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販賣毒品罪司法解釋

販賣毒品罪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1-15 07:18:51

㈠ 明知他人為販賣毒品而借款給他人是否構成販賣毒品罪的共犯如果構成,販賣的數量如何確定

1、按出借人是否同謀確定最終數量;2、可委託律師提供幫助。

㈡ 販賣毒品罪的成立

是否犯罪,要看是否符合販賣毒品罪的犯罪構成。

我國現行刑事法律規定的犯罪,都是以犯罪構成為其存在的依據。所謂犯罪構成,就是法律規定的,說明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總和。刑法規定的每一個罪在犯罪構成上都有其特殊的規定,販賣毒品犯罪也不例外。我國《刑法》第347條第1款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最高人民法院在相關的司法解釋中對「販賣毒品」又明確界定為「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銷售或以販賣為目的非法收買毒品的行為」。《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解釋》等司法解釋,對如何准確理解和把握販賣毒品罪的犯罪構成標准以及司法實踐中該如何准確定罪量刑作了更明確而具體的規定。盡管如此,當前的刑法理論界對該罪犯罪構成各要件的具體內涵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司法實踐中的操作也不盡一致。對此,本文擬對販賣毒品罪的主客觀要件等進行分析,並對如何理解和把握該罪的犯罪構成提出筆者拙見。

1、販賣毒品罪的犯罪客體

對販賣毒品罪的客體,目前我國刑法學者主要持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販賣毒品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權利[①]。另一種觀點認為,販賣毒品罪所侵犯的客體是我國對毒品購銷活動的管制[②]。

正確認識販賣毒品犯罪所侵犯的客體,筆者認為,應從該罪的社會危害本質、相關刑事立法的價值取向以及其他構罪要件等綜合分析判斷。第一,販賣毒品罪的本質特徵,即最本質的社會危害,是行為人違反了毒品購銷管理法規,進行「以毒換錢」「以毒換毒」等的罪惡交易,導致毒品的非法流通和蔓延,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第二,我國刑法設立販賣毒品罪,是依法懲治違反毒品購銷管理制度的行為,與販賣毒品犯罪的危害本質相對應的。第三,該罪主觀要件以「明知毒品而販賣」為直接故意,而非危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為目的。因此,該罪的侵犯客體應當是國家對毒品購銷的管理制度這單一客體。就具體的法律制度而言,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麻醉葯品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葯品管理辦法》等法規以及我國政府參加的有關禁毒公約。

相比之下,本罪若以「國家對毒品的管制」和「公民的身體健康權」復雜客體論,則不僅不符合販賣毒品犯罪的本質特徵,而且與刑法價值取向相悖,造成實踐中對販毒行為的打擊不力。第一,毒販盡管明知大量吸毒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但其販毒目的並不是危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第二,我國刑法將「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銷售或以販賣為目的非法收買毒品的行為」作為販賣毒品罪懲治范圍,說明對該毒品的真實用途以及是否確實對他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並無刑法上的要求。因此,以復雜客體論,無疑將販賣毒品這一刑法上的行為犯,人為視為以行為加危害結果的實害犯,有違立法初衷。第三,從毒品自然屬性而言,雖然具有一定的毒害性,但無可否認毒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使用,則是正常的葯品,具有緩解病痛的功效,只有在長期依賴、大量吸食後,才會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死亡的危害後果。因此,若將「公民身體健康權」作為該罪客體之一,則一些零星販毒以及用於治病或其他非毒害性吸食用途而非法出售毒品的販毒行為,均因無法造成身體健康損害的危害後果而不能以販賣毒品犯罪定罪處罰,這顯然是人為縮小了販賣毒品罪的范圍,也不利於有效遏制毒品的非法流通,也是與我國刑法規定的「販賣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完全不符。

販賣毒品罪的犯罪對象是毒品。從歷史發展來看,毒品的外延有一個從窄到寬的過程。我國《刑法》第357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理論界一般認為,毒品是指能夠使人形成癮癖,並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毒品具有如下三個特性:(1)依賴性或成癮性。(2)毒害性。(3)違法性。[③]能夠使人形成癮癖是毒品的根本特徵,毒品和葯品的界限為是否超過了國家行政管制的范圍。

現今階段,隨著化工水平的提高,以化學合成方法所生成的毒品也越來越多,從規范的角度對一些新型毒品予以界定尤為必要。如目前出現的搖頭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案件,一度曾因「無法可依」而使部分毒販逍遙法外,直至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才解決了定罪處理與否的司法爭議。然而在暴利誘惑之下,不僅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不法分子利用構效原理在地下實驗室或工廠將某些已知毒品進行化學結構的改造,不斷研製出依賴性更強的新毒品,而且一些未列入法定毒品名錄的國家管制精神葯品也不斷以非法渠道流通。如:王某在沒有取得葯品經營資格的情況下,從一家制葯廠以低價購買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葯品安定注射液(以下簡稱安定)後,高價非法銷售給個體診所和葯品販子。又如:楊某用變造的中國葯材鄭州公司中西葯部的營業執照及葯品經營許可證,騙得青海省西寧青海制葯廠的信任,取得該廠在河南鄭州地區銷售丁丙諾啡舌下含片的總代理資格。從該廠以每板(10粒、重1克)17元的價格購得丁丙諾啡舌下含片7300板(73000粒)後,先後以29元、30元不等的價格將7250板(72500粒)丁丙諾啡舌下含片賣給他人,從中牟利。顯然,安定注射液、丁丙諾啡雖均屬於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葯品,且2002年最高檢也在《答復》中進一步明確安定注射液屬於《刑法》第355條第1款規定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精神葯品,但是否屬於《刑法》第357條所指的毒品,尚無明確法律規定,因此,此處的安定注射液、丁丙諾啡是毒品還是葯品,成為能否以販賣毒品罪定罪處罰的關鍵。由此可見,由於法定毒品名錄限制性與新型毒品的不確定性,使新型毒品的性質界定成為准確定罪的重要前提和關鍵。

