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法司法解釋二
①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指的是同一行政違法,在規定的整改期間不能再次處罰。2012年被處罰過,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② 《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司法解釋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行政處罰法立法目的的規定。
一、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給予的制裁措施。行政處罰有以下幾個特徵:1.決定並實施處罰的機關是國家行政主管機關(還包括法律、法規授權和受委託的機關或組織);2.行政處罰只適用於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3.行政處罰的承受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組織;4.行政處罰是一種嚴厲的行政行為,可以直接限制或剝奪違法行為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因此對行政處罰要規定較為嚴格的限制條件。
二、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是制定本法的「兩保障」之一。制定行政處罰法以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簡單說就是既保障,又監督。
三、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行政處罰法在於使違法行為人承擔所應負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關於刑事責任,我們已經制定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以及20多個補充規定;關於民事責任,制定了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對於行政責任,我們已有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的制定對完善我國行政法律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四、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兩保障」的另一項保障。本法嚴格規定行政處罰的創設權和行使行政處罰的主體資格,從法律制度上防範行政機關的侵權行為,以避免有些行政執法人員用手中的處罰權做交易,以權謀私。
第二條 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的法定原則的規定。
一、行政處罰的設定權是國家立法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採取嚴格慎重的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的,不處罰。
行政處罰按其性質劃分,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涉及人身權利的人身自由罰;二是吊銷許可證或營業執照、責令停產停業等的行為罰;三是罰款、沒收非法財產等財產罰;四是警告、通報批評等申誡罰。
我國設定行政處罰權的立法原則:第一,要符合我國的立法體制;第二,要區別各類行政處罰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第三,根據法制原則來規范,對現行某些不規范的做法要適當改變,又要考慮我國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根據以上原則,本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權作出了明確規定,並在本條強調了行政處罰的設定權由本法統一調整,採取法定原則。
詳情參考:http://www.liuxiaoer.com/tc/4015.html
③ 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原則是《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即「對當事人的同一專個違法行屬為, 不得給予兩次以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一規定的含義是: (1)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同時違反兩個以上的法律, 法規的規定, 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但如果處罰是罰款, 則只能罰一次, 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其他處罰行為。 (2)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違反一個法律, 法規規定, 該法律法規同時規定施罰機關可以並處兩種處罰的, 不違背一事不再罰原則。 (3)違法行為性質嚴重已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同時, 依法應予行政處罰的當然適用。 (4)同一個行為, 需要分別對單位和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的,不屬於一事再罰。 你可以對照一下了。
④ 求《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的司法解釋
