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監督法

司法監督法

發布時間: 2022-01-16 01:39:46

1. 司法監督與監督司法的區別是什麼

司法監督主要是指法律監督機關(主要是指檢察院,也包括法院)對各個領域的監督。監督司法主要是指人大,媒體及社會大眾對司法機關(主要指法檢,廣義的司法含公安)的監督。

2. 司法的外部監督方式包括哪些

司法的外部監督方式主要包括: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和公民監督。

(一)人大監督

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對由其產生的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是其憲法地位的一項重要權力。人大監督司法權的實質,是按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國家司法權進
行制約,以保證司法機關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運轉。人大監督是國家最高層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權力來源的權威性

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監督權直接來源於憲法。人大法律監督所依據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大法,而在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中,行政機關和司法
機關所依據的可以是憲法,但更多的是依據法律、法規行使監督權。人大監督代表的是國家意志、人民意志,體現的是我國國體和政體的本質與內容。

2.監督對象的廣泛性

人大的法律監督,從對象上,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從客體上,包括了三機關的人事、財政、立法、執法活動。[1]在我國,沒有任何其他機關能夠像人大一樣同時擁有監督全部國家機關重要活動的權力。

3.監督層次的至上性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人大監督同其他國家監督形式之間是授權與被授權機關的關系,國家機關體系內一切其他層次的監督都必須向它負責,並接受它的監督和制約。

4.監督方式的間接性

人大的監督權側重於對監督對象起威懾、督促、指導作用,主要是通過間接手段來達
到監督目的,一般不直接去糾正、處理違法行為。主要表現在人大在聽取「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或對它們進行質詢時,通常只發表一些評價性意見,對有關機關
的違法行為提出批評性意見,要求自行糾正其違法行為等方面。人大最嚴厲的監督方式是罷免或撤職,而這也僅僅是促使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的手段。

(二)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指電視、廣播、網路、報紙報刊等大眾傳媒對各種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揭露、報道、批評或抨擊。輿論監督具有相對的言論自由性、及時性、廣泛性。

1.新聞輿論監督是公眾了解、參與和監督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糾正司法腐敗,推進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實現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監督力
量。司法通過公開接受輿論的監督,滿足憲法賦予媒體的新聞自由權、公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參與權、知情權和表達權;輿論通過司法公開監督司法行為,從而能更
好地促進公正審判、防止司法權的濫用,同時也是確保司法公正能夠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的有效方式。

2.新聞媒體監督在現代法制國家已成為一種誰也無法漠視、不敢小看的監督力量。平民百姓街頭小巷的議論成不了氣候,而新聞媒體的評論就不一樣,對法院的審
判具有強大影響力,甚至決定了法院判決的走向,因而素有「媒體審判」之稱。而輿論監督本身具有覆蓋面大、影響深遠、及時有效等特點,它通過營造輿論環境進
而影響人們的心理、思想、行為,並藉此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起到約束國家權力、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輿論監督可以提升司法的透明度和公開度,拓寬公眾
參與權力運作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糾正司法偏差,有助於捍衛公民的權利和實現社會的正義。從「房姐事件」「問題奶粉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諸
多案件來看,輿論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提升了司法機關的辦事效率及公開程度,推動了社會公正的落實。同時,正面的輿論報道可以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宣傳普及
法律知識,促進法治社會的建構與發展。拿「孫志剛」案件來說,正是由於輿論的廣泛關注,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推動了《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
出台,進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三)公民監督

公民監督,一般是指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活動。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公民的監督權具體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批評和建議權;二是申訴和控告權;三是檢舉權。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和黃炎培談論如何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政權更迭周期時,曾經說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2]公民監督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
作人員活動的權利,是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而公民監督司法權則是公民監督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公民參與公權力行使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公民監督司法
權主要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和人民監督員制度實現。