筆者認為,僅由立法或司法機關通過立法及司法解釋亦步亦趨的補充規定來指導司法實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的,還是應在嚴格遵循懲治販毒罪相關刑事立法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結合分析販毒罪所侵犯的法益及刑法意義上毒品的具體內涵,准確予以認定。根據我國《刑法》第357條的規定以及理論界對毒品概念的一般理解,界定刑法意義上的毒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是否屬於國家規定管制的精神葯品和麻醉葯品。第二,是否屬於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精神葯品和麻醉葯品。前者通過檢索我國衛生部發布的《麻醉葯品品種目錄》和《精神葯品品種目錄》便可確知。後者則可以通過有關衛生醫療等部門提供的臨床反應為依據。對於未被列入我國規定管制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的,可以參見國際管制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2、販賣毒品罪的客觀方面

販賣毒品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毒品管製法規,販賣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嗎啡、大麻或其他毒品,破壞國家毒品管制的行為。[④]由於我國《刑法》對「販賣毒品」中「販賣」的含義和范圍均未作明確規定,導致目前理論界和司法實踐對其產生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販賣」包括行為人實施非法轉手倒賣和銷售自製毒品的行為,並說明「轉手倒賣」是指行為人以較低價格將其他毒販的毒品購進,再以較高價格賣給他人。[⑤]一種觀點認為,所謂販賣,是指非法有償轉讓,包括買賣、交換、批發和零售。[⑥]一種觀點認為,販賣是指有償轉讓毒品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購毒品的行為,有償轉讓即行為人將毒品交付給對方,並從對方獲取物質利益。[⑦]司法實踐所依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對「販賣」的定義:「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銷售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買毒品的行為。」筆者認為,上述觀點不僅將「販賣」限定為必須以有償性和物質性利益為前提,而對刑法作了限制解釋,而且就刑法懲治破壞國家對毒品購銷管理制度的行為而言,在當前形形色色毒品非法交易行為泛濫的同時,僅將「販賣」行為治罪,也有失法律的嚴肅性。

根據我國刑法懲處違反國家毒品購銷管制制度行為的立法意圖,非法交易毒品的內容應包括:一是行為人具有流通毒品的目的;二是行為人事實上擁有對毒品的控制權和處分權,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處分毒品;三是客觀上有毒品的控制行為或者失控行為。因此,所謂的「販賣」不足以涵蓋所有非法流通毒品的行為。無論該毒品的來源是低價購進、自製自銷、祖上遺留或是盜竊、詐騙等非法手段獲得,也無論是否從非法流通中牟利、或謀取的是否為物質性利益,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毒品的非法流通行為,即違反了國家對毒品的管制規定,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為此,筆者認為,我國《刑法》應將所有非法流通毒品的行為均予以入罪嚴懲,而將是否販賣牟利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近期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一些不以經濟利益為內容的毒品交易行為,如以性非法交易、以逃避處罰或升職、調動、晉級等其他非財產性利益等為內容向具有一定職權且非法消費毒品的人交付毒品的行為,按照現行法律自然因不屬於「販賣」而無法入罪,但從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言,並不亞於毒品的販賣行為,也可視為變相販賣,若刑法能將所有毒品的非法交易行為均設定為犯罪,即可避免適法處理上的尷尬。當然,簡單用司法解釋將「販賣」界定為包涵所有買賣、交換等無論謀利與否、不以經濟性利益為前提的行為范疇,既可能導致對刑法的擴大解釋,也有失法律規范的周密性、嚴肅性。因此,筆者建議以「非法流通毒品罪」或「非法交易毒品罪」取代「販賣毒品罪」的罪名,彌補立法缺陷。

3、販賣毒品罪的主體

販賣毒品罪的犯罪主體,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14周歲以上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根據我國修訂《刑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當對販賣毒品罪承擔刑事責任,從而否定了原有司法解釋的規定[⑧],將規定死刑的走私、製造、運輸毒品排除於未成年人犯毒品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的罪種之外。盡管新刑法典對此作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使一度出現的關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刑事責任問題的爭議得到解決,但筆者認為,該規定的合理性尚存一定質疑。第一,同一條文中規定同樣法定刑的情況下,同一類主體僅對其中一行為承擔刑事責任,而不對另一類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有失立法的科學性、嚴密性。根據新《刑法》第347條第2款、第3款的規定,情節嚴重的走私、運輸、製造毒品罪和販賣毒品罪的最高刑為死刑,最低刑為七年有期徒刑,這不僅表明符合上述法定情節的該四種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嚴重程度是相當的,而且應當與故意殺人、搶劫等視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行為。因此,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上述四種犯罪行為,法律卻只規定對毒品販賣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顯然有失立法的公允。第二,無論犯罪情節,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的販毒行為,一律定罪處罰,也有違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則以及當前對未成年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精神。如對於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初次、偶爾零星販毒,若也無一例外地承擔刑事責任,既不能達到刑罰懲治與教育相結合的目的,更無從體現執法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因此,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刑事責任,不能僅限於對販賣毒品犯罪的刑事責任追究,而應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涵括為「情節嚴重,可能判處七年以上(或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的毒品犯罪」,以顯示法律的公正性。

