物,在全體股東的訴訟,代表和所有訴訟和起訴是代表沒有參與破產案件,以便分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破產是誰。上面的人的訴訟非常廣泛的接觸判斷的影響,是第三人有權參加訴訟的機會,法院應當受理此案的事實,發表在「人民法院報」或「最高人民公報「中,」損害他的民權「不是一個特定的第三方通知,以避免」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並提交第三訴訟撤回。
我們認為,由於第三方投訴是基於第三人的審判,其中有獨立的權利提出的身份,因此,其范圍應有權請求權獨立第三方,與類似的范圍。這是合理的定義僅限於: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及擁有權。
法院
增加的第56條,第三人新的「民法通則」的規定(三)司法管轄權「,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提起訴訟。」第三人訴訟部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拒絕接受調解,非常規的補救措施制定程序,應作出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法院調解書的管轄權。這樣的規定,首先考慮到的,人民法院作出原生效判決,更好地了解調解的優點,有利於法院;而到了審判法庭本身的糾錯充分發揮;其次,避免了下級法院或變更上級法院的決定正式生效,調解情況。我們認為,由於第三人與原案屬於上訴法院改判變得更加困難。建議第三人可以向上級法院採取提高裁判的效果。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進行起訴
(4)第三次訴訟問題
增加的第56條,第三人「的新的」民法通則「規定的條件並沒有參與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的,或者這本書錯的全部內容,傷害他們的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應該知道其民事權利之日起六個月內受到侵犯,做出的判決,裁定,人民法院「調解起訴條件,並據此:(1)沒有的,因為非歸因於當事人本人參加訴訟。條件是能夠參加訴訟,以便讓第三方在訴訟過程中,及時解決糾紛,訴訟,避免在不穩定的狀態長期原生效判決。在這方面,第三人作為原告提供的責任不應參加的第一個證據是不是自找的。如果右側的要求有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法院應通知投訴發生,恕不另行通知的事實;對於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恕不另行通知職權,或者通過有正當理由更改,恕不另行告上法庭。 (2)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一些錯誤的或全部內容進行調解。為了防止濫用第三方的權利,有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影響應該申請設點相對嚴格的條件,第三方訴訟,有證據顯示,第三人效果判斷的要求,執政,一些調解錯誤或全部內容。 (3)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損害公民權利的調解,原判決的第三人,請求調解的情況下,如以書本上的作為財產處置該物業的權利。日期(4)民事權益受到損害的不超過六個月。第三撤回訴訟作為一種非常救濟制度,其主裁判為進入錯誤的力的目的,以避免訴訟制度的存在是穩定的,安全的,穩定的社會秩序之間的貿易關系法律對構成長期潛在的威脅,敦促第三方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並該第三方提出申訴,該六個月期間與規定的申請期間所作的必要的限制在規定期限的再審是一樣的。
所以起訴條件,如申請再審的條件。相較於申請再審,一提起第三人在台灣,中國,法國和投訴不像第三方訴訟,程序是不容易的,並不一定有利於第三方通過適當的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e)該判定
增加了「人民法院,要求建立了56條新的」民法通則「規定的影響,應改變或者原判決,調解;不索賠成立,並駁回訴訟請求。「因此,制定或的第三方程序是決定他的人的判決,裁定,調解及的有效性的目的一直在呼籲的性質應屬形式,其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行動。從判決的效果,如果訴訟提起第三人,原判決,調解不受影響。然而,為了防止惡意的第三方提出訴訟,您可以參考新的「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人民法院在駁回他們的要求,「但應處以罰款,在當時情況下被拘留」 ;
㈢ 債權轉讓制度的立法意義
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繁榮使債權轉讓制度更加成熟完備,債權本身作為轉讓標的被廣泛地進行交易轉讓,資產證券化等交易方式的出現更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和投資的興盛,在這種背景下,債權的無因性和流動性都被進一步強化,甚至多重轉讓,比如債券的流通。
目前,債權轉讓制度在各國立法中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德國民法典》在第四章作專章論述,條款從第398條到第413條;《義大利民法典》在第一章債的總論中第五節作專門論述,條款從第1260條至第1267條;《澳門民法典》在「債權及債務之移轉」一章中以第571條至第582條的篇幅做出規定。此外,《日本民法典》第460條至473條、《荷蘭民法典》第1065至1078條、《阿根廷民法典》第752至757條、《法國民法典》第1689條至1701條均對債權轉讓作了詳盡規定。同時,各國均規定債權轉讓的有效要件應包括債權有效存在、轉讓人與受讓人就債權轉讓達成協議、債權內容不得改變、轉讓的債權具有可轉讓性等。
我國在債權轉讓制度方面也經歷從嚴格管制到鼓勵放開的立法轉變,我國1981年的《經濟合同法》把當事人合意轉讓合同債權視為「買空賣空」、「轉包漁利」、「倒賣經濟合同」的行為而嚴加禁止。隨著80年代改革的推進和商品經濟的發展,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則》允許在合同相對方同意的前提下,合同任何一方當事人將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一並轉讓給第三方,但不得謀利。《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並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國家批準的合同,需經原批准機關批准。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原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後,思想進一步得到解放,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對債權自由轉讓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1999年頒布施行的《合同法》順應了這一要求,規定除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三種情形外,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且不再需要徵得債務人的同意,《合同法》第79條至第83條、第87條對債權轉讓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如不能轉讓的情形、轉讓權利通知義務、從權利應一並轉讓、債務人享有抗辯權、抵銷權等內容作了粗略規定。比如第79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但是,《合同法》的債權轉讓通知義務與《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的須經債務人同意相沖突。有關債權轉讓的限制條件,《民法通則》規定過於嚴格,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而《合同法》規定過於寬泛,不利於保護債務人和他人利益。
實踐中運用的不斷增多與立法粗疏甚至缺位的現狀、使一般債權質押、浮動擔保、讓與擔保等融資擔保制度獲得了實用性和立法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在「物盡其用」成為我國物權法孜孜以求的立法目標的大背景下,一般債權質押不能囿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保法倉促出台之時處於對「三角債」問題的懼怕而過於謹慎的立場,而應藉助相對成熟的理論准備,非常迫切的現實需要,在物權法上立足,以發揮債權財產化、價值化的應有效用。
㈣ 西南政法大學的民商法怎麼樣
西政的法學本科教育是很不錯的,老師們很優秀,課程也很全。
如果版去學習是很好的,有權很好的學習氛圍,因為遠離嘈雜的中心,可以避免很多的誘惑,好好的讀書,其次是學生們的那種敢於挑戰權威的。
北大,人大是很不錯的。中政的發展潛力比較大,華政有很大的區位優勢,中南財經政法可以一邊學習財經類,比較復合,西政的歷史傳統很好。
同時西政的本科法學分很多學院,各個學院名稱不同,學的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在本學院分管的專業方面可能會有一點差異。只是在研究生時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