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刑法內容
① 夏朝的軍隊和刑法分別是什麼
夏朝軍隊:《左傳.哀公元年》記伍子胥之言說:夏少康逃亡時「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內.這里將容田、眾並提,並將之與軍事概念「旅」相聯系,反映了夏代實行的是臨時徵召的民戰,兵民合一.夏朝的軍隊裝備有用銅製作的兵器以及鎧甲,受夏王直接指揮.
夏朝刑法:據對《尚書∷洪範》的研究,可以確定為死、墨、劓、臏、宮和幽閉6種,其中宮與幽閉是根據適用對象性別不同而方法有別,實為一類.可見從夏朝起,中國已建立了一套以肉刑、死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即五刑制度.這套刑法制度基本上為殷、周兩代襲用,並對後世的刑法制度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夏朝還修築了監獄,稱「夏台」或「鉤台」.
②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禹刑
夏朝的法律,古文獻中稱之為「禹刑」,由於缺乏原始史料,我們很難詳細了解夏朝的具體法律制度,只能從一些古書上的記載進行分析。《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漢書·刑法志》記載:「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作肉刑。」『這里所說的「德哀」和「亂政」,可以理解為奴隸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以及堅持氏族舊傳統的集團反對階級秩序的斗爭。)禹刑,不一定指禹時制定的刑法,也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罰,以禹為名表不對夏族傑出祖先和開國之君禹的懷念和尊敬。至於典籍中所說「夏刑三千條」、「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等等,有些雖然是後人的附會,但是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夏刑的規模。關於「禹刑」的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確切認定,我們只能通過片斷的記載,來分析當時的法律狀況。
夏朝的法律,大多屬於代代相傳的習慣法。原始社會的習俗,經過統治階級的精心選擇,或予淘汰,或改造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習慣法。只有在奴隸制國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賦予氏族社會的某些習慣以法律的性質。從夏朝法律的整體上看,夏王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二)主要罪名
《左傳·昭公十四年》引《夏書》說「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凡「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這是說夏朝已經有了強盜罪、貪污罪和殺人罪的罪名,根據夏代皋陶的刑法,凡屬上述三者均處死刑。
「不孝」罪也是夏朝一項重要的罪名。由於夏朝是早期奴隸制國家,氏族血緣關系還有很強的約束力,所以嚴懲不孝罪。特別是因為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後來的統治者沒有不重視的。
夏朝《政典》里有一條「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的規定,即要求官吏執行任務時必須嚴格遵守命令或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官吏職務犯罪的最早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不用命」、「不恭命」等罪名,即不遵守王命。
(三)刑罰原則
夏朝隨著統治經驗的積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刑罰原則。「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就是一條被後世傳誦的刑事政策原則。辜是罪,經是常法,也就是說寧肯不依常法審案,也不能錯殺無罪的人。這條用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刑法原則,由於審慎用刑而又不拘泥於條文,曾為後世所傳頌。
③ 夏商時期刑法的原則主要有哪些
夏朝初步確立了奴隸制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商朝以刑罰嚴酷著稱,除五刑外還規定了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④ 中國法制史問答題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法律的歷史起源; (二)中國法律名稱的歷史演變;(三 )西周時期,禮和專刑都作為法而存屬在並適用者,請問二者孰重孰輕?(四)商朝司法制度的特點;(五)從夏朝的法律制度看法律與原始氏族社會習慣的不同。(六)為什麼說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在中國法制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七)秦代的法律制度;(八)兩漢春秋決獄制之法源性質;(九)舊律體制下的道德人倫主義及刑罰思想;(十)春秋決獄與中國傳統法制之發展。
⑤ 夏朝都有什麼刑罰
「夏刑」是從皋陶之刑發展而來,主要有五刑和孥戮。五刑包括:殺,即處死;宮,毀掉生殖功能;臏,截去膝蓋骨;劓,割掉鼻子;墨,將面部刺黑。戮為殺死,孥為子女。孥戮即將犯罪者與其子女一起處死,是後世「族誅」的開端。
⑥ 商代刑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該基金基金
商朝法律指導原則是以神權為主要指導原則。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神權法盛行的王朝,商王以神的名義實施法律,法律活動主要是占卜。
商朝主要法律是《湯刑》。
商朝的刑罰種類:除五刑外,還有斷手、活埋、沉水、火焚、炮烙等。刑罰種類多且極為殘酷。
商朝國家制度比夏朝有了很大進步,司法制度已具雛形。主要司法結構是內、外服制度。
商王宣稱自己是自然神在人間的代表,「率民以事神」,尊重商王就是敬天。商王通過血緣關系、身份繼承,將祖先神的崇拜演變為維護其統治的主要方式,既違背王命,不僅獲罪於天,而且為祖先所不容。
商朝的政治、司法統治比夏朝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商王的權威進一步加強外,商朝將中央與地方的統治關系以「內服」、「外服」的方式加以確定。商王直接統治的區域為「內服」;與商部落聯盟、聽從商王命令的其它地區為「外服」,在這些地區生活的部落,其首領被商王封為諸侯、伯,有很大的獨立性。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也是如此,「內服」地區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則由諸侯實施司法統治。商朝的司法官由高級貴族以世襲的方式擔任。
⑦ 夏朝法制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下沉,發質的你這邊的發質的那種也不是特別不錯,特別好用的這種情況。
⑧ 夏朝法制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夏朝法制史的主要內容:
夏朝神權政治法律觀的內容。
法律的起源。
夏朝法律與原始社會習慣有哪些不同。
夏朝法律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夏朝的監獄。
夏朝著名的《禹刑》、《甘誓》的相關內容。
⑨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製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並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啟以後制定的,可能是為追念其先祖而名為「禹刑」。禹刑是因有「亂政」而作,語出《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所 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
一、關於《禹刑》的由來
《禹刑》僅見於《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一般認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所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
二、《禹刑》的性質、內容
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
《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昏、墨、賊、殺」。這是晉國叔向在答復韓宣子有關邢侯與雍子「爭田」一案處理情況時,所徵引的法律條文。
語出:「《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
叔向認為,晉國《刑書》中「昏、墨、賊、殺」的規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後來夏代的法律沿襲。據叔向解釋,「昏」:自己做個壞事而竊取他人的美名;「墨」: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肆無忌憚地殺人,這三種罪都要處以死刑。
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