沒有司法解釋。只有處罰法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⑤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解釋和理解。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為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專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屬。理解如下:
本條是對行政處罰追責時效的規定。 行政處罰追責時效是指行政機關追究違法行為當事人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違法行為已經超過追責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責任。
本條第一款具體規定了行政處罰的追責時效為二年。同時,針對某些特殊形式的行政違法案件,本法規定,如果其他法律對時效有特殊規定的,依其它法律規定的時效執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
本條第二款明確了追責時效的起算方法。這里所指的「違法行為發生之日」,即指違法行為停止之日。所謂「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就是指連續行政違法行為或繼續違法行為。連續違法行為是指同一違法當事人連續兩次或兩次以上實施性質相同的違法行為。繼續違法行為是指同一違法當事人在一定時間內所實施的處於繼續狀態的違法行為。
行政處罰法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規定製定的法律。
⑥ 怎麼解釋行政處罰法中的"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違法行為的連續狀態,是指當事人基於同一個違法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行政違法行為,並觸犯同一個行政處罰規定的情形。
在認定違法行為是否處於連續狀態時,應當允許獨立的違法行為之間存在適當的時間間隔,且間隔時間不宜過短。
參考刑事追究時效制度,即行為人在前一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期內又做出新的違法行為的,前一違法行為的追究期限從後一違法行為做出之日起計算。
因此,當事人基於同一個違法故意,觸犯同一個行政處罰規定,實施的數個獨立的行政違法行為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考慮不超過2年,否則不能認定為違法行為處於連續狀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6)行政處罰法司法解釋二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
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八條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
⑦ 行政處罰法知識
司法實踐中多採取賭場為中心標准,認為賭場特指符合一定條件的場所,是認定開設賭場罪的核心和前提。但該標准在微信紅包賭博的定性中存在疑問:
一是賭博場所的控制性標准存疑。在微信紅包賭博中,無論開設賭場還是聚眾賭博,組織者均可以決定賭博與否,何時進行,如果參賭人員違反群規定或約定,群主可隨時將其移除,單方否定其參賭資格、終止其賭博行為,即均對承載賭博的微信群有效控制。
二是人員分工、場所固定與持續標准存疑。微信紅包型賭博通常存在一定分工,主要包括代包(代發紅包)、記賬等,但程度往往不高,從分工嚴密與否判斷,難以准確定性。組織者為逃避查處,可能不持續組織賭博,甚至每次賭博結束即解散賭博群,下次需要賭博時重新建群,該標准對此類非持續、不固定的組織賭博定性有爭議。
三是賭博方式、賭博工具、抽頭比例標准存疑。紅包是微信自帶功能,難以認定為組織方提供,因此,賭博工具標准存疑。在微信賭博中,人員交往存在間接性、匿名性,相互地位更平等,實行何種賭博方式和如何確定抽頭比例,既存在組織者、管理者單方確定情形,也有參賭人員協商確定情形,還有組織者、參賭者共同確定情形,單方確定標准存疑。
四是公開性標准存疑。微信屬於大眾社交工具,具有傳播快、涉及面廣等特點,在微信紅包賭博中,參賭人員通常較多,賭博信息傳播快、范圍不可控,不可控的公開性模糊了開設賭場與聚眾賭博的界限,加劇了定性爭議。若能准確認定開設賭場罪,則聚眾型賭博的定性難題將迎刃而解。
一、開設賭場罪的教義學分析
開設賭場罪為獨立罪名。在罪狀方面,開設賭場與聚眾賭博存在顯著差異,且並無「有下列情形之一」等提示性表述,難以認定為加重情節。在法定刑方面,刑法第三百零三條第二款規定,「開設賭場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與第一款完全相同,亦難以認定為加重情節。根據明確性原則,罪狀不同且有獨立法定刑,應推定為獨立罪名,除非有充足理由反證。此外,以營利為目的不是構成要件要素,契合降低入罪門檻、擴大處罰范圍的立法目的。
開設賭場罪的規范含義。賭場即賭博場所,區分賭場和賭博場所無實際意義。一方面,聚眾賭博對賭博行為發生的場所並無限制,加之無論賭場還是賭博場所均為法律禁止;另一方面,賭場或賭博場所的主要功能均在於為賭博提供場所、條件與便利,客觀上均有助長、鼓勵賭博的作用,區分意義不大。根據司法解釋,開設賭場罪還應包括設置賭博機、建立賭博網站接受投注等情形,因此,開設應解釋為開辦,即開設、經辦。因此,開設賭場罪,即開設、經辦賭博場所的行為,但不以營利目的為必要。
二、以控制性為基礎的開放性
開設賭場罪的認定主要有經營說、控制說、控制+營利目的說等觀點,但均承認控制性在認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亦贊同控制性標准,但並不充足。因為一方面,聚眾賭博也存在對賭場的一定控制性,另一方面,聚眾賭博也對賭博有一定引誘和促進作用。因此,還需另一個判斷標准,即開放性。開放性不同於公開性,其與封閉性相對應,是指賭博場所對參賭者的接納性,表現為外來人員是否可以加入,微信群是否處於擴大狀態。開放性使容納特定人賭博的隱秘行為變為引誘容納不特定人賭博的公開行為。因此,認定開設賭場罪的關鍵在於把握賭場的控制性與開放性。但控制性是前提和基礎,即應先判斷控制性,再判斷開放性。概言之,開設賭場罪的認定標准為以控制性為基礎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