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第四版筆記
㈠ 我也想要民法第四版魏振瀛總論和分論的筆記,能發給我嗎[email protected],謝謝啦
《民法學筆記匯總整理》(精華版)
第一篇: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節:民法的含義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實質意義的民法: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狹義指在民商分立的國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指以一定體例編篡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國民商合一,是廣義民法,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
第二節:民法的調整對象
是調整平等主體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一、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
指人們在社會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以經濟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調整財產關系主要有以下特點:
1、民法調整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所有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某項財產由一方向另一方轉移而發生的關系。
2、民法調整以平等自願為基礎的財產關系。
二、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與人身不可分離、以人身利益為內容、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兩類。人身關系有以下特點:
1、主體地位平等。
2、與人身不可分離。
3、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
第三節:民法的性質和任務
一、民法的性質:
1、民法是私法
2、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法
3、民法是調整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第四節: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貫穿於全部民法的基本准則,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和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具有指導功能、約束功能和補充功能)
一、平等原則(首要原則)
意義:一是明確各種不同類型的民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是突出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以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經濟法律關系;
三是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的基礎,沒有平等基本原則,其他基本原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體現: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
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
3、民事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二、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地行使民事權利,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國家對於民事法律關系不過多干預。自願原則是民事調整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特徵的突出反映。
1、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使民事權利。
2、民事主體之間自願協商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當事人的意願優於任意性規范。
三、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1、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2、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平衡。
3、負擔與風險的平衡。
四、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針對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弄虛作假、欺騙他人、損人利己的行為而形成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側重於對民事主體主觀要求,但是衡量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客觀地衡量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來認定。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
1、在設立或者變更民事法律關系時,不僅要求當事人誠實,不隱瞞真相,不作假,不欺詐,還應當給對方提供必需的信息。
2、民事法律關系建立後,當事人應當恪守諾言,履行義務,謹慎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應當「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終止後,當事人應當為維護對方的利益,實施一定行為或者不實施一定行為。
五、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行為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風俗。公共秩序,是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將人們應當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違背人們應當遵守的最低的道德,就是違反善良風俗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是約束民事行為的最低要求,也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根本要求。公序良俗原則是當事人行為自主的極限,不可逾越。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權利都有一定的界限,沒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權利。行使民事權利,超出了一定界限而損害他人權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是權利濫用。通說認為,構成權利濫用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當事人有權利存在;二是權利人有行使權利的行為;三是當事人的行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
第五節:民法的淵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淵源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者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制定法(憲法中有關民法的規定、民事法律、國務院發布的民事法規、地方性法規中的民事規范、特別行政區的民事規范、國家機關對民事規范的解釋和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2、習慣
3、判例
4、法理
二、民法的效力:
民法的效力,又稱民法的發生效力的范圍,即民法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發生效力。
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
1、民法生效的時間:主要有一下兩種類型:
(1) 自民法規范公布之日起開始生效
(2) 民法規范公布後經過一段時間後生效
2、民法失效的時間:
(1、新法直接規定廢止舊法
(2、舊法規定與新法相抵觸的部分失效
(3、由國家機關頒布專門的決議規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3、關於民法的溯及力問題:
我國的民事法律規范,貫徹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一般沒有溯及力,但也有例外。通常我國民法的溯及力,體現為「有利追溯」原則。所謂「有利追溯」原則,是指如果民法具有追溯力,有利於保護民事權益,就使該法律具有追溯力。
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
我國民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領海、領空以及依據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視為我國領域的我國駐外使領館,以及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和飛行於我國領空以外的我國飛行器等發生的民事關系。有三點要注意:
(1)全國性的規範文件適用於我國全部領域。
(2)地方性的民事法規,僅適用於該地區,而不能適用於其他地區。
(3)港澳特別行政區法規中的民事規范,適用於特別行政區。
民法對人的效力(我國民法對人的效力同時採取「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
第二章: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由民法規范調整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