3. 司法監督和執法監督有何區別

司法不同於行政執法。前者與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司法是以訴訟方式來解決紛爭的活動,而行政執法並不採用訴訟方式。「訴訟」的本義就是既有告,也有辯,並且是要使紛爭得以解決的活動,它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充分爭辯的權利,並且最終由法院作出是非曲直的裁斷。相比之下,行政執法活動就較為簡單,盡管也要作出是非的裁斷,但往往不可能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爭辯的程序和機會。
第二,司法是具有最終裁決力的活動,而行政執法則不具有這一功能。司法的最終裁決力是只有法院才能擁有的一項國家權力。行政執法雖然具有裁決是非的功能,但如果當事人不服行政裁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並通過訴訟程序來獲得最終解決。盡管法院的最終裁決結果可能與行政裁決結果是一致的,但現代法治理論認為,只有經過法院依照嚴格訴訟程序作出的裁斷才被認為是公正的。這就有了「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的說法。現代法治理念之所以要確立和強調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並不等於說司法解決的結果最後一定就比行政解決的結果要公正,而是在於司法是依照包括公開審判、辯護、迴避、上訴等一系列程序來最後實現的裁斷是非的方式,它具有兼聽則明的特點,因此,較之行政解決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紛爭當事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給予其申辯和權利救濟的機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法本身內含著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司法公正是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體現出來的公平正義。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並不等於這一價值的必然體現。司法作為解決紛爭,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司法機關的執法活動。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機關對紛爭的解決所體現出來的對公平正義原則的符合性,因此,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機關的公正執法活動來體現。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活動的結果和過程都要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具體地講,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司法機關對當事人作出的裁決或處理結果是公正的;第二,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或者說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的內容。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准則。司法之所以具有平定紛爭的功能,主要取決於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強制執行力;二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公正性。如果裁判沒有強制執行力,紛爭當事人可以不去執行其裁判結果,紛爭就可能難以平息,裁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裁判不公正,則不可能服人,也不可能真正平息紛爭,或者說即使強制當事人執行了不公正的裁判結果,也還可能導致新的紛爭。由於司法裁判被賦予了國家強制執行力,因此,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公正,當事人都會被強制接受。如果司法不公,實際上就等於對紛爭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的侵害和掠奪,是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嚴重損害。因此,司法活動正當性的關鍵在於司法公正。具體來說,司法公正對於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法公正是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和諧社會應當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與效率,而且應當包括民主法治在內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公正是這一基本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則必須維護司法公正。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在整個社會確立法律具有高於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權威,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識和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依法辦事,實現依法治國的方略。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法律也是公平正義的象徵。司法公正對法律至上觀念的形成和維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執法可以向人們明確昭示:什麼行為是合法的,什麼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種穩定的行為預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尊法和守法的心理,從而使法律的評判功能和導向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擁護,必然進一步維護法律至上的權威。反之,如果司法過程和結果是不公正的,人們不僅會懷疑司法機關的權威性,而且也必然動搖對法律尊崇的理念,進而影響對法律權威和法治社會秩序的維護。
第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正是由於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功能,因此,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正的現象,亦可通過司法來矯正和補救.

4. 司法機關的監督

【司法機關的監督的概念】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機關進行的內監督。司法機容關的監督主要有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

【審判監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審判權,通過審理有關案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其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通過審理行政訴訟案件,對符合法律規定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判決撤銷、部分撤銷、變更、責令履行和賠償,以監督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

【檢察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通過檢察活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除了對公安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外,還可以對公安、監獄等執行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等。

5. 人大常委會監督法法屬於哪一類法律

監督法是一部重要法律,是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完善。為什麼這么講?因為憲法賦予人大兩項職權,一是立法,一是監督。這兩項職權的行使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在立法權的行使方面,2000年我國出台了一部立法法,全面規范了各個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從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到立法程序、立法監督都作出了規范。立法法對廣東,特別是對深圳具有獨特的意義,在全國人大已經賦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前提下,立法法又賦予了深圳和廣州一樣的較大市的立法權。立法法的出台規范了立法權的行使。在監督權的行使方面,盡管這20多年各級人大都在積極地進行探索,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始終沒有一部國家的法律作出統一的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監督法的出台,是對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完善。

監督法的制定工作歷時20年,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監督法的期望值很高,希望監督法把什麼問題都能管起來。實際上,人大的監督工作只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大監督盡管是國家最高層次的監督,但並不意味著人大監督可以涵蓋和吸收其他所有監督形式,人大監督與其他監督形式也不是主從關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黨內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黨紀的問題;已經建立了行政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政紀的問題;已經建立了司法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法紀的問題;在司法訴訟中,有司法機關相互間的監督,有上下級法院的審級監督,有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此外,還有政協民主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等。這些監督制度,同人大監督制度一起,共同構成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這個監督體系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證明是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行之有效的。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把各方面的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充分發揮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整體功能,才能提高監督實效,切實解決問題。

