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強攻主義

民法強攻主義

發布時間: 2022-01-15 17:13:07

民法顯明主義原則是什麼

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也稱直接代理或間接代理)
大陸法系原則上只承認顯名代理,不承認隱名代理,這被稱為代理上的顯明主義。
兩種代理對比表格:

顯名的間接代理(1)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法律行為(2)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行為合法有效(3)第三人訂時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原則上,顯名的間接代理訂立的合同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作為例外,也可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有證據證明時)隱名的間接代理(1)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法律行為(2)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行為合法有效(3)第三人訂時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原則上,隱名的間接代理只約束受託人和第三人合同訂立後因第三人致使受託人不對委託人履約:受託人→披露義務 ;委託人→介入權 第三人→抗辯權
合同訂立後因委託人致使受託人不對第三人履約:受託人→披露義務 ; 第三人→選擇權
(向委託人或受託人主張,權責後不可變更) ;委託人→兩項抗辯權

注意行紀是一種特殊的隱名代理

❷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如何理解

第一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條文要義
本條是回對時效消滅抗辯權采當事答人主義的規定。
因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產生的抗辯權,是義務人的權利,實行當事人 主義,而不是法官職權主義。對時效消滅抗辯權行使還是不行使,取決 於義務人的態度,任何人都不能幹預,法院也不能幹預。
無論義務人是否主張行使該抗辯權,法院在訴訟的任何階段,都不 主動依據職權審查時效期間是否已經屆滿。只有在義務人提出了時效屆 滿的抗辯後,法院才有義務審查訴訟時效期間的完成情況,如果訴訟時 效期間確已屆滿,債務人行使時效消滅抗辯權,就有法律根據,應當支 持其主張,駁回權利人即原告的訴訟請求。

❸ 請問民法上的概括主義和列舉主義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債權意思主義 債權意思主義又稱債權合意主義或意思主義,以法國、日本民法為其回代表。《法國民法答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得因繼承、生前贈與、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僅需由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即可

❹ 我國物權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什麼意思什麼是折衷主義我是非法專業的,最好詳細的解釋一下,謝謝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戲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❺ 民法意定主義和法定主義

意定抄主義:即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襲致就能產生優於法律的效力。你看合同法中 出現XXXXXXXXXXXXXXXXXXXXX,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多是法律制度設立的意定主義。多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法定主義:就是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即當事人的約定不能打破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對於無效合同的規定就是強制的。另外票據法就是一門典型的強製法。

王利明在人大講課的時候對於具體法條總是區分他是強制的,還是半封閉的還是任意的,你可以結合這些區分來理解這兩個詞語

❻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包括哪幾種

處分行為是我國法律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概念,它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能夠涵蓋大部分的生活方面。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准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些法律規定,我國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主要包括:買賣,贈與,抵押,質押,出借等等。

(6)民法強攻主義擴展閱讀:

處分行為適用范圍

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准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

❼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1、含義不同: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專的法律,民法是屬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
2、理念不同: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
3、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
4、主體不同: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則是指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_國務院依法制定,修改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❽ 什麼叫民法意定主義,什麼叫民法法定主義。

意定主義:即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就能產生優於法律的效力。你看合版同法中
出現XXXXXXXXXXXXXXXXXXXXX,當權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多是法律制度設立的意定主義。多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法定主義:就是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即當事人的約定不能打破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對於無效合同的規定就是強制的。另外票據法就是一門典型的強製法。

❾ 如何理解民法通則第43條

您好,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56條:「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比照民法通則第三條的規定,由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相關立法和解釋上,對於法人侵權的構成要件中侵權行為的具體表述並不相同。於是有相關學者抽象出「經營活動說」「名義說」「執行職務說」等觀點。梁慧星教授認為,中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使用「經營活動」一語,似應解釋為凡從事法人經營活動及與經營活動有關的行為,無論法律行為、准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均應屬於「執行職務」的范圍。我認為,這些觀點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重要的不是如何表述,而是對相關詞語內容的具體解釋與闡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8條在我看來,即為最高院對《民通》第43條的具體解釋與說明。因此,43條中的「經營行為」,在法人侵權責任的范疇上,宜解釋為「執行職務」。因而,如何認定「執行職務」就成為問題的關鍵,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在關於執行職務行為的范圍確定,我國大陸法學界有三種觀點:1.以行為人所屬法人的意思為標准,即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行為人從事的行為為職務行為;