4、販賣毒品罪的主觀方面

販賣毒品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自己販賣毒品的行為會發生毒品在社會上非法流通和蔓延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販賣毒品通常是一種高利潤的犯罪活動,販毒者大都具有追求暴利的目的。但是,《刑法》並未明確規定販賣毒品罪必須具有牟利的目的,因此,對「以牟利為目的」是否為本罪的構成要件,理論界尚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販賣毒品罪除了是出於明知是毒品而販賣的直接故意之外,還必須具有牟利目的,即販毒者希望通過非法銷售毒品來牟取暴利;不具有牟利目的,不構成販賣毒品罪。另一種觀點認為,雖然「販賣通常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盡然。例如,某甲為了吸食而買進大量毒品,後由於種種原因而戒毒,戒毒後低價將剩餘毒品出賣。顯然難以認定某甲具有營利目的,但其行為仍然構成販賣毒品罪」[⑨]。

筆者同意後者的觀點。首先,從本罪罪與非罪的區分標准分析,不論是否以牟利為目的,只要所實施的販賣毒品行為直接破壞了我國對毒品購銷活動的嚴格管制,造成毒品的非法流通和蔓延,刺激了整個毒品犯罪的惡性膨脹,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後果,就構成了販賣毒品罪。至於是否追求暴利,獲取違法所得的多少,都只是販毒主觀惡性程度的一種表現和反映,只能作為量刑情節考慮。其次,牟利在此只是一種行為動機的體現,而並非所有毒販所追求的一致結果。如上所述將剩餘毒品低價銷售的行為。第三,從此罪與彼罪的區分來看 ,販賣毒品罪的本質特徵表現為行為人以轉讓的方式致毒品非法流通和蔓延,危害社會。這表明販賣毒品罪與其他犯罪的區別主要在於行為的方式和危害性所具有的特性,而非主觀上是否以牟利為目的。第四,人為增加構成要件內容,不僅縮小打擊面,更不利於司法認定。

司法實踐中不排除這樣的情形,在開發了一種新型毒品之後,由於其效果尚不為人熟悉,故由毒販免費將其在特殊人群中予以品嘗,以期打開新型毒品的銷售市場,在其免費發放毒品後即被抓獲,對這一行為能否定罪?從某種意義上講,此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比販賣同樣數量的傳統毒品而言更為嚴重,因為它又使國家面臨著一種新的犯罪危機。所以,有學者認為這種贈與毒品行為同樣可以依據現行法律以販賣毒品罪定罪處罰。理由之一:為有效控制毒品,防止立法漏洞出現,故應予以刑法打擊。理由之二:販賣行為的多樣性使本罪無需牟利性。理由之三:國際公約與各國的立法中,對毒品「提供」行為要求予以犯罪化都有明確的立法精神。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公約》第三條「犯罪和制裁」第一款規定:「1 各締約國應採取可能必要的措施將下列故意行為確定為國內法中的刑事犯罪:(a)(一)違反《1961年公約》、經修正的《1961年公約》或《1971年公約》的各項規定,生產、製造、提煉、配製、提供、兜售、分銷、出售……任何麻醉葯品或精神葯物。」其中,「提供」行為是公約要求予以犯罪化的一個行為。各締約國的刑事立法也應反映這一要求,如英國刑法「給與毒品罪」是「非法地……給與或者引起被給與或者由其他任何人取走任何毒品,或者其他有害有毒性物品。」[⑩]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雖不乏可取之處,但從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罪刑法定原則出發,在我國現行刑事立法明確規定僅對毒品的販賣行為予以懲處的立法背景下,對無償贈與毒品以販賣毒品罪懲處,於法無據。理由是:第一,販賣通說認為,販賣應當是有償的買賣。「販賣」的刑法釋義為非法銷售或者以販賣為目的的非法收買。顯然,「販賣」的內涵與「無償贈與」有明顯不同。其次,「販賣」無須以牟利為要件,並不意味著對販賣行為在構罪要件中的必然性的否定。第三,對於國際公約和某些西方國家刑事立法中,對於「提供」「給予」毒品予以犯罪化,顯然有其完善的立法背景和立法體系所支撐,而在我國刑法尚未明確規定下,自然不能簡單照搬盲目適用,否則不僅擴大打擊面,而且造成執法不公。但若刑法增設了「非法流通毒品罪」,則該贈於行為同樣可以納入刑事追究的范疇。而目前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72條的規定,按照「向他人提供毒品」的違法行為由公安機關處以相應的拘留和罰款。

--------------------------------------------------------------------------------

[①]周振想編:《刑法學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55頁。

[②] 陳興良:《案例刑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61頁。

[③]酈毓貝主編:《毒品犯罪司法適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5頁。

[④]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758頁。

[⑤]崔慶生、陳寶樹主編:《中國毒品犯罪透視》,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頁。

[⑥]趙秉志主編:《毒品犯罪研究》,中國人民出版社,第125頁。

[⑦]⑨張明楷著:《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66、868頁。

[⑧]最高人民法院給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批復》中明確指出:「《禁毒決定》第2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14條第2款規定的其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