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大監督什麼?這是制定監督法必須研究清楚的問題。依據憲法有關規定,各級人大常委會所進行的監督總的來說是兩種,一是工作監督,一是法律監督。所謂工作監督,是指通過聽取和審議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和執法檢查,對「一府兩院」的工作進行監督。所謂法律監督,是指通過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這是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權力的特點是只作決定,而自身並不具體執行。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要依法行政。法院、檢察院是司法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公正司法。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進行監督,目的在於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正確行使,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人大常委會如果不把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搞好,就會失職;如果具體辦理依法應由政府和法院、檢察院辦理的事情,就會越權。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進行監督,既不能失職,又不能越權。這是人大監督在黨和國家整個監督體系中的准確定位。認識統一了,監督法的制定工作在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入了較快的軌道,於2006年8月27日通過。

監督法的調整范圍是規范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

由於各方面對人大監督在黨和國家整個監督體系中的位置研究清楚了,對人大監督的地位和作用、人大監督的內容認識統一了,這次通過的監督法簡潔明了,只有9章48條,為了便於記憶,可以把它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則,第二部分是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第三部分是人大常委會的非經常性監督工作。

第一部分,總則。主要規范兩個內容,一是監督法的調整范圍,二是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關於監督法的調整范圍,明確為規范常委會的監督工作,而不是代表大會的監督工作。在起草監督法的過程中,曾經確定本法既規范各級人大的監督工作,也規范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最後確定本法只規范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作出這樣的改動,主要考慮是,人民代表大會每年通常只開一次會,不可能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實施經常性的監督。依據憲法有關規定,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工作實施經常性監督的職權是由人大常委會行使的。同時,這些年各地方為加強人大監督工作所進行的探索和迫切需要加以規范的,也集中在如何加強和完善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工作的監督問題上。因此,制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加以規范,更為切合實際。

關於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歸納起來有5條:堅持黨的領導、集體行使職權、依法行使職權、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以及公開原則。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人大常委會工作包括監督工作中必須始終不渝遵循的政治原則,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的核心。第二,堅持依法行使職權。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行使監督職權,是人大常委會在監督工作中必須遵循的法制原則。第三,堅持集體行使權力。各級人大常委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監督職權,是人大常委會在監督工作中必須遵循的組織原則。政治原則、法制原則、組織原則是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第四,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各級人大常委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接受監督。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的情況,都要向本級人大代表通報。第五,公開原則。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是一切國家機關的活動准則。公開原則是把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置於人民群眾監督之下的重要保證。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人大常委會的工作監督必須「抓大放小」

第二部分,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主要規范兩個內容,一是工作監督,一是法律監督。

關於工作監督。第一,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的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很繁重,涉及面很廣,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不可能事無巨細,什麼都管。什麼都管,勢必什麼也管不好,也管不了,也不利於充分發揮「一府兩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甚至可能對「一府兩院」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學會「抓大放小」。錦濤同志指出,人大應該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監督重點(這就是「抓大」),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執法檢查等形式,切實加強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監督,進一步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監督法規定,人大常委會每年要從六個渠道來選擇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有計劃地安排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也就是通常說的「工作評議」。這六個渠道是:第一,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第二,本級人大代表反映的比較集中的問題;第三,本級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第四,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調查研究中發現的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五是人民來信來訪中集中反映的問題;第六,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從這六個渠道反映出來的問題,一定是黨的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實施經常性監督,一定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把對有關部門主管領導幹部的工作業績和存在問題寓於工作評議中,實際上也體現了對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任命的「一府兩院」的幹部履行職責的監督,這樣就把對工作的監督和對人的監督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第二,對計劃和預算執行情況的監督。這次監督法比較有新意的是明確了常委會對決算草案和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審查的重點,這在過去法律都沒有規定。重點:一是預算收支平衡情況,二是重點支出的安排和資金到位情況,三是預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況,四是部門預算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五是向下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情況,六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批准預算的決議的執行情況。除了明確這六個方面的審查重點以外,還做了兩個特別規定,一是對中央的,一是對地方的。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還應當重點審查國債余額的情況;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求還應當重點審查上級財政補助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情況。監督法明確了上述重點,使我們在審查決算草案和預算執行情況時更有操作性。

「跟蹤檢查」第一次寫入國家法律

第三,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即執法檢查。關於執法檢查各級人大都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有了一套比較規范的做法。常委會每年抓住幾部實施當中問題比較多,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法律法規,集中力量深入檢查,針對法律法規實施中的主要問題,一查到底,檢查一次不夠還可以檢查第二次,所以這次監督法里明確規定了「跟蹤檢查」,這也是第一次寫入國家的法律。監督法還規定常委會通過執法檢查和聽取執法檢查報告,對法律法規實施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形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審議意見,要求有關執法部門提出整改措施,在規定時間內向常委會做出整改的報告。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嚴重違法的典型案例要交由有關方面調查,並將調查處理結果報告常委會。同時,常委會通過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還可以發現法律法規本身存在的不足,及時修改。