2.以行為人的意思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人為法人利益從事的行為也以履行職務行為對待3.以執行職務的外部表現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外表系執行職務是應當認定為執行職務行為。因而歸納出認定職務行為的六條原則:1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2
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的工作場所;3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的;4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為行為人所屬法人明示或知曉6
法人是否有權對行為人造成損害的行為進行監督與制止。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司法實踐要結合具體情況考量。

在認定標准上判例與學說通說是「外觀主義」。日本學者山本敬三認為,判斷職務行為的基準在事實性侵權行為情形和交易性侵權行為的情形有所不同。1.事實性侵權行為,其基準是該行為的實施與理事等的職務有無關聯,否則被認為是理事等的個人行為。2.交易性侵權行為,其判斷基準是外形理論,從行為的外形觀察,看它是否屬於理事等的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但相對人明知或者因重大過失不知該行為不屬於其職務范圍時,判例認為法人不承擔責任。林誠二教授認為,所謂執行職務,依通說及實務見解系采外觀主義,指行為人所為之行為在外觀上,足使人認為其在執行職務或者與其在職務有牽連者即可,不採主觀主義。因此「外觀主義」的關鍵是從外觀上看是否屬於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

❿ 民法上意思主義,表示主義怎麼理解

意思主義:以法律對於意思表示付與以法律效力者,蓋基於當事人之意思,表示不過為知其意思之方法,縱令有表示,其表示本身不得為法律效力之原因,從而非基於內心效力意思之表示為無效。 實質是以行為人內心的意思為准。內心意思是意思表示的來源,如果沒有內在的意思,外表的表示是沒有根據的,因而應使外在表示無效,以保持表意人的意思和利益。外部表示僅是內心的公開手段或證明方法。若無內心的效果意思,則外部的表示實無依據,應不發生法律上之效力,以保護表意人。


表示主義:謂意思非直接的,惟透過表示手段,始可得之。意思表示系表達意思於外部之標識,故離開表示而探求表示人之真意為不必要,而且不可能。尤其為保護交易之安全,不得不置重於已表示外部的行為之客觀價值,以保護信此而為交易之人。 這種觀點認為,應以行為人外部表示為准。因為行為人的內心意思如何,並不是局外人所能知道的,因而應維護行為人的表示所創設的外部狀態的效力。由外部狀態可推表意人的內心意思及效果意思的存在,並賦予其法律上的效力,以保護相對人的信賴及交易安全。 即承認當事人外部表示的效力來承認合意的存在,進而承認合同已成立。


我國合同成立以表示主義為原則,僅在合同因欺詐、脅迫等原因成立時採取意思主義。只有在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違背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社會主義公共利益的情形下,才始為無效,這只是基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不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熱點內容
中原地產公司規章 發布:2025-07-27 14:28:22 瀏覽:456
編寫規章制度培訓教材 發布:2025-07-27 14:17:10 瀏覽:437
婚姻法三章 發布:2025-07-27 14:11:54 瀏覽:383
小學生法治宣傳手抄報 發布:2025-07-27 13:59:33 瀏覽:401
南京律師事務所免費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27 13:54:02 瀏覽:995
社工項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7 13:52:59 瀏覽:401
注冊公司法人監事 發布:2025-07-27 13:47:59 瀏覽:350
順風車免責公告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7 13:33:33 瀏覽:834
合肥律師號碼 發布:2025-07-27 13:23:32 瀏覽:501
離婚律師焦艷艷泳裝 發布:2025-07-27 13:13:26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