[⑩]史密斯·霍根著,李貴方編譯:《英國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頁。

㈢ 最高人民法院毒品案件的規定是什麼,是怎麼回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1月回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答委員會第1676次

會議通過,自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一共規定了14條。

第十四條利用信息網路,設立用於實施傳授製造毒品、非法生產制毒物品的方法,販賣毒品,非法買賣制毒物品或者組織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或者發布實施前述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的規定,以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定罪處罰。

實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規定的行為,同時構成販賣毒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五條本解釋自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13號)同時廢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㈣ 販賣毒品如何量刑

販毒的量刑標準是5年到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話是無期徒刑或死刑,具體的規定是:

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二百克以上不滿四百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緩期二年執行),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五萬元以上或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具有法定從輕情節或者有本指南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一般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三萬元以上或五萬元以上。

2、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不滿二百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三萬元以上。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的,可以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五萬元以上。

3、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滿二十五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4、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二十五克以上不滿四十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十年以上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5、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四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十三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6、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三點五克以上不滿七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一般判處一年六個月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7、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一克以上不滿三點五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一般判處六個月以上一年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管制。

8、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不滿一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一般判處拘役或者管制。

9、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不滿零點一克或者其他微量毒品的,比照第十一條規定從輕處罰。

10、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毒品,情節嚴重的標准,適用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一般判處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判處五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八點五克以上不滿十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

(2)販賣毒品超過六人或六人次以上的;

(3)有法定從重情節或有兩個以上酌定從重情節的;

(4)具有司法解釋規定的兩種以上情節嚴重情形的;

(5)其他需要酌情從重處罰的。

㈤ 什麼是販毒罪有什麼新的司法解釋

販毒罪可是重罪,無論多少數量都要承擔刑事責任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 x或者甲基 苯xx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
(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
(四)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五)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的。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二百克以上不滿一千克、海洛 x或者甲基 苯xx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不滿二百克、海洛 x或者甲基 苯xx不滿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可以具體去
http://tieba..com/f?kw=%B7%A8%C2%C9%D4%AE%D6%FA&fr=index查閱參考咨詢。。

㈥ 販毒判刑量刑標準是什麼

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癮癖的葯物,而販毒就是販賣毒品的意思,是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一種罪行。

可以判死刑的量因毒品種類不同而異,達到以下量的可以判死刑(注意:是「可以」判死刑,不是必然判死刑):1、鴉片1000克以上;2、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3、苯丙胺類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一百克以上;4、大麻油五千克、大麻脂十千克、大麻葉及大麻煙一百五十千克以上;5、可卡因五十克以上;6、嗎啡一百克以上;7、度冷丁(杜冷丁)二百五十克以上(針劑100mg/支規格的二千五百支以上,50mg/支規格的五千支以上;片劑25mg/片規格的一萬片以上,50mg/片規格的五千片以上);8、鹽酸二氫埃托啡十毫克以上(針劑或者片劑20μg/支、片規格的五百支、片以上);9、咖啡因二百千克以上;10、罌粟殼二百千克以上;11、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數量大的。

50克就會判死刑,運毒也就是說運輸毒品,不管是幫人運輸還是自己運輸或者是不知請運輸,定量在50克判刑,如果是私藏毒品罪那麼50克是不會判死刑,最多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

㈦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釋 明確何為"網路涉毒犯罪

您好!2016年4月7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全面規定了各類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並對網路涉毒犯罪的法律適用等問題作出規定。
明確部分網路涉毒犯罪的定性問題
針對網路涉毒犯罪,《解釋》第十四條明確:利用信息網路,設立用於實施傳授製造毒品、非法生產制毒物品的方法,販賣毒品,非法買賣制毒物品或組織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或者發布實施前述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的規定,以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定罪處罰。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去年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後增加了兩條,作為之一、之二,對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的犯罪作出了規定。
其中,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明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下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這些行為其中就包括「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等。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審判長方文軍在回答現場記者提問時表示,《解釋》該條款明確了部分網路涉毒犯罪的定性問題。
「特別是明確了利用信息網路組織他人吸毒行為的定性,為打擊此類犯罪活動提供了明確依據。」方文軍說。
明確罪名競合情況下的處理原則
《解釋》第十四條進一步明確:實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規定的行為,同時構成販賣毒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這明確了罪名競合情況下的處理原則」,方文軍解釋稱,實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之二規定的行為,與傳授犯罪方法罪、販賣毒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等罪名發生競合時,應當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也體現了對此類犯罪的從嚴懲處。
據了解,該《解釋》將於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
謝謝閱讀!

㈧ 在刑法裡面介紹他人買賣犯毒屬於什麼罪刑

對於介紹買賣毒品的行為如何定性,立法上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涉及到介紹買賣毒品行為定性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有兩項:其一是199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居間介紹買賣的,無論是否獲利,均以販賣毒品罪的共犯論處」;其二是2000年4月4日《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規定「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他人代為購買僅用於吸食的毒品,毒品數量超過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數量最低標准,構成犯罪的,托購者、代購者均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但是,實踐中介紹買賣毒品行為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上述解釋和文件所能涵蓋的范圍。筆者認為,對於介紹買賣毒品的行為,要以毒品犯罪的本質特徵為根本標准,區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1.為賣毒者介紹買家。對於這種行為,無論是否具有營利目的,均構成販賣毒品罪的共犯。有人認為,介紹販賣毒品罪必須具有營利或牟利目的。這種觀點是對販賣毒品罪構成要件的誤解。