1、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3、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三、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是指構成民事法律關系的必要因素。
1、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負有的民事義務,亦即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客體。 (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
四、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
1是否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內容
財產關系 是指直接與財產有關的具體由財產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
人身關系 是指與主體不可分離的,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
2義務主體的范圍
絕對法律關系 是指義務主體不特定,權利人以外的一切權利人均為義務人的民事法律關系。
相對法律關系 義務主體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關系。
3內容的復雜程度
單一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
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
4形成和實現的特點
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民事主體依其合法行為而形成的,能夠正常實現的民事法律關系。
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因不法行為而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
第二節:民事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意義: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觀現象。基本特徵為客觀性和法定性。
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
1、行為。是指人有意識的活動。
以是否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作為標准,行為可以分為民事行為、准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沒有產生一定民事民事法律後果的意思表示,根據法律規定發生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例如,拾得遺失物、漂流物等,無因管理等。
2、非行為事實。是指人的行為以外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學理上又成自然事實,其中又分為事件與狀態。
事件,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發生。
狀態: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持續。
第三節:民事權利、義務和責任
一、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含義: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1)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享有的利益。
(2)民事權利是民事規定或者有權的國家機關認可的。
(3)民事權利受國家強制力保障。權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享有某種利益或者實施一定的行為。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以民事權利所體現的利益的性質為標准
財產權 是指是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的權利。
人身權 是以人身利益為內容的權利。
(2)權利的作用
支配權 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權利標的,具有排他性的權利。
請求權 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請求權的權利人須通過義務人的作為或者不作為,才能實現其權利。
形成權 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權利。
抗辯權 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權利的權利。根據抗辯權作用的不同,抗辯權可分為永久性抗辯權和延期性抗辯權。永久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有永久組織他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延期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時間內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的抗辯權。
(3)權利的效力范圍
絕對權 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並可以對抗不特定認定的權利。
相對權 是指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只能對抗特定人的權利。
(4)民事權利的依存關系
主權利 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民事權利中,能夠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 是不能獨立存在而從屬於主權利的權利。
(5)權利發生的先後及相互關系
原權 是原有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救濟權 是原權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現實危險時發生的權利。
(6)民事權利與主體的關系
專屬權 是指專屬於某特定民事主體的權利。
非專屬權 是指不屬於某特定民事主體的專有的權利。
(7)民事權利是否已經取得
既得權,是指權利人已經取得而可以實現的權利。
期待權,是指將來可能取得的權利。
民事法律事實的意義在於能引發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包括以下情形:
1、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
2、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更。即民事法律關系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
3、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消滅。包括絕對消滅和相對消滅。
3、民事權利的行使
民事權利的行使,是指民事權利主體實現其權利內容的行為。民事權利的行使是實現民事權利內容的過程,民事權利的實現是民事權利行使的結果。
行使民事權利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大體上可概括為事實行為方法和民事行為方法兩種。
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是以事實行為的方法行使民事權利。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是以民事行為的方法行使民事權利。
4、民事權利的保護
指為保障權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復被侵害的民事權利所採取的救濟措施。分為國家保護和自我保護兩種。
(1)國家保護:又稱公力救濟,指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時,由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予以保護。國家保護民事權利是由多種機關採取多種手段完成的,經常性的是由民事權利主體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予以保護。
(2)自我保護:又稱私立救濟,或者稱自力救濟,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自己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其權利。
1、自衛行為
自衛行為,是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現實危險時,權利人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自衛行為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兩種形式。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本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權益或者公共利益,對於現實的不法侵害採取的防衛行為。正當防衛必須具備的條件是:(1)有不法侵害。(2)須為現實的不法侵害。(3)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不法侵害人,不能對侵害人以外的人實施。(4)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或者公共利益。(5)正當防衛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
緊急避險,是為了避免本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權益或者公共利益受到急迫的危險所為的行為。緊急避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1)須有急迫現實的危險存在。(2)須是關繫到本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權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急迫的危險。(3)避險的行為不得超過危險所能造成損害的程度。
2、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對義務人的財產予以扣押或者對其人身自由予以約束等行為。
實施自助行為的條件:
(1)為保護自己的權利。
(2)情勢緊迫來不及通過法院或者其他國家機關解決。
