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親民

民法典親民

發布時間: 2022-01-15 16:27:15

㈠ 謚法的全集

一人無名曰神(不名壹善)
稱善別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別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聖於禮也)
德像天地曰帝 (同於天地)
靜民則法曰皇 ( 靜安)
仁義所往曰王 ( 民從之也)
立志及眾曰公 (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 (所執行八方應之)
壹德不解曰簡(壹不委曲)
平易不疵曰簡(疵多病)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也)
道德博厚曰文 (無不知病)
學勤好問曰文 (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 (惠以成文)
愍民惠禮曰文 (以禮安人。按左傳杜注引。有忠信接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與可舉也)
剛彊直理曰武 (剛無欲彊不擾直正無曲理必忠恕)
威彊叡德曰武(思有德者叡也)
克定禍亂曰武 (以兵征故解也)
刑民克服曰武 (法正民能使服)
大志多窮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窮也)
敬事供上曰恭 (供奉也)
尊賢貴義曰恭 (尊賢人貴義士)
尊賢敬讓曰恭 (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乂曰恭 (言有智也)
執事堅固曰恭 (守正不移)
安民長悌曰恭 (順長接弟)
執禮敬賓曰恭 (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 (修德以益之)
尊長讓善曰恭 (不尊己善推及他人)
淵源流通曰恭(性無所忌)
照臨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也)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純行不二曰定(行壹不傷)
謀慮不威曰定(不以威相拒)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按左傳杜注引作闢土有德。又引因事有功曰襄)
甲胄有勞曰襄(言能征伐)
質淵受諫曰釐 (深故能受)
有伐而還曰釐 (知難而退)
博聞多能曰獻(雖多能不至大道)
聰明叡哲曰獻 (有通知之聰)
溫柔聖善曰懿(性純淑) 五宗安之曰孝 (五世之宗)
協時肇享曰孝 (協和肇始也常如始)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逆)
大慮行節曰孝(言成其節)
執心克庄曰齊 (能自齊也)
輔輕供就曰齊 (輕有所輔而供成也)
溫年好樂曰康 (好豐年侵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 (無四方之虞)
令民安樂曰康 (富而教之)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之)
布德執義曰穆 (穆純也)
中情見貌曰穆 (任*路也)
敏以敬順曰頃(無所不敬。順也)
昭德有勞曰昭 (能勞謙也)
聖文周達曰昭(聖文通治也。按左傳杜注引有威儀恭明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 (六十曰耄。七十曰艾)
彌年壽考曰胡 (人期年也)
彊毅果敢曰剛(抱經堂盧氏校本注有彊於仁義致果曰毅。今正義本脫此)
追補前過曰剛 (勸善以補過)
柔德考眾曰靜(考眾使民也)
治而清省曰平(無失闕之病)
執事有制曰平 (在位平意(音+匕)。三國蜀傳注引作執事有班。又引克定禍亂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 (用義而成)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 (名清白。志故也)
大慮克就曰貞 (能大慮非正則不可)
不隱無克曰貞 (坦然無私)
彊以剛果曰威 (彊甚於剛)
猛以彊果曰威 (亦彊甚於剛)
彊義信正曰威 (信正言無邪)
闢土服遠曰桓 (兼人故啟土也)
道德純一曰思 (道大而德一)
不眚兆民曰思 (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 (言求善也)
追悔前過曰思 (思而能改)
柔質受諫曰惠 (以惠愛)
能思辯眾曰元 (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 (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 (非善之長何可始也)
主義行德曰元 (以義為主作德政)
兵甲亟作曰庄 (以數征為嚴)
叡圉克服曰庄 (通達使能服也。杜注引有勝敵克亂曰庄)
死於原野曰庄 (非嚴何以死難)
屢征殺伐曰庄 (以嚴釐之)
武而不遂曰庄 (武功不成)
克殺秉正曰夷 (秉正任賢也)
安心好靜曰夷 (不爽,正也)
執義揚善曰懷(私人之善)
慈義短折曰懷 (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夙夜警戒曰敬 (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 (非敬何以合善) 述善不克曰丁 (不能成義)
述義不悌曰丁(不悌不遜順也)
有功安民曰烈 (以武立功)
秉德遵業曰烈 (遵世業不隳改)
剛克為伐曰翼 (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 (好遠思自能也)
剛德克就曰肅 (成其不欲使為就)
執心決斷曰肅 (言嚴果也)
愛民好洽曰戴 (好民洽也)
典禮不塞曰戴
死而志成曰靈 (立志不*命也)
亂而不損曰靈 (不能以治損亂)
極知鬼事曰靈(知其能聯徹)
不勤成名曰靈 (本任性不見賢思齊)
死見鬼能曰靈 (有鬼為厲)
好祭鬼神曰靈 (敬鬼神不能遠也)
短折不成曰殤 (有知而天殤也)
未家短折曰殤(未家未室家也)
不顯屍國曰隱 (以闇主國。按左傳杜注引作不屍其位曰隱)
隱拂不成曰隱 (言其隱佛改其性)
年中早夭曰悼 (年不稱志)
肆行勞祀曰悼 (縱於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恐懼從處曰悼 (從處言易地也)
不思忘愛曰剌 (忘其愛巳者)
愎佷遂過曰剌 (去諫曰愎。反是曰佷)
外內從亂曰荒 (官不治家不理)
好樂怠政曰荒 (淫於聲色故怠政事)
在國逢難曰愍 (逢兵寇之事。逢,一本作遭)
使民折傷曰愍 (苛政賊害)
在國連憂曰愍 (仍多大喪)
禍亂方作曰愍 (國無政動多亂)
蚤孤短折曰哀(卑者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也。)
蚤孤有位曰幽(有喪即位而卒)
壅遏不通曰幽 (弱損不*也)
動祭亂常曰幽 (易神之班)
克威健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有威而敏行)
甄心動懼曰魏(甄。積也)
去禮遠眾曰焬(內好多淫。外則荒政)
容儀恭美曰勝(有儀可象。有恭可美)
威德剛武曰圉(圉御也。能御亂患)
聖善周圍曰宣(聞謂所聞善事。按左傳杜注引作「善聞周達曰宣」)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也)
行見中外曰愨(言表裡如一)
勝敵壯志曰勇(不*勝)
昭功寗民曰商(明有功也)
好和不爭曰安(失在少斷)
外內真復曰白(正而始一也)
不生其國曰聲
致戮無辜曰厲(賊良善人)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凶年無谷曰糠(不務稼穡。按漢書師古注引有「好樂怠政曰糠」)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應也)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溫良好樂曰良(言人行可好可惡)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得威)
勤政無私曰類(無私惟義聽任)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也)
慈和徧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按三國蜀傳注引有「柔賢慈惠曰順」)
滿志多窮曰感(自足者必不足)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勞)
思慮深遠曰捍(自任多近於專)
息政外交曰攜(不自明而恃外也)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次第偶得之也)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掩前過)
肇敏形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也)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也)
華言無實曰誇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恡)
逆天虐民曰焬(所尊天而逆天)
好廉自克曰節(自節以情慾)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好更改舊曰易(變改故常。漢書注引作故舊)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思厚不爽曰願(不差所思而得)
貞心大都曰匡(心正明察)
隱,哀之也
施為「文」
除為」惡「(除惡)
闢地為「襄」
視遠為「恆」
剛克為「發」
柔克為「懿」
履凶(?)為「庄」
有過為「僖」
惠無內德曰「獻」(無內德,惠不成也)
治而生靑曰」平「
失無。則以起明除其象(以其明所及為謚象謂象其事行)
和,會也 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乂,治也
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康,順也
就,會也( 忄寒),過也 錫,與也 典,常也 肆,施也
糠,虛也叡,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彊也
考,成也周,至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以上共計二百二十二條從新安汪氏校本錄入