其一,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的規定,販賣毒品罪並不需要營利目的,販賣包括有償轉讓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購,盡管通常情況下,販賣都具有營利的目的,但是並非全部如此。實踐中也可能存在不具有營利目的的販毒行為。比如,某甲為了吸食毒品而買進大量毒品,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戒毒,因此以遠遠低於購買時的價格賣給他人,這種情況下很難說行為人具有營利目的。

其二,從共同犯罪的理論看,行為人明知他人販賣毒品,而幫助其介紹買家,實際上是為賣毒者提供幫助,促使賣毒者的犯罪行為得以成功,這與為盜竊者望風的行為在性質上沒有差別,根據共同犯罪理論,顯然屬於幫助犯。

2.為買主介紹賣家。對於這種情況則要區分情況:

一是在不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且行為人不具有營利或從中謀取利益的目的,則不構成販賣毒品罪。當然,可能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比如,前述《紀要》中的「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他人代為購買僅用於吸食的毒品,數量達到法定標準的,受託者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這是因為,販賣的內容之一是為了販賣而購買,單純購買毒品而無法證實是為了販賣的行為,不符合販賣毒品罪的犯罪構成。買主既然不構成販賣毒品罪,幫助買主聯系賣家的人當然不構成買主的幫助犯。也許會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介紹者在客觀上幫助了賣家,構成賣家的幫助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能成立。因為,一方面介紹者與賣家並沒有通謀,很難說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另一方面,刑法具有謙抑性,不能認為只要在客觀上起到了幫助作用的人,均構成幫助犯。例如,提供照片和身份信息給造假證者而購買假證的人,不構成製造、販賣國家機關證件罪的幫助犯。

二是雖然不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但是具有營利或牟取利益的目的而介紹或幫助購買的,則獨立構成販賣毒品罪。這是因為行為人以營利或牟利為目的而實施介紹或幫助購買的行為,相當於購買後再賣給買主,從中漁利,是一種間接販賣行為。

三是明知買主是為了販賣而購買,無論是否具有營利或牟利目的,均構成販賣毒品罪的共犯。這是因為,為了販賣而購買毒品的行為本身就是販賣毒品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行為人明知他人販賣毒品而介紹賣家,顯然屬於幫助犯。

3.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居中撮合。這種情形下,介紹者相當於中介方,明知雙方進行毒品交易,而提供幫助。提供幫助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牽線搭橋,有的是提供場所,有的是買賣雙方並不見面而是由中間人轉交毒品和毒資;有的甚至是以不作為的方式默許買賣雙方在其家中交易毒品等等。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介紹人有沒有牟利的目的,更不管行為人是否實際獲利,都應當以販賣毒品罪處罰。前述199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居間介紹買賣的,無論是否獲利,均以販賣毒品罪的共犯論處」,正是指這種情況。