(3)採取的方法適當。
(4)自助行為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
二、民事義務
民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依法約定,義務人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的法律約束手段。
1、民事義務是由民事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依法約定的
2、民事義務是為了滿足權利人利益的法律約束手段
民事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類:
1發生根據
法定義務 是指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應負的義務。
約定義務 是由當事人協商約定的義務。
2民事義務人行為的方式
作為義務 是指義務人應作出一定積極行為的義務,又稱積極義務。
不作為義務 是指義務人必須為消極行為或者容忍他人的行為,又稱消極行為。
三、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含義:(1)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2)民事責任是應由責任人承擔的一種不利的法律後果。
有以下特徵:
(1)民事責任是當事人一方向他方承擔的責任。
(2)民事責任以一方當事人補償另一方當事人的損失為主要目的。
(3)民事責任既有過錯責任,也有無過錯責任。
(4)民事責任可以由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
2、民事責任的分類:
(1)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財產責任,是指以一定的財產為內容的責任。
非財產責任,是指不具有財產內容的責任。
(2)違約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因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或者違反合同法規定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
侵權責任,是指因侵害他人的財產權益與人身權益產生的責任。
其他責任是指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外的民事責任。
(3)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
無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財產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其部分財產承擔責任。
(4)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
單獨責任 是指由一個民事主體獨立承擔的民事責任。
共同責任 是指兩個以上的人承擔責任。根據各責任人之間的共同關系,可將共同責任分為按份責任、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
1)按份責任,是指責任人一方主體為多數,各自按照一定份額承擔責任。
2)連帶責任,是指責任人一方主體為多數,各個責任人對外部分份額,向權利人承擔全部責任(在共同責任人內部,仍然存在著責任份額的劃分)。
3)補充責任,是指在責任人的財產不足以承擔其應負的民事責任時,由有關的人對不足部分予以補充的責任。
(5)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給他人造成損害,有過錯才承擔責任,無過錯就不承擔責任。
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不問其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承擔責任。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又不能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由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不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3、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與民事責任的承擔:
一、民事責任的形式
(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
(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
(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
二、民事責任的承擔
侵害他人人身、財產利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不履行合同或者其他債務的,應當依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承擔違反債的責任。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責任人應當自動承擔民事責任;責任人不自動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請求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權利;經權利人請求,責任人仍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強制責任人承擔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不排除承擔民事權利。http://wenku..com/view/668324dda58da0116c1749b6.html
㈡ 我想學民法和商法需要看哪些書
哪本復全面不好說,我建議你先制從簡單的看,余延滿、馬俊駒著:《民法原論》那本書比磚頭還厚,你肯定看不下去。看看北大 高教版的《民法》吧,那本還能薄點,簡單點。你先把民法看了,再去看商法,商法看法律出片社出的那個黃皮的也行。
㈢ 高分跪求今年4月自考《國際商法》筆記及重點!!!有的別藏著呀!我這150分都給你了呀!
給你提供網址行不行啊 不然我復制了很多你把分數給他人了呢
㈣ <商法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的第四版覃有土主編什麼好的輔助資料可以幫助我更好的學習商法
我們現在用的是趙旭東編的那版,但是我們學校李建偉編的公司法學據說是相當不錯的,有法大出的配套商法練習,你可以在網上看看。
㈤ 影響力商法
之所以,我將其稱為影響力商法,其實在於真正洞察人生中最貴的一筆原始積累資產——小人物的信用與信任度!
關於影響力的書汗牛充棟,但影響力是什麼?其實最接地氣兒的說法就是你究竟能影響多少人跟你一起做事,一起創業,一起成功!
一句話,多少人給你面子!買你面子!而且這個面子還能成事!
在這個市場經濟極度發達而又缺乏信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脆弱的信任其實需要強大的背書!這份背書,不能源自於小人物本身,因為小人物的實力太過脆弱與單薄!
㈥ 商法 第四版 高等教育,北大出版社 范健主編的課後題答案
不要手賤注冊思路島不要手賤注冊思路島不要手賤注冊思路島,不免費,填了一堆個人信息結果需要一粒豆還是什麼,我想著充值一下也好,30塊10粒豆,根本不免費就已經足夠讓我後悔注冊思路島這個行為了!
㈦ 商法的特徵
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
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7)商法第四版筆記擴展閱讀
商行為的規制原則主要有三種:
(1)主觀主義原則。主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商行為的具體形態,並以列舉的方式揭示出商行為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採用主觀主義立法原則的主要有義大利,德國,瑞士等國。
(2)客觀主義原則。客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行為的客觀性作為出發點來確定商事行為。《法國商法典》創造了這一原則,而《西班牙商法典》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3)折中主義原則。折中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觀主義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基礎上,依據行為的客觀性和商人的經營方法兩個標准來確定是否屬於商行為。日本現行商法典和法國修改後的商典法採取該立法原則。
㈧ 中國人大民商法考研需要看哪些參考書目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初試科目:憲法(分)、法理(40分)、民法(50分)、刑法(50分)、民訴(25分)、刑訴(25分)、行政法(30分)、三國法(40分)分為綜合一(憲法(40分)、法理(40分)、行政法(30分)、三國法(40分))和綜合二(民法(50分)、刑法(50分)、民訴(25分)、刑訴(25分))。教材如下:
《法理學導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份舒國瀅主編
《憲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四版 焦洪昌主編
《國際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編
《國際私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11年 第三版 趙相林主編
《國際經濟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編
《行政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 張樹義主編
《行政訴訟法學》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馬懷德主編
《民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編
來源茂名律師網頁鏈接
《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編
《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光中主編 (5月底出新版)
《刑法學》 (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曲新久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