㈡ 求一本古書

全書名為《逸周書·謚法解》,但你說的是白話文。
這並不是告訴人字的含義,而是「中國古代謚法」,類似書籍還有很多,例如《謚法解》、《某某某·謚法解》等……
這種書估計現在很少了,即使有也很貴,亦或雜版,建議你在網上看看,能有不錯的效果。
現在我簡單說一些常見的: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謚。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實際上,後世很多都是反用,例如明神宗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譖:zèn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愍:mǐn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眚:shěnɡ,眚,目病生翳也。――《說文》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耆:qí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數征為嚴。
睿圉克服曰庄。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庄。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庄。非嚴何以死難。
屢征殺伐曰庄。以嚴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愆:qiān,愆,過也。――《說文》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閑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庄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強果曰威。強甚於剛。
強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壅(形聲。從土,雍聲。本義:塞。阻塞;阻擋)壅,障也。――《廣雅》yōnɡ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也。景,武也。
施德為文。除惡為武。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僖。
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為謚象其事行。
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順也。就,會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虛也。睿,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載,事也。彌,久也。

看完咯撒```那就給我分吧`~!

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基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無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這是全文,不知你想問什麼?

㈣ 大學全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㈤ 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文,(不要省略號)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實際上,成功的機會少,失望的時候多,於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

出自《禮記·大學》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㈥ 「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的意思是"欣悅歡樂的君子,是天下民眾的父母。"民眾所喜愛的東西你也喜愛,民眾所厭惡的東西你也厭惡。這就叫做是天下民眾的父母。

1、「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出自四書五經之《大學》。

2、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湖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巌巌。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㈦ 求有關《禮記·大學》全文、注釋、解釋以及賞析!