㈨ 定性為販賣毒品罪需要哪些證據

毒品案件證據
4.1 立案的證據
對毒品案件立案偵查,應當有相關人員報案、控告、舉報的材料,或者犯罪嫌疑人投案的材料,或者公安機關在履行職務過程中發現涉毒犯罪的材料,或者相關部門移送的涉毒犯罪材料等證據材料證明。
4.1.1 報案、控告、舉報或者投案材料
(一)報案、控告、舉報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提出。口頭報案、控告、舉報的,接受的工作人員應當製作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簽名或者蓋章。
(二)網上報案、控告、舉報的,應對網頁截圖列印附卷,並註明來源。
(三)電話報案、控告、舉報的,接受的工作人員應當製作筆錄,載明報案人的基本情況、報案電話等信息。
(四)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的,接受的工作人員應當製作筆錄,由投案人簽名、捺印。
(五)報案、控告、舉報可能招致打擊報復的,相關單位應履行保密義務,並對相關材料作技術處理。
4.1.2 公安機關在履行職務中發現涉毒犯罪的材料
公安機關在日常巡邏、例行檢查等履行職務過程中發現涉毒犯罪的,工作人員應當將相關情況寫成書面材料,簽名並加蓋單位公章。工作人員所寫的書面材料,每人一份,不能共同書寫。
4.1.3 相關部門移送的涉毒犯罪材料
(一)有關單位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涉毒犯罪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材料,應加蓋單位公章。
(二)公安機關順線偵查的,應製作相關線索來源說明材料。
(三)上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的,應將相關函件及線索材料附卷。
4.1.4 特情提供的材料
通過特情提供涉毒犯罪情報的,應當將相關情況寫成書面材料,並應加蓋單位公章。如材料涉密應標注密級,另行製作保密卷移送。
4.1.5 報案人證言
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向報案人了解、核實與案件相關的情況,製作調查筆錄,由報案人簽名或者蓋章。
4.1.6 受案登記表、立案決定書
受案登記表由表頭、腹欄、尾欄組成。表頭填寫內容包括報案人基本情況、報案方式、發案時間、發案地點、犯罪嫌疑人基本情況等。腹欄填寫內容包括報案情況、簡要案情、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等。尾欄填寫內容包括領導的意見、處理結果等。
立案決定書是公安機關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決定立案偵查時製作使用的格式化法律文書,應按要求填寫。
4.2 案件偵破的證據
公安機關通過特情介入、案件經營、技術偵查等措施,查明犯罪事實,抓獲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鎖定並抓獲犯罪嫌疑人的材料、破案報告等相關證據證明。
4.2.1 鎖定犯罪嫌疑人的材料
(一)公安機關通過技術偵查措施鎖定犯罪嫌疑人的,應當進行證據轉換;不能轉換的,應當將相關情況寫成書面材料附卷或製作保密卷隨案移送。
(二)使用警犬嗅源手段偵查確定犯罪嫌疑人、起獲毒品等相關物品的,應進行動態錄像並附相關文字說明;沒有錄像的,應將相關情況寫成書面材料,並應加蓋單位公章。
4.2.2 偵查人員出具的抓獲經過或者證言
(一)偵查人員應當分別將抓獲犯罪嫌疑人的具體情況寫成書面材料,簽字並應加蓋單位公章。
(二)偵查人員應當寫明犯罪嫌疑人有無自首、立功、提供同案人相關信息或者協助抓獲同案人的情況。
4.2.3 破案報告
(一)破案報告應當寫明案件線索來源;有無特情參與、是否利用技偵手段、警犬嗅源破案等偵查措施情況和開展的偵查活動情況;犯罪嫌疑人歸案的方式、時間、地點;查獲毒品的時間、地點、數量;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獲取的證據情況和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的情況;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歸案的先後順序及到案後的供述情況等。寫清楚該案是偵查機關通過特情、技術偵查等方式偵破的,還是通過日常巡邏、例行檢查等方式破獲的。
(二)破案報告內容如不能公開,應標注密級,另行製作保密卷移送。
4.3 現場勘查、檢查、搜查、辨認的證據
4.3.1 現場勘驗、檢查筆錄
(一)對犯罪現場、相關場所、物品、人身進行勘驗或者檢查,應當依法、及時、全面、客觀、詳細地製作現場勘驗、檢查筆錄。
(二)現場勘驗、檢查筆錄應當詳細記載提起勘驗、檢查的事由,勘驗、檢查的起止時間、地點,在場人員、現場方位、周圍環境等,現場毒品的位置、顏色、規格等具體特徵,以及勘驗、檢查、搜查的過程。
(三)筆錄應當由犯罪嫌疑人、見證人和偵查人員簽字確認。
4.3.2 現場照片、錄像、制圖
勘查毒品犯罪現場、查扣毒品、搜查、提取物證、書證、痕跡等偵查活動,應當同步錄像、拍照,製作現場示意圖。
4.3.3 提取物證、書證、痕跡等筆錄及扣押物品清單
(一)查扣毒品、毒資、販運工具,提取相關物證、書證、痕跡等,應當製作提取筆錄,由犯罪嫌疑人或物品持有人、見證人和偵查人員簽字確認。
(二)查扣毒品、提取相關物證、書證等,應當製作扣押物品清單,詳細記錄查扣物品的名稱、編號、規格、數量、質量、特徵及來源,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一份交偵查機關保管人員,一份附卷備查。對於無法確定持有人或者持有人拒絕簽名的,偵查人員應當在清單中註明。
(三)人貨分離的毒品犯罪,應當收集、提取毒品包裝物及相關物品上的指紋、生物檢材或者與犯罪嫌疑人相關聯的物證、書證等。
4.3.4 辨認筆錄
(一)偵查機關應當讓犯罪嫌疑人、證人對涉案毒品、作案工具、作案現場、同案犯罪嫌疑人、毒品上下家等進行辨認。
(二)辨認應當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主持辨認的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幾名辨認人對同一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辨認人個別進行。組織辨認前,偵查人員應當向辯認人詳細詢問辨認對象的具體特徵。辨認時,應當將辨認對象混雜在特徵相類似的其他對象中,辨認對象不能有明顯區別於其他對象的特徵,偵查人員不得給辨認人暗示、誘導或者明顯有指認嫌疑。
(三)對人進行辨認,被辨認的人數不得少於七人;對人的照片進行辨認,照片不得少於十張;對物品進行辨認,類似物品不得少於五件。
(四)對辨認經過和結果,應當製作辨認筆錄,由偵查人員、辨認人、見證人簽名。必要時,應當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4.4 毒品稱量、上繳、保管的證據
4.4.1 毒品稱量記錄及照片
(一)查扣毒品時應當在持有人在場的情況下當面對毒品稱量。毒品有多包的,應當逐一稱量。毒品連同包裝物一起稱量的,應當另行凈量稱量。毒品稱量,應當記入筆錄,告知持有人,由持有人、偵查人員簽字確認。
(二)查扣毒品時確實不具備稱量條件的,應當場封存、拍照,並記入筆錄,在具備條件時應當立即稱量。
(三)對毒品稱量,應當拍照或者錄像附卷。
(四)毒品稱量後應當場封存。
