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性司法
Ⅰ 為什麼憲法有無具體懲罰性
因為我們沒有專門的違憲審查機構,我們的法院是不會受理憲法案件的...而且中國的憲法是一部類似政治宣言一樣的東西,也許憲法司法化在以後的中國可以逐步實現
Ⅱ 什麼是懲罰性判決
懲罰性判決:
懲罰性判決是損害賠償的基本性質在於補償,懲罰性損害賠償作為損害賠償的一種類型,已為一些國家的法律所採納。這些國家的立法者希望通過損害賠償的補償性與懲罰性功能有機結合,實現對受害人的補償和對違法行為人的經濟制裁雙重目的。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則反對賦予損害賠償以懲罰性,除了本國法院拒絕給予懲罰性損害賠償救濟之外,也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目前著手制定的《民商事管轄權與判決承認、執行公約》中,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承認與執行也就成為各國爭執不下的焦點之一。由於美國法律中有關懲罰性損害賠償的規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圍繞美國法律,同時結合其他國家的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就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適用問題,也即對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概念:
懲罰性損害賠償,又稱懲戒性損害賠償,是指除開補償性或名義性損害賠償之外判給的金錢,通常是因為被告實施了特別加重的不法行為。此類損害賠償可追溯到《漢謨拉比法典》,按照該法典的規定,如果某人從寺廟偷了一頭牲畜,他就必須以三十倍償還寺廟。《聖經》中的《出埃及記》則規定,如果某人偷了一頭牛或一隻羊,並將其殺死或出售,他就應當償還五頭牛或四隻羊。此外,巴比倫的法律、印度的《摩奴法典》以及古希臘的法律也有類似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最初用於懲罰和制止某些行為,而不是維護一方當事人的契約交易。因此,只有當一方當事人的不法行為出於故意或心懷惡意時,才能作出損害賠償判決。隨著時間的推移,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目的得以擴展,涵蓋了另外四項功能:制止他人實施同樣的行為;不鼓勵受害人採取自助救濟;補償受害人以其它方式無法得到補償的損失;以及返還原告所無法追索的訴訟費用。
Ⅲ 我國現有法律體現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法條有哪些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
第一款是關於欺詐行為的賠償。規定的具體內容是:「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一條規定實質上是關於經營者違約行為的懲罰性賠償。
第二款是關於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的賠償,這一規定實質是人身損害賠償中的懲罰性賠償,屬於侵權行為的損害懲罰性賠償。規定的具體內容是:「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2、《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該條文規定了懲罰性的民事賠償責任,即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資。
3、《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8、9、14條規定。
雙倍懲罰性賠償的六種情形可以分為三大類:
①在第一類中,商品房買賣合同是有效的,但購房人不能取得房屋,因此有權解除合同,並主張已付房款的雙倍懲罰性賠償。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8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②在第二類中,商品房買賣合同是無效、效力待定的,購房人不能取得房屋,有權主張已付房款的雙倍懲罰性賠償。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9條規定:「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③在第三類中,房地產開發企業交付的房屋面積小於約定的面積,並且誤差超過了3%。
對此需要注意兩點:①交付的房屋雖然小於約定面積,但誤差在3%以內的,只有違約責任,沒有雙倍懲罰性賠償;②交付的房屋面積大於約定面積的,沒有雙倍賠償的問題。
《商品房買賣合同解釋》第14條的規定,出賣人交付房屋的實際面積小於合同約定的面積的,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及利息由出賣人返還給買受人,面積誤差比超過3%部分的房價款由出賣人雙倍返還買受人。
拓展資料:
懲罰性賠償是指法院在判決的一般賠償金之外,另行判決加害人支付的保障受害人損失的完全補償,並按照受害人或相對的受害人團體所遭受的損害或加害人的非法獲利,為懲罰加害人的不法行為、威懾或防止類似行為的發生的賠償金。
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大多是由法律法規直接規定的,或者由法律法規對懲罰性賠償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制,以防止法官任意確定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
賠償特徵:
1.不具有獨立的請求權,以補償性賠償為前提。
2.懲罰性賠償金額不以實際損失為限。
3.注重加害行為人的主觀惡性。
4.賠償金額具有法定性。
網路-懲罰性損害賠償
Ⅳ 法院在什麼情況下作懲罰性賠償
1:在產品質量法中,欺騙消費者的有價款雙倍懲罰性賠償。
2: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有價款十倍懲罰性賠償。
3:在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中,商品房開發商有欺詐等行為,購房者可以要求其承擔不超過已付房款的雙倍賠償。
4:在合同法當中,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違約時的懲罰性賠償違約金。
Ⅳ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賠償性或是懲罰性,如何區分