《大學》全文及解釋《大學》概述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 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 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 舉,舉而能先。
《大學》內容
書名:大學 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 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 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 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 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 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 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 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 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 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 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 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 「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 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 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庄 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 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 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 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 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 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 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 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 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 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 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 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 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 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 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 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 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 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 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 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 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 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 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 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 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 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大學》的內涵及應用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 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且三民主義亦為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之內含。可見研讀大學,亦有助理解中華民國憲法法源依據。

㈧ 我國民法典是黨的什麼的範例

我國的民法典是黨的。親民愛民政策的典範,是結合國情來制定的

㈨ 廉潔格言警句徵集

☆官廉-民之幸官貪-民之禍官勤-業則興官怠-業則衰
☆勤-事業之版舟廉-事業之舵勤廉兼優權-事業興旺
☆做事-勤為徑做人-善為本做官-廉為先
☆廉者-思無邪勤者-事有成
☆心裡有廉潔這桿稱,做事就有準星。
☆貪婪是自由的桎梏,廉潔是自由的明燈。
☆貪心就象一支毒箭,腐敗者主就是它的心。
☆為了貪得金錢的"光彩",為了多撈權欲的"光輝",回家的路總是黑的。
☆勸君為官一身清,留得身後政聲明。
☆為官之道:廉潔為1,業務水平、知識結構、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等皆0。有了1,就可以把本事用在正道上,產生最大值;去掉1,其餘都沒有用武之地。
清風涼自林谷出 廉潔源從自律來
——俞士超
百姓大害,莫甚於貪官蠢吏。
——《清史稿.蔣赫德列傳》
身在官場志守廉 敢為蒼生質昊天
為民著想民方敬 致仕美譽價萬千
——許大昭
誠信立身 廉潔自律 正派做人
求真務實 舉賢任能 公道辦事
——季愛新
為清官死,死有餘榮。
——明·朱祖文《北行日譜》
貪而棄義,必為禍階。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注引

㈩ 近來比較痴迷於歷史 求古代皇帝溢號意思 【例如幽 亂常 仁 仁德】盡量多一些 謝謝!!!

皇帝謚號大全:

根據生前的事跡、個人品德及的貢獻。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帝王的態度。有些惡人也能得到美謚。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安: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比: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沖: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崇:能修其官曰崇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朴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愛曰刺;復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聰: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達: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則天法堯曰大
戴: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盪:好內遠禮曰盪;狂而無據曰盪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栗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過曰鼎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干:犯國之紀曰干
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革:獻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眾曰公
恭: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庄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暠:綜善典法曰暠
和: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厚: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無谷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惑: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基:德性溫恭曰基
堅: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儉: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節: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慾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介:執一不遷曰介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庄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庄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靖: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開:信道輕仕曰開
凱:中心樂易曰凱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曠:審音知化曰曠
類: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禮: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理: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庄以臨下曰烈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
密: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慈仁不壽曰閔
敏: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穆: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寧: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齊:執心克庄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庄曰齊
祁: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遷: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強: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梁光祿大夫江革謚「強」。
欽: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裡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讓: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容:寬裕溫柔曰容
柔: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傷: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紹:疏遠繼位曰紹
深:秉心塞淵曰深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靚王姬
聲: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聖: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勝:容儀恭美曰勝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咸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舒: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庶:心能制義曰庶
順: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
舜:仁聖盛明曰舜
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達禮蔽樂曰素
太:克啟行禩曰太
泰: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庄以臨下曰威;
溫: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沖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息:謀慮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范永昭曰憲
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襄:闢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向:簡易多聞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干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虛: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含和無欲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遜:謙和善讓曰遜
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野: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儀:善行足法曰儀
夷: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逸:隱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溫柔賢善曰懿;溫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嬰:恭儉好禮曰嬰
雍:居敬行簡曰雍
勇: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

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友:睦於兄弟曰友
俞:愚智適時曰俞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圉:威德剛武曰圉
裕: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狀古述今曰譽
淵:不幸短命曰淵;沉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沉幾燭隱曰淵
元: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遠:疏遠繼位曰遠
願: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恆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智: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殘義損善曰紂
專: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勝敵志強曰庄;死於原野曰庄;屢征殺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嚴敬臨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維德端嚴曰庄;恭敬端肅曰庄;端恪臨民曰庄;端一克誠曰庄;齊敬中禮曰庄;執德不矜曰庄;德盛禮恭曰庄;嚴恭自律曰庄;嚴恪有儀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網路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熱點內容
中原地產公司規章 發布:2025-07-27 14:28:22 瀏覽:456
編寫規章制度培訓教材 發布:2025-07-27 14:17:10 瀏覽:437
婚姻法三章 發布:2025-07-27 14:11:54 瀏覽:383
小學生法治宣傳手抄報 發布:2025-07-27 13:59:33 瀏覽:401
南京律師事務所免費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27 13:54:02 瀏覽:995
社工項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3:52:59 瀏覽:401
注冊公司法人監事 發布:2025-07-27 13:47:59 瀏覽:350
順風車免責公告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7 13:33:33 瀏覽:834
合肥律師號碼 發布:2025-07-27 13:23:32 瀏覽:501
離婚律師焦艷艷泳裝 發布:2025-07-27 13:13:26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