(五)稱量時,操作人員應按照有關規范佩戴手套、口罩、頭套等防護工具,防止生物物證污染。
4.4.2 毒品上繳、保管的材料
(一)對查扣的毒品應當按規定即時上繳,接收部門應當出具收據,收據應當詳細記錄上繳毒品的名稱、編號、規格、數量、質量、特徵及來源;移交人、接收人應當在收據上簽名或者蓋章。
(二)接收部門對上繳的毒品應當專案封存,妥善保管,在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前(死刑案件為最高法院復核終結前)不得銷毀。
4.5 毒品鑒定的證據
對查扣的毒品應當按規定充分取樣進行毒品成分鑒定。
對可能判處死刑的毒品案件,或者涉案毒品可能大量摻假,或者成分復雜的新類型毒品,應當作出含量鑒定。對於含有二種以上毒品成分的混合型毒品,應當進一步作成分鑒定,確定所含的毒品成分及比例。
4.5.1 檢材移送的材料
(一)偵查機關應當及時向鑒定人送交毒品疑似物檢材對比樣本等原始材料,介紹與鑒定有關的情況,明確提出鑒定要求,不得暗示或者強迫鑒定人作出某種鑒定意見。
(二)移送檢材應由二名以上偵查人員進行。
4.5.2 毒品鑒定意見
(一)毒品的鑒定應當指定具有鑒定資格的二人以上進行,參與鑒定的人員應當在鑒定意見上簽名。
(二)檢材提取應符合相關專業要求。對從不同持有人處扣押的毒品疑似物或者多件包裝的毒品疑似物少於10件的,應當分別提取鑒定,每包取樣0.2-1克。對不同批次、不同包裝或者包裝內毒品經目測明顯不同的,應當逐件抽樣鑒定,每包取樣0.2-1克。對同一批次的多件包裝毒品疑似物為10-100件的,按照公安部規定的抽樣方法,隨機對其中10件內的樣品,每包取樣0.2-1克鑒定;對同一批次的多件包裝毒品疑似物多於100件的,按照公安部規定的抽樣方法,隨機選取的樣品為總樣品數開平方所得的整數,每包取樣 0.2-1 克鑒定。
(三)毒品成分應當按照《刑法》規定及其化學名稱規范表述。
(四)鑒定機構和鑒定人應當將資質復印件加蓋公章後附卷。
4.5.3 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材料
鑒定意見應當及時書面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由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回執上簽名或蓋章。
4.6 犯罪嫌疑人活動軌跡的證據
4.6.1 乘坐交通工具的材料
對證明犯罪嫌疑人行蹤的車票、船票、機票、租車合同等運輸憑證,應當扣押、提取、拍照附卷。
4.6.2 作案交通工具活動軌跡的材料
對證明犯罪嫌疑人行蹤的汽車 gps 行車記錄、交通卡口記錄、道路交費票據、加油票據等證據材料,應當扣押、提取、拍照附卷。
4.6.3 通訊工具活動軌跡的材料
犯罪嫌疑人使用行動電話機、固定電話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通訊的,應當對行動電話機通話基站,固定電話機、計算機等電子終端設備的使用情況等材料進行收集。
4.6.4 犯罪嫌疑人登記住宿、過路通行的材料
對證明犯罪嫌疑人行蹤的住宿登記、食宿發票、通行檢查登記等證據材料,應當提取附卷。
4.6.5 犯罪嫌疑人存取匯款的證據材料
對證明犯罪嫌疑人行蹤的銀行(atm 機)存、匯、取款和 pos 機刷卡情況等證據材料,應當提取附卷。
4.6.6 犯罪嫌疑人活動的錄像
對證明犯罪嫌疑人行蹤的在酒店、銀行、公路等場所的監控錄像,應當提取附卷。
4.7 涉案通訊的證據
4.7.1 犯罪嫌疑人使用的通訊工具
對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手機、衛星電話、對講機等移動通訊設備,偵查機關應當進行扣押,提取手機的型號、電子串號,並拍照附卷。
4.7.2 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手機卡及機主信息的材料
(一)對查扣的犯罪嫌疑人的手機,應當收集、提取使用的手機卡,並拍照附卷。
(二)應當收集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手機號碼,並調取手機號碼機主信息附卷。手機號碼機主信息材料,應加蓋出具單位的公章。
4.7.3 涉案的通話記錄、簡訊、微信、qq 聊天記錄、電子郵件、書信等
(一)對查扣的犯罪嫌疑人的手機,應當收集、提取手機的電子數據(通話記錄、簡訊、圖片、微信、qq 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等)等信息。
(二)對使用計算機等電子終端設備進行通訊的,應當收集、提取通訊的電子數據(簡訊、圖片、qq 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等)等信息。
(三)收集通訊電子設備保存的有關毒品案件的信息資料,應當製作說明,載明製作人、持有人,製作或提取的時間、地點,是否為原件,原件的所在地,復制的份數等。
4.7.4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涉案通訊材料
4.8 毒資的證據
4.8.1 查獲的現金或銀行卡(折)
(一)對查扣的涉案現金,應當登記並寫明編號、種類、面值、張數、金額等,拍照附卷,存入銀行專門賬戶。
(二)對查扣的涉案銀行卡(折),應當拍照附卷,查詢銀行卡(折)的戶名、存款等情況,依法進行凍結。
(三)對作為證據使用的貨幣、銀行卡(折),應當隨案移送。
4.8.2 銀行支付憑證
犯罪嫌疑人通過銀行支付毒品犯罪資金的,應當收集匯款單、取款單等銀行支付憑證附卷。
4.8.3 銀行賬戶交易明細單
犯罪嫌疑人通過銀行支付毒資的,應當收集銀行賬戶交易明細單附卷,並查明相關交易賬戶的戶名、存款等情況,依法進行凍結。
4.8.4 其他交易憑證
犯罪嫌疑人採用支付寶、以物易物、等價交換或賒欠等方式進行交易的,應當收集交易的相關憑據附卷。
4.9 毒品運輸的證據
4.9.1 證明運輸工具的材料
犯罪嫌疑人採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運輸毒品的,應當對運輸工具拍照附卷,寫明運輸工具的名稱、型號、規格、數量、特徵和來源等。
4.9.2 證明毒品運輸的托運單、貨單、倉單、郵寄單等材料
犯罪嫌疑人採用托運、郵寄等方法運輸毒品的,應當提取托運單、貨單、倉單、郵寄單等材料附卷。
4.10 涉案物品的證據
4.10.1 提取筆錄、照片及扣押清單
(一)查扣涉案物品,應當製作提取、扣押筆錄,拍照,製作清單,登記並寫明物品名稱、型號、規格、數量、重量、質量、特徵和來源等,附卷備查。
(二)查封不動產、車輛、船舶、航空器等財物,應當扣押其權利證書,拍照或者錄像,登記並寫明財物的名稱、型號、權屬、地址等詳細情況,並通知有關財物的登記、管理部門辦理查封登記手續。
(三)扣押貨幣、有價證券,應當登記並寫明貨幣、有價證券的名稱、數額、面額等,貨幣應當存入銀行專門賬戶,並登記銀行存款憑證的名稱、內容。扣押文物、金銀、珠寶、名貴字畫等貴重物品以及違禁品,應當拍照,需要鑒定的,應當及時鑒定;對扣押的物品應當根據有關規定及時估價。
(四)凍結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應當登記並寫明編號、種類、面值、張數、金額等。
4.10.2 物品保管、處理、移送的材料
(一)對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並將保管的相關材料附卷。
(二)對依法及時處理的涉案物品,應當將物品照片、清單和處理手續附卷。
(三)對隨案移送的物品,應當隨案移送查封、扣押清單,並附原物照片和查扣手續等。
4.10.3 物品權屬的材料
