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意圖
❶ 我國刑法的目的是
C.懲罰犯罪,保護人民
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❷ 什麼是刑法的目的刑思想
1、針對刑罰正當化根據的不同看法和回答,可以分為報應刑論和目的刑論。目的刑論又稱相對主義,是刑事實證學派的主張。目的刑論認為,刑罰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只有在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及預防犯罪的意義上才具有價值,因此,在預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內,刑罰才是正當的。目的刑論認為刑罰的正當化根據在於預防犯罪,因而「為了沒有犯罪而科處刑罰」是對其刑罰理念的經典表述。
2、《中國監獄學刊》1998年第5期中,張金桑的論文《論刑事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講到:「正確認識刑事執行的獨立地位及重要作用是進行立法的必要前提,現代意義上的目的刑、教育刑思想使刑事執行開始突破了理論和實踐的傳統界限,逐步擺脫其依附性和從屬性,它自身特有的性質、職能及任務的實現,在客觀上要求有一部統一的刑事執行法律,是刑事法發展的大勢所趨。」
❸ 刑法任務與刑法目的的關系是什麼
首先:刑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不是為了懲罰犯罪。刑法目的與刑法任務不同,刑法任務在相當程度上是立法者、司法者工具化地設計、使用刑法的世俗性、政治性「目的」。
刑法目的應當採取保護主義的立場原則,這與人權保障機能一致,但是人權保障並不屬於刑法目的。
其次懲罰犯罪是刑法的目的,並與保護人民有機統一。「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是制定刑法的目的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
只有懲罰犯罪,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只有保護人民,才能有效地懲罰犯罪。」而「保護人民」,就是保護全體人民的利益,就是《刑法》第2條規定的刑法任務。
(3)刑法意圖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刑法規定的任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法制建設的要求決定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懲罰犯罪。對觸犯刑法所規定的任何犯罪行為,都要依照刑法的規定予以追究,對犯罪分子判處一定的刑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通過懲罰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將犯罪分子改造過來另一方面對社會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達到維護社會正義、減少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衛國家安全、鞏固國家政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固是我國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和保證。長期以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滲透等破壞活動一直沒有間斷過。
(三)保護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公民個人的財產,是公民生活、從事生產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四)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項民主權利,以及勞動、學習、創作等相關權利。
(五)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范圍是很廣的,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工作、學習、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規定的各種犯罪,盡管犯罪所針對的對象、行為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❹ 關於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惡,恢復善和正義。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應處以不同的刑罰。不同身份的罪犯也應處以不同的刑罰。如果出於正當防衛而殺死了人,應免於刑罰。
❺ 犯罪意圖分類的標准
犯罪意圖一般分為蓄意(轉移的蓄意、特定蓄意、一般蓄意), 明知,輕率,過失四種。也有分為故意(惡意)和過失兩種。
(一)蓄意
即有目的的,是指有目的的實施某一犯罪結果的主觀心態。蓄意再具體分為以下三種:
1、轉移的蓄意
中國譯為轉移的故意,刑法從侵權法中借用了一個理論即轉移的故意。轉移的故意,僅限於實際產生的犯罪危害和蓄意的犯罪危害是相同的類型的情況。為正確理解轉移的蓄意的具體含義,
2、特定蓄意
有具體目的的蓄意,如攻擊罪對不特定人的攻擊,若期間有性侵犯則加重處罰; 但在歐擊罪中法官認為無必要區分攻擊對象是否為特定人與不特定人。 立法者在描述一個特定故意的犯罪時經常使用:「蓄意的」這一術語。
3、一般蓄意
無具體目的的蓄——當有「蓄意的」術語時差不多總是表明那是一個特定故意的犯罪,而在缺少「蓄意的」這一術語時並不必然意味著它就是個一般故意的犯罪。再者,同樣的行為經常被描述(並指控)在既是一般故意又是特定故意的犯罪中。
(二) 明知
大概相當於中國刑法里的間接故意或抽象的故意 指行為人明知一定會發生(必然性)或很可能發生(高度蓋然性)犯罪結果而仍實施其行為,但又不積極追求結果發生。因此在許多現代法典中「間接故意」被稱為「明知」。明知,近似於蓄意,但又不完全是蓄意,被告人無需追求結果的發生,只需知道結果很可能發生。
(三) 輕率
或稱為魯莽放任, 指的是行為人認識到其行為存在一個發生危險結果的真實的無正當理由的危險,但他漠視這一危險,仍然實施其行為。危險發生的可能性也許只有千分之一,但卻真實。這里的危險是一種低度的蓋然性,不等於中國刑法里的間接故意,也不等於過於自信的過失。因為過於中國刑法里的自信的過失指的是結果發生後行為人後悔,且行為人存在避免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輕率該種的犯罪心態准確的定位應該是介於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之間的心理狀態。
我國刑法對於犯罪心理的劃分最大的問題是各種心理狀態之間缺乏過渡性,因此很難區分。我國是按照結果發生的概率以及行為人主觀上對於結果發生的態度來對犯罪心態進行分類。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大陸刑法理論至今仍無法解決的問題,而英美刑法卻巧妙的解決了。
(四)過失
或稱為疏忽,指的是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實施行為存在一個發生危險結果的真實的無正當理由的危險,但他應該認識到這一危險。他缺少這種常識性的認識已經嚴重違背了一個正常的理性人謹慎的行為標准。
❻ 刑法的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目的是用刑事處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通過刑事處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為了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刑事處罰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簡稱刑罰。
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部分。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第三十三條 【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第三十五條 【驅逐出境】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第三十七條 【非刑罰性處置措施】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第三十七條之一 【禁業規定】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的人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其從事相關職業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定的,從其規定。
❼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❽ 刑法解釋是什麼
刑法的解釋是指對刑法規范含義的闡述。
刑法的解釋就是對刑法規范含義的闡述。只有正確了解刑法規范的真實含義,才能正確的加以適用。刑法規范之所以需要解釋。
主要是因為刑法條文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和穩定性,有的抽象用語具有多義性,難免使人們產生不同的理解,加之現實生活又是千姿百態和復雜多變的,為了統一理解,為了使抽象的法條適用於具體案件,使司法活動能夠跟上客觀情況的變化,就需要對刑法規范進行解釋。
文理解釋:
文理解釋,又稱為文義解釋或者平義解釋,是指對法律條文的字義,包括單詞、概念、術語以及標點符號,從文理上所作的解釋。
對於法律解釋來說,文理解釋是一種首選的解釋方法。在一般情況下,通過文理解釋可以獲得對於刑法條文的正確理解的,就不應當再採用其他解釋方法。
文理解釋依賴的是法律賴以表達的語言的日常意義。由於語言的文義具有多重性,因而有時需要在數個文義中根據立法精神加以選擇。
為了避免日常語言這種歧義性而引起對法律的誤解,在法律實踐中創設了專業語言,即所謂法言法語,這種專業語言是法律所特有的,例如刑法中的累犯、假釋等概念,對這種法律專業術語的解釋被認為是一種特殊文義解釋方法。
當然,在法律文本中,法言法語只是少數,大多數採用的是自然語言。由於自然語言的含糊性,因而文理解釋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確的法律解釋還須藉助於論理解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