監督法規定的人大常委會的工作監督,從內容上講,主要是以上三個方面。

法律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

關於法律監督。法律監督,是指對規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進行的監督。規范性文件除憲法和法律外,還包括兩類:一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性條例,還有國務院各部委的部門規章,以及省級政府、較大市政府的政府規章。這些規范性文件都是我國法的淵源,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因為是法的淵源,是我們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立法法對這一類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和撤銷作了詳細規定,監督法對此只作了一銜接的規定。二是上述規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由國家機關制定的決議、決定、命令等。這些規范性文件不是我國法的淵源,但也是普遍適用的。對這一類規范性文件,監督法重點規范了兩個新的內容,一是地方層面的,一是中央層面的:

從地方層面講,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作出的決議、決定或者發布的命令,有些是超越職權、明顯違法的,如擅自設立審批、收費、罰款、強制措施等,限制或者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強制性義務。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監督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不適當的決議、決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參照立法法的有關規定,作出具體規定。

從中央層面講,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即司法解釋),應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在司法實踐中,兩高的司法解釋對審判、檢察工作具體應用法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卻也存在有些司法解釋與法律相抵觸的情況,人民群眾對此有較強烈的反映。監督法參照立法法有關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程序的規定,對「兩高」司法解釋的備案審查程序作了具體規定。

法律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法律監督包含了立法、執法、守法的全過程,是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人大常委會的全部工作中居於重要地位。認真開展法律監督工作,對發揮權力機關的作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所講的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是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

6. 司法監督的作用是什麼

法律監督亦稱「司法監督」或「檢察監督」。是行政法制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系合法性的監督。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從法律的有關規定看,人民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在內容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對法律執行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國家公務員職務活動中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立案、偵查和公訴,對法律遵守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嚴重違反法律以至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追訴,對法律適用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三大訴訟活動中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以及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進行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專門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檢察院專門行使,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專門職責。檢察機關如果放棄對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就是失職。因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主體都能進行的一般性監督。二是法律監督的手段是專門的。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別規定的。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以及對訴訟過程中違反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等,都是只有檢察機關才有權使用的監督手段。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法律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規定了一定的程序規則,這些程序規則可能因監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有立案偵查的程序,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有提起公訴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提起抗訴有提起抗訴的程序,糾正違法有糾正違法的程序。程序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法律監督的效果在於啟動追訴程序或者救濟程序。

    對於嚴重違法構成犯罪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啟動追訴程序,提請有權審判的法院進行審判;對於構成違法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對行為人有管轄權的主體追究責任;對於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作出決定的機關啟動救濟程序以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後性的監督。只有當法律規定的屬於法律監督的情形出現以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行為。並且,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違法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

7. 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得關系,在線等……

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回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答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司法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執法,亦稱法律執行,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
守法是法的實施的一種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如果法制定出來了,卻不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遵守和執行,那必將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權威和尊嚴。
法律監督又稱法制監督,有廣、狹兩種理解。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 司法監督的方式有哪些

檢察機關的監督:1、對公安機關偵察活動的監督
2、對民事、行政審判活動的監督
3、對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
審判機關的監督:對下一級法院和專門法院審判工作進行監督

9. 國家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種類及其職能

您好!法律監督又稱法制監督,有廣、狹兩種理解。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由所有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法律監督的分類,是指按照不同的標准,從不同角度對法律監督所作的基本分類,通常也稱為法律監督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1)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
(2)縱向監督和橫向監督。
(3)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
(4)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
(5)國家性的監督和非國家性的監督。
謝謝閱讀!

熱點內容
犯了法還能被社會接受嗎 發布:2025-07-27 03:52:59 瀏覽:668
中國婚姻法中法定婚齡 發布:2025-07-27 03:52:19 瀏覽:294
以下選項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什麼 發布:2025-07-27 03:41:24 瀏覽:884
合同解除後還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7 03:34:10 瀏覽:622
深圳市會計條例 發布:2025-07-27 03:27:34 瀏覽:174
拒絕服兵役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7 03:26:06 瀏覽:195
吳傑律師 發布:2025-07-27 03:08:08 瀏覽:113
法律援助收訴訟費嗎 發布:2025-07-27 03:05:18 瀏覽:643
公共法律服務宣傳計劃 發布:2025-07-27 03:05:15 瀏覽:161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防治法律責任承諾書 發布:2025-07-27 03:01:11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