對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及其孳息,應當有其權屬情況材料附卷。
4.11 相關鑒定的證據(適用鑒定一般規定內容)
(一)毒品包裝物或者相關物品上的指紋等痕跡鑒定意見。
(二)毒品包裝物或者相關物品上的皮屑、毛發等的生物物證鑒定意見。
(三)聲紋、影像鑒定意見。
(四)文件、電子物證鑒定意見。
(五)犯罪嫌疑人是否吸食毒品的檢驗報告。
對涉毒的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後,應當立即檢驗是否吸食毒品。檢驗報告應當書面告知犯罪嫌疑人,由犯罪嫌疑人在回執上簽名或蓋章。
4.12 證人證言
(一)證人證言的收集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二)證人證言的收集應當及時、全面,關鍵證人的證言發生變化,有可能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應當注意核實變化涉及的事實和收集相關證據。
4.13 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
(一)訊問筆錄應當完整記錄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時間、地點、上下家聯系經過、用於聯系的通訊工具號碼、乘坐的交通工具、住宿地點、毒品數量、毒品特徵、毒品來源、資金渠道等。
(二)對於共同犯罪的案件,應當訊問並記錄犯罪嫌疑人與其他同案犯的聯系情況、各自在共同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情況以及毒品交易時間、地點和價格等。
(三)訊問筆錄均應當附卷,並與提訊證的記載一致;不一致的,偵查機關應當書面說明原因並附卷。
(四)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毒品案件,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全程同步錄音錄像。
4.1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首、立功的相關材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檢舉上線或下線,通過電話及網聊聯系、辨認或者指認等協助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的,應製作情況說明附卷。
4.1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刑事責任能力及前科材料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曾因涉毒被判刑或勞教的,亦應收集相關材料附卷。
4.16 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處理的材料
4.17 相關情況說明材料
(一)痕跡、物證、書證未能鑒定的情況說明。
(二)同案犯在逃的情況說明。
(三)證人保護的情況說明。
對於證人申請保護或偵查機關認為有必要為證人提供保護的,偵查機關應當將相關情況單獨提供說明,歸入保密卷。
4.18 技術偵查的材料
(一)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作為證據使用的,應當將批准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決定書附卷。
(二)採用技術偵查措施所收集的證據材料,應當轉化為其他合法形式;無法轉化的,偵查機關應當出具不能轉化的情況說明,並就秘密偵查、技術偵查獲得的原始證據材料等情況獨立成卷,供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在需要時查閱。
(三)對於通過秘密偵查、技術偵查手段偵破案件或者通過秘密力量參與偵破毒品案件的,偵查機關應當將相關情況單獨提供說明,另行製作保密卷移送。
4.19 程序性的證據材料
(一)管轄權確定、指定的材料。
(二)採取、變更強制措施的材料。
(三)延限審批的材料。
(四)並案、分案、補偵等材料。

㈩ 毒品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予以刑事處罰。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 片一千克以上、海洛 因或者甲基苯 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
(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
(三)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
(四)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五)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的。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 片二百克以上不滿一千克、海洛 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 片不滿二百克、海 洛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不滿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
對多次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
《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條規定:非法持有鴉 片一千克以上、海 洛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非法持有鴉 片二百克以上不滿一千克、海洛 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滿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的簡報 發布:2025-07-27 19:14:25 瀏覽:728
萬寶法院 發布:2025-07-27 19:12:20 瀏覽:835
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發布:2025-07-27 18:58:29 瀏覽:535
水在道德經 發布:2025-07-27 18:57:10 瀏覽:478
魔法學院聯系 發布:2025-07-27 18:55:33 瀏覽:78
2014民法馬特講義 發布:2025-07-27 18:54:53 瀏覽:290
cma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7 18:52:30 瀏覽:664
刑事訴訟法56條內容 發布:2025-07-27 18:49:25 瀏覽:330
英特東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7 18:41:10 瀏覽:333
刑事訴訟法只能兩名代理人 發布:2025-07-27 18:28:54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