違約金是賠償性還是懲罰性,區分方法如下:
1、違約金具有補償性質,但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對於遲延履行約定的違約金,是具有懲罰性質的;損害賠償金則僅具有補償性質。
2、違約金是雙方事先約定的,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協商一致的結果,其金額能夠確定;損害賠償金則不具有事先約定性,它是根據守約方的具體損失來計算,其金額不能確定
3、懲罰性違約金,是固有意義上的違約金,又稱違約罰。此種違約金於違約時,債務人除須支付違約金外,其他因債之關系所應負的一切責任,均不因之而受影響。債權人除得請求違約金外,還可以請求債務履行或者不履行所生之損害賠償。
4、賠償性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預先估計的損害賠償總額,又叫做損害賠償額的預定。由於債權人於對方違約而請求損害賠償時,須證明損害及因果關系。而此類舉證,不但困難,且易產生糾紛,因而當事人為避免上述困難及糾紛,預先約定損害賠償數額或者其計算方法,不失為良策。
(5)懲罰性司法擴展閱讀
違約金上限是多少:
違約金可分為法定違約金與約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是指由法律明文規定了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自行約定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
如果合同中只對違約金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具體約定違約金的比例或數額,並且有關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金額的,則可按《民法通則》及《合同法》中關於承擔違約金責任的一般原則執行。
如果合同中沒有規定違約金的條款,法律也未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數額的,但只要由於違約造成了對方的損失,違約方就應向對方支付賠償金。該賠償金的數額,應當按照對方遭受的實際損失確定。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違約金沒有規定的比例,雙方都接受就行。違約金的比例規定要看具體的內容,如開發商延期交房,其違約賠償為萬分之二;買方違約,定金不能收回,賣方違約加倍返還定金等。一般涉及到開發商違約的內容,賠償的比例就較低。
司法解釋中的「當事人以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為由請求減少的,應當以違約金超過造成的損失30%為標准適當減少」,應該是對合同法違約金過高的一個註解,而不是對違約金比例的規定。
Ⅵ 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研究和司法適用時不同的嗎
以修改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契機,參照商標法的規定,增加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知識產權民事
Ⅶ 懲罰性損害賠償和補償性違約金可以一並主張嗎
約金與損害賠償金是不能同時主張的。要討論這個問題,應當從違約金與損害賠償金的基本法律概念、區別,以及從《民法通則》、《合同法》對此的相關規定入手。
違約金與損害賠償金的概念、區別。 概念:違約金,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違約方按照合同約定,支付給非違約方一定數量的錢款。
損害賠償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由於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財產上的損失時,由違約方賠償對方一定數量的錢款。從概念上可以看出,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7)懲罰性司法擴展閱讀:
懲罰性損害賠償主要功能
懲罰性損害賠償是我國民事立法和民法學中的一項新課題。它具有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的多重功能。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具有密切聯系,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使兩者保持一種比例關系。
懲罰性賠償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別是美國法中採用的制度,但可以為中國法律所借鑒。它主要應適用於侵權行為責任而不是合同責任。
針對毆打他人而又未構成犯罪的侵權行為而採用懲罰性賠償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發展階段,因此在產品責任中不宜廣泛適用懲罰性賠償。
在某些情況下採用懲罰性賠償以替代精神損害賠償的辦法是可行的。在合同責任領域,它主要應當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的情況。
賠償特徵
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大多是由法律法規直接規定的,或者由法律法規對懲罰性賠償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制,以防止法官任意確定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第七、八、九條就是規定一倍以內的懲罰性賠償金。
1.不具有獨立的請求權,以補償性賠償為前提。
2.懲罰性賠償金額不以實際損失為限。
3.注重加害行為人的主觀惡性。
4.賠償金額具有法定性。
Ⅷ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設置懲罰性賠償
應該分情況來說吧,中國並不是沒有懲罰性賠償的,但在在不同的領域來說不同。
我們在民法領域,賠償是為了彌補損失,填補損失。而多半懲罰性賠償的話,它的存在前提是損害了公共利益或者對社會造成不穩定,多在公法領域使用。比如消法、產品質量法以及刑法、行政法方面,我國還是存在懲罰性賠償的。
題主再次提到美國與我國法律的差別,其實首先因為法系不同,其次賠償標准也是不同的,我國法律在很多方面確實滯後,很多懲罰性賠償根本起不到威懾作用,賠償數額太小,才讓人感覺不到懲罰性質,相信在以後的法律修改和完善中,會有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